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成效、问题与对策

2013-04-10徐红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湖北院校农村

徐红

(长江大学 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3)

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成效、问题与对策

徐红

(长江大学 教育科学系,湖北 荆州 434023)

湖北地区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上尽管取得了一系列成效,但其在高等教育结构、城乡高等教育发展及校际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仍旧明显不均衡。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促进湖北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良策。

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成效;问题;对策

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否均衡既关系到区域经济是否均衡发展,又关系到区域政治是否稳定发展,还关系到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湖北省不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大省,而且也是全国的高等教育大省,回顾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所取得的成效,明确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发展对策,不仅对湖北高等教育及湖北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他地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明显的启发意义。

一、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成效

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全面渗透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方面,既要注重发挥教育对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注重保持高等教育自身的均衡发展”,[1](p1-4)其实质是指实现高等教育系统与社会中的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高等教育系统自身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属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范畴,其含义主要是指湖北地区不同地市之间、城乡之间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及湖北地区高等教育自身在规模、质量、结构与效益等方面的均衡发展。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及湖北省政府的共同调控下,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诸多明显的成效。其主要表现有:

1.湖北地区日益壮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基础。近年来,湖北省不仅新建了一批普通本科院校和普通高等职业院校,而且兴办了一批民办高校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等高等教育机构,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增大、办学实力日益增强。据报道,2003年以来,湖北省新建了9所普通本科院校,设置高等职业学院近40所,普通高校数达到120所(其中本科院校35所,独立学院31所,高职高专54所),居全国第四;在校本专科学生116.37万人,居全国第三;在校研究生7.54万人,居全国第四;博士、硕士学科覆盖面分别达到《学科目录》的80%和97%,高校拥有的博士点和硕士点全国第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2个,全国第五。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7.2%,省属高校在校生规模从2002年的40.7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7.3万人,增幅139%。[2]毋庸争辩,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为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能前提。

2.湖北地区高等学校的整体布局与湖北地方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的发展日益协调。为了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尤其是使高等教育能够尽可能适应并促进湖北经济的发展,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央政府和湖北省政府的共同主导下,湖北区域内的各级各类高校实现了新一轮的合并、重组、升格。迄今为止,湖北省所有地市州各自均有一所及以上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且除鄂州和随州外,其他地市州均有一所及以上的综合性或多科性的普通本科院校。事实表明,湖北高校的这一布局与湖北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越来越明显。

3.湖北地区高校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全部达至合格及以上。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为了保证扩招后高校教学质量水平而着手实施的一种评估方案,通过该评估的结果能够考察各所高校自身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情况。一般来说,评估结果达到合格及以上的高校,其内部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比较好。这是因为,该评估方案中存在多种能够反映高校自身均衡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如生师比例;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生均教学资源数;多媒体授课比例;双语教学授课比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优秀教材的选用率;大学生体质标准合格率等。从教育部组织的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果来看,湖北地区所有高校的评估结果均为合格及以上,可见,湖北高校内部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良好。

4.湖北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日益完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主要是指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的各类相关资助制度,它对于保证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能够顺利进入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学习深造并顺利完成学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显然,高等教育资助制度给经济困难的适龄青年,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农村适龄青年顺利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非常明显。湖北各级各类高校普遍建立了奖学金制度、贷学金制度、助学金制度、减免学杂费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等高等教育资助制度,并且非常注重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应的资助制度。

二、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教育结构不均衡。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3](p93)包括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结构和微观层面的高等教育结构。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湖北地区高等教育结构方面存在的不均衡问题。

1.布局结构不均衡。

布局结构又称地区结构,是指高等学校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状态,即不同地区分布的高校在数量、形式及类型等方面的构成比例。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主要受经济和文化两大原因制约。从经济因素来看,当地的经济条件越好,其兴办高等学校的条件也相对越好,进而该地区的高等学校在数量、形式及类型上也就越多;从文化因素来看,受城市中心取向的传统文化影响,高等学校往往优先兴办于城市,而且城市的层次越高,其集中的高等学校在数量、形式及类型也就越多。以高等学校的数量为例,据不完全统计,湖北地区的高等学校大约一半汇聚在武汉市,且武昌区囊括了湖北地区的全部8所部属高校。此外,荆州、十堰和黄石等地的高等学校也比其他地市州明显多些,但迄今为止,鄂州和随州两个地级市仍旧没有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2.层次结构不均衡。

