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字研究与古典文献阅读*

2013-04-11张金霞

关键词:本义甲骨文

张金霞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研究古典文献,首先必须读懂古书。如果对古书中字词的意义理解错了,那所谓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甚至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到贾府已显露出衰败之象时,曰:“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说贾府虽然已经开始衰败,但表面上仍然还能维持着繁荣的假象,即“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此语出自三国魏曹冏的《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扶之者众也。”“僵”是倒下的意思。百足之虫,是指蜈蚣一类的动物,因为腿特别多,所以即使死了,有很多腿支撑着仍然不会倒下,并不是说身体没有变僵硬。而《汉语大词典》在“僵”这个词的“僵硬,不活动”的义项下,却举了三国魏曹冏的《六代论》中的这句例证。这是在用今义去解古义,是错误的。如果用“僵”今天的常用义“僵硬”去解释《红楼梦》中的用法,就无法阐释出《红楼梦》一书所蕴含的寓意和主旨。其实,“僵”作“倒下”讲,古书中的用例是很多的。例如,《史记·苏秦列传》说到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苏秦为了挽回燕王对自己的信任,给燕王讲了一个故事,其中一段曰:“臣闻客有远为吏而其妻私于人者。其夫将来,其私者忧之,妻曰:‘无忧,吾已作药酒待之矣’。居三日,其夫果至,妻使妾举药酒进之。妾欲言酒之有药,则恐其逐主母也;欲勿言乎,则恐其杀主父也。于是乎佯僵而弃酒。主父大怒,笞之五十。故妾一僵而覆酒,上存主父,下存主母。”司马贞索隐:“僵,仆也。”这里的“僵”显然也是倒下的意思,而不能以僵硬解释之。那个小妾假装跌倒而故意弄洒了毒酒,从而既保住了主父的性命,又保住了主母的颜面。又,《汉书·眭弘传》:“僵柳复起。”颜师古注曰:“僵,偃也,偃卧于地。”“僵柳复起”是说倒下的柳树又自己竖立起来了,这是一件很神异的事情。

又如,“文不加点”这一成语是形容人文思敏捷,写作技巧成熟,所以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后汉书·祢衡传》:“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其中的“点”,繁体作“點”,是涂改的意思,不能理解为现在的“标点符号”。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的,现在的标点符号是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输入的。《说文·黑部》:“點,小黑也。”指涂改的小黑点。《尔雅·释器》:“灭谓之点。”晋郭璞注:“以笔灭字为点。”宋邢昺疏:“今犹然。”“以笔灭字为点”,就是说“点”是写错了字用笔涂改的意思。据邢昺的疏,我们知道,直到宋代,“点”仍然是涂改的意思。

“苟富贵,无相忘”一语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曰:“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郭锡良等编著《古代汉语》于此句注释曰:“咱们中间,如果将来有谁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陈胜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司马迁在《史记》中想表现的是,陈涉少时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而非平庸之辈,所以当他看着自己的同伴如此辛勤地劳作时,才会说出“苟富贵,无相忘”的话。意思是:如果我将来富贵了,不会忘记你们的。这才是陈胜,一个有着“鸿鹄之志”的陈胜。也只有这样理解,才能与下面的文意相契合。如果理解为“如果将来有谁富贵了,互相不要忘记”,那陈胜跟那些庸者又有何异。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词语解释看起来事小,其作用却大,关乎到对句义、章旨甚至人物性格的理解,真可谓“一字之不通,全句为之梗塞,一句之不通,全章为之梗塞”。

