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的乡镇博物馆传承实践与思考

2013-04-11余菲菲

关键词:三关土家土家族

余菲菲

(1.三峡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2.三峡大学 应用社会学研究所,湖北 宜昌 443002)

文化传承是时代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地方乡镇作为社会基层行政组织,也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我国大部分民族乡镇由于地处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传承的力度和机制相对较弱。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的加强以及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形式,适时地与乡镇特色发展相结合,展现出其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本文从博物馆传承的视角研究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 并通过案例实践,阐释当下在乡镇设立民族文化博物馆进行文化传承的举措和时代新意。

一、博物馆及民族文化博物馆的作用

(一)博物馆的定义

博物馆是人类和自然文化遗产的集合体、文化信息的贮存库、艺术和知识的园地、大众教育的平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博物馆是:“征集、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的实物,并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1]我国现在普遍采用的博物馆定义是1961年《博物馆工作概论》中的表述: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已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也发生了转变。我国博物馆事业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不仅反映在规模、藏品、展览、观众等传统量化评估方面,也在博物馆事业结构、举办主体、工作资源等方面有所反映。[2]当代博物馆的状态和工作任务,与现实社会需求和当代博物馆工作观念紧密相连,与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息息相关。

(二)民族文化博物馆的作用

民族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物品的专门博物馆。常以该地域内所有民族或某一民族为对象,在民族文物收集和民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其文物、文化的展示,加深人们对该民族(诸民族)的认识。[1]当今的民族(文化)博物馆主要表现出如下作用。

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龙头作用。对于民族博物馆,有学者作出这样的定位:“民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藏中心;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展示中心;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民族信息资料咨询服务中心;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教育与传播的基地……。”[3]由此可见,民族博物馆不仅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收藏中心,还是展示中心以及研究中心,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无疑起到了首要的龙头作用。民族文化保护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但设立博物馆的形式不可取代。

二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教育作用。可以通过民族博物馆的藏品对民众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比如土家族地区博物馆一般珍藏有大量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藏品, 是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一种较好的记事形式。博物馆通过将这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记述予以展示、展览和宣传, 可以对广大民众进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提升其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意识教育。[4]

三是发展文化旅游的亮点作用。民族文化博物馆集中向游客展示了本地区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记载了文化精粹,传达了强烈的民族气息。游客游览于博物馆这种文化特质集中展现的场所,虽然游览时间和距离相对短暂,但却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留住民族记忆展望民族未来的民族文化博物馆无疑是文化旅游的一处亮点。

四是扩大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各民族之间要通过交流,实现文化繁荣和共同进步。通过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个窗口,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加强对外联系,争取更多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同时还可以争取一定的支援和相关产业的合作,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服务。

在民族文化博物馆的重要作用中,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显而易见。随着民族地区博物馆的发展,乡镇博物馆等博物馆类型适时出现,呈现出博物馆与地方文化、社会、经济建设以及生活生产紧密相融的联系,进而使民族文化博物馆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延伸。

二、现代乡镇博物馆的理念

我国乡镇众多,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文化财富。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些地方乡镇建立起博物馆,对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和整理,如常熟梅李历史文化博物馆、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基于地方性和时代性特征,乡镇博物馆呈现出如下理念:

第一,充分利用资源,展现地方特色。地方乡镇特别是地处山地的民族乡镇,经济相对落后。乡镇博物馆建设的投资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这并不代表民族民间文化在乡镇保护和传承的博物馆途径会受到阻碍。结合地方实际,走多元化和动态发展的道路,使博物馆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第二,弘扬地方文化,保护文化遗产。乡镇博物馆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与公众的参与密不可分。地方乡镇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其传承关键在于人。当地民众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有一种天然的熟悉和热爱,使得文化保护和传承拥有潜在的群体力量。这里的博物馆观众更容易从行为客体转变为行为主体,使自己成为博物馆产出的参与者和创造者。通过乡镇博物馆的建设,凝聚各方社会力量,保护优秀的民族民间艺人,使广大公众自觉参与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动中来。

第三,与地方产业结合,促进经济发展。现代乡镇博物馆建设理念尊重人们的生活追求,注重文化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乡镇通过博物馆等途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可以将本地域特有的文化现象转化为文化资本,激发人们的文化产业意识和建设民族文化的热情[5]。如发展乡镇旅游,就是对当地自然、文化等资源利用最充分的一种有效途径。