层次结构又称水平结构,是指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比例关系。湖北地区的高等教育主要有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等三个层次。从目前情况来看,湖北地区普通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明显不均衡。其主要表现在,本科教育急剧膨胀、专科教育迅速萎缩、研究生教育扩张失衡(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过大,而应用性研究生的比例过小)。尤值一提的是,湖北地区的部属高校所招收的研究生数量明显偏大,其研究生导师队伍明显不足,而省属高校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明显偏低,且许多省属高校迄今根本没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

3.形式结构不均衡。

形式结构是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构成状态,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高等教育分为不同的形式。依据授课时间分,可分为全日制高等教育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两种形式;依据授课方式分,可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函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依据办学主体分,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种形式的高等教育;依据是否颁发文凭分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非学历教育。目前,受经济结构、文化观念及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湖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明显不均衡。具体表现为: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比例相对偏大而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小,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大而其他形式的高等教育比例偏小,公立高等教育比例偏大而私立高等教育的比例偏小,高等学历教育的比例偏大而高等非学历教育的比例偏小。

4.科类结构不均衡。

科类结构是指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之间的构成状态。比如,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通常分为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十一个学科。从当下湖北高等教育科类结构不均衡的现状看,有三点较为突出:其一,高等教育的学科总体发展不均衡。其总体表现是,所有高校不顾既有基础与发展条件,一哄而上争相设置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及医学等学科的热门专业,从而造成了人才的结构性过剩;其二,涉农学科急剧萎缩。受传统“跳农门”观念及当下农科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低迷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湖北地区的普通农科院校及设有农科专业的普通综合性或多科性院校迫于生存的压力,明显相对减少了涉农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其三,各高校所拥有的优势学科明显不均衡。其具体表现为,除武汉市8所部属高校外,武汉市的全体省属高校所拥有的优势学科之总和明显大于其他地市州高校所拥有的优势学科之总和。

5.类型结构不均衡。

类型结构又称能级结构,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依据研究与教学在高等学校中占有的分量,可大致将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三种类型;依据高校招生的层次看,可将高等学校分为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等四种类型。现阶段,由于高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导致湖北地区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的数量均显相对不足,而教学科研型高校的数量显得相对偏大,使之总体上表现为一种纺锤形结构;另外,由于诸多高校的盲目升格,导致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的数量相对偏大,而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相对偏小。这种高等教育类型结构显然与湖北地区乃至全国人才需求不相适应。

(二)城乡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

湖北地区城乡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除了上文所提及的普通农科院校及设有农科专业的普通多科性或综合性院校的涉农学科相对萎缩外,主要表现还有以下二个方面。

1.高等教育阶层发展不均衡。

高等教育阶层发展不均衡主要是指城乡适龄青年接受的高等教育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有三:其一,城乡适龄青年入学的机会不均衡。城市中心取向的高校分布、持续不下的高额学费以及农村学生普遍相对落后的综合素质,使得农村适龄青年与城市适龄青年进入高等教育的机会事实上难以均衡。迄今为止,湖北高等教育虽然已实现大众化,但“这种大众化仅仅是城市意义上的大众化”,[4](p8-10)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涵盖整个湖北地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比如,尽管“近年来湖北省的高考录取率在逐年上升,并均超过60%”,[5]且普通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为30.4%,[6]但仍然有部分适龄青年不能接受高等教育,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就是农村适龄青年;其二,城乡适龄青年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均衡。调研表明,广大农民由于缺乏“组织优势”、“地位优势”和“信息优势”,在政策不完善、管理不规范的现实社会中,其子女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比例明显偏低。比如,农民子女就读重点院校的比例普遍偏低;其三,城乡适龄青年大学毕业后就业的机会不均衡。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加之农村家长所能提供的家庭教育相对不足,导致农村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出现了“先天不足”,进而使得他们毕业时普遍难有与城市大学毕业生竞争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在当下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下,农村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城市大学毕业生那样优越的家庭背景以及为谋求好职业所需要的高额就业成本,因而,农村大学毕业生所获得的职业往往不如城市大学毕业生好。