古书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有些字的本义今天很少使用甚至不用,大部分人会感到陌生,而上古文献却经常会用到它的本义。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探求这些字的本义,才能真正读懂上古文献。而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关系,我们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探求词的本义。如,郭锡良主编的《古代汉语》所举“向”的例子就是如此。《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句中“向”用的就是本义,意思是朝北的窗户。《说文》:“向,北出牗也,从宀,从口。”“宀”,像房屋,“口”,就是窗子。要掌握本义,就需要分析字形,特别是古文字字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但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例如,清华大学赵平安教授曾经利用出土古文字资料对“逹”字的释读就很能说明问题。《左传·成公十年》:“公(晋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逹)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杜预注:“逹,针。”杨伯峻注:“攻指灸,逹指针。”这一训释,各工具书如《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纂》等均未收录。《说文》:“逹,行不相遇也。从辵羍声。达,逹或从大。”甲骨文中有字,前人不识。新出竹简郭店简有、等字,即逹字。据此,前之甲文亦即逹字。又,甲文有“殷”字作,据于省吾等释,此字像一手拿针给一个肚子大的人施针治病。而《说文》羍,篆文作,或体作。许慎曰:“从羊,大声,读若逹。”综上所述,即逹,就是针。又如,“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1993年发现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战国楚墓的郭店楚简中,“仁”字有写作上“身”下“心”的“”形,又有写作上“人”下“心”的“”形。“”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修身是实现“仁”的基础;“”从人、从心,亦传达出心中有人的“爱人”观。“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孔子“仁”的内涵。①许芃:《从“仁”字形体看孔子“仁”之内涵》,《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这都是古文字在探求词义、揭示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的很好例证。

我们知道,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一部通过分析小篆字形来探求本义的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要了解字的本义,就必须充分利用《说文解字》一书。但许慎所处的东汉时代毕竟离汉字的产生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汉字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已经发生了变形,许慎又没有看到甲骨文,所以对有些字的本义的探求不够准确。例如“为”字,《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今按:“为”字甲骨文作,从(又)从(象),会用手牵象以助役之意。殷代黄河流域多象,《吕氏春秋·古乐》:“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罗振玉曰:“从爪从象,意古者役象以助劳,其事或在服牛乘马之前。”所以,我们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地下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如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来做好本义探求工作,从而促进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及古典文献的阅读。下面就用一些具体实例说明之。

1.不

2.侯

附:至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犹地。象形。”今天看来,《说文》对“至”字本义的解释不确。“至”字甲骨文作、等形。对其字形的解释,学术界都认为为倒矢形,这是对的。不过,对其上下方的“一”的解释则有分歧。有人认为“一”像地,这可能是受了《说文》的影响。如,罗振玉谓乃矢之倒文,“一”像地,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也有人认为“一”为“的”,即箭靶的中心。如,白玉峥《契文举例校读》峥按:“罗氏(振玉)所释虽是,然于字形之说解,犹未为达。盖一者,的也者,象矢离弦远去,而之于的之形也,故至之初谊,当为止也;为到字之初文。”裘锡圭则笼统地说“至”“表示箭射到一个地方”。根据对“侯”字的分析,“至”字的字形取意应该与“侯”字相似,都与射箭有关,“侯”是用矢射到箭靶上表示箭靶,“至”是用矢射到箭靶或箭靶中心表示至、到的意思。

3.何

谁何之“何”,其本义是表示荷担之义。《说文》:“何,儋也。”甲骨文“何”字作、、等形,商代金文有、诸形,字象人荷戈之形,乃荷儋字初文。唐兰曰:“字象人负担之形。”上古文献中有很多使用“何”字本义的例子。如《诗经·曹风·候人》:“彼候人兮,何戈与祋。”朱熹集传:“何,揭。”《诗经·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毛亨传:“何,揭也。”《诗经·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诗经·商颂·长发》:“何天之休。”

4.来

《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朱熹集传:“来,小麦。牟,大麦也。”《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一来二缝,象芒朿之形。”甲骨文“来”字作形,正像小麦之形。

5.身

6.元

7.年

《说文》:“年,谷熟也。从禾,千声。《春秋传》曰‘大有年’。”甲骨文“年”字作,从禾人,人亦声。其本义是禾仁,即禾谷之仁实,引申指谷物成熟,也可以指收成。卜辞中有“求年”、“受年”、“受有年”等语。《说文》从“千”乃“人”之字形演变所致,即——。从读音上看,“人”是日母真部,“年”是泥母真部,二者上古读音相同,而“千”是清母真韵,与“年”声母相差较远。《玉篇》、《集韵》等书仍保留了从禾人的“秂”字。《玉篇·禾部》:“秂,而真切,欲结米。”《集韵·真部》:“秂,而邻切,音人,禾欲结者。”典籍中有“祈年”一语。《诗经·大雅·云汉》:“祈年孔夙。”郑玄笺:“我祈丰年甚早。”祈年即祈求禾谷成熟丰收。《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祈年与祈谷意义相同。又,北京天坛有祈年殿。《论语·颜渊篇》:“年饑,用不足,如之何?”年饑指收成不好,年指年成、收成、年景。

