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管理的路径初探
2013-04-10金德琅
金德琅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管理的路径初探
金德琅
近十年来,人们对成人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乃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宏大背景下,这种要求尤为强烈,但原有的管理模式及理念越来越难以应对该要求。如何回应并满足这种要求,成为成人高校管理者所必须直视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证明,它可以回应人们的要求并提升成人高校的办学质量。本文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的管理为重点,由此展开并逐一探讨介入的可行性及如何介入等问题。
学校社会工作 成人高校 可行性及路径
金德琅,上海市普陀区业余大学校长,上海市普陀区社区学院院长,教授(上海 200062)。
一、研究缘起
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教育发展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使命自然落到了众多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身上。成人学校作为特殊的教育机构,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凸出部和也是专业化教育与社会化的结合部,其实现社会化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形式更加多样。成人高校要清醒地认识自身作为社会化教育主体之一的功能定位,并努力开阔服务社会视野,积极拓展服务社会功能,全面提升服务社会化教育能力,以为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如此,成人高校在实现社会教育和服务社会教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成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但就笔者目前所了解的成人高校来看,成人高校的教育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管理理念的滞后、管理方法的单一和办学质量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成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当下,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并在高校、中学和小学等不同等级的专业教育机构得到实践,其成效也被充分证明。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理念方法,来探讨成人高校的管理问题,重点探讨其介入的可行性和路径,寄望能为成人高校管理者的管理决策提供意见和参考。
二、学校社会工作与成人高校管理的关系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应用于教育机构及其设施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的良好关系,构筑“教”、“学”、“成长”的和谐环境,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专业方法(范明林、张洁,2005)。而成人高校的管理是通过管理者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师生进行的管理,目标是促成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在校学习目标的达成。由此可见,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但也有不同之处。
(一)两者的交叉地带
1.学校社会工作与成人高校管理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之一,它运用“助人自助”的宗旨,以问题学生为重点服务对象并辐射全体学生且兼顾教师、家长等相关群体为服务对象,通过协调多方面的资源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发展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教师、家长提供有关服务。换言之,学校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就是学生的成长和学校教育的发展。而成人高校的管理也是以学生和教师为管理对象,根据各种制度安排和管理者的安排,实现学校规章制度的良好执行和学校秩序的有条不紊。其管理的根本落脚点也是促成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知识的获得和个人愿望的实现,且提高学校的声誉为学校的发展创造空间。由此可见,两者的目标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发展、教学的提高和教育的发展。
2.学校社会工作与成人高校管理的理念有一定的契合性。学校社会工作实质上就是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其帮助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和家长等。而其助人的理念也是建立在社会工作“以服务对象利益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基础之上。学校社会工作把服务对象的利益摆在首位,并坚持“以人为中心”,相信服务对象有改变的潜能并注重在服务过程中挖掘并培养服务对象的这种潜能。同样,现今成人高校的管理也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讲究在管理中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共同参与,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强调在管理的过程中注重师生的利益。
(二)两者的不同之处
1.学校社会工作与成人高校管理的方式方法不一致。作为一门专业的助人方法,学校社会工作自然运用专业助人手法发挥着其助人的功能。学校社会工作运用个案辅导、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手法,以挖掘潜能、优势视角等理念为取向,综合考虑“人在情境中”,协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的系统中建立和谐合适的关系。学校社会工作在助人、预防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协助者、引导者和伙伴的角色,充分调动服务对象自身的潜力,共同面对和解决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在方法上非常注重服务对象的个别化和问题的情景化,它相信每个服务对象都有其特殊之处,并把这种特殊之处看成是一种优势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成人高校的管理一部分是按照学校既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这种管理以符合制度为目标;另一部分是从学校的高层、领导者的意志喜好出发进行管理,这种管理的变动性比较大,随着管理者的变换而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管理的方式都强调“管”和“教”,其方式方法较为固定。
2.学校社会工作与成人高校管理的专业性质不同。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学校社会工作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纽约、波士顿等地区,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校社会工作从最初的以问题学生为服务对象,发展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多层面、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和社会事业(魏爽,2007)。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吸取了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理论,按照一定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并在遵循专业规范、履行专业伦理的基础上开展助