三、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设计实践

(一)博物馆设计背景

野三关镇位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中部,是一个土家族聚居的民族大镇,民族文化积淀深厚,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作为土家文化的载体,野三关的古镇老街演绎着传统土家建筑文化,西兰卡普、土家撒尔嗬、土家花鼓子等释诠着土家民俗文化。同时,野三关镇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这里古有寇准劝农,今有耀邦劝商,还孕育了辛亥功臣邓玉麟将军。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的打破,野三关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特色停靠点。在探索民族文化传承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野三关政府及人民作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2011年12月,野三关政府与三峡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成立三峡大学“社会与民族文化研究野三关基地”。2012年10月,由三峡大学和野三关镇政府合作创办的“巴东野三关·中国土家族文化传承院”正式揭牌,我国第一家校地共建的土家族文化传承研究机构宣告成立。民族文化传承院下设: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土家族艺术团、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心和民族文化产业园。[6]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既是民族文化传承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承院挂牌地点,其形象首先亮相于公众的视野。三峡大学作为合作创办高校,为博物馆的筹建和具体设计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博物馆设计理念

博物馆设计从野三关丰富的地方资源出发,吸取当地的土家风情和历史文化精髓,展现久远的人文历史和生活化的民俗氛围。同时结合野三关镇发展成果及特点,展现地方建设及产业文化。其设计理念包括:一是利用历史遗留建筑突出地方特色。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位于镇政府老办公区,与先后获得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联合表彰的“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各类殊荣的野三关文体中心等机构一起形成了该镇宣传、展示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集中区域。博物馆由三层的政府老办公楼改造而成。在20世纪80年代,胡耀邦、乔石、胡锦涛等国家重要领导人先后视察鄂西,夜宿野三关[7],该座老楼就曾是当时的接待和住宿地点。老楼为土墙结合木结构承重,在博物馆设计中,平面布局及主要水平界面基本保持原样,局部进行结构加固处理。利用遗留建筑进行博物馆建设,其建筑及馆址本身首先就体现出一个乡镇特有的历史文化印记。

二是展示内容体现文化保护与地方发展。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以民族民间文化藏品展示为主,同时涵盖地方发展成果和具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文化展示。通过不同展厅和室内空间的开合导向,凸显主题变化。博物馆三楼企业展厅总体设计立意为“传家”,即传承家业之意。从古至今,文化在一直传承和延续下去,不断进步。地方企业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有其特殊的作用,众多有特色的企业也助推着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三是展示手段体现传统与现代结合。野三关博物馆外观利用传统造型元素对原建筑进行了适度改造,呈现出简洁的传统特征。室内界面融入了经过浓缩提炼的土家符号以及传统的木作造型,同时结合一定的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展示场景,达到经济、美观而具有文化氛围的效果。综合采用多种照明方式及声音多媒体技术,创造情境,在民族民俗文化展示的空间中传达出丰富的视听效果。

(三)博物馆设计实施

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共三层,建筑的外立面及屋顶进行了适度装饰改造,在入口增设坡顶垂花门头。室内布置民族民间文化、领袖关怀、名人文化、发展成果和企业文化产品等五个展示区,共有涵盖土家历史文化、土家特色农产品等内容的20多个展厅。

在展示内容的分布上,即充分考虑现代乡镇博物馆的作用与外延。博物馆一层主要展示土家民俗、野三关镇情以及未来展望。主要设有土家火房、灶房、婚嫁文化展厅、撒尔嗬展厅、土家民族信仰展厅、手工艺展厅、土家民间立法展厅等。二层主要展示领袖关怀和历史名人典故。领袖关怀区设有重要领导视察室、领袖会谈厅、三间领袖起居室等展厅。历史名人典故区主要设有邓玉麟将军展厅、田行皋展厅、寇准劝农场景展厅。三层主要展示具有当地特色的企业文化。为每个企业提供一个展区,设计在符合博物馆整体传统民族风格基础上,结合企业性质进行展示。