由于禾谷成熟的时间是比较固定的,后来人们就把禾谷上一次成熟到下一次成熟之间的期限作为一年,因而“年”就引申出了年岁义。《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郭璞注:“年,取禾一熟。”郝懿行《尔雅义疏》:“《书》正义引孙炎曰:‘年,取谷一熟也。’然则周曰年者,周以稼穑兴,年谷为重,《春秋》书‘大有年’是也。”“年”的年岁义产生后,使用频率很高,它的本义及相关引申义就逐渐不用了。

8.各

典籍中经常出现“格”字表示至、到、来的意思。如:《尚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孔颖达疏:“格,至也。”《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朱熹集传:“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恥且格。”孙钦善《论语注译》:“免:逃避。格:至,来,引申为归服。”①孙钦善:《论语注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第15页。《论语·季氏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礼记·缁衣》:“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格”为什么有至、到等意义,颇为费解。查《玉篇》、《广韵》、《集韵》等书均收有“”,释曰“,至也”。其实,“”字在甲骨文中已经产生了。甲骨文中有“各”字,作、、等形,从口从夊(止),以脚迈向穴居表示至、到之义,其中还有加“彳”旁的以明行来之义,如:、。金文“各”字还有从辵或走者,(师虎簋)、(沈子它簋)、(庚赢卣)(匜)。

9.艺

“艺”字繁体作藝或蓺,典籍中常表示种植的意思。《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藝五谷。”《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裴駰集解:“蓺,树也。《诗》云‘蓺之荏菽’。”司马贞索隐:“蓺,种也,树也。”《说文》:“,种也。从坴丮。持亟种之。《诗》曰‘我黍稷’。”其实,“藝”的本义就是种植的意思。“蓺(藝)”字初文作,字形像用双手在土上种植草木。《说文》中许慎对本义的解释是对的,但小篆的字形已经发生了讹变。“种埶”之埶,后来加“艹”作“蓺”,又变作“藝”。

10.卯、劉

今天主要作为姓氏用的“劉”字,在古代有杀戮的意思。《尔雅·释诂》:“劉,杀也。”《方言》卷一:“秦晋宋卫之间杀曰劉,晋之北鄙亦曰劉。”《尚书·盘庚》:“重我民,无尽劉。”孔安国传:“劉,杀也。”《汉书·律历志下》引《尚书·武成》:“粤五日甲子,咸劉商王纣。”师古曰:“劉,杀也。”

11.古文字中有一种现象,意义相近或有某种联系的形旁往往可以通用,从而产生了大量异体字,这是汉字早期不够完善的表现之一。同样,古文字中意义相近或有联系的单字之间也有通用现象,这也是汉字在早期阶段不够完善的表现之一,而这种现象在传世文献中还有遗存。例如:

(1)少、小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山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馀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交。”

以上诸“少”字皆当“小”讲。“少女”意思是小女儿,“少子”意思是小儿子,“年少”意思是陈馀比张耳年龄小。古籍中这类例子很多。

又如,《左传·定公十四年》:“大子羞之,谓戏阳速曰:‘从我而朝少君,少君见我,我顾,乃杀之。’速曰:‘诺。’乃朝夫人。”孔颖达疏:“少君,犹小君。君为大君,夫人为小君。”陆德明释文:“少君,亦作小君。”《论语·季氏》:“邦君之妻,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礼记·曲礼下》:“公侯有夫人,夫人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

