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下的《二十四史》整体英译决策思考

2013-04-11吴松林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二十四史汉书史学

吴松林

(东北大学 河北秦皇岛 066004)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编写体例为本纪、列传两种纪传体。

二十四史“堪称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自1872年以来,《二十四史》出现部分英译本。概括地说,《左传》为全译本,《史记》、《汉书》为节译本,《晋书》、《隋书》、《三国志》等史籍某些篇章为节译本。

一、英译历史线索的梳理

1.《史记》的主要英译本

20世纪50年代开始,华兹生英译《史记》,已完成130卷中的80卷,是同类出版物中最为完整的英文译本。1960年,他翻译了《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三代世表》序言和《大宛列传》等,辑入《亚洲文明导论》丛书中《中国传统之本源》,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该社出版了华氏《史记》(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of China),选材主要是人物传记,少有注释。1969年,华氏新译《史记》5卷本,内容涵盖周、先秦时期人物列传,比如《伯夷叔齐列传》、《伍子胥列传》、《吕不韦列传》、《田单列传》、《刺客列传》等。该书从1961年版《史记》译本里选编与汉朝13卷和1个节译本,于1969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名为Records of the Historian:Chapters from the Shih chi ofSsu-ma Ch’ien。1993 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华氏新译《史记·秦朝》(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Qin Dynasty),内容包括《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和秦朝其他10个历史人物传记。

1994年、2002年和2006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倪豪士主编的英文版《史记》卷1、卷2、卷2和卷5(上),名为 The Grand Scribe’sRecords:Vol.1 TheBasicAnnalsof Pre-Han China,Vol.7 The Memoirs of Pre-Han China,Vol.2 The Basic Annals of Han China 以及The HereditaryHouses ofPre-han China。卷1包括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秦本纪、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卷2包括高祖本纪、吕太后本纪、孝文本纪、孝景本纪、孝武本纪等,卷7包括汉朝以前的列传1至28。

1979年,杨宪益与戴乃迭合译Selections from Records ofthe Historian,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汉书》的主要英译本

《汉书》英译最早见于英国汉学家、伦敦会传教士伟烈亚力(A.Wylie)。1873年至1882年,他分别编译了《汉匈关系史:《汉书》卷94英译》(History of the Heung-Noo in their relations with China:Translated from the Ts’een Han Shoo,Book94,《朝鲜的征服:《汉书》卷95英译》(The subjugation of Chaou-Seen:Translated from the95th book ofthe Ts’een Han Shoo),《西南夷与朝鲜的历史:《汉书》 卷95英译》(History of the South-Western barbarians and Chaou-Sen:Translated from the Ts’een Han Shoo,Book95),《严助传:《汉书》卷64英译》(Memoir of Yen Tsoo:Translated from the Ts’een Han Shoo,Book LXIV),和《西域注:<汉书>卷96英译》(Notes on the Western regions:Translated from the Ts’een Han Shoo,Book96)。

美国汉学家德效骞(Homer Hasenpflug Dubs)译注的《〈汉书〉注译》(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 A Critic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s)由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韦弗利出版社出版,3卷本,是西方选译《汉书》篇目较多的英文译本。卷1《帝王本纪:〈汉书〉卷1至5》(The Imperial Annals,Chapter1-5,Vol.1) 于1938年出版,译本包括《汉书》卷1至卷5。卷2《帝王本纪:〈汉书〉 卷6至10》(The Imperial Annals,Chapters6-10Vol.2)于1944年出版。卷3《帝王本纪:〈汉书〉卷11至12及〈王莽传〉》(Imperial Annals11and12andthe Memoir of Wang Mang Vol.3)于1955年出版,包括《汉书》卷11、卷12及卷99,另有8个附录。

华兹生的《汉书》英译《古代中国的朝臣与庶民:班固〈汉书〉选译》Courtier and Commoner in Ancient China:Selections from 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by Pan Ku)于1974年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包括《汉书》卷54、卷63、卷65、卷67、卷68、卷71、卷74、卷78、卷92 和卷97。

3.《左传》的主要英译本

1872年,英国汉学家、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的《左传》)(两分册)(The Ch’un ts’ew,with the Tsochue)由香港伦敦传道会印刷所印刷出版,为理雅各所译The Chinese Classics(《中国经典》)的第5卷。

1989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华兹生英译的《左传》(The Tso Chuan:Selections from China’s Oldest Narrative History)。1998 年,中国译者胡志挥英译的《左传》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理雅各和胡志挥的译本属于全译本,而华兹生的为节译本。

