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研究》评介
2013-04-11江曙霞
江曙霞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作为当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核心,资本充足性约束最初是为了遏制存款保险制度的道德风险而被引入监管框架的。监管当局相信,充足的资本可以减少银行过度承担风险的倾向,达到降低银行破产概率、维护银行体系稳定的目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1988 年公布的《巴塞尔协议》,第一次明确了以资本充足性约束为核心的国际银行监管规则。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快和金融环境的巨大变化,近年来各国金融监管机构逐步放松了对银行业的诸多限制,但在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要求上却普遍采取了比以往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依据风险形势的不断变化,在几易其稿后,巴塞尔委员会于2004 年发布新资本协议,明确最低资本充足性水平作为监管框架的三大支柱之首,极大地加强了资本充足性约束在银行监管中的地位,并使其成为各国监管当局在监控银行风险方面努力的方向。巴塞尔协议设计的精妙之处,是其巧妙的将银行资产所承担的风险度与资本金量密切且敏感的挂钩机制,它极大地激发了商业银行自我进行风险管理的动力,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风险。
然而在长达三十年的银行监管实践中,尽管巴塞尔协议在推动世界各国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科学化和水平提高等方面成就卓著,但是它也导致了实施国乃至全球整体金融和经济层面上出现了一些异常现象,例如监管资本套利空前活跃、小企业贷款歧视日趋严重、宏观经济波动不断加剧等。巴塞尔协议针对如何降低银行风险的微观层面的科学设计及其精确实施所导致的银行行为理性变化的合力,构成了经济宏观层面的“合成谬误”。特别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巴塞尔协议的核心条款“资本充足性约束”引起了更多的质疑:资本监管是否真的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资本充足性约束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理与商业银行行为选择是什么?这一约束行为会怎样影响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我国2004 年开始正式实施严格的资本充足性约束,是否取得了既定的政策效果?“合成谬误”在我国金融与经济领域是否也存在?针对最新的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更高的资本充足性约束要求,我国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金融经济形势的变化?
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马理、代军勋和黄宪合作完成的《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研究》一书,针对以上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研究》以“资本充足性约束”为研究重心,试图解决关于资本充足性约束“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研究范围涵盖了资本充足性约束与商业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选择的各个方面。鉴于目前全球对资本充足性约束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信贷紧缩、亲经济周期、监管资本套利等问题上,该书研究了资本充足性约束影响商业银行行为选择的机理、方向和效果,力求找出产生这些负面影响的原因。作者指出,随着资本充足性监管制度的建立和资本约束的强化,资本充足性约束内嵌的风险管理机制将不可避免地改变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而风险偏好的调整又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资产配置,最终上升到信贷行为。在充分分析银行资本充足性约束的微观以及宏观经济影响的基础上,作者研究了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性约束的相关实践,反思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资本充足性约束制度的缺陷提出相关建议。
在篇章结构上,该书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着眼于巴塞尔协议的演进,结合各国以及各地区的实践经验与实际数据,阐述了银行资本充足性约束的影响与争议,介绍了问题的由来,为接下来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利用理论建模与实证检验的方法,研究了资本充足性约束下的银行行为机理,其中包括银行风险偏好以及信贷行为。作者首先建立单期模型,将银行细分成柔性资本特质银行、刚性资本特质银行以及具有多选择性资本特质银行三种类型,探讨异质性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改变;之后利用中国的实际数据,引入虚拟变量,导入资本充足率,定量地对银行的风险偏好调整做出实证分析。对于信贷行为的研究,作者通过引入跨期收益与利率结构等变量构建了新的效用函数,并且通过中国银行业的数据对模型结果进行了有效验证。第三部分进一步关注资本充足性约束带来的两类经济影响:对小企业贷款歧视的微观影响以及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宏观影响。作者利用理论建模、仿真模拟以及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数据,从理论与现实两方面探讨了小企业贷款歧视问题;之后通过模型拓展,研究了资本监管对于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两个传导机制,并通过选取1994 至2006 年中国银行业整体数据和宏观经济总量数据对其传导方式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第四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解决问题,运用时间序列与面板数据相结合的回归模型,定量评估了中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改革的策略选择,并总结经验反思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新资本协议框架下更适合于我国国情的银行资本充足性约束的制度安排。
从逻辑思路上看,该书从当前世界银行业监管制度的改革入手,分别研究了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行为选择问题的由来,资本充足性约束下的银行行为机理,资本充足性约束的经济影响以及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性约束的实践与反思,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建立分析体系,涵盖了研究对象的各个方面。同时,该书的论据来源于国际银行业以及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数据,每个观点的提出都经过数理论证以及实证检验,符合现实国情。特别是该书立足于中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性约束的改革现实,分析了中国资本充足性改革的发展历程,反思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提出了资本充足性约束制度的调节措施,以及缓解小企业贷款歧视和宏观性波动的政策建议,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性约束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然而,面对我国资本充足性约束不断暴露出来的缺陷和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对该制度进行全面与深刻的反思。由于制度设计的漏洞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巴塞尔协议存在不少难以适应实际需要的内容,需要进行不断的更新和调整。资本充足性监管实施过程中的中国特色的存在,既需要我们从普适的规律性变化中进行剥离分析和理论解释,又需要我国银行监管当局推出更符合国情的资本监管制度和政策。《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研究》一书的三位作者针对以上实际需求,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在资本充足性约束制度方面,他们认为需要调整其对银行的适用范围、重新校准监管资本标准、开放附属资本渠道、实行弹性资本充足性约束、本土化相关模型和技术指标;在降低资本约束带来的小企业贷款歧视方面,他们认为需要增加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缓冲和补偿手段、调整小企业规模设定、对主要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实施差别化资本监管;在缓解资本约束带来的宏观经济波动方面,他们认为需要减小内部评级法风险权重函数输入值的波动、建立逆周期超额资本、资本化优先股、合理使用公允价值等。这些政策建议都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分析与科学的实证检验基础上,入情入理,让人信服。
《资本充足性约束下银行风险偏好和行为研究》一书是马理、代军勋与黄宪等三位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历时六年的研究后诞生的学术佳作。从整体上看,该书的研究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逻辑体系严谨缜密,紧扣现实,立足现实,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见解深刻,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领域值得一读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