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处境与现实策略
——近十年来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2013-04-10徐迎春
徐迎春
本土处境与现实策略
——近十年来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徐迎春
本文从本土处境与回应策略两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梳理。研究发现,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缺少足够的认同和投入;缺少专业性的机构;缺乏胜任的专业性督导;服务对象及其专业需求隐性化;社会工作实习制度本身不健全、不规范。针对这些困境,回应的策略主要集中在:基本策略方针的定位、督导的改善、建立和完善实习基地、以及加强实习教学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社会工作实习教育 本土处境 回应策略
徐迎春,重庆科技学院讲师,硕士(重庆 401331)。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操作性、实务性是其重要特征,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定位于学生的“知”,更要做到“知、行、觉”的统一。要达此目标,就离不开实习教育。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特殊路径和现实背景,实习教育同时也是社会工作教育体系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难点。关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研究,近年来逐渐增多,实习教育面临的困境是什么?如何回应?成为大多数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围绕这两个主题,对2000年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研究进行简单梳理。
一、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本土处境
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路径同西方的经验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特征是教育先行,专业化和职业化滞后(熊跃根,2006),而就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本身而言,专业设置初衷大多又是为了院校自身的生存,专业教育发展方向不明确(孙立亚,1999),因而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一开始就处于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处境,面临着独特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
(一)学生方面
学生是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主体,甚至是实习的“主宰者”(史柏年、侯欣,2003),他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和认同,是影响实习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朱眉华(2000)认为,由于社会工作是一个新兴专业,报考的学生一般对社工的了解程度非常低,更谈不上怀着诚恳的助人动机选报社会工作专业。在现今考试制度下,有的学生及其家长功利性较强,在报考时只求能读上大学便可,这就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一部分被调剂进来的学生更是带着一种抗拒的心理被动地学习。史柏年、侯欣(2003)用“不同的专业承担态度”来描述这种影响,他们指出,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内还处于萌芽状态,许多该专业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这个专业并无特别的了解,甚至很多学生是误报了这个专业。这种状况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时,要会经历一个在价值观上对该专业进行判断和接受的过程,并最终表现出不同的专业承担态度,从而影响着学生的实习表现。
逯晓瑞(2009)对武汉社会工作专业高年级学生实习的调查,再次印证了这一点,入校前对社会工作专业“完全不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学生分别占到总体(296)的52.0%和29.4%,把社会工作专业当作高考志愿“第一志愿”的学生仅占总体的17.3%,大多数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来的。表示将来要从事社会工作范围内工作的人仅占总体(289)的26.0%,少于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30.1%),且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显示出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缺少足够的认同和投入,这是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基本处境之一。
(二)机构(社区)方面
实习机构是决定学生实习成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王思斌,1999),机构的性质及能提供给学生实习机会的多寡、学生参与工作的层次等,影响着实习目标的实现(樊富珉,2003)。缺少专业性的机构,是当下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重要处境,这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
但出于实习的需要,学校不得不过早地向尚未孕育成熟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城派出实习学生,许多被学校“锁定”的机构还未完全与学校就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达成共识,就已经成为了社会工作实习的承担者(史柏年,候欣,2003)。这种状况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看待社会工作实习
肖萍(2006)指出,我国目前具有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的社会机构缺乏,机构一般很少会把带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当作一种专业成长的过程,而是常常把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当作一种额外的任务。又或者,视前来实习的学生为免费的人力资源,完全淡化学生的专业身份(史柏年、侯欣,2003)。即使一些机构对学生实习持欢迎态度,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内容却有着不尽正确的理解,甚至有时候某些机构对学生的实习追求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宣传效应(周丹红,2005)。
2.实习的具体安排
