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伦理学专业与专业伦理学:从业人员专业伦理研究述评

2013-04-11

绥化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伦理学伦理道德

周 全

(绥化学院 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一、伦理学专业摭论

研究从业人员专业伦理道德问题,不能不以伦理学为起点。实践证明,不弄懂伦理学的基本理论范式及其发展路径,并以此为理论依归,研究从业人员专业伦理问题,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外伦理学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戴茂堂撰文(2007)指出,西方伦理学在发展走向上,表现出明显的科学化倾向,主张科学的理性有助于达到道德的理想目标。在科学精神的感召下,西方伦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把道德问题的解决寄托给了科学的方法。其明显特征:一是以幸福伦理学为代表的西方伦理学,主张把科学理性或科学知识作为通向道德的最高境界的方法与手段。认为,对于伦理学来说,科学的理性知识具有牢不可破的工具性价值。二是以德性论伦理学为代表的西方伦理学把科学的理性知识变成了道德自身,断定关于道德真理性知识就是一种美德,也就是认为科学的理性知识不仅具有工具价值,而且也具有目的价值。西方伦理学实际上漠视了事实判断和科学判断的区分。因为科学与道德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毕竟是科学,而道德终究是道德,二者各有自身的本质规定性。

我国系统性学科性的伦理学研究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其伦理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建构,同其他现代学科的产生大致相同,即从翻译和介绍西方伦理学知识为逻辑起点,颇有“拿来主义”的意味。早期伦理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有杨昌济先生的《西洋伦理学史之摘录》、《各种伦理主义之略述及概评》(1891—1919)。杨昌济先生在伦理学史、伦理学理论上均有较深造诣,他的伦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西方伦理学意义上的禁欲主义、快乐主义、自我实现主义,翻译西方伦理学史,以为北大教学之所用及学人研究之材料。此一时期,是国内伦理学学科体系的建立期,主要借鉴西方伦理学学科知识,挖掘梳理我国传统伦理教育资源,偏重于知识的系统叙述。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其文明史、文化史、政治史、思想史,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伦理道德史。在中国,无论国家、社会,乃至家族家庭或个人,均以道德为旨归,以成为圣人完人为终生之追求,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所谓内胜外王。古老中国的特殊国情国体,使其民族血脉中积淀了极其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梳理和总结历朝历代本土伦理知识论体系,古为今用,则必然成为合乎逻辑的现实选择。因此,站在时代前列的蔡元培先生,引领了我国近代伦理学的发展,编撰了《中国伦理学史》(约1907—1910)。蔡先生的中国伦理学史,是国内首部系统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的学术专著,阐释并论述了从孔子到王阳明二十八位思想家的伦理学思想,辨析其优长与缺失,审度其弃取与抑扬。后人评价该著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为我国伦理学的开山之作。

1949年后,伦理学归属哲学学科,逐步为政治性的意识形态所遮蔽。近30年,尤其近10年,伦理学教育与研究呈边缘化趋势,目前仅少数院校哲学专业开设伦理学课程。因教学需要,一些专家教授编写教材并进行专门研究,代表性著作有周中之主编的国家规划教材《伦理学》(2004)等。唐凯麟先生认为,该教材的现实感较强,学术含量较高,较好地反映了我国伦理学研究和教学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充实和强化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的伦理学理论问题的阐述;二是对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的论述,特别是对理想与现实、幸福与道德、社会公德等的论述,较为深入;三是关于应用伦理学的研究内容,反映了伦理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北京大学王海明积22年之功著成150万字的《新伦理学》(2008),后应复旦大学出版社的邀请,将其要义改为一本通俗性的读本《伦理学与人生》(2009),该著几乎将具体的理论问题化为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案例,通过解析案例展现伦理学精深之原理。论者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社会成员的人格完善,而人格完善取决于人的道德能力的提升。一个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的道德能力。在社会转型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道德底线频被突破。因此,人的道德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刘玉生、杜振汉编著《德性人生——个人生活伦理引论》(2009),以个体为视角,从伦理与人的爱情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消费生活、职业生活的维度,研究个人生活伦理升华的主题。著名学者李泽厚著述《伦理学纲要》(2010),以其哲学家、美学家的深厚学养,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与社会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观念三分,提出“共同人性”、“新一轮儒法互用”等来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认为,中国哲学包括伦理学是“生存的智慧”。

二、专业伦理学之研究与探索

若讨论专业伦理理论与实践教育问题,则绕不开当下伦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故对伦理学研究情况略作以上评述,以引出专业伦理教育之命题。事实上,一个学科自诞生和成熟后,必然向相近相关领域延伸,向纵深拓展。伦理学学科与专业的深化,突出表现在职业伦理、消费伦理、生活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关于职业伦理、消费伦理、生活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等领域的学术成果,不胜枚举。近年来,笔者所见与专业伦理研究相关的主要学者和代表性成果有,廖申白《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2009)、葛荣晋《企业创新与现代儒商》(2010)等,他们从不同角度,研究探讨大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情商在企业发展与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等问题。认为伦理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人生智慧;伦理学首先是一种实践哲学,尤其在当下,更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须。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伦理学研究空间,理论研究持续并深化,但总体上仍局限于伦理学学科范式内,其研究内容,似可归类为伦理学专业范畴。

