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人: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的人性范式
2013-04-11钟贞山孙梦遥
钟贞山,孙梦遥
(1.2.南昌大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1)
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思想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包含着理论武装和理论实践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和塑造合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人,即培养具有科学发展观品质的人;二是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品质的人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大力实践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描绘转化成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现实成果,并使人民群众受惠。社会生态人所蕴含的“社会”和“生态”两个维面,对表现和实践合乎科学发展观的人性模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一、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合乎科学发展观对人性的要求
当前,倡导低碳生活,实施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价值问题,它表现在人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思想意识与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类的发展过程与阶段目标的重新定位的问题上。因此,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价值关系。现阶段,人类发展面临着两大现实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日益加深。这些冲突和矛盾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强烈音符,它甚至能摧毁人类发展过程长期积淀形成的人类文明。二是人与社会及自身的关系和谐发展问题。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挤压着人的心灵空间,人的心理压力增大,人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面临着人与社会关系的对峙和心理调适的难题。这两大现实问题产生了“生态危机”和“心态危机”,这两大现实问题源自人对自然的认识和人对人类社会与自身的认识,包括方法、手段和参照物等因素,它们决定着人认识自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途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对如何处理人与社会及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正确解决我们当前发展面临着的两大现实问题的理论武器,对破解“生态危机”和“心态危机”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蕴含着人与自然、社会及其自身的新型关系,正创造和培育着新型的人性模态,并实现着对人的重新塑造。从现实上看,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正视人类面临的生存环境恶化与自身发展困惑的挑战,需要塑造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的社会生态人人性范式。
“社会生态人,就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1]。社会生态人的协同进化理念的指向在于推进全面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内的代内公平;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发展和人与环境相协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生态人的生存生活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社会生态人的伦理价值观以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关系和谐为基础,包含着和谐生态伦理观、和谐社会观、生态文明观和生命价值观。它也是科学发展观对人的关系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社会生态人人性内涵与科学发展观的人性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二、社会生态人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提供了合理的人性范式
(一)社会生态人把发展作为自己永恒的主题
社会生态人以“进化”为价值目标,把发展作为推动进化的根本力量。社会生态人把发展放在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两大格局中来加以推行。一方面,社会生态人把社会建设与发展纳入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中,把发展人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在物质层面上,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创新经济发展方式,为社会增加物质财富,使自己能够生活在一个物质较为丰富社会环境中;在精神层面上,社会生态人着力建设人与社会、与自身和谐的社会环境,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创造社会的公平正义,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提升自己处理人与社会关系能力的重要实践。另一方面,社会生态人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并身体力行地为这一目标实现而努力奋斗。现阶段,社会生态人人性模态既是对人的发展的期待,又是人的发展的“应然”状态,即现阶段人应该成为社会生态人,社会生态人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人自身的发展,人的发展也为社会发展找到了发展的价值依托,发展是社会生态人永恒不变的主题。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生态人的立身基础
社会生态人以人的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协同是个人与集体的协同,也是人与环境的协同。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多次指出,个人的发展以集体的发展为条件,在孤立、单个人的条件下,是绝对产生不出人类的,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属于人的潜能和力量,也只有在集体中人的发展才能成为可能。社会生态人以社会责任和代内、代际公平为根本规范,它不仅关注当代人的利益,也关注后代人的利益,把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统一起来。一方面,要承担好社会责任,尊重人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要以公平为原则,保障人人公平享受各项权益,人人公平共享发展的成果,不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社会生态人的精神要求
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为精神旨归,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和谐是在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社会及自然的和谐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保障。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就必须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社会局面,人与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减少了人与人的冲突,缓和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优化了人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充分整合和调动社会资源,挖掘人的潜能,有利于形成合力推进全面发展。城乡差距、区域不平衡、生态危机不是和谐,也不可能实现协调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顺应自然生态规律,激发人的生态思维,用生态化发展思路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社会生态人和谐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第一,社会生态人追求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意味着城市与乡村、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共同发展,不可偏颇;第二,社会生态人崇尚和谐,就是要使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不可异化,在现阶段特别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寓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基础;第三,只有社会生态人把社会责任和代内代际公平作为基本规范,才能实现一代又一代人的永续发展;第四,社会生态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努力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并把这种理念转化为一种价值导向。所以,我们说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它还是价值问题。