在这种处境下,多数社会工作实习都是在政府的相关福利机构进行,而实习内容一般都是参与机构管理方面的活动,很少能够运用到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肖萍,2006)。在很多情况下,只安排实习生做日常事务性的工作,甚至大半时间充当打字员的角色,没有机会接触服务对象,专业实习计划和内容根本无法完成(朱眉华,2000;周丹红,2005)。
3.实习的效果
在缺少专业性质的机构实习,学生的实习效果会因此大打折扣,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学生未能有足够的学习机会,学无所获,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朱眉华,2000;乔世东,2004);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衔接乃至脱节,令学生感到学非所用、学无所长的憾意与沮丧,更难以坚定对社会工作的信心和毕业后投身社工行列的决心,甚至可能把这种消极情绪蔓延至低年级学生身上,从而影响他们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和信心(朱眉华,2000);有时学生在一个没有明确目标、行政混乱、员工工作散漫的环境下实习,甚至可能学习到有违社会工作原则的工作态度与方法(乔世东,2004)。
(三)督导方面
社会工作实习是一个有督导的学习过程,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是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史柏年,候欣,2003)。社会工作实习的质量主要取决于督导者,没有督导的实习不会带来专业的成长(樊富珉,2003)。然而,缺乏胜任的专业性督导,也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基本处境,学者们对这一点的认识相当一致。
就承担者的身份而言,社会工作的实习督导可分为机构(工作人员)督导和学校(教师)督导。但在我国,既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教师,又缺乏有专业背景的机构教学者(肖萍,2006)。就学校督导而言,许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的,未受过社工的专业培训,且缺乏在社会工作机构的实际工作经验(朱眉华,2000;樊富珉,2003;钟涨宝,2010),即使后来通过各种途径不同程度受过一些社会工作专业的初步训练,但受过督导训练的人则凤毛麟角(朱眉华,2000;樊富珉,2003)。就机构督导而言,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数很少(樊富珉,2003;史柏年,2010;钟涨宝,2010)。工作人员虽然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指导学生的方法是零散、随意乃至欠缺指导技巧和意识,能有效地传给学生的经验也是有限的(向荣,2000)。
(四)案主方面
肖萍(2006)认为,由于中国本土求助观念、求助习惯的特点,再加上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的陌生,社会工作实习存在案主资源稀缺以及案主资源的隐性化的现象,即尽管中国内地专业服务的“市场”很大,但是这部分人群却是潜在的,造成了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习服务对象的缺失,成为社会工作教育中的一种障碍。童敏(2006)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社工(师生)主动接触服务对象,仍面临着服务对象的专业服务要求不明确的困境,即使需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服务对象也提不出要求;而一般性的社会服务却有需求。这种服务对象及其专业需求的隐性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又一重要困境。
(五)实习制度方面
除了专业环境的欠缺之外,社会工作实习制度本身不健全、不规范,也是学者们讨论较多的困境之一,主要体现在:
1.培养目标不明确
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取向与就业取向之分早已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孙凌寒,2003),至少表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在目标定位上存在着纷争。吕青(2004)用“培养目标不明确”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张曙(2012)进一步指出,这种实习教学目标定位的模糊,不只来自于就业的压力,还因为参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多元主体,有着多元的目标期待,常常带来彼此间的价值冲突,甚至造成大量实习教育目标的功利化、异化。
2.具体安排不规范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督导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应该有明确的要求、规范的程序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但在专业设置初期,这一点尚难做到,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樊富珉,2003)。各高校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发展步伐并不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高校近年来在这方面逐渐规范起来(费梅苹,2012),但许多高校仍不同程度地面临此问题。
这种不规范主要体现在:(1)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实习大纲和基本标准(吴洁珍、张文方,2003;许爱花,2008;李伟梁,2012);(2)实习过程管理不规范,比较突出地表现为,不少学校在实习中仅限于对学生的行政安排,而忽略了安排只是实习的前提,实习的根本任务是安排后的学习过程(樊富珉,2003);实习基地形式化(马良,2011);缺乏明确的考核标准和严格的考核制度,实习评估制度不完善等(李伟梁,2012)。此外,也可能存在着虽然部分学校制定了成文的实习手册、明确的实习规章制度和较详尽的评估程序,但在实际落实中还存在较大差距的现象(樊富珉,2003)。
二、回应策略
针对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应对措施。从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策略方针:共赢与多元定位
尽管学者们探讨的角度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从实习基地、实习督导等某一方面进行探讨,有的则从模式构建、资源的整合利用等综合角度进行探讨,论述的具体内容和结论也随之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基本策略方针却是非常相似的,即共赢与多元定位。
参与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主体是多元的,有着多元的目标期待,因而,整合或兼顾多元主体的需求,是社会工作实习的基本策略(肖萍,2006;张曙,2012;卓彩琴,2012),这种整合或者兼顾,其实质就是一种共羸。在这种基本策略下,社会工作实习必须身兼多职,是基本功能(学生实习、老师教学、机构正常服务)和提升功能(学生与督导的个人成长、教师科研、机构的专业化)及促进功能(推进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进程、探索本土社会工作理论)等多重功能的统一(张洪英,2006;肖萍,2006;张宇莲,2011;马良,2011;张曙,2012;卓彩琴,2012)。.
