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04-10刘振宇余洋
刘振宇,余洋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70)
大众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刘振宇1,余洋2
(1.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2.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湖北 武汉 43007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大众哲学。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最终表现为普通大众的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大众哲学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哲学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根本要求。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更加富裕、社会更加和谐、国力更加强盛。但我们也看到,在取得经济发展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不尽如人意,其突出表现在国人文化自觉意识缺位与信仰缺失。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其核心要义就是如何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深入人心、凝聚共识、指导实践、启迪生活,就是要抢占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制高点。在精神文化领域,人们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否能够合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解答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在物质文化领域,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否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战略任务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时代发展特征与大众文化精神旨归的深度思考,更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集中体现,展现了党中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思考,带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和忧患意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指导人们实践、树立科学信仰的大众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提出,清晰地表明它还没有大众化,或者至少没有做到让大众充分地知晓、理解、掌握和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任何事不可能凡事必提理论或学说,更多的时候是讲道理,讲人生的道理,是一种经验性的表现。这种经验性的表现也许不能系统概括为某种理论,但确实是表达了人们的一种信仰或者说一种主张、一种观点,它的显著特征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紧密联系,也就在更多时候为人们所自觉和不自觉地接受。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人们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将生活中零散的、经验性的观点“聚集”起来,归纳,剖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合理地解释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合理地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最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剔除那些封建的、迷信的或者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幻想,从迷幻的精神慰藉中解脱出来,从而在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世界的同时,塑造自身的精神世界,也即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即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哲学。大众哲学则必然经历大众化的过程,没有这一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从实现。
二、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
“研究哲学必须时时刻刻抱着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行动的目的。”[1](p18)大众哲学也即成为大众的哲学,是指导普通大众日常生活、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哲学。它直接表现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价值取向、一种行动指南,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人们在改造世界、改造自身和改造社会过程中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大众所掌握,从而指导实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更为丰富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为广大普通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即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与实践的一种大众哲学。这种哲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它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与追求共同理想相结合的一种大众哲学。
这种哲学的突出特征是其“大众化”,即为多数人所掌握的一种哲学,它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并指导人们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在物质生活的视域之外,人们还必须清楚也能够更加自觉地认识到这种哲学告诉人们改造世界与改造自身是同一的历史进程,大众哲学使人们追求理性与超越自身的可怜的有限的物质追求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不再是书本上的一种理论、一种哲学学说,也非共产党人政治意义上的主张,尽管这种主张已经成为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真正成为指导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哲学,成为内化于实践主体又外化于实践客体的一种大众哲学。
这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它表现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生活态度),表现为实现这种理想奋斗历程的指路明灯(行动指南),表现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生存状态的价值定位(价值判断)。这种哲学也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的论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p50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是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通大众改造世界的过程。在当代中国,它必然表现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身理想与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理想的实践历程中;必然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大众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强调它是一种大众哲学,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具有三个层面的维度:第一,它指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大众化,即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和运用;第二,它特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党的领导干部、青年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具有不同的使命和担当;第三,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指导思想与内在规则,成为指导人们实践的一种价值信仰和判断准则,也即成为大众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普通大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用于解决人民群众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的态势;但同时,我国的社会发展也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的交汇阶段。直至今日,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仍然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剖析无疑对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我们必须看到现阶段人们的利益关系高度分化又高度复杂,突出表现在“多元利益主体的格局已经形成,利益类型也愈益复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生态利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社会利益、局部利益、整体利益,交织并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3]只有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哲学,人们才能运用这一哲学理论解决现实困惑与问题,在纷繁复杂的利益格局下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科学、理性、合理地处理利益诉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大众所掌握和运用,也即理论回到实践、指导实践和丰富理论的过程,它始终遵循着“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循环往复、交替发展、曲折上升、探寻事物本质的基本规律。所以理论本身并不具神秘色彩,其看起来表现出的“复杂性”也仅仅是因为对客观世界、人类社会自身认识不断发展的结果,将原本一个个孤立的现象作统筹分析,最终系统升华为一种思想、理论、学说,反映了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即从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作为大众哲学的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则必然会转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改变世界。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武器,人民群众才能获得对客观世界与自身发展的正确认识,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无法在群众中自发产生,需要通过积极灌输,以使广大群众在思想认识上到达统一,这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4](p46)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灌输的过程与实践的过程,而实践是最终决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败的关键。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的过程,从而进一步确证为真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发展主体的两大任务,而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并且只有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力量才能得到确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提出,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社会发展。正因如此,一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的理论必然是大众的哲学。
[1]艾思奇.大众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兴林.核心价值理念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J].新视野,2011,(2).
[4]李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张晓予
D616
A
1003-8477(2013)04-0011-02
刘振宇(1976—),男,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余洋(1983—),女,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副主任。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2JD710007);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自由探索计划“研究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探索”(HEUCF201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