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分布特征调查
2013-11-12凃朝莲
凃朝莲
(武汉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一、前言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理解、加工及处理的偏好不同。例如,有的喜欢具体的事实性内容,有的喜欢抽象的概念化内容;有的喜欢图表形式显示,有的喜欢文字方式表述。学习者不同偏好形成不同的学习风格。
对学习风格定义,学术界有不同见解。Dunn认为:“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学习风格研究者是根据自己摸到的部位来描述学习风格的”[1]。有些学者将学习风格等同于认知风格,有些学者认为学习风格即是学习策略,还有些学者用性格特质来解释学习风格。Keefe反对将学习风格等同于认知风格的说法,强调不应把学习风格与认知风格混为一谈,认为学习风格的内涵更加宽泛,它包括认知风格、情感和生理因素[2]。我国学者谭顶良教授将学习风格定义为: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3]。Ehrman & Oxford认为语言学习风格指学生在学习新的语言时,选取学习途径的主要倾向[4]。
学习风格的分类是学习风格研究的热点。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就可划分不同的学习风格。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将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等感知模式,这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学习风格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从学习者的认知方式来分,可将学习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或分析型和综合型等;从学习者的情感或性格因素来分,又可将学习风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等。
学习风格测度是研究学习风格的重要内容。检测学习风格的工具很多。Hall和Moseley综述了70余种学习风格测量工具[5],其中很多测量工具关注某些特点而忽略其它特点,所以往往难以得出一致的结论;Kolb用学习风格模型(Kolb's learning style model)考察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周期[6];Reid开发了PLSPQ检测工具(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并从知觉角度来研究语言学习风格[7];Keefe开发了学习风格测验图工具,从认知、情感和生理三个方面研究学习风格[8];Myers & Briggs根据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开发MBTI指标(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从不同的人格维度考察学习者的学习风格;Felder & Soloman基于多元智力理论,开发了学习风格检测表, 将学习分为信息的接受/选择过程和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其研究融合了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Kolb学习风格调查表和MBTI等测量工具, 经大量实践与反复修订, 最终形成ILS测量指数(Index of learning styles)。Felder随后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ILS测量指数对学习风格检查结果具有优良的一致性和稳定性[9-11],Felder还发表了在二语或外语学习研究中应用ILS进行风格检测的论文,受到广泛关注[12]。国内学者也对学习风格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如余心乐、姚孝军研究了英语学习风格的分布[13-14];李丽、李燕研究了英语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间的联系[15-16];王琦研究了英语学习风格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问题[17];戴运财、周卫京研究了学习风格与语言习得的相关问题[18-19]; 沈博利用KOLB学习风格模型对大学生总体学习风格而不仅仅是语言学习风格进行了调查[20]。
但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仅将学习风格划分为非此即彼两种极端状态,忽略了风格中间的平衡状态。本文拟选择使用ILS学习风格测度模型,将学习风格的中间平衡状态纳入研究视野,以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当代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类型总体分布特征,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比较分布特征,本科生与硕士生学习风格比较分布特征,以及在某一维度下平衡学习风格在其它维度的分布特征。希望通过研究,加深对学习风格分布特征的认识,为学习风格的养成提供认识基础;为在外语教学中优化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和教学组织提供参考;希望对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改革和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有所裨益。