但共赢策略并不会自动实现,它需要有人去推动。在中国教育先行的社会工作发展路径下,社会工作教育者(学校督导)被赋予了这种使命。面对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所面临的各种困境,不能一味抱怨和等待,更需要社会工作教育者的主动介入与行动(刘华丽,2004;侯欣,2006)。鉴于此,社会工作教育者除了承担教学督导、科研的传统角色外,还应该是倡导者、开拓者、促进者、组织者、协调者、专业实践的行动者等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积极建构者(向荣,2000;高万红、向荣,2002;侯欣,2006;张洪英,2006)。简言之,社会工作教育者(学校督导)的角色也应多元定位。
(二)督导的改善
如何改善当前缺乏专业督导的困境,提高督导的质量,学者们大多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1.改善途径
就改善的途径而言,学者们提出的建议主要是:加强督导的专业培训;增加学校督导的实务工作经验(朱眉华,2000;樊富珉,2003);充分利用现有的督导资源,包括互聘实习导师,督导督导者,
以及采取联合督导的方式(樊富珉,2003;张洪英,2006;肖萍,2006;张敏杰、倪婉红,2011;巨东红,2012);规范督导的程序与制度;加强对督导的研究等(樊富珉,2003)。
2.对国外督导理论或模式的本土实践及推介
选择适当的督导理论模式是提高督导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姚进忠(2010)从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探索和构建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安芹(2010)则认为应用理论与实践的整合环路模型指导督导过程,尤其适用于我国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3.本土督导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总结
因为文化处境的不同,社会工作实习督导亦面临着本土化的挑战。进行本土实践,并尝试从中总结经验,提炼出更适合国情的督导理论、模式或技巧等,也是改善督导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一点上,目前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学院督导。
张洪英(2006)从比较宏观的层面指出,本土文化处境中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是“处境化的多元动态督导模式”,这种多元动态性,表现在督导功能、督导关系、督导角色和督导风格上。
童敏(2006)则站在开展督导服务的具体过程的角度,指出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督导者需要承担与西方督导者不同的基本角色: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设计者、专业服务需要的转化者、日常专业服务的指导者和专业服务的培训者。
余瑞苹(2008)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尝试寻找本土处境下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成长的督导策略与方法。她指出,在社会工作者专业身份欠缺和服务对象专业服务要求不明确的处境下,社工实习具有主动介入、辅导日常化的特点,因而会遇到诸如关系建立、技巧运用、辅导视角和辅导策略等方面的困难。督导在优势视角下运用感同身受、询问辅导计划,以及推动反思性学习的方法,能引导实习学生较好地处理面对的问题,并能促进实习学生的专业成长。
(三)建立与完善实习基地
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习基地,是社会工作实习得以有效进行的重要依托。针对当前缺少专业化机构(社区)的处境,学者们提出如下主张: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学校内部本身可以开发的资源有很多,大学生本身也有很多社会化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肖萍,2006),因此可以利用校内现有资源建立实习基地,完成个案、小组课程的实习内容。这具有成本低、自主空间大、实习较易规范化、学生能有较高专业成就感的优点(周丹红,2005)。
2.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与校内资源相比,校外资源的内容和层次要丰富得多,校外社会服务机构(社区)是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建设的主要场所,也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相关研究要丰富得多。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机构(社区)
并非所有的社会服务机构都适合开展社会工作实习,机构的遴选是保证实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考虑因素主要包括机构提供实习机会之多寡和层次,机构主管和其他部门的支持(史柏年、侯欣,2003;肖萍,2006),机构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肖萍2006),机构实习督导员的素质,机构的工作环境及设备条件,机构目标与学院教学目标的一致程度,机构是否具有稳定的组织良性运行机制(史柏年、侯欣,2003)。此外,机构内是否有或潜在有提高和完善工作、并逐步专业化的要求和愿望,以及机构或其领导是否有同海外打过交道的经历,也是值得考虑的重要因素(向荣2000)。
(2)机构的建设与培育
学校与社会服务机构要结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学者们的基本共识(向荣,2000;朱眉华,2000;张友琴,2003;刘华丽,2006),但在专业化机构非常欠缺的处境下,仅仅建立形式上的伙伴关系或实习基地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机构进行建设和培育。即以社会工作的理念指导实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在实习中推动机构的专业化发展,协助机构逐步转变成“专业的社会服务机构”,从而促进教学与机构服务的共同发展(向荣,2000;张友琴,2003;郑立羽,2008;马良,2011)。
就建设的原则而言,马良(2011)认为,必须坚持以下三者的有机统一:理念先行,即以社会工作的理念指导实习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框架设计,即实习基地的建设分为不同阶段,不同阶段的实习、教学和研究的目标和着重点不同;机制建设,即注意资源的多元性,形成多元合力的机制。
就建设力量而言,除了学校与机构外,还可借助海外第三方力量。向荣(2000)提出,通过合作项目方式,引入海外有关机构和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同时利用国际非政府组织出资或出力给机构工作人员和参与项目的师生提供多方面培训和指导。
在具体路径选择上,项目管理运作方式受到一定的肯定(郑立羽2008;童敏,2012)。郑立羽(2008)探讨了项目管理在实习管理中的运作流程,并指出运作重点在于:重视教学目标与机构战略的结合,明确项目参与者职责,以及加强项目人力资源的整合。
