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英译与传播研究

2013-04-11

关键词:现代诗歌诗选译介

缪 佳

(浙江财经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1917年2月,《新青年》杂志上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先河。现代诗歌是以白话文为载体,打破旧体诗形式格律束缚的新体诗。“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诗歌形式多样,流派纷呈,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然而,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都较为关注中国古典诗歌的译介,而对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和传播关注较少。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美国学者Yeh扼要回顾了1936-1990年间中国新诗英译的历史[1]。杨四平、严力、北塔主要探讨了新诗在域外的传播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客观地指出了该研究在现阶段的不足[2]。海岸着重介绍了不久前英国出版的英译中国当代新诗选《玉梯》一书,指出“《玉梯》(Jade Ladder)试图攀越《玉山》(The Jade Mountain)这部美国诗人宾纳翻译的《唐诗三百首》的英译经典,抵达《玉书》(Le Livre de Jade)这一西方译介中国诗歌的源头。”海岸认为“成功的翻译离不开中外诗人间的真诚合作”[3]。虽有以上介绍,但整体而言,新诗译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笔者根据已掌握的中国现代诗歌向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数据,以时间为纵轴、空间为横轴,尽可能详细地整理了20世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新诗译介的基本情况。本文将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6年至1949年,是新诗译介的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新诗译介的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是新诗译介逐步走向繁荣的阶段。

一、新诗译介的起步阶段

中国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始于1936年。这一年,英国作家、学者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与其学生陈世骧共同编译的《中国现代诗选》(Modern Chinese Poetry)由伦敦达克沃斯出版公司出版[4]。书中共收录了陈梦家、周作人、废名、何其芳、徐志摩、李广田、林庚、卞之琳、邵洵美、沈从文、孙大雨、戴望舒、闻一多和俞平伯等15位诗人的96首诗歌。从选材上不难看出,该诗集收入的主要是上世纪20年代就已有一定声望的京派诗人的作品,而中国现代新诗鼻祖胡适的作品却未入选,这无疑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狭隘性。但《中国现代诗选》是中国现代诗歌这种新文学形式的首个英译本,它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开始走入英语世界。

1947年,英国学者罗伯特·白英(Robert Payne)编选的《当代中国诗选》(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由伦敦路特里奇出版社出版[5]。1944年,白英与闻一多、卞之琳等一同在西南联合大学共事。作为一名报告文学作家,白英特别关注与中国现实紧密结合的作品。他选编这本译诗集,最初是为了反映中国抗战时期的诗歌情况,后来他把年限设在了20年代(正值新文化运动伊始)至40年代。该选集共收录了这期间的9位重要诗人的113首诗,他们是:徐志摩、闻一多、何其芳、冯至、卞之琳、俞铭传、臧克家、艾青和田间。1949年,白英编的另一本诗歌选集——《小白驹:从古到今中国诗选》(The White Pony:An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由伦敦艾伦与安文出版公司出版[6]。该书所选诗歌横跨古今,其中收有8位现代诗人的22首诗歌,他们分别是八指头陀、闻一多、冯至、卞之琳、俞铭传、艾青、田间和毛泽东,诗集中所选的八指头陀的作品《战士歌》和毛泽东的作品《沁园春·雪》都是旧体诗。

通过对1949年以前中国现代诗歌在英语世界译介情况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时期的几个特点。一是新诗译介尚处于萌芽阶段,刚刚起步,译本的数量少,1936年至49年的14年中,只有3部选译的诗集。二是这个时期的现代诗歌译介工作主要由在华旅居的英国学者完成,诗集在英国出版。而当时的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者并没能够形成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因此,也没有积极地参与译介工作中。虽偶有个别中国诗人参与其事,但没有承担主要工作。三是由于受个人的政治倾向、人生经历、兴趣偏好等因素影响,这些诗集的选辑都带有明显的编译者个人的喜好与偏见,并不能全面代表当时中国现代诗歌的时代风貌和艺术水平。

