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与职业考试的对接
2013-04-10颜其松吕庆春
颜其松 吕庆春
试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水平与职业考试的对接
颜其松 吕庆春
社会建设需要大批的社会工作职业化人才,使得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对接愈显紧迫。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作为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手段,其与专业教育的对接直接影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需要加强对对接过程的建构。在理念上要求做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国际化与本土化对接,在实务中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向社会工作职业需求,在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接。
社会工作 专业教育 职业水平考试 对接
颜其松,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讲师;吕庆春,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院长,教授(重庆 401331)。
一、研究缘起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走向深入,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社会职业分工不断细化,社会各行业对专业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在此背景下,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人才培养和合理使用结合起来”、“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的要求。这一要求的提出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各个行业和相关学科走向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也就是说,现代学科发展要求专业教育与职业化教育相结合。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几次工业革命的直接推动,理工学科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对接较为紧密和合理,而对于社会功能较为隐性的社会学科来说,其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对接一直落后于理工学科。近些年,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社会学科的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对接也愈显紧迫,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讨论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是在对社会工作学科专业化与职业化对接的思考基础上提出来的,此问题的提出既有上述共同的社会背景,也有其特殊原因。
(一)社会的特殊要求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在20世纪初就传入中国,但是受社会条件和历史政治因素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才在中国恢复。社会工作专业学科教育的恢复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材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建设、本土化建设等繁杂工作。进入21世纪以来,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构想,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同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被认为是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和社会实践意义的社会工作提出了要求,即“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社会的特殊要求和社会工作学科自身的特征,要求当下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组织和个人,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多思考、多实践,其中就包括对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对接进行思考和实践。
(二)专业教育发展“突围”的要求
从社会工作专业恢复以来二十多年的现实状况看,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化发展有脱轨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很难在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就业。学生就业是学科发展的动力之一,现实情况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堪忧,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障碍,在这个方面,依靠专业化本身来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困难,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职业化方向多作思考,形成专业发展向外“突围”的要点。
上述两方面原因综合起来显示出一种悖论,即一方面一些涉及社会服务的专业机构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但在这些机构中一直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参与,往往聘用的仍旧是靠经验工作的非专业人士;另一方面,专业学科的大学毕业生又很难被对口工作机构录用。这一悖论的后面虽然有着其它复杂的原因,但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化本身的欠缺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一状况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立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要求存在距离。
2006年,当时的人事部和民政部印发《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这两个文件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朝职业化转变起着方向引领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走向职业化的重要步骤。但问题依旧存在,如何在既存的教育体系下,借助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平台引导社会工作走向职业化?客观的社会现实和学科发展的规律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所以,解决社会工作教育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对接,以及做好二者的并重发展,都需要解决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
人事部和民政部印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对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的职业能力提出要求,概括起来包括对法规、行业规定的掌握和运用,制定服务计划,结合专业知识采用专业方法、进行专业服务的能力,对专业服务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估等能力。在建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机制时,首先应在理念上做好对接,其次在实务操作上进行对接。以专业的理念来统领具体的实务对接,以不同层次的系统性的实务对接实现理念对接的要求。