童敏(2012)认为,高校和社区(机构)的结合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整体的结合、专业服务的结合,以及专业服务与非专业服务的结合。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是满足此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和方式。
(四)加强实习教学制度的规范化建设
规范化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专业化建设的基本前提,在这一方面,学者们比较强调以下几点:
1.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实习次数、时间、内容、形式等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不同阶段的实习目标、内容和过程都要具体化,且要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实习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游洁,2007;李伟梁,2012)。
2.制定统一的实习教学大纲
吸收国内外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发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作用,拟定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的基本程序,规定实习的目标、内容、过程和原则等,从而制定统一的实习教学大纲(樊富珉,2003)。
3.完善实习的管理制度
改进现行教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把实习、实务纳入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完善实习的组织制度,成立实习工作小组(吕青,2004;游洁,2007);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标准,从评估的类型上看,应包括诊断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从评估的对象上看,应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督导的评估(樊富珉,2003;吕青,2004;游洁,2007)。
三、结 语
纵观2000年以来对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的文献,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社会工作近十年来的发展状况。就文献中所反映出来的实习困境可以发现,尽管经历了十年多的发展,这些问
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不同的学者反复提及和探讨。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社会工作发展所需要的宏观体制改革还未完全到位;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水平及社会工作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决定的作出,以及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出台,又历经了汶川地震中社会工作的催化,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一点在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研究上的体现就是:2006年以来,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应对措施的研究上,由以往主要是原则性的、笼统的建议,变得更加深入、细致,更有操作性和针对性,且开始有一些一定本土化色彩的理论被尝试提炼出来。
就研究的不足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研究对象上
社会工作实习涉及多个主体,目前研究中,绝大多数都是从学校及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学生视角出发的研究较少,而从机构视角出发的研究几乎没有。学生和实习机构是如何看待社会工作实习的?他们的主观需求和期待是什么?他们对实习的体验、感受和评价是怎样的?如何调动其参与社会工作实习的积极性?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现有研究关注不够。
2.研究方法上
从写作方式上看,现有文献绝大部分都是一种理性思辨或经验总结,极少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难以称作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大多数文章也缺少理论上的归纳与提炼,仅是一种现状或经验的描述。这种状况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借鉴性和推广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尚不成熟的现状,说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实践和研究尚需努力。
[1]安芹,2010,《以理论与实践整合为目标的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探索》,《社会工作》(下半月)第7期。
[2]樊富珉,2003,《我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实习与督导的现状与发展》,《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费梅苹,2012,《“学校-政府-机构”合作互动的社会工作实习教学模式探讨——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实习教学经验为例》,《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与发展——本土化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高万红、向荣,2002,《试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者在专业教育发展初期的角色问题》,《云南教育》第18期。
[5]侯欣,2006,《论行动研究在社会工作实习教学中的运用》,《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巨东红,2012,《社区层面社会工作督导的路径探析——基于合作主义视角》,《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与发展——本土化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李伟梁、库少雄,2012,《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8]刘华丽、胡莉红,2004,《推进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兼论社会工作教育机构在实习基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社会工作》第9期。