又,《汉书·武帝纪》:“少吏犯禁。”颜师古注引文颖曰:“少吏,小吏也。”《汉书·匈奴传上》:“今以少吏之败约,故罚右贤王,使至西方求月氏击之。”师古曰:“少吏犹言小吏。”

出现这种情况固然与少、小意义相近有关,正如段玉裁所说“不多则小,故古少、小互训通用”(《说文·小部》段注),“古多以少为小,如少儿即小儿之类”(《说文·木部》“柳,少杨也”段注),如果我们追溯到古文字阶段就会发现,少、小在甲骨文中构形相同,都作形,以散落细微之点表示微小。到西周金文中这两个字就开始出现了分化,以其中的 形为基础分化出“少”字。典籍中少、小通用正是甲骨文中二字通用现象的遗存。如甲文中既有,又有,典籍则作少牢。《仪礼·少牢馈食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羊豕曰少牢。”《仪礼·聘礼》“众介皆少牢”,胡培翚正义:“有羊豕而无牛,谓之少牢。”

(2)大、太、天

陶渊明《读山海经》之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其中刑天的故事出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郭璞注:“是为无首之民。”袁珂注:“刑天盖即断首之意。”这里“天”是指人的头顶。《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甲骨文“天”字作、、等形,金文作、等形,下面是一正面站立的人形,上部与均像人首,义为人之颠顶。上列文献中用的正是“天”的本义。又如,《易·睽》:“六三:见舆曳,其牛掣,其人天且劓,无初有终。”孔颖达疏:“剠额为天,截鼻为劓。”这里用的也是本义。

商的开国之君商汤(或称“成汤”),典籍作“天乙”。《尚书·汤誓》陆德明《释文》引《世本》曰:“汤名天乙。”《荀子·成相》:“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汤。”《史记·殷本纪》:“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卜辞作“大乙”。《甲骨缀合编》21:“癸巳卜,王贞:旬亡祸?在四月,冓示癸,肜。乙未,肜大乙。”

卜辞中殷商先王名号前有很多冠以“大”字者,如大丁、大甲、大庚、大戊,而典籍皆作“太”。《史记·殷本纪》:“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伊尹迺立太丁之子太甲。”也就是说,大、太在甲骨文中是一个字,后来才分化出“太”字。

12.小心翼翼

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在“绪论”部分的“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一节中,说到训诂学可用以指导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其中举了成语“小心翼翼”的例子进行说明。书中说:“某中学老师讲成语‘小心翼翼’,学生问:小心何以跟翼翼连在一起?老师解释说:翼的本字是異,甲骨文作,像头顶物之形。头顶物,自然小心,故而叫小心翼翼。異为何又作‘差异’呢?这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头顶物自然要两手分开夹住,两手各在一方,就是差异。異后来又用作飞鸟的两个翅膀,加个‘羽’旁作区别字。老师这些解释,无不是训诂知识的运用。”①周大璞:《训诂学初稿》,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页。

其实,“異”应该是“戴”的初文。陈初生编纂《金文常用字典》引高鸿缙曰“異”“象人戴由(竹器)而以手扶翼之形”,已经看出“異”与“戴”之间的关系。杨树达就明确指出“異”即“戴”之初字。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甲文異字作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盖戴之初字。戴从者,加声旁耳。”刘静《文化语言学研究》:“異,甲骨文作,金文作,像巫祝举双手往头上戴面具,为‘戴’字初文。戴此面具见人而惊异,所以表示惊异、奇异之义。”②刘静:《文化语言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7页。总之,“異”是“戴”的初文。从语音上来说,二者在上古读音也相近。“異”上古属余母职部字,“戴”上古属端母之部字。声母都属舌音,韵部之、职对转。

“異”只是“翼”的声符,而不是“翼”的本字。“翼”的初文与“羽”相同,甲文中作,像羽翼之形,这是古文字中的异字同形现象。后来在上加注声符“立”创造了这一形声字来表示翅膀的意义。因为在卜辞中被借来表示次于今日的将来某日的时间词,人们又在形上加注表意符号“日”创造了字专门表示这一意义。这就是“昱”字的来源。《说文》:“昱,明日也。从日,立声。”也是一个形声字,从声。“立”,上古属来母缉部;“翼”,上古属余母职部。二者上古声母都属舌音,韵部都是入声韵,主要元音相同,所以“立”、“翼”上古语音相近。而“羽”上古属匣母鱼部,与“立”读音相差较远。这进一步证明是“翼”的初文。