二、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对接的基本理念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之间对接的顶层设计,就是将对接问题放置到学科发展这一较高层次来讨论,即要有理念上的统领。
(一)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辩证对接
社会工作职业化是社会工作职业形成及其发展的过程,而社会工作专业化则是社会工作的职
业本质,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规定(张昱,2008)。夏学銮(2008)认为“在发达国家,由于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工作教育处于同步发展的阶段,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化和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同一回事。”也就是说,现代社会里,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应是并行发展,在思考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时,应该注重二者的统一性。据教育部资料统计,截至2006年,全国有两百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专业人才约一万人。经过二十多年专业教育的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正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陈为西,2009)。但“由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滞后于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因而(中国)社会工作的公共市场没有形成(夏学銮,2008)。”与专业教育的发展相比,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落后于专业教育,这一状况与西方社会较为完善和发达的社会工作体制存在较大差距,专业教育与职业化发展没实现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尊重专业化教育领先于职业化的客观事实。在制定专业化与职业化对接机制时,应以已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教育为基石发展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借助现有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工作朝职业化方向的发展,最终达致二者的统一发展。在理念上,需要注重对二者的统筹协调,不要因为强调职业化而忽视学科专业化的发展,或者为了强调学科专业化而忽视职业化发展。只有将二者关系在理念上辩证地对接,才能使实务上的对接有正确的方向。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渐进对接
对社会工作国际化和本土化关系的讨论本应该与专业化和职业化关系的讨论平行,本文在此讨论社会工作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关系时将其置于专业化和职业化关系的视野下,强调社会工作在朝向注重实务操作的职业化发展时,注意处理好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价值观、方法与置于本土化的实务工作、道德伦理、社会文化等要素的关系。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从西方引进的学科,不可否认,其学科体系、价值观和实务技巧具有普适性,这些经验、方法及其理论对中国的社会工作实践,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正是中国社会工作需要国际化的原因,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20多年时间里较好地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但不能忽略的是,西方社会工作经验、方法及其理论根植于西方社会的时空条件、制度文化背景和现实问题,中国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的对象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时空条件、制度文化。用纯西方的理论、价值观、方法来处理中国本土的实务性问题,二者之间不能完全做到无缝对接。这就要求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建设除了引进、介绍西方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理论、工作方法外,还需要结合本土道德、伦理、文化、社会制度、行为模式等因素发展本土化的社会理论、专业价值观和工作方法。
前文提出,中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需要以专业化教育为基础,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时,职业化的发展同样需要注重借鉴专业化在处理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过程中的成果。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题既会涉及一般性实务性问题,也会涉及一些中国独有的实务性问题,这要求考生既熟悉源于西方社会工作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还要学会灵活运用中国本土的理论和方法。中国社会工作现有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工作模式,仍然是当前公共管理及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也是不同于西方社会工作最突出的方面。虽然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广和普及必须要打破旧体制和旧模式,采用一种专业化、人性化、科学化的方法进行公共事务管理(陈为西,2009)。但职业化作为一个过程,在破旧立新的过程中需要辩证地对待、采纳传统的社会工作模式,有破有立。即在与国际社会工作模式接轨时,既要打破传统的行政色彩浓厚的社会工作模式,还要注意与中国社会背景接轨。对国际化一般模式和本土化模式的双重重视才能正确引导社会工作职业化方向,也才能正确引导专业教育与职业化水平考试之间的对接。
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对接的路径
理念对接为实务对接提供思想指导,实务对接应与理念对接在思路上保持一致。即以专业化教育为基础做好职业化发展,对接中同样要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关系,并直接将这一思路贯穿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中。实务对接方面的总体架构是以专业教育机构与社会工作组织、特别是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为基础,从三个层次分别做好实务方面的对接。在专业教育环境方面,注重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对接环境的建设;在课程设计方面,注意在专业教育内容上做好朝职业化方向发展的对接;最后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实践与教学内容的对接,重点在利用环境对接的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专业化与职业化教育环境的对接