[9]刘华丽,2006,《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
[10]逯晓瑞,2009,《社会工作实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市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论文。
[11]吕青,2004,《社会工作实习的意义、困境与出路》,《无锡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
[12]马良,2011,《构建“实习、教学、研究”三位一体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研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13]乔世东,2004,《浅析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面对的问题和挑战》,《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4期。
[14]史柏年,2010,《学习与督导:中国情境下社会工作实习的双重功能——以四川儿童友好家园为例》,《社会工作》(上半月)第6期。
[15]史柏年,侯欣,2003,《社会工作实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孙立亚,1999,《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之反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17]孙凌寒、蔡宜旦,2003,《社会工作实践教育中的专业建设取向与就业取向》,《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8]童敏,2006,《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者的基本角色》,《社会》第3期。
[19]——,2012,《“高校-社区(机构)”二位一体的合作机制——以基地建设中社工专业服务项目为例》,《社会工作实习教育与发展——本土化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王思斌,1999,《社会工作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1]吴洁珍,张文方,2003,《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习模式初探》,《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2]向荣,2000,《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建立与完善实习基地及其督导制度》,《云南高教研究》第2期。
[23]肖萍,2006,《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的本土性探讨——资源概念的引入》,《南京社会科学》第3期。
[24]熊跃根,2006,《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10年的经验反思》,《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5]许爱花,2008,《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学模式研究》,《南京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26]姚进忠,2010,《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本土建构》,《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7]游洁,2007,《对社会工作实习的反思》,《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期。
[28]余瑞萍,2008,《中国本土处境下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督导方法与学生的专业成长——基于厦门大学2005级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过程》,厦门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论文。
[29]张洪英,2006,《本土非专业处境下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行动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0]张敏杰,倪婉红,2011,《社会工作实习联合督导浅析》,《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期。
[31]张曙,2012,《我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整体性合作模式探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32]张友琴,2003,《社会资源的整合与运用——一种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年会论文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33]张宇莲,2011,《研究取向的社会工作教育实习模式》,《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第4期。
[34]郑立羽,2008,《社会工作实习引入项目管理的探索》,《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35]钟涨宝等,2010,《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基于湖北武汉高校的调查》,《社会工作(上半月)》第6期。
[36]周丹红,2005,《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途径的探索》,《广西工学院学报》第S2期。
[37]朱眉华,2000,《在理想和现实间的徘徊——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教育的反思》,《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
[38]卓彩琴,2012,《社会工作专业三羸实习模式建构与实践——N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行动研究》,《教育教学论坛》第2期。
编辑/杨恪鉴
C916
A
1672-4828(2013)05-0120-08
10.3969/j.issn.1672-4828.2013.05.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