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综述
2013-04-11黄天弘
黄天弘
(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2)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理念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由此带来的是,对民主政治的研究已成为学界研究新时期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热点问题。新世纪以来,我国学者通过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理论范式和理论体系,紧密结合国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中一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欲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2000年以后相关的学术期刊为考察对象,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情况进行学术史回顾和概括,并展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向。
一、研究的主要成果
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继承和拓展。这类著作与论文,主要围绕经典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结合新的形势和中国国情,进行了肯定式的诠释和注解,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些理论,并以此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见解,做出了积极回应。主要著作有:汪耀进等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论纲》、滕文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虞崇胜的《政治文明论》等。主要论文有:许振洲的《试论民主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王中汝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杨光斌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等。
围绕作为继承和拓展经典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重要研究成果之一的依法治国问题,学者们首先系统地论述了依法治国的科学含义与基本途径、依法治国的原则、民主与法治的关系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而从法治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依法治国做了进一步探讨:一类是对一般法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包括对国外法治理论与实践的介绍和评述;另一类是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二是对党的领导人民主思想的梳理和概括。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个特殊的政治地位决定了对党的领导人思想的研究仍然是研究的重点。进入21世纪,在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的民主思想,学者们从多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强调了这些思想体系对新世纪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梁柱的《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探析》、聂月岩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杨德山的《江泽民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等著作,郭为桂的《建国后毛泽东探索“民主新路”的历史考察》、郭定平的《论邓小平民主理论中的辩证思维》、杨英杰的《江泽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初探》、傅华和商继政的《论胡锦涛同志的基层民主思想》等论文。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以往研究较多的方面进行了更细化而深入的研究,尤其是注意到党的领导人以往不被人们关注的思想方面,使其研究更为全面和具体。此外,对刘少奇、张闻天、陈云等人的民主思想研究也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
三是对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历史回顾和总结。这类研究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和政治体制演变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历史的、系统的回顾与总结,为执政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著作有:迟福林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浦兴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夏禹龙主编的《2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等。论文有:陈红太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初阳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等。
四是从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等具体操作层面,通过实证和具体分析来找寻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探求民主实践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主要著作有:徐鸿武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何增科主编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文晓明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研究》等。主要论文有:王伟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刘明华的《民主执政: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秦国民的《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与目标选择》等。值得一提的是,对选举制度的研究,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选举制度的实践历程和制度创新,曾是学界研究的主要方向。近年,学者把中国选举制度改革研究关注的重点放在选举的程序上,即选举的程序安排和执行的问题,这成为该研究领域的新趋向。
五是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这类研究通过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进而理出未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此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层民主建设的全面认识。主要著作有:王志敏的《基层民主与社会发展》、李俊清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举:村民自治的理论与实践》、史卫民和潘小娟的《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报告》等。主要论文有:徐勇的《基层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刘春霞的《村民自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赵全军的《我国实现农村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分析》等。
六是公民政治参与。进入新世纪,学术界对公民社会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公民社会在理论上更加强调知情权、参与权和结社权等为公民政治权利的内容。其次,学者们运用新的分析框架来研究公民社会与国家和市场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互补关系。再次,公民社会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备受学者重视。如一些学者从公民参与的特点、实然条件、法治化等视角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为公民政治参与在制度运行与操作上提供了新思维。最后,有学者将公民社会、治理与善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治理和善治的概念在中国逐渐流行起来,使其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七是对党内民主着重从党内民主建设的历程进行研究,探索新世纪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党内民主的制度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著作有:高建和佟德志的《党内民主》、林尚立的《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曹杨勋的《党内民主机制论纲》等。主要论文有:王瑞芳的《新时期发展党内民主的现实路径》、刘红凛的《党内民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进程、基本经验与现实问题》、淮建利的《党代会常任制与党内监督机制的构建》等。
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新世纪以来,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向,既有对前一阶段研究的继续深入,又具有各自的研究特色。这一研究趋向,促使学者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并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各学科交叉整合的新气象。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呈现出多学科交叉整合的现象。运用新理论与方法,不仅使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也为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1990年以来,国外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著作纷纷被译介到国内,如布莱克、亨廷顿等人的现代化理论,诺思的经济学理论,哈耶克、萨托利等人的民主理论都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新颖的理论、独到的方法,对中国学者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新史学方法