(四)统筹兼顾是社会生态人的方法指向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协调各项关系、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和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利益协调是做到统筹兼顾的关键。统筹是建立在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上的统筹,兼顾是一种整合和优化。从哲学角度看,它主要是强调系统性,考虑全局,而不是局限于局部分析,即是以整体的最优化代替部分最优化的叠加。当前,人与社会、自然及自身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与维护社会稳定、利用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竞争与心灵和谐的矛盾凸显;另一方面,实现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推动科学发展日益成为人的热切期盼。社会生态人把人的发展放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大关系中来加以考察,立足于当前与未来两个时间维度,既兼顾了协调,又兼顾了平衡,既考虑了当前发展,又统筹了未来利益,把和谐作为统筹两大关系的核心,把公平作为兼顾协调当前与未来的尺度,这是社会生态人处理各种关系的方法指向。
三、社会生态人能够成为科学发展的理想实践者
(一)社会生态人的思维逻辑遵循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
科学发展观主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的就是发展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即着眼于大局。社会生态人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性模式,它提出的思维逻辑根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基于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以及人对自我价值的反思,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与思考渗透到人与社会及自身的关系问题中。
社会生态人把人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纳入对自身人性的思考,回答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做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人”的问题,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人性基础的现实回应。在思维上,社会生态人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作为理念的出发点;在逻辑上,社会生态人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逻辑架构,从现实问题入手,思考着未来发展的宏观体系;在问题的引入上,社会生态人把握了科学发展观对问题的切入点,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二)社会生态人的价值追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让全体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作为价值目标。社会生态人把顺应自然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作为人的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标,主要表现在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上。
第一,生态可持续性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生物圈的可持续性和环境的整体性为目标,扼制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对自然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导致不同空间、区域和不同时间的人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导致区域不公平和代际不公平,损害同区域和未来人的利益;二是对生命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公正,破坏生物多样性,损害自然再生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要确立正确的自然价值观,科学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节约高效地使用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不能超过它的再生能力,废弃物排放不能超过自然的净化能力。同时,要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损害进行补偿性修复,保护生命和自然界的持续性和整体性。
第二,经济可持续性要求不断推动经济发展,不断满足人对物质财富的需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实现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处理好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这需要我们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和着眼长远来看待发展问题,既要最大限度地为当代人谋利益,又要最小限度地侵害后代人的发展权益,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永续发展和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社会文化价值和自然价值的公平分配。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生态和谐的稳定器。随着市场经济手段的引入,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恶性竞争能导致社会风气腐化,滋长社会不公和不正,产生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矛盾若激化就将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维护社会的公平,一是维护当代人的公平,要通过社会正义制度保证当代人能够公平地享有政治、经济、社会的权益;二是维护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当代人在考虑问题和决策的同时要考虑持续发展,兼顾后代人的利益与发展;三是维护区域公平,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缩小城市和乡村、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充分实现区域公平;四是维护人与生命和自然界的公平,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命和破坏自然界为代价,经济发展不能建立在高污染、高排放、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上,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和打破生态平衡为代价。社会生态人在不断追求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
(三)社会生态人的行为自觉能够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有力实践
社会生态人的主体实践性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社会生态人是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协同进化的人,这意味着社会生态人将以自己的自觉实践投入人类社会实践和人的发展实践,在这个伟大的实践中始终保持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人的生态性实践活动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有效地激发了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是发展力量的源泉,而人的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类的主体实践是人的自觉自为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力量之源。
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催生了人的需要,社会生态人对和谐的需要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过程是一个生动而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人对自然和谐是社会生态人对未来发展的安全需要,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保持人类社会安全永续的发展,人类对自我安全的渴求也是对和谐的追求,维持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再者,社会生态人把和谐共生作为一种价值目标,更是饱含了人对自我实现需要的追求,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一个过程。这个需要满足的过程是在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等三个层次上展开的。这一过程也是人向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地认识了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并把和谐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追求,这是人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结合。人的需要满足的过程就是社会生态人的实现过程,也是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一般条件”[2]。人的创造性劳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根本方式,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动力。
[1]钟贞山,黄平槐,葛刚.社会生态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发展目标[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30—3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