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

2013-04-10王小静李向勇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讲义

王小静,李向勇

(1.湖北中医药大学 人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层面,目前学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史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与课程建设史研究的日益成熟形成鲜明对照。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起步阶段,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并且呈现出诸多鲜明特点,为后来的教材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七年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经历了两次变动。先是开设“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史)”、“新民主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运动史)”、“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后来为了配合社会主义革命,1953年,增设“马列主义基础”,将“新民主主义论”调整为“中国革命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调整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照旧。至此,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随着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推进,教材建设也逐步展开。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起步阶段,主要解决教材“有无”问题。这时,主要通过四种途径来解决:

(一)运用民主革命时期的理论著述和教材。

民主革命时期,曾出版有不少马列主义著作、党的文献、毛泽东等人的著作文章,这些都成为建国后高校开展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材料。同时,1949年以前党内理论家编写的党史、革命史、哲学著作,如华岗的《中国大革命史》(1931年)、张闻天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1938年)、叶蠖生的《中国苏维埃运动史稿》(1939年)、艾思奇编写的《大众哲学》(1936年)、《哲学“研究提纲”》(1939年)、《哲学选辑》(1939年)、《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1942年),以及党的重要文献,如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都为一些高校所采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高校教师也曾编写了一些讲义,比如,1947年9月,何干之在华北联合大学任教时,曾编有4万多字的《〈新民主主义论〉解说》讲义和3万字的《思想方法论》讲义,[1](p9-10)为新中国编写教材奠定了基础。

(二)大量翻译苏联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在学习苏联的热潮中,高校还翻译了大量苏联教材,主要集中于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政治经济学、马列主义基础教材。

“社会发展史”教材主要为1948、1949年解放社先后两次编印的《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该书“编者的话”指出:“前面四章是摘自列昂节夫政治经济学初学读本第二第三两章;后面三章是摘自苏联新百科全书社会发展史内第四、五、六诸节的国内译本。”[2]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材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著,解放社1949年版);《历史唯物论》(米丁著,沈志远译,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版),《辩证唯物主义》(罗森塔尔著,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辩证唯物主义》(阿历山大罗夫主编,马哲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辩证唯物主义讲义》(费·维·尼古拉也夫著,中共中央高级党校1955年版),《历史唯物主义》(考尔涅也夫著,刘若水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历史唯物主义》(康士坦丁诺夫主编,刘丕坤等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政治经济学》(列昂节夫著,解放社1949年版),《政治经济学教程 资本主义以前的诸社会经济形态(第2版)》(奥斯特罗维强诺夫著,何匡、秋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3年4月版),《政治经济学讲义(手稿)》(米·费·斯比里顿诺夫著,马克思列宁学院教务处编译室译,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政治经济学》(巴什科夫著,张奔流、翟松年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政治经济学》(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政治经济学讲义》(安·彼·谢莫钦柯著,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组译,复旦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马列主义基础”教材主要有:《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局1953年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义》(瓦·阿·斯米尔诺娃,马克思列宁学院教务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义》(尼·斯·舍甫磋夫讲,马克思列宁学院教务处),《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尼·依·列杜诺夫斯基著,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义》(依·依·库兹涅夫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第1—7章)(尼·依·列杜诺夫斯基著,北京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译,北京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义》(库兹涅佐夫著,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翻译组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杰米多夫、巴甫洛夫等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教研室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5—1956年版),《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义》(第1—5章)(伐·依·别略耶娃,四川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研组翻译组译,四川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等。

(三)消化吸收前两者的基础上,自编新教材。

许多高校还在消化吸收以上两类教材的基础上,自编了一批新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中国革命史”教材主要有:《中国近百年革命运动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政大学政治部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话》(陶官云撰,光华书店1949年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研究》(徐海著,云海出版社1950年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胡华著,新华书店1950年版),《现代中国革命史话》(叶蠖生著,开明书店1951年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维灿编,新潮书店1951年版),《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胡乔木著,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黄达人编,广西人民革命大学),《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徐严冰编,广西人民革命大学),《中国革命问题》(广西人民革命大学新民主主义论教研组编辑),《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何干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荣孟源著,三联书店1954年版),《中国革命史讲义(初稿)》(第 1—4编)(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简要历史》(廖楚黄编著,学习杂志社1956年版)等。

“社会发展史”教材主要有:《社会发展史纲(增订本)》(华岗著,三联书店1950年版),《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义》(艾思奇著,工人出版社1950年版)。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教材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广东分校编),《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编译),《辩证唯物论大纲》(华岗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1955年版),《辩证唯物主义讲义(初稿)》,(黎明著,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讲稿(初稿)》(中央政法干部学习哲学教研室)。

