苏州市社区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
2013-09-05金娴,何靖
金 娴, 何 靖
(1.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2.苏州新苏社区,江苏 苏州 215521)
“社区”一词,最早起源于西方,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1]而今,社区被定义为固定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遵循社会规范,与行政村同一等级的行政区域。社区教育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邻里和睦为目标的一项社会工作。社区教育所形成的寓教育于管理、服务、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是对单一学校教育的突破、拓展和延伸。[2-3]
笔者与社区工作者一起走访了苏州市若干社区,调查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并剖析社区文化教育现状,为探索社区文化教育的发展前景及与高校的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料。
一、调查与统计
(一)调查形式
笔者设计了一份适合社区文化教育工作者及社区居民的调查问卷,通过发放问卷并回收得到相关数据。同时,与被调查者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情况。
(二)调查对象
为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代表性以及广泛性,按所处地区、社区性质、社区居民组成特点的不同,选取了苏州各区的9个社区以及娄东、斜塘办事处(娄东、斜塘片社区的上级部门)作为调查对象。
(三)问卷发放情况
本次问卷发出272份,其中,9个社区各发放30份,填写人员为社区文化条线工作人员(1人)及随机寻找的社区居民(29人),另有娄东、斜塘办事处文化条线主任(助理)各填写1份。回收的有效问卷数为258份,有效问卷占比为94.9%。
(四)数据整理
笔者对回收的258份有效问卷中的每一项数据进行了翔实地统计。基本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社区文化教育调查基本数据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为使统计数据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实际情况,特将社区文化条线人员的问卷与社区居民的问卷分开统计。其中,文化条线人员问卷共10份,社区居民问卷共248份。根据发放问卷的数据统计以及与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的访谈分析,苏州市社区文化教育有以下特点和不足。
(一)居民参与程度低,满意度不高
从组织活动的频率来看,10名条线工作人员选择“经常”的最多,达到60%,说明多数社区在举办活动方面的积极性很高,另外4人所在的社区也都举办过相关活动;但居民的选择显示,有32.3%的人从没参加过活动;社区工作人员满意率为20%,基本满意的为70%。而社区居民的满意率却不高,认为满意的占22.6%,基本满意的占44.4%,不满意的占33.0%。社区和居民对文化教育活动的反应不一,还有待于更加深入的沟通。
(二)活动内容和形式供求不匹配
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各社区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社区举办活动最多的是家政服务、安全知识以及职业技术培训,其他的诸如旅游常识、艺术类、健康与卫生保健、花卉养护等也有涉及。从居民的问卷回答情况来看,居民对于旅游常识、艺术类活动、职业技术培训、金融知识以及健康与卫生保健等活动最感兴趣(如图1所示)。
由此,反映出一个问题,居民最感兴趣的活动并非是社区举办的最频繁的活动。一位工作人员直言其中的困难是请不到老师,所以比较难搞。
图1 社区工作者与居民对受欢迎活动的比较
(三)社区活动数量与质量参差不齐
由于各社区的性质、规模、居民组成、资金投入、设施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在文化教育活动组织的数量上也参差不齐,而居民的回答也反映出了相同的问题。城市社区以“友三社区”为例,文体活动是该社区文化活动的一大特色,基本做到了一年365日天天有活动,且每日活动丰富多彩。而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基本局限在完成上级要求的活动次数,且以重大节假日活动、以创建带动活动的情况较多,难以保证活动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四)硬件设施差异显著,活动经费欠缺
在硬件设施的调查中,社区间的不平衡状况差异显著,主要差别在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轨上。有些农村社区仍拥有独立的经济基础,有些则因为新农村建设时的拨款,硬件建设得较好,如大型活动室、投影仪、电脑、电视机等。而城市社区在硬件建设上就简陋得多,没有较大的活动空间,没有经费去购置相关设备。从居民的反映来看,硬件设施的使用率还有待提高,有68.5%的居民表示“很少”或“没有”使用过相关设施。笔者还发现,关于社区专项文化教育活动经费,各个社区认为“较少”甚至“没有”的占80%,说明各社区用于文化教育活动的经费匮乏。事实上,有些社区并未有专门的文化教育活动经费,而是色含在所有社区经费中。
(五)社区与高校合作流于形式,缺乏广度和深度
对于高校教师或者大学生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社区和居民都表现出极为热烈的态度。目前,社区在组织活动中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情况较为普遍,高校教师或者大学生的参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困难。社区和居民希望高校能在文化娱乐、艺术培训、体育健身、知识讲座以及未成年人教育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
然而,据调查了解,目前高校参与社区活动并不频繁,而且也仅限于参加社区的一些比赛。在广度和深度上值得探讨和研究。尽管社区非常欢迎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参与到文化教育活动中来,帮助他们解决缺乏专业人员指导的问题,但是,他们也有很多担忧,比如大学生、教师的参与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策分析
1.广开渠道,吸引资金,完善硬件设施