4.其他史籍英译本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魏特夫(K.A.Wittfogel)从事一项名为“中国历史研究计划”的项目。该项目摘录《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籍中有关秦、汉、辽、金、清等朝代的社会经济史料,然后英译。至1949年,该项目完成了辽代部分的社会经济史料英译,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辽(907-1125)》一书。杨联的《晋书食货志译释》把《晋书》“食货志”“作一便于阅读的英译,并以简明的方式加上一些必要注解”。布露(Rhea C.Blue)在《汉、魏、隋史:食货志的争辩》一文中,把《史记》卷30的刊后语、《史记》卷129的引言和结论、《汉书》卷24的引言和结语、《汉书》卷91的引言、《魏书》卷110的引言和《隋书》卷24的引言译成英文;孙念礼(NancyLee Swann)对《汉书食货志》进行了译注。

综上所述,华兹生英译侧重《史记》文学内涵,面向普通读者,很少有注释,可读性很强,堪称杰出的文学译著。倪豪生旨在译出一种忠实的、具有详细注解的、尽可能可读的学术性《史记》英文译本。该译著进行了歧义释义考证,提供了中国、日本和西方其他学者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史学研究特征。译文面向专家和普通读者,也注重可读性。

德效骞的《〈汉书〉注译》译风严谨,注释和考证精当、详细,属于学术研究型的典范译本,但译文直译,不够流畅、自然。华兹生英译《汉书》展示了班固的史料编撰方式,突出叙述风格和讽刺手法,反映《汉书》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华兹生认为,《汉书》风格简约,有时也晦涩难懂。鉴于译本对象为了解文学及史料的普通读者,而非研究汉朝史的专家,华兹生没用直译,且很少加注。华氏译文字简洁,优美,可读性强。

理雅各英译《左传》忠实原文,注释、介绍和文献索引丰富,而胡志挥的译文则注重目的语读者的感受。

上述译本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对于传播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都起到了一些作用。然而,现有的出版物无疑是全豹一斑,《二十四》全译本有待中国典籍英译专家型学者联合英语国家英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者共同完成。

二、英译的初始动因所在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存世的国家,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不容置疑,有关历史记载的史书蔚为大观。然而,由于中西方史学传统不同,西方对中国史学一直存在偏见和误解。“精神史学”的哲学大师黑格尔和德国史学大师兰克(Leopold von Ranke)把中国史学一棍子打死,定性为“原始的史学”。这种蔑视态度到了20世纪中叶仍然颇有影响。

近代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对是否以中华文明作为历史研究对象,都持有怀疑态度。从外国史学家的论文、著作中可以了解到,当代很多国外史学家对中国传统史学了解皮毛,甚至一窍不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国史学著作涌入中国,中国史学著作也不断介绍到国外。随着在国际经济地位的稳固确定,中国史学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开放形势,出现了中国史学走向世界的意识和需求。这种需求建立在中外史学家双边对话的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史学步入世界的目标,不断定位和推出优秀史学成果“走出去”。

科学是不受国别限制的,史学也是科学,是不受国界限制的,限制“走出去”的是文字的障碍。国人对外国史学的认识与外国人对中国史学的认识出现明显的倒挂,关键在于,中国人通过汉语译本,对国外史学基本达到了通盘的了解,局部研究成果甚至超过了所在国家或地区的专家学者。与之相反,中国传统史学著作、现当代史学著作,能够译成外语“走出去”的却屈指可数,远不成比例。

为此,要让中国古代史学优秀遗产被更多的外国同行所了解,使中国史学经过百余年取得的重大成就被西方所接受,为中国史学在国际史学舞台上争得符合其身份的位置,这不仅是史学工作者的使命,更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的责任。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史学的核心就是《二十四史》,不了解二十四史,就谈不到了解中国历史。《二十四史》被历代纳为正统,又称“正史”,是中华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中华文化的基因就深植其中。外国人想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不可不读《二十四史》,而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则不可不先把《二十四史》全面推向世界。

“中国梦”指导下的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唤起了世界对中华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记载中华文明的《二十四史》产生了深厚兴趣。

美国汉学家魏鲁南(James R.Ware)说过,“在巨大的中国文献宝库里,最广为人知、也最具价值的是《二十四史》。它是中国研究所必不可少的史料来源,所有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学者都必须将其置于手边以备不时查阅。”诚如斯言,《二十四史》展示了黄帝以来中国古代社会近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和数十个王朝的兴衰轨迹,反映了各个时期的正统观念与时代精神,它是研究中国历史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宝库。尽管如此,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依旧没有跳出对中国史学傲慢与偏见的圈子。理由在于,传统中国社会的精彩及中国传统史著的精髓没有被读过或很少被读过。不了解中国史学,就西方史学而谈论史学,这样的史学必定有局限性。