社会工作师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中级)》全部为主观题,在试题内容上,特别注重考查考生专业知识的运用,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孙建春,2007)。这一考试要求的确立为专业化教育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指明了具体的道路。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创造有利环境为职业水平考试做好对接,重点是加强与社会福利组织、非政府组织(NGO)和民政部门等社会工作组织的合作。现有学校专业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讲解,而缺乏培养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环境。与社会福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和民政部门的合作,特别是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就是立足于解决环境营造问题。非政府组织在社会工作职业体系的发展上具有关键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政府组织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买方市场。因此,它不仅决定社会工作的课程设计、知识结构,而且决定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标准(夏学銮,2008)。在“小政府、大社会”转型的方向性大背景下,非政府组织将越来越多地承接原来由政府负责的社会建设事项,这一转型期正好与社会工作朝职业化发展的时期相重叠,成为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机遇期。从事专业教育的学校与社会非政府组织可借这一机遇实现双方合作,如采取学校向非政府组织提供人力培训,提供项目实习生,非政府组织向学校提供实习项目,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的立项、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等工作。这种合作关系的确立可以为学校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创造实务学习的环境,社会工作教师可以从项目合作中积累更多案例和实务经验,直接有利于教学和职业化发展的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可以直接从项目中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直接从实务中学习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从学生角度,负责专业教育的学校加强与社会非政府组织的合作都直接有利于社会工作的职业水平考试。
(二)教学课程设计对接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现有课程设置既包含了专业理论课,也包含了专业实践课,其目的在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人才。但现实的情况是,当前的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社会工作职业尚未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职业对口(陈微,2002)。从社会工作职业化作为一个过程的角度讲,专业教育与职业化的对接过程就应该以现有的社会工作实务为导向,社会有什么样的需要,就相应地调整现有课程。香港的大学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经验学习理论,训练社工课程模式大致上的学习过程是从实践到理论,又再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第一年主要开设社会科学理论的课程,暑假进行基础实习,一般为10周,每周5天,第二、三年,开设社会工作理论与技巧课,实行并行式的专业实习(一般为“5+2”的模式),每周实习2天,每天8个小时,由学院安排,导师督导,一般一个老师督导4个学生。同时开设选修和整合课,通过实习、选修与整合课,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更为紧密(袁继红,2002)。根据香港学校专业教育在职业化方面的做法,结合前文对环境对接构建情况的分析,我国内地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
考试的对接中,应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统筹专业化和职业化两方面需要,优化课程科目设置,完善知识体系;第二以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为基础,在各个课程内部强化项目的操作,课程设置上采取类似于“5+2”的模式;第三要求学生将项目操作实践的体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真正实现专业化的理论与职业化的实践无缝对接。
(三)教学方法的对接
在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中,教学课程对接解决的是内容问题,如何将专业内容对接到职业化过程中,还需在方法上做到实践与课程内容的对接,也即教学方法的对接。在对一般理论知识、方法的介绍上,可以采取知识讲解加案例辅助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知识的系统性。在具体方向性的课程中,如社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等课程里,可借鉴国外社会工作教学中常采用的“研究式”方法。这一方法需借助环境对接建构的项目平台,让学习能力强、理论素养高的学生直接承担社会工作项目的开发,从中理解什么是社会工作政策,怎样规划社会工作项目,如何细分和调动社会资源等;阶段性工作结束后要求参与学生写出阶段性工作报告,发现下一阶段工作的问题并提出方案。整个过程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者或者督导参与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就专业教育来说,学生是被教育者;而在以职业化为取向的职业水平考试中,学生又是研究者。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注重了学生的启发性、参与性、反思性的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变为师生互为主体的协同式学习过程(李晓凤,2007)。参与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本身的结合,直接促进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系统性认识,直接有利于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的推进,并最终有利于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发展。
四、结 语
总之,推动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的发展不是最终目的,但却是推动社会工作朝职业化方向发展的有效手段,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的对接直接关系到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建构这一对接过程,首先需要在意识上做好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对接;其次在实务对接中以建构专业教育机构与社会工作组织的合作关系为线索,在环境、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分别做好对接。除此之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职业水平考试对接还需要其他一系列客观条件的配套,如教学师资力量、社工职业定位、职业体系细分等方面的建设。只有确立了这些配套资源和制度,社会工作职业化才能被顺利地推进,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考试作为推动职业化发展的手段也才能更好地与专业教育对接。
[1]陈微,2002,《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不足及定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4期。
[2]陈为西,2009,《本土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境与对策》,《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
[3]李晓凤,2007,《社会工作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再反思——以中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为例》,《社会工作》第3期。
[4]孙建春,2007,《在全国民政系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中国社会工作网,.http://www.chinaswedu.com/exam/detail.asp?id=611。.
[5]夏学銮,2008,《社会工作职业化呼吁三元联动》,《检察风云》第2期。
[6]袁继红,2002,《香港的社会工作教育对内地的启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期。
[7]张昱,2008,《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惑及其发展前景》,《社会观察》第7期。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5-0134-05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