人活动。其目的是促成个人的全面成长,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和通过挖掘潜能培育个人解决问题能等。而成人高校管理是在学校职能部门、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学生干部各司其事与共同协调下,按照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进行的规范化管理。其目的是保证学校秩序和教学秩序的良好运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率,提高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声誉度等等。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人们对教育的逐渐重视,政府对教育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教育正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变迁过程,作为社会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人高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成人高校的发展带来的是管理的考验,必须要进行的完善和创新现有的管理,为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可能性。
(一)成人高校管理制度的变迁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契机
毋庸置疑,现有的成人高校管理制度在规范教学管理、学生工作方面曾经且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学生和教师结构的变化、意识和需求的变化,这套原有的管理制度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逐渐出现张力。党的十八大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再次被提到重要的议程,也成为各界研究的议题。在创新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浪潮在各界纷纷掀起后,成人高校也不可避免地卷入这股浪潮中。现有成人高校管理的重点是学生的管理,也称之为学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学业管理、学业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和部分的档案、就业管理等。而现有的管理者通常习惯于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方法进行管理,导致把管理的双方对立起来,一方是制度的管理者,一方是制度的接受者。随着被管理者意识的觉醒,这种管理愈发与现实不适应,从而需要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成人高校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改革,首先需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定势,扭转传统的“管理主义”管理思想,引入新的管理,把学生看成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的参与者和制度的制定者。在管理中充分重视学生的能动性,建立科学的渠道,把学生的力量也引入到管理主体中,在做好管理的同时,更要体现服务的本色,实现“寓管理于服务,寓服务于管理”的统一。其次要丰富管理方式方法,改变单一的遵照制度或是奖惩的管理手段。现有的管理者被视为施令者,他们发出信号,而被管理者需要被动地接受这种命令,如果在规则之内则是对的、可以接受的,反之则是错的、不可接受的,没有考虑到被管理者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情境。学校社会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学校中得到实施且成果累累。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手法正好可以弥补成人高校的不足和弊端。
(二)成人高校的特殊性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提供空间
不同于一般意义而言的高校,成人高校有其特殊所在。其一,学生差异性比较大,介于“学校—社会”之间。成人高校的招生浮动性比较大,实行的是全年招生,前来就学的学生基本上属于有家室和已就业的社会人员,由此形成了学生的背景差异性非常大。年龄上涵盖了男女老少各个阶段,职业分布上来自各行各业。此外,前来就学的学生,通常不是全日制学习,而是除了学习之外还有日常工作、要照顾家庭,因而学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经常有学生因无法协调好工作、家庭和学习关系,造成员工关系、家庭关系紧张而退学。仅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就有极大的空间。学校社会工作注重协调学生在“家庭—社会—学校”之间的关系,且服务对象不局限于学生本人,还包括学生的家庭成员和学校的相关人员,其服务的场所也不仅仅在学校内,还可能走出学校,深入到服务对象的家庭、工作单位等,能够协助学生全面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其二,成人
高校的专业层次和授课方式较为灵活多变。成人高校的办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专业的调整性比较大,包括文史类、理工类、艺术设计类,还有技工、服务、管理等不同的层次;授课方式有集中授课、单独授课、面授、网络授课,白天授课、夜间授课、假期授课等等,这些方式有利于学生整合最佳资源来进行学习。学校社会工作注重整合资源,通过评估学习的各方面条件,来制定和规划学习策略,既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管理的路径分析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管理存在极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如何实现这种可能性是实践社会工作的重要路径,下文就针对这一路径展开讨论。
(一)改革现有管理制度,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就目前成人高校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而言,想要重新另建一套机制和体系,其操作的可能性非常小,实施起来也非常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现有的管理体系还在发挥作用,尽管现有的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证明存在诸多漏洞和弊端,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是成人高校管理的主要依据并还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二是还未寻找到一套可以完全替代现有管理体制的管理策略。虽然现有的管理体制存在不足也逐渐难以适应管理的发展,但是目前也没有任何一套成熟的被实践证明的管理机制足以替代。目前有关学者对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学校社会工作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其发展历史不长,积累的经验也不是很丰富,其完善程度有待研究。