二、新诗译介的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中国的文学应该积极主动地走出去。

在中国大陆,从1950年开始,叶君健等人就为筹办《中国文学》杂志而四处奔走。1951年10月,《中国文学》杂志正式创刊,它是一种由官方主办、在北京发行的中国文学翻译月刊[7]。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国文学》在译介中国文学方面,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1954年,路易·艾黎(Rewi Alley)翻译了《历代和平诗选》一书,所收入的都是中国历代关于和平的诗歌,现代部分收录了艾青和郭沫若等4位现代诗人的诗作。同年,艾黎还翻译了另一部诗集《人民在说话》(The People Speak Out)。包括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以后者为主[8]。

在海外,旅美学者许芥昱编译的《二十世纪中国诗选》(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Poetry)于1963年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出版社出版[9]。这部文集收入了1920年至1940年间的44位诗人的350首诗。至80年代末这部文集已被两次再版,为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语翻译树立了一个里程碑。在台湾,1960年,余光中编译了一本中国现代诗歌的小册子《中国新诗选》(New Chinese Poetry),但是由于当时这部诗集在台湾之外的发行非常有限,并未引起太大的反响[10]。第一部收录台湾现代诗歌的英文译本是由叶维廉编译的《中文现代诗:1955-1965年台湾的20位诗人》(Modern Chinese Poetry:Twenty Poets from the Republic of China,1955-1965),该文集于1970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1]。两年后,由荣之颖(Agela C.Y.Jung Palandri)编译的《台湾现代诗歌选集》(Modern Verse from Taiwan)在美国出版[12]。该书收有20位台湾诗人的诗作,其中以现代主义诗人的诗歌为主,译文辞采优美。同年,美国汉学家白芝(Cyril Birch)编译的《中国文学选集》(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也面世了,其第二卷收录了1949年以前中国大陆的现代诗歌以及中国内战后台湾的诗歌[13]。1975年,在时任台湾国立编译馆人文社会组主任齐邦媛的推动下,英译本《中国现代文学选集》(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14]。该书第一卷选录了1974-1979年间台湾22位诗人的诗歌。

值得注意的是,六、七十年代,对诗人个人的研究与翻译初露端倪。这段时期的作品有:Tao Tao Sanders编选的闻一多的诗歌英译本《红烛——闻一多选集》(The Red Candle)[15];Bonnie S.McDougall翻译的何其芳早期的诗歌文集《梦中道路——何其芳散文诗歌选》(Paths in Dreams)[16];张错(Dominic Cheung)的研究专著《冯至集》(Feng Chih:A Critical Study)[17]。这些著作都收录了大量英译的中国现代诗歌作品。在台湾也有两本译诗集出版,它们分别是荣之颖翻译的罗门与蓉子的诗集《日月集》(Sun and Moon Collection)[18]和余光中的自译诗集《满田的铁丝网》(Acres of Barbed Wires)[19]。

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末的三十年间,中国新诗向西方的译介已处于发展阶段,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国内外的学者和诗人已经将现代诗歌的传播当作自己的一项工作来做,形成了自觉意识,特别是已经将现代诗歌、诗人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来向英语世界译介,这从诗人个人的研究与翻译起步可以看出来。所以这一时期的译介相对全面,介绍相对完整。二是整个现代诗歌译介形成了三个阵营。中国大陆在建国伊始就创办了第一份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学的英文刊物;台湾现代诗歌的翻译蓬勃兴起,有了本地诗人的译诗集出版;美国成为了中国新诗译本的主要出版地。尽管译介的目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最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诗歌译介逐步发展的局面。三是这一时期新诗翻译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新诗在西方的译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比如叶维廉编译的选集影响颇大,被称赞为“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译者,”该诗集“破除了诗一译就死的神话”[20]。

三、新诗译介逐步走向繁荣的阶段

进入80年代,中国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海内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兴趣普遍提高,现代诗歌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更加广泛,英文选集的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大陆、香港、英国和美国都有一定数量的译诗集出版。

在中国大陆,1984年,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艾黎编译的《伟大道路上的光与影——中国现代诗选》(Light and Shadow Along a Great Road:An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收录了从中国新诗产生伊始至80年代的70年间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当时收录范围最广的译诗集之一[21]。该诗集由贺敬之作序,收录了400多篇诗歌。书中作品都来自官方刊物,而且以主旋律作家作品为主,清晰地传达了政治文学的主张。