“翼”是后起字,应该是由“翌”字改换声符而形成的异体字,意思是鸟的翅膀。段玉裁于《说文解字》“昱”字下注曰:“俗人以翌与翼形相似,谓翌即翼。唐卫包改《尚书》六‘翌’皆为‘翼’,而昱日之义废矣。”段玉裁所说的俗人之说或许正是古文字痕迹的遗留。翌、昱、翼在上古读音相同,都是余母职部字。因为“翌”在甲骨卜辞和金文中是被借用来表示时间的,因而“翼”也被借用来表示时间,如据段玉裁所说的唐卫包将《尚书》中的“翌日”改为“翼日”就表示明日、次日、第二天。《尚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尚书·金縢》:“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王翼日乃瘳。”《尚书·召诰》:“越五日甲寅,位成。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頮水,相被冕服,凭玉几。……越翼日乙丑,王崩。”孙星衍《尚书今古文疏证》注:“翼,同昱;又,翼,与翌通。”

到了现代汉语,人们反而不用本来专门为表示时间而创造的“昱”字来表示明日了。《现代汉语词典》“昱”有两个义项:①日光;②照耀。现代汉语已经固定用“翌”字表示次于今日、今年的,“翌日”即次日,“翌年”即次年。“翌”的异体字“翊”则表示辅佐、帮助。这应该是由于人们的用字习惯而形成的文字分工,语言和文字都具有约定俗成性。

另外,周大璞主编《训诂学初稿》中对成语“小心翼翼”的解释是一个训诂问题,不需要从字形上进行分析。“小心翼翼”这一成语出自《诗经》,原本形容恭敬谨慎的样子。《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郑玄笺:“小心翼翼,恭慎貌。”《诗经·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郑玄笺:“令,善也。善威仪善颜色,容貌翼翼然恭敬。”这里的“翼翼”是表示恭敬的样子。后来,可能是因为“翼翼”与“小心”连在一起使用而受到“小心”意义的影响,“翼翼”表示恭敬的意义逐渐减弱,“小心翼翼”主要偏重于表示小心谨慎的意思,最后凝固成成语“小心翼翼”就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诗经》中还有多处用到“翼翼”一词的地方。如《大雅·文王》:“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毛传:“翼翼,恭敬。”朱熹注:“翼翼,勉敬也。”《大雅·常武》:“王旅啴啴,如飞如翰……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毛传:“翼翼,敬也。”朱熹注:“翼翼,不可乱也。”《小雅·楚茨》:“我黍与与,我稷翼翼。”郑玄笺:“黍与与、稷翼翼,蕃廡貌。”朱熹注:“与与、翼翼,皆蕃盛貌。”《小雅·信南山》:“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朱熹注:“翼翼,整饬貌。”《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朱熹注:“翼翼,整饬貌。”《大雅·绵》:“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朱熹注:“翼翼,严正也。”《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朱熹注:“翼翼,行列整治之状。”《小雅·采芑》:“乘其四骐,四骐翼翼。”郑玄笺:“翼翼,壮健貌。”《诗经》中这些“翼翼”跟与它搭配的被形容事物有密切关系,它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表示恭敬貌,或表示严整貌,或表示繁盛貌,或表示壮健貌等,对这些意义,我们都不能用小心来解释。

其实,“翼翼”是一个叠音单纯词,即叠音词(或称“重言”)。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起来构成的双音词,是以音表义的,不能把它拆开来解释,更不能从字形上强加分析。像那位中学老师那样解释“翼翼”,是没有认清叠音词的性质,犯了“望文生训”的毛病。

猜你喜欢

本义甲骨文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释甲骨文“朕”字的一种异体写法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韩嚼牙
最“萌”甲骨文——心
汉字里的大写数字另有意义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