国外关于专业伦理教育的研究早于国内,西方国家从1960年代起,随着经济迅速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污染、道德沦丧以及政府腐败等社会问题,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而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出于将各学科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互融通的目的,普遍推行寓德于教的方法,力图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需要他们具备什么知识、掌握何种技能的同时,明确自己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职业态度。很多高校都将各类专业伦理课程设置在大学课程目录中,强调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人格力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并结合专业课内容,在生产现场通过自己动手进行体验,树立职业态度,把学生是否掌握了可检测的行业技能、是否具备了相应的态度,作为衡量德育最终成果的指标。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国外设有专业伦理教育研究协会,并出台相关专业伦理规范。据统计,到1970年代后期,专业伦理方面的课程已达1000余种,截止到1993年,美国90%以上的管理学院都开设有企业伦理方面的课程,欧洲许多国家也相继把专业伦理道德教育列入大学课程教育和专业协会规范之中。目前,国外的专业伦理教育研究已经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并体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表明,重视专业伦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中尤为明显。美国早在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部分工程伦理课程就出现在大学课程目录中,1970年代后期这类课程就已多达近千种。198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一致要求:“凡欲通过鉴定的工程教育计划都必须包括伦理教育内容”。1989年德克萨斯农业大学的工程学和哲学教授合作开设工程伦理课,成为该校所有工科学生的必修课。麻省理工学院、杜克大学、伊利诺斯大学等也采取类似做法。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以及一些大公司出资支持大学展开伦理教育以及相关研究。1996年之后,美国工程师“工程基础”考试增加了工程伦理问题的考核。

目前,我国的专业伦理教育在大学中尚未普遍展开。与国外相比,理工科高校很少开设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课程,只是在一些工科院校研究生阶段的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有所涉及。高校教师也普遍缺少专业技术伦理教育的知识,缺乏专业伦理教育意识,多数理工科大学生对专业技术伦理几乎没有认识。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一些高校的实际工作者,从德育的角度,研究并实践着伦理教育,但尚未鲜明地提出专业伦理教育问题。董晓燕较早论述了大学生伦理道德失范现象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2001)。罗建文在《大学德育应注重伦理关怀》(2003)中认为,“伦理关怀在本质上和功能上与大学德育是一致的,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伦理本性的再现”。大学是具有伦理精神和价值取向的道德共同体,是人性至善的实现场地。要贯彻对人性至善的执着追求,就必须在高校德育和大学校园文化中,处处体现伦理关怀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21世纪的今天,在人们的伦理关系、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伦理关怀既是社会转型期新型伦理关系重建的需要,也是人的终生发展的需要。大学只有直面人类与日俱增的伦理困惑、道德质疑,肩负起道德建设的使命,建设好精神文化高地,才能真正为青年学子的终生发展服务。叶平《响应时代要求,培养绿色人才》(2011),则较早地涉及到了专业伦理问题。他在论述“绿色大学”的概念中,提出在国家重点工科大学培养亲近自然的绿色人才,设置绿色教育课程,并付诸了教育实践,开设“生态伦理学”、“工程伦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对地球友好的工程师。黑龙江绥化学院在专业伦理学研究与探索中,走在了前列,已涉及营销人员伦理学、旅游从业人员伦理学、制药从业人员伦理学、食品从业人员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关于专业伦理学的探索与教育实践还是个较新的课题。笔者以为,该领域的研究,以伦理学学科知识为理论支撑,以专业化知识为背景,研究探讨专业伦理思想教育问题,其教育性实践性更强。

沿此思路考察,专业伦理学研究目前成果较少,而以从业人员专业伦理教育的视角,研究探讨大学生——未来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教育,尚处起步阶段。该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或者说专业伦理思想教育何以可行,我们认为主要是基于现实的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矫正社会生活中涉及食品、制药、教育等民生行业种种乱象。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提出,也是沿此逻辑路径而来的。庄严教授鲜明地提出了专业伦理教育问题。他在多次的社会调研中发现,在基层的县乡镇,一些部办局和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并不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而是由一些中等专业学校或专科院校的学生为主体构成,他们颇会做人做事,成为县乡党政机关和基层企事业单位管理精英。在这一层级的社会组织结构中,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呈边缘化趋势,并不是个别现象,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思考,并提出了在绥化学院围绕如何做人做事开展情商教育,认为情商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进而组织相关学科课题组,比较系统地探讨专业伦理思想教育的教育教学问题。