笔者认为,学校社会工作要想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完全替代现有的管理制度也是不现实的,而是要嵌入式的发展,即嵌入到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对现有的管理体制进行发展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逐渐建立一套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况且学校社会工作目前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还未被全社会认可和熟知。因此,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首先要嵌入到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寻找到发挥作用的空间,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师生关系和家庭关系的辅导等。在这样一些实际而又非常棘手的问题上发挥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魅力性,逐渐引起学校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认可,增加建立学校社会工作的可能性。其次要为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搭建平台,如成人高校的教育主管本门要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对一些相关制度的建立要有硬性规定,如对于开发学校社会工作岗位、设置机制、保障运行机制等都要做出明确且具有操作性的规定。
(二)开展专业培训与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人才
近些年来,社会工作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对社会工作越加重视,高校培育了一批专业人才,社会成立了一批社工机构,社会工作者也逐渐在社会各界活跃起来且发挥着其作用。2004年,社会工作者正式编入我国职业目录,成为一种新的职业(刘扬,2011),随后的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国家人才中长期规划的出台,都体现了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性。
推进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的发展,培养一支稳定成熟的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打造学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一是要对现有的成人高校管理者开展专业培训和教育。成人高校的管理主要是由校领导、系主任、学生辅导员等共同承担,针对这一批管理者开展学校社会工作培训,灌输学校社会工作理念,应逐渐使他们接纳和认可学校社会工作价值规范和专业技巧,把他们培养成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此基础上把学校社会工作运用到学生管理、
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中。二是引进一批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学校社会工作经过几年的发展,在我国上海、北京、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的诸多院校被引入和发展,已经培养了一批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学校社会工作督导和学校社会工作人才。成人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发学校社会工作岗位、提高薪酬待遇、落实保障等手段引入一批专业的督导和社工,促进成人高校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规范化发展。
(三)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专业服务提供载体
现阶段成人高校的管理工作一般是由校长办公室、校团委、学工处、心理咨询中心、就业办公室等多个部门共同承担,分别负责学生的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和就业等相关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若是要介入到成人高校的管理,仅是单纯的介入到某个部门,对于工作的开展都是不利的;若单纯由学校社会工作者重新整合资源提供服务,这对于一个新职业而言无疑又很难实现。
在此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管理的最佳路径之一就是建立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该中心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它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学校社会工作在成人高校的执行,并提供专业的服务与管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保证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执行,通过设立学校社会工作岗位,吸纳专业社工人才,承担学校的各项专业教育与培训;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对专业的统一管理与筹划,安排社会工作者到相应的岗位,并根据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情况进行岗位调整,确保社会工作者最大程度发挥服务效果和提供专业的服务;此外,还能对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统一的管理,如专业服务考核、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记录等。
五、结语
成人高校的发展是实现“大众化教育”的重要途径,随着人们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旺盛,成人高校承担的社会化教育任务将会越来艰巨,其发展也将越来越迅速。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能够为成人高校的管理注入新的血液。但目前,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还未成气候,本文的探讨是笔者基于成人高校管理工作的粗浅看法。在笔者看来,学校社会工作要介入到成人高校的管理中,学校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岗位的开发、人才的引进和机构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证明和完善。
[1]范明林,张洁,2005,《学校社会工作》,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刘宁,2012,《独立学院学生工作的社会工作介入模式研究——以武汉市某独立学院为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大学硕士论文。
[3]刘扬,章国昌,2011,《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4]王杨,陈树文,2011,《试论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介入》,《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0期。
[5]魏爽,2007,《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空间略论》,《中国青年研究》第5期。
[6]姚进忠,邓玮,2012,《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取向——基于嵌入性整合的分析》,《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7]赵芳,2004,《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江苏高教》第6期。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5-0145-05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