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与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分层抽样方法,调查了武汉地区三所综合型大学975名学生,其中英语专业本科生501人,非英语专业本科生305人,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169人。采用ILS学习风格测量工具,该工具从信息的加工、感知、输入和理解四个维度以及每个维度两个极端风格状态和一个平衡风格状态测量学习风格。现将ILS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信息加工维度将学习风格分为活跃型与沉思型。活跃型学习者喜欢实践、交往和小组学习,倾向通过从事活动(如讨论,解释或测试等)来加工理解信息;沉思型学习者则喜欢思考,倾向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经验,下结论谨慎,喜欢单独学习,即使在小组学习时也宁愿坐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对所学习的内容而言,活跃型学习者如果能亲身体验会学得更好,沉思型学习者则在有更多思考机会的情况下学得更好。
信息感知维度分为感觉型与直觉型。感觉型学习者是指通过视听等各种感官来感知收集的信息;而直觉型学习者则指通过记忆、思索和想象等形成抽象的概念。感觉型学习者擅长记住事实,对细节比较有耐心,不喜欢复杂和惊奇的事;直觉型学习者喜欢创新,擅长抽象思维和推理,喜欢探究事物发展的可能性及关联性。
信息输入维度分为视觉型和言语型。视觉型学习者的典型特征是喜欢通过接受视觉刺激学习,善于记住看到的东西,如电影、图片和表格等;而言语型学习者对言语更加敏感,擅长从文字的或口头的解释中获取信息。
信息理解维度分为渐进型和综合型。渐进型学习者喜欢遵循一定步骤和逻辑顺序来理解信息,倾向于通过事物的内在联系来解决问题;综合型学习者的思维是跳跃的,不关注概念间的联系,而是通过偶然性联系产生顿悟,善于把握全局,快速解决复杂问题,但往往忽视细节性内容。
(二)调查数据的处理
在调查表中,以上每个维度设计了11个问题,共计44个题项,每个题项提供两个极端状态选项,受试者只能二选一。在数据录入时将其中的一个极端状态选项标记为1,另一个标记为0,并将每个维度下的11个问题标记值加总,得到每个维度的数值总分,其数值为0至11的整数。每个维度的加总分值越高,说明标记为1的风格越明显;加总分值越低,说明标记为0的风格越明显。选项得分为0至3分,则该生明显偏好标记为0的学习风格;选项得分为8至11分,则该生明显偏好标记为1的学习风格;选项得分为4至7分,则该生的学习风格不是很明显(mild preference),称为平衡型学习风格。
为方便统计,用A、B、C、D分别表示信息加工、信息感知、信息输入和信息理解四个维度。在A维度下,A1和A3分别表示活跃型和沉思型学习风格,A2表示平衡学习风格;在B维度下,B1和B3分别表示感觉型和直觉型学习风格,B2表示平衡学习风格;在C维度下,C1和C3分别表示视觉型与言语型学习风格,C2表示平衡学习风格;在D维度下,D1和D3分别表示渐进型和综合型学习风格,D2表示平衡学习风格。
三、英语学习风格分布特征
(一)学习风格总体分布特征
表1显示了被调查者英语学习风格总体分布情况。具有活跃型和沉思型风格的学生人数大体相当,分别占20.7%和15.3%,感觉型学生人数大大高于直觉型学生人数,分别占41.3%和4.5%,51.3%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属视觉型学习风格,渐进型学生比综合型学生人数稍少,分别占10.2%和19.8%。无论在哪个维度下,平衡型学习风格人数所占比例都很高,特别是信息加工维度和信息理解维度,平衡型学习风格者分别占到了64%和70.1%。
表1 学习风格总体分布
(二)学习风格分布特征比较
为了比较条件分布与总体分布的比例的变化率,引入差异率指标,假设:差异率=(X1-X0)/X0*100%,其中X1为选择比较风格所占的百分比,X0为选择参照目标的风格所占的百分比。比率的绝对值大小反映比较对象变化的程度,比率正负说明比较对象变化的方向。为了后面研究方便,建立差异率绝对值所在区间与比较参照目标的差异程度之间的联系如下表。
差异率绝对值区间(%)差异程度[0,10]基本无差异(10,20]有一定差异(20,30]有明显差异>30有非常明显差异
1.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习风格分布比较
以英语专业学生的风格所占比例作为参照目标(X0),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风格所占比例(X1)与参照目标(X0)进行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在信息加工维度,英语专业与非英语专业平衡风格分布比例持平,非英语专业的活跃型风格分布比例要高得多,而沉思型则相对较少;在信息感知维度,两者分布的差异率很小,基本上无差异;在信息输入维度,英语专业学生平衡型比例比非英语专业学生高,两者有一定差异,非英语专业学生比英语专业学生明显偏好视觉信息,两类学生均不偏好言语型;在信息理解维度,英语专业渐进型比综合性比例高,分别为16.2%和9.9%,非英语专业刚好相反,综合型比例远远大于渐进型比例,分别为30.2%和3.8%。
2.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与硕士生英语学习风格分布比较
以本科生的风格所占比例作为参照目标(X0),将研究生学习风格所占比例(X1)与之进行比较。从表3可以看出,与本科生相比较,硕士生英语学习风格在信息输入维度上没有差异;在信息理解维度,硕士生综合型学习风格比例略高;在信息加工维度,硕士生活跃型风格明显减少,更多趋向于平衡型;在信息感知维度,硕士生平衡型风格学生比例大幅下降,感觉型有明显增加。
表2 英语专业被调查者与非英语专业被调查者英语学习风格分布比较
表3 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风格分布特点对比
(三)平衡型学习风格在其它维度的分布特彺