在香港,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宋祺和闵福德(John Minford)以英汉对照的形式编译的《山上的树》(Trees on the Mountains:An Anthology of New Chinese Writing),主要收入的是1980年代大陆和台湾诗人的诗歌[22]。1987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庞秉钧和闵福德编译的《中国现代诗歌一百首》(100 Modern Chinese Poems)[23]。这是另一本时间跨度较长的诗集。

在英国,1983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肖凤霞(Helen F.Siu)和兹尔达﹒斯特恩(Zelda Stern)编辑的《毛的收获:中国新一代的声音》(Mao’s Harvest:Voices from China’s New Generation)[24]。该书的内容取材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作家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描写了中国70年代的社会状况。

80年代的美国仍然是汉学研究的重镇之地。新诗译介主要见于包括各文学形式的综合性文集中。1980年,由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许芥昱和丁望联合编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Litera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对毛泽东时代的文学作品做了较详细的论述[25]。1981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由聂华苓编译的《百花齐放文集》[26]。该书主要收录的是1956-1957年间中国大陆的小说、诗歌、散文、论文等。1983年,纽约出版了由香港出版家李义编译的《新现实主义》(New Realism:Writings from China after the Cultural Revolution)[27]。其中收入了中国后文革时期的文学作品。1985年,弗吉尼亚大学出版了杜迈克(Michael Duke)编译的《当代中国文学:后毛泽东时代的小说与诗歌文集》(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 of Post-Mao Fiction and Poetry)[28]。1988 年,纽约出版了白杰明(Geremie Barmé)和闵福德编译的《火种:中国良知的呼唤》(Seeds of Fire:Chinese Voices of Conscience),其中收录了大量北岛诗作的译文[29]。该书于1989年由英国著名的血斧(Bloodaxe)公司扩充与再版。

这段时期在美国出版的台湾诗人的译集主要以张错编辑的《千曲之岛——台湾现代诗选》(Isle Full of Noises)为代表[30]。该书于1987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入了1965至1985年间台湾的32位诗人的146首诗歌,包括年轻诗人的作品。译文自然流畅。此外,收录同时代台湾诗作的还有由美国旧金山的汉语资料中心印制、Nancy Ing选编的《夏照:当代汉语诗集选编》(Summer Glory:A Collec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ry)。这本文集规模较小[31]。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时期在比利时也有一本台湾现代诗人的诗歌译集出版。1986年,比利时诗人Germain Droogenbroodt编译的《中国,中国——台湾现代诗歌选集》(China,China:Contemporary Poetry from Taiwan,Republic of China)在比利时出版[32]。该书收入的也是20世纪60至80年代间台湾诗人的作品。

至80年代,以诗人为重点的研究专著数量明显增多,涉及的诗人包括闻一多、卞之琳、戴望舒等。所有这些研究著作都包括了诗人诗歌的英译。除此之外,艾青、北岛、多多、顾城等人的诗作也有英译选集。同时,中国现代诗歌的翻译还定期地刊登在一些翻译杂志上,如香港的《译丛》(Renditions)、台湾的《当代台湾文学选译》(Chinese Pen)和中国大陆的《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等等。

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外交流日益密切,新诗的译介也随之更加多元化,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香港在中国新诗的译介和传播方面更加活跃,这表明香港的学者和出版家对该领域更加关注,继前一阶段大陆、台湾、美国之后,可以并列为新的中国新诗译介的阵营。二是这个时期的译介在继续关注闻一多、艾青等老一辈诗人作品的基础上,也将目光投向了顾城、多多等新一代诗人,同时,对台湾、香港等地诗人诗歌的译介也更加全面。三是中国大陆主动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识较前期更加强烈,从某个侧面可以看出,现代诗歌不仅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的中国现代诗歌译介交流的主流,是由中国大陆后文革时代的开放政策所推动的,这个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中国大陆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极其全面、复杂、深刻,其中既有中国大陆向西方主动展示自身文化的动因,也有西方急于了解中国文化的因素。中国现代诗歌的译介是在这个文化交流大背景的中一个缩影。因此,这个时期中国现代诗歌译介的具体问题,必须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中分析,才能客观地理解和说明。