“政治经济学”教材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教程》(王思华著,三联书店1949年版),《政治经济学讲座》(于光远、王惠德合著,三联书店1951年版),《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讲话》(沈志远著,展望周刊社1951年版),《政治经济学讲话》(蒋学模编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年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部分》(王思华撰,三联书店1956年版)。

“马列主义基础”教材主要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授提纲》(华南师范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研室组编,华南师范学院),《“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教学与研究》第8—9期),《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讲座》(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等。

(四)采用教育部指定教材或中国人民大学教材。

为了规范教材建设,中央教育部门对教材使用也作出规定。1950年教育部高教司拟定了《新民主主义论讲授提纲》,成为各高校讲授“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依据。同年,《光明日报丛刊》第二辑刊登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纲目》、《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也成为各高校教学的重要参考。1950年4月,教育部规定,“社会发展史”课的基本参考书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艾思奇的《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讲授提纲(修订本)》。1953年6月高教部又规定,“中国革命史”教学提纲,“拟试用人民大学一九五三年起草的‘中国革命史纲目’”。[3](p10)195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革命史教学大纲(初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起草,北京其他高校讨论研究,何干之校订),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持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初稿)》出版,195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学大纲(初稿)》(苏联高等教育部社会科学教学司编,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北京大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研室译),这些讲授提纲均由京城名校起草或翻译,经过广泛讨论,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新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教材建设方面处于全国领军地位,其编写的教材因具有权威性而广被其他高校采用。比如,胡华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于1950年3月由新华书店出版后,迅速成为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共党史和革命史的基本教材,至1953年3月已出版11版,各地不断翻印,仅上海至1954年已印刷18次,印数达43万余册。[4](p154)再如,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自1954年1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即作为高等学校内部试用教材而备受欢迎,至1956年7月北京已印刷13次,印数达116万余册,至1956年9月天津已印刷15次,印数达130余万册,足见影响之大。[4](p166)

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七年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翻译了大量苏联教材,也自编了一些教材,各门课程基本拥有了相应的主体教材、辅助教材,基本满足了高校教学需要。四门课程基本上既有教科书、教学大纲,又有参考资料、名词解释。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国革命史”教材还有教学计划、参考书目、课堂讨论提纲、图片集、索引等辅助资料,其中有些资料还编有研究生用书。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特点

(一)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重要任务是对广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的基本内容,又是教材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1.在形式上,广泛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著作文章。以中央党校黎明所编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义》为例,该书广泛引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选》、《列宁文选》、《哲学笔记》、《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斯大林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3卷)等文献。

2.在内容上,系统阐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和“中国革命史”教材主要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他几门课的教材则结合人类社会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来系统阐述马列主义理论。

3.在方法上,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比如,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写的《中国革命史讲义(初稿)》,不仅按照历史演进顺序描述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而且对中国革命、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其历史影响和社会价值作出客观评价。

(二)以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

1949至195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以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与特征为中心。比如,“新民主主义论”课程,就是让学生“从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来了解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重点掌握和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合法依据、战略步骤及性质。[3](p3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论证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使学生认清中国社会经济改造的必有途径,把握新民主主义经济本质及其发展动态,增强对由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由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认识。[3](p6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则着重让学生掌握劳动创造世界,劳动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阶级分析,国家是阶级压迫和阶级统治的工具等基本观点。[3](p53)

1953至1956年底,社会主义教育又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核心内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往往包括“资本主义前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三大块,“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分设“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体系”两部分。[3](p110)这样就大大扩充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教材也适当增加了对过渡时期及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与解释。

(三)除中国革命史教材外,其他课程均以翻译的苏联教材占据主导地位。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材建设状况看,除了“中国革命史”编出了比较权威的教科书,如胡华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初稿)》,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在全国影响重大,其他几门课依然是苏联教材占据统治地位。自编教材虽然也取得显著成绩,但在数量和影响上尚无法挑战苏联教材,且有明显的模范苏联教材的痕迹。这种状况直至1961年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主义部分》被教育部指定为高校教材,才稍有改观。即使在教材建设最富成绩的中国人民大学也是如此,正如1954年该校主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胡锡奎副校长所说:“我校除了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以及某些基础课以外,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以苏联已有的或苏联专家在我校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作基础的。”[5](p8)