资金问题是社区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最大障碍,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显然是不够的,如果能够取得企业和社会的赞助,一方面可以解决物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宣传,亦是一种双赢模式。社区间在硬件设施配置方面不平衡状况差异显著,吸引资金应主要用于完善硬件设备如大型活动室、投影仪、电脑、电视机等,改善社区间严重的不平衡状况。
2.资源共享,加强社区间合作
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各有优势,如果能够取长补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新苏社区和东港家怡社区同属娄东片,新苏社区硬件条件好,家怡社区人力足够,那么,完全可以让两个社区共同举办活动,既可以解决新苏社区人力不够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家怡社区活动场所不够的问题,同时,两个社区的居民又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一举三得。
3.灵活安排活动内容和时间,增强宣传力度
在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上,社区应充分发扬民主精神,以居民为本,多从实际出发,满足居民需求,保证活动的高质量和高满意度。笔者认为,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该在注重教育的基础上增加娱乐性;在时间的安排上,宜在工作时间进行,可以选择小型活动,而大型活动,比如逢年过节的文艺表演之类的活动,宜放在周末进行。另外,也可以通过调整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时间或者招募社区志愿者的方式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在活动的宣传方面,社区工作者应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尽最大努力让社区居民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安排,尽可能地让大多数愿意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社区活动者可以制作更加明显的宣传海报及发放活动传单,吸引居民的注意力,还可以增设电子宣传屏等加强活动的宣传。同时,社区工作人员还可以动员居民参与宣传。
4.加大高校与社区的合作程度
(1)引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的机制。尽管各社区都有专职或者兼职的文化教育工作人员,但由于各种原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受到限制。社区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不间断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一群充满活力和朝气、充满爱心和责任心,并且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长期自愿地服务。高校学生无疑是合适的兼职人选。他们除了具有以上这些优点之外,还有较多的自我安排时间,因此,活动的开展就有了保障。而高校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接受和吸收在社区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精神文明教育,进一步提高文明素质。[4]为了保障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区活动的有效性,组织安排是关键。高校应设专门机构,如高校团委或专门的负责人,加强与社区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探索一套社区综合服务的机制,形成合理的管理机制和方法。
(2)构建高校教师志愿者队伍参与社区活动。高校教师志愿者一方面作为专业人士,可以为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例如职业培训、知识讲座、艺术活动等提供专业指导[5],另一方面也可以肩负起组织管理青年志愿者队伍的职责。这不仅可以为社区提供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将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方式传播到社区、社会,为学校的良好声誉的建立做了最好的广告。
(3)向社区开放学校资源。高校拥有高标准的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演播厅、舞蹈室、体育馆、健身房、篮球场等等。[6]这是任何一个社区无法达到的。向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的文化健身设施,无疑是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解决社区硬件设施匮乏的难题,也是展示该所学校文化教育氛围的契机。[6]当然,文化教育设施社区化必须通过双方的合作,共同管理,建立合适的管理体制才能实现。
[1]肖方仁.国外社区服务经验简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4):66-67.
[2]陈建平.社区文化教育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新农村,2009(6):39-40.
[3]秦汉清.南通市崇川区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26(4):10-12.
[4]樊炳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管理体制的缺陷及创新构想[J].体育与科学,2001,22(6):27-29.
[5]韩立明.实施城市社区与高校体育之间有机结合的设想[J].邢台学院学报,2010,25(4):93-94.
[6]赵云岚.关于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8(1):93-95.
[7]郑彩莲.高校与社区共建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6):82-84.
[8]王永利.苏南新市民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