纵观中国现代诗歌在西方的译介与传播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新的文学形式正在吸引着来自英语世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新诗译介经历了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后,至20世纪80年代,无论是选译本,还是以诗人为重点的研究,或是大部头的文集,数量都在急剧增加。当越来越多的中国现代诗歌进入西方世界,人们的关注点或研究兴趣可能会更加地具体和明确,可能是某一段时期、某一个地理区域、或某一位诗人的诗歌。但是,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理解和认同,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而诗歌的译介交流也同样如此。我们相信,英语世界的人们可能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理解和欣赏中国现代诗歌的阶段,将来他们或许会从历史的视角去探索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文体演变的过程和隐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或许会成为不同地域文化间相互理解的起点,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向西方译介与传播的初衷。

[1]Yeh,Michell.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A Critical Survey[A].Eugene Eoyang& Lin Yao-fu(eds.)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C].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275-291.

[2]杨四平,严力,北塔.远游的诗神:新诗在国外[J].新诗月刊,2009(9):91-96.

[3]海岸.翻译与传播——中国新诗在英语世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4-6(288).

[4]哈罗德·阿克顿,陈世骧.中国现代诗选[M].伦敦:达克沃斯出版公司,1936.

[5]罗伯特·白英.当代中国诗选[M].伦敦:路特里奇出版社,1947.

[6]罗伯特·白英.小白驹:从古到今中国诗选[M].伦敦:艾伦与安文出版公司,1949.

[7]金介甫.中国文学(1949-1999)的英译本出版情况述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6(3):67-76.

[8]北塔.述论郭沫若诗歌之英文翻译[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1(2):176-188.

[9]许芥昱.二十世纪中国诗选[M].纽约:康奈尔大学出版社,1963.

[10]余光中.中国新诗选[M].台北:Heritage Press,1960.

[11]叶维廉.中文现代诗:1955-1965年台湾的20位诗人[M].爱荷华:爱荷华大学出版社,1970.

[12]荣之颖.台湾现代诗歌选集[M].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72.

[13]白芝.中国文学选集(II)[M].纽约:Grove Press,1972.

[14]齐邦媛.中国现代文学选集[M].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75.

[15]Tao Tao Sanders.红烛——闻一多选集[M].伦敦:Jonathan Cape,1972.

[16]Bonnie S.McDougall.梦中道路——何其芳散文诗歌选[M].St.Lucia,Qld: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1976.

[17]张错.冯至集[M].波士顿:Twayne Publishers,1979.

[18]荣之颖.日月集[M].台北:Mei Ya Publishions,1968.

[19]余光中.满田的铁丝网[M].台北:Mei Ya Publishions,1971.

[20]北塔.论叶维廉对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英译[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 99aed4e901010nc4.html,2012-2-15.

[21]路易·艾黎.伟大道路上的光与影——中国现代诗选[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4.

[22]宋祺,闵福德.山上的树[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

[23]庞秉钧,闵福德.中国现代诗歌一百首[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24]肖凤霞,兹尔达﹒斯特恩.毛的收获:中国新一代的声音[M].牛津:牛津大学出版社,1983.

[25]许芥昱,丁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学[M].印第安纳: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1980.

[26]聂华苓.百花齐放文集[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1.

[27]李义.新现实主义[M].纽约:Hippocrene Books,1983.

[28]杜迈克.当代中国文学:后毛泽东时代的小说与诗歌文集[M].弗吉尼亚: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1985.

[29]白杰明,闵福德.火种:中国良知的呼唤[M].纽约:Hill and Wang,1988.

[30]张错.千曲之岛——台湾现代诗选[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7.

[31]Nancy Ing.夏照:当代汉语诗集选编[M].旧金山:汉语资料中心,1982.

[32]Germain Droogenbroodt.中国,中国——台湾现代诗歌选集[M].比利时:Point Books,1986.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诗选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涂光雍诗选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
蔡显江诗选
李仲元诗选
雷默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