(四)以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为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自编的教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均是建立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之上。如华岗的《辩证唯物论大纲》,即是1954年4月以来他在山东大学所做学习报告的整理与总结。[6]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编译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教学讲义基础上所编。黎明著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义(初稿)》,是他在中共中央高级党校上课的讲义。阴一刚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是以他在河北省委党校的讲义为基础编写而成。[7]沈志远的《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讲话》,是作者发表的论文和在京津各校各机关所做报告的合集。[9]何干之主编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则参照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的提纲和讲义。[10]

(五)以正面教育为主,同时注重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回应和批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材建设,不仅重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面教育,而且重视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回应与批判。具体表现在:

1.注重对资产阶级哲学、政治经济学理论观点的批判。比如,1950年《光明日报丛刊》第二辑刊登的《政治经济学讲授提纲》,强调“注意批判政治经济学各种范畴内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各种观点理论,特别是庸俗派的各种经济理论与经济观点”,要求从第一至第八讲依次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本质、“单纯政治观”和“自然经济观”、庸俗经济学上的价值学说与货币学说、资产经济学者的资本理论、资产学者的认识论、庸俗经济学者的商业利润与利息观、资产经济学者的地租论、庸俗经济学者和机械社会主义者的销路理论等进行揭示和批判。[3](p65-73)

2.结合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进行分析或批判。教材作为一种思想载体,直接反映思想界的动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理论课教材,也对俞平伯、胡适、胡风等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教研室编译的《辩证唯物主义》、黎明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义》以及阴一刚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都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在批判唯心主义时,无一例外地对胡适、杜威及其实用主义学说进行了批判,阴一刚还对俞平伯的“不可知论”进行了批判。

(六)密切联系中国实际,不断推进中国化教材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校在全面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还注意密切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推进中国化教材建设。

1.注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工作。比如,中央党校黎明所编的《辩证唯物主义讲义》出版于1956年11月,及时反映了最近时段的一些理论成果,譬如《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邓小平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刘少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1956年4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等。

2.密切联系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比如,华岗的《辩证唯物论大纲》一书,注重反映“最新的科学发展和发明”,注意结合“一些中国社会实践经验”。[6]譬如该书第四章在阐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哲学原理之后,以此原理阐释了美国、苏联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最终又落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问题上,对“建国后为什么不能立刻实行社会主义,而要逐步过渡”,“为什么过渡具有长期性”等人们比较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6](p166-168)

三、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的启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教材工作。

思想政治理论课属于政治课,其学科性质和主要功能决定其教材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及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反映和体现到教材中。当前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其次,要完整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主要观点和根本方法;最后,与时俱进,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反映和体现到教材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提供物质载体和必要保障。

(二)坚持立足现实与国情,走中国特色的教材建设之路。

怎样对待历史经验和外国经验,教材建设走什么路的问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这一问题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做出过探索和努力。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提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苏联经验与中国情况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进行了一些有益实践,推进了教材建设工作,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照搬照抄苏联经验和苏联教材的问题。因此,当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必须立足现实与国情,充分总结、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教材建设经验,走中国特色的教材建设之路。

(三)坚持贯彻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新中国初期的教材建设历史说明,高校教师是教材建设的主体。因此,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推动教材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条件。当前开展教材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正确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教学至上的办学原则,重视教学、教材、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坚定不移地贯彻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方针,编写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内容科学合理、满足学生要求的高水平教材。

(四)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具体化,其同样适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新中国初期,教材建设坚持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密切联系国内外形势,注意反映现实新动向和学生活思想,从而推出了一批深受学生喜爱的高质量教材。因此,当前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建设,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贯彻“三贴近”原则,使教材从内容到形式均能反映实际、联系生活、贴近学生,建设出一批融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教材。

[1]刘炼.风雨伴君行——我与何干之的二十年[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解放社.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M].北京:解放社,1949.

[3]段忠桥.建国以来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历史沿革资料汇编:上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周一平.中共党史史学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5]胡锡奎.中国人民大学学习苏联经验的总结报告[J].教学与研究,1954,(10).

[6]华岗.辩证唯物论大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4.

[7]阴一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55.

[8]于光远,王惠德.政治经济学讲座[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51.

[9]沈志远.政治经济学基本问题讲话[M].上海:展望周刊社,1951.

[10]何干之.中国现代革命史讲义(初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4.

猜你喜欢

革命史辩证唯物主义讲义
以道致君:程俱“经筵讲义”研究
闽浙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召开换届大会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高等数学教书育人例谈
新见黄淬伯《文字学讲义》述评
冀鲁豫边区革命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