为弄清楚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发展状况,分析各种社会因素的内在联系,揭示民主政治运行的方式及机制等问题,一些学者运用历史学研究的基本观念与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料考据、实证等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因而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概念、范畴、方法来分析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以跨学科研究为主要特点的新史学研究方法被广泛运用到研究领域里来。
李安增运用现代化理论对当代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做了分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浙江学刊》2003年第6期陈红太撰文《从党政关系的历史变迁看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阶段特征》,从实证的角度,运用对比结合的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政关系的变革过程做了阶段性划分和特征分析,以此说明中国党政关系的变革过程,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的变革过程,而这种变革过程从根本上决定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王中汝的《基于历史传统与现实需要的中国民主发展之路》,从理论依据来看,既有民主理论的内容,又有历史文化的解读,还有当代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因素;从方法论来看,作者从民主政治的源流出发,运用叙事学的方法,把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相结合起来,探讨中国特色的民主发展之路。李严昌的《文化整合视野下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运用文化思想史、哲学史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分析中国政治现代化,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二)当代西方政治研究方法的借鉴运用
运用制度方法论、行为主义、功能结构、依附理论、社团主义模式、官僚权威模式、战略抉择模式等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是近年学者在研究方法上的又一创新。
郭定平的《论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逻辑与轨迹》和《制度积累与渐进替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制解析》、何增科的《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转型》都成功地运用了当代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研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李慧勇和徐行以制度变迁为视角,着重探讨政治体制改革的微观动力层面,得出新的观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利益多元化”、从“单边行动”到“多元主体”、从权力基点下的“强制性变迁”到利益基点下的“诱致性变迁”的动力变化过程,民主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成为贯彻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1]。
(三)多学科、多角度交差整合的研究方法
由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的研究人员分别来自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他们依托本学科的优势,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多学科、多角度对中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分专题展开深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等多种方法,运用制度分析、民主治理、公民社会等新的研究方法和前沿理论,既对政治文明、民主政治发展和渐进政治改革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又对党的执政方式、决策机制、地方政府改革、基层民主、反腐败制度建设、社会稳定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黄涌群的《农村民主自治》从政治心理学的角度对村民自治进行研究。作者采用抽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测量农村村民自治的绩效和村民政治参与的态度,获得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实际情况。作者同时运用了博弈理论的研究方法,从制度的设计、施行和效果来分析制度的绩效,从与制度相关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的角度分析制度博弈中设计者、执行者和被规范者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检验制度的良性和内在稳定性[2]。徐勇主编的《乡土民主的成长——村民自治20年研究集萃》运用实际、实证、实验的“三实”研究方法,并借助西方现代民主化理论,来阐释中国乡土民主政治的成长,提出促进乡村有效治理的理论。由此看来,多学科、多角度交叉整合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够使学者更加深入、全面地研究具体问题,探明事物的本质,获得有利于指导实践的创新理论。
三、研究发展的趋向
以上从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研究状况的概括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在论著、新辟领域、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收获。在此基础上,专题研究的深入细化、研究领域的不断开拓、研究方法的创新势必成为将来研究发展的趋向。
(一)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
从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论著基本上属于政治民主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普遍从民主的制度基础、民主的形态、民主的模式等方面展开对政治民主问题的研究,并使其研究趋于成熟化。然而,事实上,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还包括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等范畴,是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民主的全面发展和协调统一,学者不应只集中在政治民主方面,忽视民主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令人可喜的是,近年,经济民主研究成为新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在经济民主理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新时期我国经济民主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但就文化民主来说,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这一重要的现实意义出发,目前我国学者主要是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研究,虽曾有学者对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民主思想进行探讨,但这方面领域的研究显得十分薄弱。
1990年后,我国学者对公民社会、基层民主自治的研究,在内容上都属于社会民主的范畴,但对社会民主从概念、理论、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实现形式等方面作研究的尚不多见。当代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社会性问题,社会民主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理应是学者应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研究党的民主思想方面,不论从党的领导集体,还是从党的领导人个人方面的研究,都忽略了社会思潮对党的民主思想的影响,使党的民主思想研究仅仅囿于政治层面,脱离了与社会的联系。不过近年,有学者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对西方民主的认识,以及对国统区民主政治思潮的分析[3],为学界深入研究党的民主思想史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类似的问题,如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网络民主等,也是学者研究不足的领域。可见,强化薄弱环节、拓展研究视野是我们今后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确立多元化、本土化的研究方法
当前研究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不容置疑的现象,即民主理论源于西方,民主的研究方法也以国外的为主。毋庸讳言,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受西方民主话语浸润已久。西方民主话语对我们的思维、语言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入的[4]。有的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中盲从西方的倾向极为普遍,无法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究其原因,在于缺乏深厚的理论功底、扎实的材料素养,加之不具备在方法论上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的驾驭能力,难以在自己的语境下创造出本土化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1]李慧勇,徐行.中国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动力比较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2008,(6):57—61.
[2]黄涌群.农村民主自治[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季荣臣.论抗战胜利前后国统区的民主政治思潮[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6,(4):97—101.
[4]房宁.民主政治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