2.县级社区学院发展滞后。

社区学院最早出现于欧洲和北美,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社区学院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主要是指实施高中后各类“具有社区特征的,整合教育、社会、文化、休闲活动于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7](p48-54)本文的社区学院主要指县级社区学院,即居于县及以下农村地区,由县级政府主办,面向“三农”的高等教育机构。研究表明,县级社区学院是我国农村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载体,[8](p65-75)对于促进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维持城乡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迄今为止,湖北地区尚未出现正式挂名的社区学院,只有一些初步具备社区学院性质和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存在。比如,各类高校面向农村举办的农村函授高等教育、农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农村网络教育和农村职业高中“3+2”教学班等。总体来看,这些具有社区学院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并未立足服务“三农”,因而难以促进湖北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更难以维持湖北城乡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校际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教育资源是指整个社会用于教育领域中培养不同熟练程度的后备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人力和物力的总和”,[9](p328)主要包括教育教学所需的办学条件(场地、教室、图书馆、宿舍等)及相关设施与设备、经费、师资及生源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10](p8-10)不均衡的教育资源配置将导致不均衡的教育发展。调研表明,湖北地区的高校之间在教育资源配置上明显不均,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校际之间的经费配置不均衡。

从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看,教育虽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经济却是教育发展的基础。高校占有的教育经费不同,其发展速度也会不同。湖北地区校际之间经费配置不均衡表现为:其一,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之间经费配置差异明显。比较1999~2011年间部属高校与地方普通高校之间的经费配置可以发现,从经费收入层面看,地方普通高校的校均收入不仅规模始终低于部署高校,而且增长速度也慢于部属高校;从经费支出层面看,部属高校生均经费支出年均增长大约为5%,而地方普通高校生均经费支出年均增长大约为2%;其二,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高专之间经费配置差异明显。根据2009至2011连续三年的《湖北教育统计年鉴》可知,湖北地区普通本科高校的校均收入是高职高专的校均收入的4倍多;其三,居于不同地市州的地方高校获得当地政府财政的资助力度不同。由于各地市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各地市州政府对当地高校的资助力度不同,导致居于各地市州的高校获得当地财政的资助力度有别。比如,居于武汉市的地方高校明显比居于其他地市州的地方高校获得的财政资助多。

2.校际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均衡。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育的关键资源,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方向与结果。显然,不均衡的师资难以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调研结果显示,湖北省的高校之间在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均衡。从师生比看,武汉市的高校、尤其是部属高校的师生比较其他地区高校的师生比高;从教师的学历层次看,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明显高于其他普通高校及高职高专的教师;从教师的学历背景看,部属高校和省属重点高校教师中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师明显多于其他普通高校及高职高专的教师。

3.校际之间的生源配置不均衡。

生源决定着教育的起跑线,生源不均衡,教育发展难以均衡。在行政权力的干预下,我国高校被人为地分为“985高校”、“211高校”、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等办学层次,同样地,因行政权力的干预,在高校招生过程中,不同层次的高校通常只能招收相应分数段的学生,从而使得不同层次高校的生源有别。一般来说,因高考分数较高或因中学时代表现特别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常常能够优先进入“985高校”、“211高校”及一本院校就读,即是说,“985高校”、“211高校”及一本院校的生源往往优于其他各个层次的高校。不言而喻,湖北高校的生源配置情况也不例外。

三、促进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

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不仅束缚着其自身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而且羁绊着经济、科技、文化与政治等各方面的和谐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看,高等教育已从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政府理当有责任通过立法、政策和财政等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针对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为促进湖北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可从如下三点着手。

(一)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就是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进行适当调整,使之不仅满足高等教育自身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满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政治之间的和谐发展。从实际出发,完善湖北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应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重新布局高校结构。打破目前湖北高校过分聚集于武汉市的局面,适当扩大湖北省其他地市州的高校数量和规模并适当压缩武汉市高校的数量与规模,尤其要针对鄂州市和随州市迄今尚无普通本科高校的现实,通过政策倾斜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优先落户鄂州市和随州市或在该地兴办分校;其二,合理规划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比例。针对当下湖北地区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明显萎缩、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相对增长过快、研究生层次人才的培养总数尽管有所增加、但应用性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总数明显不足的局面,适当增加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应用性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同时酌情稳定或压缩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合理规划学术性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其三,调整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立足湖北高等教育的现实,适当增加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的规模,合理扩大私立高等教育和高等非学历教育的规模;其四,合理规划湖北地区高校尤其是湖北省属普通高校的学科结构。针对湖北地区高等教育学科结构的不足,稳定或者适当压缩热门专业学科的培养规模,适当增加农科及历史学等冷门学科的规模,重点培育湖北省属普通高校的优势学科;其五,合理调整高校的类型结构。严格控制高校盲目升格与盲目攀比,使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之间的比例合理,使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等四种类型院校之间的比例合理。