为了进一步研究英语学习风格分布特点,下面以各维度的平衡型学习风格作为条件,研究平衡型学习风格在其它维度的分布特彺,例如研究A维度中A2风格学生在B维度下的学习风格分布状况,以此来考察学习风格的层次特点,考虑到结论代表性和样本数量的局限性,本文把学习风格分布总表(表1)中所占比例大于40%的平衡型风格作为条件,在此条件下,研究其它维度下学习风格的分布特征,选出风格A2、B2、C2、D2作为条件。
为了比较条件分布与学习风格的总体分布比例的差异性,把表1中风格总体分布比例当作参照X0,把条件分布下的风格分布比例当作X1。
1.从表4看出,在A2条件下,B1、B2、C1、C2、C3、D1、D2风格与表1中风格分布比例差异率<10%, 基本无差异,B3与D3有细微差异。在B2条件下,A1、A2、A3、C1、C2、D2风格与表1中风格分布比例差异率<10%, 也基本无差异,C3、D1与D3与表1也只有细微差异。
表4 A2和B2条件下学习风格分布特征
2.从表5看出,在C2条件下,A2、B1、B2、B3、D2、D3风格与表1中风格分布比例差异率<10%, 基本无差异,A1、A3有细微差异,D1的差异率>20%,有明显差异。在D2条件下,A2、A3、B1、B2、C1、C2、C3风格与表1中风格分布比例差异率<10%, 基本无差异,A1、B3与总体风格分布也只有细微差异。
四、讨论
以上研究显示,以平衡型学习风格为条件的学习风格分布与总体学习风格分布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学习风格分布比较稳定。在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类型中,平衡型学习风格比例在每个信息维度下都居多。在信息理解维度尤为突出,平衡型学习风格人数达到了70%。这是一个可喜的发现,研究表明,学生能记住所读的10%,所听的26%,所看的30%,所同时看到和听到的50%,所说的70%,所同时说和做的90%[21],说明具有平衡型风格的学生能够比较愉快地接受以多种形式呈现的信息,其学习效果比只接受单一模式呈现信息的学生要好得多。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平衡型学习风格,以不同形式提供信息或有意要求学生按照他们不怎么擅长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只要不引起太多的压力或沮丧心理,将有助于学生学得更好。
表5 C2和D2条件下学习风格分布特征
在信息加工维度,活跃型和沉思型学习者人数大体相当,其分布特点不受专业影响,与年级有一定关系。硕士研究生活跃型人数比例低于本科生人数比例,更多的硕士生趋向平衡型风格,这可能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关,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英语课堂里,学生的参与度不如本科生。有的研究者认为,活跃型学习者语言学习效果最好[22],但这一点在很多实证研究中得不到证实[23]。外语教学中,如果过份地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还不够。语言课堂应包括大量有利于活跃型学习者的亲身体验活动如对话、讨论、表演和小组活动,同时也应包括有利于沉思型学习者的思考型学习活动如阅读或写作练习等。学生在课堂上同时进行两类活动的机会越多,他们的记忆越深刻,学得越好[6]。
在信息感知维度,具有感觉型英语学习风格人数远远超过直觉型风格人数,不过也有研究得到的结果刚好相反[24]。该维度学习风格分布特征不受专业影响,与年级有一定关系。在本文中,硕士研究生感觉型所占比例比本科生感觉型比例更高,这可能与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关。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量的重复句型操练,机械的词汇与语法记忆比较适合于感觉型学习者,而对于追求新颖变化的直觉型学习者来说,则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他们更喜欢复杂的语法和抽象的语言概念。本文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属于感觉型和平衡型风格学习者,只有对两类学习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如在学习课文时,对课文进行反复研读,从词、词组、词义及其关系入手把握和解析课文,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输入维度,大多数学习者属于视觉型和平衡型学习风格,其中一半以上的学习者属于视觉型学习风格,具有言语型英语学习风格的人数不到5%。该维度风格分布特点不受年级影响,与专业有一定关系。本研究中英语专业视觉型风格人数相较非英语专业,要少得多,更多的学生趋向平衡型,这符合各自专业的性质特点。大多数人通过视觉记住的信息更多[25],目前外语教学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英语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多媒体课件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教师的这种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是相匹配的,有利于英语学习。但是,教师以展示多媒体教学课件替代口授言传,以PPT屏显替代板书,而忽视教材文字等言语信息,容易使学生养成囫囵吞枣、漫不经心、懒于思考的习惯。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强调文字与思想的关系,注意信息传递方式上的平衡。