《二十四史》整体英译有助于让西方史学家对人类文明主要发源地的东亚有更全面的认识,继而构建理性、科学意义上的“全球史”。基于此,《二十四史》整体英译不应只是西方汉学界期待的工程,同样,也是中国学界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所以,早日将《二十四史》英译本全面推向世界,时机业已成熟。

三、英译的技术元素简要说明

早在1840年,美国发表了一篇介绍法国汉学家雷慕沙(Albe Remusat)关于司马迁父子与《史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的研究文章,从此,开启了外国译者翻译《二十四史》。然而,如前所述,其英文全译本仍处于期待之中。1946年,德效骞说过:“世界上最大的历史资料仓库可在公然的《二十四史》中找到。这种历史资源始于传说时代,一直延续到清代。由于史籍翻译不多,所以,除汉学专家以外,利用起来的微乎其微。这些资源2亿多汉字,相当于至少4亿5千万个英文单词。翻译所有正史及其相关注释,并以前两部所采用的格式印刷,将达到225000页,以每册450页计,约450册。”

翻译中国正史艰巨,极富挑战,需要翻译人员掌握文言文,对中国传统史著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精深的了解,这是影响《二十四史》英译的一大重要因素。

此外,英译方法和速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对于中国传统史著英译,不外乎两种方法:一是“大众化”翻译,即在忠实原义的前提下尽可能避免注释,以使译文流畅自然,具有可读性,正如华滋生在短短五年左右的时间即英译了《史记》的65卷;第二种是“学术化”翻译,即通过具有严谨而厚重的学术性注释,以力求使读者更为全面、精确地理解原著表述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这种“学术化”的英译无疑需要大量时间,德效骞等花费了7年时间才译注了《汉书》12卷帝王本纪中的5卷。而帝王本纪是整个汉书的约十六分之一。如果翻译剩下的十六分之十五,仅要求花费在第一卷时间的一半,最后一卷将在2115年出版,二十四史共2713卷,将在四千年的某个时间完成。

上述两种观点我们不认为具备科学的权威性。《二十四史》英译作为一项浩大的工程,其难度不难想象,其规模也是建国以来空前的。在政府的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动员典籍翻译界的可操作技术力量,建立庞大翻译技术语料库,开发和使用CAT云网络系统,这项具有世界意义的、能够展现中国文化实力、综合技术实力的伟大工程就一定能在几年内保质保量完成。届时,中国史学成就将会对世界史学产生影响,推动世界史学的发展,反过来也必会推动中国史学的发展。

四、结语

本文作者通过不断摸索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路径,以英译《二十四史》为起点,试图继续探索英译方法论影响翻译速度和翻译质量的问题。我们认为,“大众化”翻译和“学术化”翻译应该有机结合起来,以普及为根本目标,没有普及,纯粹的学术译本不会走得太远。

对此,我们联想到了与《二十四史》整体英译工程相关的“中国梦”,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的就是:“梦”在中国文化当中,其基本所指虽然缺少正向的意象,但“中国梦”或许受到了“美国梦”的成功迁移所致。我们知道,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不可或缺,决定着国家或民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国经济已经走出去,与美国一道,正在引领世界前行的步伐;富有特色的中国政治体制想要走出去,成为规范人类区域特定行为的最佳范式,需要时间的考量和历史的摸索;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绝不是政治和经济棋牌下的一个棋子就能真正“走出去”的:文化是独立的,与前两者一样,地位起码是并列的;从人类发展史来看,现实性比前两者甚至更为重要——文化想要走出去,必须长期经济搭台、政府支持、各界协同、国外接受。

古代中国以唐、宋、清三个朝代为例,其经济总量全球第一。比较而言,“中国梦”指引下的国家发展轨迹,除了实现经济冠军这个几代人的梦想以外,还在于通过软实力的文化,拉动世界朝着强大的中华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释道为合理内核的中华精神的方向发展,通过时间的不断销砺,成为内化世界心灵的精神模型,这种模型当然是以《二十四史》英译为起点、不断外译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果。

参考论文:

[1]江涛,吕幼樵.二十四史在中国古代史学中的主体地位[J].人民论坛,2011(29).

[2]吴原元.略述二十四史在美国的译介及其意义[J].历史教学问题,2011(5).

[3]周一平.中国二十四史:尽快英译,推向世界[J].探索与争鸣,2008(12).

[4]李秀英,温柔新.《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1).

[5]李秀英.《史记》在西方:译介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7).

[7]Rhea C.Blue.The Argumentation of the Shih-Huo Chih:Chapters of the Han,Wei,and Sui Dynastic Histories.Harvard JournalofAsiatic Studies,Vol.11,No.1/2,(Jun.,1948),pp.1-118.

猜你喜欢

二十四史汉书史学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二十四史
史学漫画馆
读《二十四史》的理科男生——刘洲宁
文论的渊薮
史学漫画馆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