三、专业伦理学研究前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伦理学处一位官员曾撰文指出,21世纪是伦理学的世纪。伦理学成为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已是不争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所开设的与各类专业相关的伦理学课程,达两千多门。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勃兴,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知识经济的到来,把太多的伦理道德问题提到了人类面前。就现实而论,当前制药、食品、卫生等行业出现的诸如“毒奶粉”“染色馒头”“塑化剂”等与道德相关伦理相关的种种社会乱象,虽突出表现在社会层面,但追本溯源,从教育的视角探寻,各级各类学校育人功能的弱化是导致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专业伦理学的研究与教育必然有着广阔的空间。综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结论,概而言之,笔者以为,专业伦理学研究重点将主要体现在以下领域:

(一)科技伦理是科学家与高中低专业技术人员群体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一些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呼吁建立生物伦理学,在应用伦理学意义上,专门处理生物学中发生的问题。当今与未来时代,一个表现科学与伦理之间困难关系的实例是关于克隆的争论,尤其是关于能否制造克隆人的争论。实际上,科学与伦理的争论,克隆人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近现代化以来,工业革命对传统社会、乡村文明的破坏有目共睹。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心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克隆技术、基因技术、器官移植、辅助生殖、医患关系、信息技术、工程活动等伦理问题,以及包括科学家在内的科技工作者自身的伦理问题都很突出,需要有专业化知识背景的伦理学界、社会学界、科技界、政府组织共同应对,并加强切实有效的应用对策研究。

(二)环境伦理依然是21世纪人类关注的又一焦点和重大课题。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类的物质家园,人与环境唇齿相依。克里斯托弗·司徒博在其《为何故、为了谁我们去看护?——环境伦理、责任和气候正义》一文中,认为环境伦理乃是责任伦理。环境伦理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气候问题,其最基本的伦理问题是如何投入和分配有限的资源以防止、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这三重任务。国内有学者指出[1],环境论理学需要本土化,即主张中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与发展,要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强调环境伦理学要有一种本土化的研究思路。应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进行深层挖掘,寻找到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显出的独特的生命意识或生存经验。

(三)教育伦理。教育伦理学是中外伦理学研究领域乃至教育科学领域都颇为关注的一门新兴学科。教育伦理学的研究将会为教育活动提供伦理的路标和道德的保障。我们提出并讨论的教育伦理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反躬自问式的教育自身伦理问题,其指向主要是教育举办者政府、办学主体学校和整体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中,教育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这既是发展中的“阵痛”,亦是制约“教育强国梦”实现的瓶颈。教育的全部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似乎都可归结为教育伦理问题。其核心是在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足大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中,确立并坚守教育的基本伦理价值。二是各级各类学校本身如何施行伦理道德教育,即德育为先的贯彻与落实;在大学则是如何实施专业伦理教育,使受教者走向社会后成为高尚道德的实践者、维护者,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劳凯声研究了“教育体制改革与改革的伦理问题”[2],界定教育体制改革的伦理问题,可理解为由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某些结果与人们的价值企盼相悖而产生的针对改革的价值评判。他将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伦理问题概括为商业文化的侵蚀问题、教育机会平等问题、教育腐败问题和坚守教育的公共性问题。周中之认为“教育伦理学除了为教师立道德之法外,……应该关注教育的各种矛盾、变化,思考和评判教育的方方面面,主动适应时代的挑战”[3]。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伦理研究将伴随教育活动始终。

(四)网络技术中的伦理预设。近几十年来,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国际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在世界各国的规划与实施,已引起人们对计算机网络伦理问题的高度关注。十年前,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伦理学研究》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当代科技前沿问题研讨会”上,来自伦理学界、生物学界、医学界以及科技与人文社科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网络伦理建设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克服崇尚科技理性、工具理性的倾向,将注意的焦点从纯粹的网络技术转向人自身,从“技术的解决”转向“伦理地关注”和“伦理地解释”,那么也可能会使相应的问题,诸如人沦为“机器的奴隶”、“自动生产线的附属物”等重现。因此,必须更多的从伦理价值的角度看待网络以及人们的网络行为,必须使“人-机”系统中对机器的道德预设成为可能,从而力图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明确地把“人是目的”的伦理意识贯彻其中,使网络生活不致陷入“技术因素大于人的因素”的伦理困境。

(五)专业伦理学研究与教育。从业人员专业伦理学可能成为应用伦理学研究重要方向与领域。应用伦理学的崛起是国际伦理学发展的新潮流,它为伦理学的发展和扩展其社会影响注入了活力。应用伦理学中的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网络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等,与我们研究和讨论的专业伦理学有着直接关系,或者说是专业伦理学研究和教育的理论基础、学科基础。受专业水平的限制,我们提出的“专业伦理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学科属性仍在研讨中。而所谓的专业伦理教育,一种观点认为[4],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为依托,以职业生涯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为主线,以课内伦理教学和课外职业实践相融合的内化职业素养的一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专业伦理学研究及其教育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和教育教学实践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很多问题仍然需要厘清。

[1]李培超.环境伦理学需要“本土化”[J].中国教育报,2008-01-22.

[2]劳凯声.教育体制改革与改革伦理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1(4).

[3]周中之.伦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4.

[4]王鹏,郭丽.国外农业与食物伦理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1(9).

猜你喜欢

伦理学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