在内部装饰设计中,一是从地方文化中提取设计语言。如在一楼展厅,主要运用木材造型结合灯光突出展现土家风俗习惯和再现土家生活。白虎、西兰卡普布面纹理、太阳花及勾纹等土家民族图案经过合理布置或组合变形,成为室内界面的主要构成元素。入口中庭以石磨、曲线形西兰卡普饰面吊顶及吊脚楼剪影等造型组合,营造土家人迎接宾客的整体氛围。二是运用特定的材料及造型显示出地方特色。如邓玉麟展厅围绕其生平事迹及实物展示,运用了挑檐、编织的凉席、砖纹等特色图案来烘托场景。展厅东立面以邓玉麟将军故居的原始外立面为造型依据,从材料和块面分割上显示立面原形轮廓的斑驳,给人一种真切的历史感。

在展示陈列设计中,利用场景式陈列再现当地特有的文化和风俗特点。如在领袖关怀区,尊重历史,尽量还原胡耀邦、乔石、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当时视察以及下榻的场景。这里陈列简单朴素,没有多余的宣扬和矫饰。在寇准劝农场景展厅,倚靠室内东墙建起半壁劝农亭,结合整墙的画面背景,模拟了寇准在劝农亭劝农稼穑、开荒种地的场景,与西墙书写的寇准当时所作《劝农歌》形成呼应。另外,在土家的火房、灶房展厅,原汁原味的场景布置,更让人不禁想坐下来烤烤火,添把柴,吃上一顿土家炖腊肉。

在博物馆导向系统中,具有民俗装饰氛围的走道、灯光、指示牌、木制楼梯以及荡漾于整个场馆的土家民歌背景音乐,都自然地起到了引导游客参观的作用。

四、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建成启示

2012年10月27日,“巴东野三关·中国土家族文化传承院”揭牌成立,“土家文化传承创新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野三关成功举行。揭牌仪式上,野三关镇党委政府命名表彰了野三关镇第二批民族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当天,传承院下设的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门迎接第一批游客。在这里,学术交流与博物馆游览共同丰富了民族文化交流与体验的形式。时下,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又陆续接待了前来视察的各级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其他游客。

(一)建成启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保护和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已是刻不容缓。巴东野三关镇创建博物馆,保护与传承土家文化及当地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得到了当地及社会的良好反响。巴东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是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一项合作成果,它的建成具有如下启示:

首先,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为当地提供了一个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通过博物馆展示,与人分享这份精神财富,民众会增强自豪感和自觉保护的意识;外来游客来到博物馆,能够迅速直观地了解野三关地区的历史、文化及其发展,以及土家人的风俗习惯等。人们通过认识这方土地,会萌发宣传和交流的愿望。民族文化通过乡镇博物馆传承途径由此得到很好地展示、交流及发展。

其次,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建立反映出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地方乡镇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保留和展示本地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文化的展示和浸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无论在其展示内容还是建成效果上都反映出了对地方产业的观照。

再次,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要聘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指导和整体升华,即实施合作,强化研究。政府、学者、民间人士以及企业是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建立优秀民族文化鉴别、引导的社会机制及传承机制,专家学者能够提供长期的学术研究支持。

最后,民族文化要致力于传承并要创新,这样才能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的永久活力。产业联姻和旅游活化,是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实施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中国土家族文化传承院的建立,即是土家文化传承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需改进和发展之处

乡镇博物馆建设结合当地实际,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色。其中,受条件所致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也往往是其特征之一。野三关民族文化博物馆由于建设时间、资金及场地的限制,在某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例如,藏品实物内容还有待充实;民族文化的收藏和展示载体可以更灵活多样;围绕博物馆动态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交流、研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博物馆场地可以尝试结合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动态展示的相关活动进行一定的拓展等。随着野三关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其民族文化博物馆的作用和内涵也将不断提升,并被赋予更丰富的时代特征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民族博物馆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36-37.

[2] 宋向光.博物馆定义与当代博物馆的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3(4).

[3] 杨铭,张兴雄,田茂旺.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4] 谭志松.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的教育保护与传承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82-183.

[5] 罗杭.恩施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考[EB/OL].[2009-8-08]. http://www.enshi.cn/20090210/ca153453.htm

[6] 中国土家族文化传承院揭牌[EB/OL].[2012-10-29]. 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340375-200020001.htm.

[7] 李桂媛,余菲菲.山地乡镇旅游发展研究:中国“达沃斯”野三关[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51.

猜你喜欢

三关土家土家族
华中要塞:义阳三关
土家族情歌
土家摆起来
土家摔碗酒
土家族
土家摔碗酒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过三关”促互动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
山东省计生协严“三关”抓重点 创建优秀的青春健康师资队伍
小议初中作文教学中的“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