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思考

2013-04-10汤致琴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品德家庭传统

汤致琴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关于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思考

汤致琴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实施孝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健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在教育的实施中更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实施途径,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

传统孝文化;大学生;实施途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现代化进程也不断加快,独生子女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本人认为,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增强有关孝文化教育的分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一、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本阐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孝,是我国传统伦理的核心观念与特色,也是中华传统伦理体系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中国社会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中国传统文化可称为孝的文化。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孝的观念、规范和孝的行为方式的总称。那么什么是孝呢?《尔雅·释训》的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也就是说“孝”字是一个会意字,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因而,自古孝就被看作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传统孝文化就是特指孝道以及与此相关的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家庭伦理关系的处理问题。

在中国古代,孝意识是基于个体家庭产生而出现的文化现象,孝文化其实是一种家庭文化,“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说,“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从孝的产生看,它是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性,体现出子辈对父辈的敬爱侍奉。比如,“孝”就是“养老、敬老、尊老和送老”等等,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他还将孝概括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除此之外,在中国传统社会,这种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孝道还包括超出家庭伦理生活的范围演化形成的政治规则,比如“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的“六顺”,其归属就在于君臣、父子关系中奉行的忠臣孝子,反映出封建社会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秩序。可以说,几千年来这种以孝道为基本内核的传统文化,尽管形成于特定的小农经济基础上,但它维护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个体以及社会层面道德教化水平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仍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价值。

二、传统孝文化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需要综合的因素共同产生作用。这其中就包括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开展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科学理论成果和鲜活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内容体系,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取得的成就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社会实践总是在不断发展,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也应看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须进一步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孝文化的内容。人才素质的培养中既有政治方向、政治品德的大问题,也有个体道德的小要求,传统孝文化能为大学生个体道德尤其是孝德的发展和完善提供重要的资源,若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更加完善。

环顾亚洲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韩国、新加坡等国都包含了对在校学生进行儒家思想教育的内容,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反思。回顾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种种原因,自近代以来出现了传统文化近乎断层的局面,尤其是以孝道为主要内容的孝文化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直至今天,有些人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理解依然存有偏见和抵触,片面地认为弘扬孝文化就是削弱现代人的主体性、民主性,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背离,是培养封建主义的“孝子贤孙”。我们知道,文化传统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因而民族文化是有鲜明的继承性的,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衍发展中,文化的传承是其中重要的方面。我国传统的孝文化确实产生、发展和成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两面性,但不能简单地否定它在个体道德培养中的积极价值,而应辩证地看待和把握。

(二)有利于培育和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任何个体的发展都要以人格的培育和完善为基础,健康的情感发展就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成长也是如此。在当代,传统孝文化教育能够为大学生的人格培育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孝经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意思是说孝为道德之本,孝道是教育的出发点。汤一介先生认为,“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学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比如,《论语·学而》中就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就意味着“孝”是“仁”的根本出发点。仁者爱人,这种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有着强烈的现实价值,它使得个体的品德修养有了现实的根基,也为这种品德的辐射增强了能量,正由于此在家国一体的封建宗法社会就有着移孝作忠的品德发展路径,这也是中国传统意义上提升个体道德修养的基本思路。中国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以来,现如今独生子女成为了大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对象,他们生长在日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喜欢西方的生活方式,有的还是家中当之无愧的中心人物,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感恩意识和回报意识比较淡漠,更不知孝为何物。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纠正,势必造成人格发育不良的后遗症。成人以后他们可能就不懂得爱,也不知如何去爱,不知如何去爱父母,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也不会懂得珍惜家人与社会的付出。试想一下,如果在我们的教育中能批判地继承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情感,以对父母家人的爱作为爱之升华的根基,这对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健康心灵的培养以及应有责任感的提升将大有帮助。

(三)有利于消解社会不良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大学生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社会环境必然对其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其中不乏一些消极的因素。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人生经历比较单一,社会化完成时间相对滞后,大都还处在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深层次思想观念还未最终形成,因而,进行合理有效的孝文化教育能帮助他们分析判别、明辨是非。当代中国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西方外来文化中有些消极的因素很容易带来冲击,比如在人们主体意识、自我意识、经济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商品拜物教的观念可能使家庭成员间的温情被冲淡。现在社会中父母与子女分开居住已成为普遍现象,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呈现出疏远的趋势。另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竞争加剧、社会流动性增强等现象,这些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孝意识的培养。如果在学校教育中能够融入孝文化教育的内容,增强学生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和爱,将会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产生积极的效应。

三、积极探索高校孝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但教育成效的取得最终离不开切实有效的实施途径,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本人认为要做好高校的孝文化教育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发挥大学课堂作为孝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弘扬传统孝文化,高校课堂责无旁贷。在课堂教学中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在内容上融入孝德的教育。如前所述,中国传统孝文化产生形成于小农经济基础上,势必是精华和糟粕并存,在高校的孝文化理论教育中,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辩证地看待和分析传统孝文化的相关要求,把握传统孝文化的精髓之所在。这样才可能做到以知识传播为载体,以品德培养为目的的良好教育效果。另外,还可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观现状的调查,做到有的放矢,增强针对性,并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帮助大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品质。

(二)积极发挥校园文化育人的主阵地作用。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领地,它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浸染和熏陶作用。由于大学教育以自主性为主的特点,大学生大部分生活学习的时间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因而在高校孝文化的教育中必须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活动的开展,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比如有的学校以布置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假期为父母洗脚,尽管在形式上引发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其对大学生“孝心”和感恩意识的觉醒是有激发作用的。同时,高校还可以多方面发掘身边的案例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比如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武汉大学学生黄来女就是身边成功的事例,它真实感人,有极强的说服力。前段时间,我国根据现实情况的发展,向全社会颁布了新的“二十四孝”,这是孝德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校园文化也应积极地吸取。社会在发展,我们在弘扬传统孝文化的同时,只有不断融入鲜活的内容,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有着源头活水,在继承中不断发展。

(三)切实发挥家庭在孝文化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孝文化说到底是属于家庭伦理的范畴,家庭在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的工作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所以家长本人首先在对学生进行孝德教育的问题上不可掉以轻心。较长时间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的观念中重智轻德的倾向较为突出,学生只要学习好,其他问题不重要。甚至有的家庭还出现代际关系的错位,父母成为“孝”子,这样的后果当然谈不上对学生孝德的要求。其实,家长在学生的家庭伦理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日常的朝夕相处、潜移默化中能够发挥持久的影响作用。即使在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家长仍然可以通过多种交流方式,比如书信往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告诫和引导。

总之,高校的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道德培养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作用,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责任编辑 张 豫

G416

A

1003-8477(2013)04-0178-02

汤致琴(1968—),女,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品德家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家庭“煮”夫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恋练有词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