(二)发展农村高等教育体系。

近年来,尽管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在不断增大,但农村高等教育的规模并未增大。所谓农村高等教育,是指以服务“三农”为目的,统筹利用城乡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及媒体,主要对“三农”工作者实施的中学后教育。我们认为,从湖北“三农”现实出发,县级社区学院应为湖北农村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湖北地区发展县级社区学院,符合湖北“三农”的实际,符合湖北“三农”工作者的实际。其主要原因在于,县级社区学院“具备立足于县市、面向大众、花费较低、形式灵活、内容实用、交通便利等一些基本特点”,[8](p66-75)是一种“以高职高专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7](p48-54)换言之,兴建县级社区学院,是有效发展湖北农村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当下行之有效的对策为:其一,在政府的主导与调控下,以现有的成人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等为依托建立多种类型与形式的县级社区学院;其二,采用多种倾斜政策,吸引湖北地区的普通高校通过多种途径与形式积极支持农村高等教育的发展;其三,通过类似“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高等教育政策及具有农村高等教育学历者优先报考“村官”的政策等加以引导,吸引广大中学后毕业生积极报读农村高等学历教育;其四,加强农村高等非学历教育的特色性与实用性,为广大一线“三农”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培训。

(三)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机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主要是指优化高校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从湖北地区13个地市州的全部高校资源配置现状出发,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这些高校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一,建立高校经费筹措政策倾斜制度。高校经费筹措政策倾斜制度是指与高校筹措经费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倾斜制度,主要包括高校经费投入政策倾斜制度、高校经费资助政策倾斜制度、高校经费集资政策倾斜制度、民办高校收费政策倾斜制度等。一是给予地方高校尤其是非武汉市辖区的其他12个地市州辖区的地方高校以适当的经费筹措政策倾斜;二是给予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适当的经费筹措政策倾斜;三是给予高等职业院校以适当的经费筹措政策倾斜,尽量使各级各类高校之间在经费配置上保持均衡。其二,建立高校教师管理政策倾斜制度。高校教师管理政策倾斜制度是指与管理高校教师相关的政策倾斜制度,主要包括教师聘任政策倾斜制度、教师工资政策倾斜制度、教师晋职政策倾斜制度、教师评价政策倾斜制度。通过适当政策调控,使地方高校教师尤其是非武汉市辖区的其他12个地市州辖区高校的教师和高等职业院校及民办高校教师在聘任、工资、职称晋升及评价等方面都能享受适当的优惠政策。其三,建立高校特色分类招生制度。高校特色分类招生制度是指通过消除高校的行政身份(即政府行政手段干预下的“985高校”、“211高校”、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三本院校等行政类层次区分),依据各所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进行分类招生的制度。通过这一招生制度,保证各所高校在生源上各有特色,从而实现高校之间在生源配置上尽量均衡。

[1]伊继东,冯用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系数编制的内涵解构——基于和谐社会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0).

[2]王晶.湖北高校数全国第四 本专科人数全国第三[N].楚天都市报,2008-01-01.

[3]冷余生,解飞厚.高等教育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4]于胜刚,王景英.中国农村高等教育:概念·探索·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7,(6).

[5]全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名校竞争压力依旧[EB/OL]. http://gaokao.eol.cn/2011-01-17.

[6]赵莉.湖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4% 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N].楚天金报,2010-02-06.

[7]刘尧,傅宝英.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县级社区学院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2).

[8]刘尧,冯洁.县级社区学院与城乡高等教育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村高等教育发展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现代化,2008,(2).

[9]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0]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责任编辑 张 豫

G649.2

A

1003-8477(2013)04-0077-04

徐红(1971—),男,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两型社会背景下’湖北省高等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2011jyte008)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湖北院校农村
The rise of China-Chic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驰援湖北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湖北武汉卷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