在信息理解维度,综合型学生人数较少,渐进型学生更少,70%以上的学生属平衡型学习风格;英语专业渐进型学生人数多,而非英语专业综合型人数多,这与专业特点有关。当前的英语专业教学,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到教师教学,大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但非英语专业的英语学习,虽也有分级,但教材和教学活动多以主题展开,循序渐进程度体现不如英语专业。最近的研究表明,渐进型学习风格学生的英语水平显著高于综合型学习风格的学生英语水平[14],因此,当前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仍要强调循序渐近的原则,并在循序渐进与总体概念之间保持平衡。
参考文献:
[1] Dunn R. Learning Style: State of the Science [J].Theory into Practice 23,1984:11-19.
[2] Keefe J. W.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A].//In Student Learning Styles: 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C].Reston,VA:NASSP,1979.
[3] 邓小晴,易红.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习者的话语选择(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4] Ehrman M E & Oxford R L. Cognition Plus:Correlates of Language Learning Succes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1).
[5] Hall E.& D. Moseley. Is There a Role for Learning Styles in Personaliz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long Learning,Vol.24,No.3,2005.
[6] Kolb D.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1984.
[7] Reid J M. The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s of ESL Students [J].TESOL Quarterly,1987.
[8] Keefe J. W. learning Styles: Theory and Practice[M].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9] Felder Richard M. Matters of style[J].ASEE Prism,1996,6(4).
[10] Felder R M & Spurlin J. Application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5,(2191).
[11] Thomas A. Litzinger &Richard M. Felder A Psychometric Study of the Index of Learning Style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7,96(4).
[12] Richard M Felder & Eunice R. Henriques, Learning and Teaching Styles in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95(1).
[13] 孔莎.从中国英语音译词论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4] 姚孝军,陈静,杨亚敏.英语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0(3).
[15] 李燕.外语学习风格与学习策略及其相关性实证研究报告[J].山东外语教学,2009(4).
[16] 李丽.认知风格与交际策略倾向性关系的相关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3(03).
[17] 王琦.多媒体课堂中外语学习认知风格研究[J].外语界,2005(1).
[18] 戴运财.场独立/依存的认知方式与第二语言习得[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19] 周卫京.二语习得风格研究五十年回顾[J].外语研究,2005(5).
[20] 王海燕.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1] Stice J. E. Using KoIb’s Learning Cycle To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J].Engineering Education,1987,77:291-296.
[22] 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7.
[23] Ehrman M E & Oxford R. L. Adult Language Styles and Strategies in an Intensive Training Setting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0,74(3):311-327.
[24] Ehrman M E & Oxford R.L, Effects of sex differences, career choice, and psychological type on adult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9,37(1):1-13.
[25] Dale E,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M].1969.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