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内关怀思想发展演变及构建高校党内关怀中的教职工党员心理疏导机制探索

2013-04-10谭凤娥

社科纵横 2013年3期
关键词:教职工关怀心理健康

谭凤娥

(湖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2)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心理疏导”这一重要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党内关怀的内涵,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同时也更加凸显了心理疏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的重要地位,对于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关怀机制拓展了工作视野。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高校党员心理需求,促进党员队伍内心和谐,从而更好地促进党内和谐,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校党员在创科学发展之先、争校园和谐之优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一、党内关怀思想的发展演变

中国共产党党内关怀思想是在与党内“左”倾和右倾错误思想斗争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不是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自然而然产生的。1927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四·一二政变”后,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陈独秀仍然坚持右倾投降主义,共青团中央书记任弼时上书中共中央提出意见,陈独秀竟粗暴地当场将意见书撕毁,谈不上对革命同志的关怀。1932年临时中央执行“左”倾冒险主义方针,把持有不同意见的党内同志都看作“机会主义者”,开展“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更是与党内关怀思想背道而驰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党内关怀主张,初步创立了党内关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毛泽东指出,关心党员干部就是要在工作中善于识别他们、善于使用他们,并且关键在于爱护他们,爱护的办法,一是要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问题,对“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困难问题者,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二是要组织他们经常地学习、经常地检讨工作,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防止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这些政治尘埃侵蚀党员的思想和党的肌体。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党内关怀工作,要求给党员提供工作和生活的关怀,给他们干事业的机会,以及切实的物质利益。邓小平指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干社会主义,光有精神不行,对少数人可以,对大多数人不行,短期可以,长期不行,他要求各级党委以切实行动给予党员干部一定的物质关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党内关怀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江泽民指出:“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一定要非常爱惜。关心和爱护干部,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不仅要关心干部的思想和工作,而且要关心干部的生活和生理、心理健康。”应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提高党员干部的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困难并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党的自身建设的实际,不断拓展党的建设的内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提出了完整的党内关怀思想。在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就意识到要“关心爱护党员和基层干部,特别要帮助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的党员、下岗失业职工中的党员、生活困难的党员和老党员解决实际困难”的问题,开始对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进行破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更具体化地指出,开展党内的激励、关怀、帮扶就必须努力做到:“紧紧依靠广大基层干部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定期轮训、考评激励、待遇保障等制度措施。严格要求、真心爱护基层干部,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做好关心照顾老劳模、老党员和帮扶困难党员工作。”在此基础上,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就正式形成了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概念。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经过十七大之后两年多的探索,许多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符合各自特色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因此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这一机制就成了接下来的重要任务。由此,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需要进一步健全这一机制”的角度,特别指出:要“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做好党员服务工作,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健全党内表彰制度,加强对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的关怀帮扶。”这样一来,我们党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理论思考就基本成型。结合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党内关怀的相关论述可知:随着党内关怀思想和理论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全面改革攻坚下党内关怀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以及随着党内关怀视野的不断拓展、党员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党内关怀的新发展也已经有了新的切入点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心理疏导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如同社会大变革一般的强烈震撼和冲击,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任危机等现象,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的剥夺感、焦虑感、挫败感、不公正感等负面情绪也在一部分群众中滋生起来。在社会竞争不断加剧、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情况下,人的心理紧张、心理失衡等心理问题不断涌现。体现在高校党员这个群体上,特别是高校教职工党员,他们不仅承担着本行业特殊性所带来的工作压力、多重角色压力和职业声望压力等,而且还面临着教育观念、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反思与重建。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越来越多地影响着高校教师党员的心理健康和生存质量,并直接影响其教书育人职责的履行。因此,探讨高校教职工党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疏导教育的基本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心理疏导是一种心理治疗和辅导方式,可以有效地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消除其心理困惑,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有关“疏导”的解释最早来自中国神话传说——大禹治水。疏的原意是疏通、清除的意思;导的原意是引导、启发的意思。“心理疏导”便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引导、解释与说明等方式,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若从党内关怀层面看,就是根据党员的心理特点,按照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有针对性地对各种心理问题加以疏通和引导,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以达到培养党员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目的。

三、构建高校党内关怀中教职工党员心理疏导机制的主要途径

从多数高校的党内关怀实际情况看,目前,高校的党内关怀对象较为单一,关怀的对象往往侧重于老党员、困难党员,一般党员较少得到关怀和照顾;党内关怀工作不够全面,多数停留在政治关怀、物质关怀、思想关怀上,缺少心理关怀。因此,我们要在高校党内关怀中探索适应全面、全员、全方位的关怀措施,当前尤其是要构建心理疏导机制,时刻关注每个党员心理的发展变化,促进党员的心理和谐。

(一)构建教职工党员心理疏导工作保障机制

一是将心理素质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统筹规划。高校党员队伍的组织思想建设应注重党员的心理健康建设和综合心理素质建设,从结构机制上将党员心理健康建设纳入党建工作体系,将党员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建设的工作作为今后党员干部队伍组织思想建设工作的主体工作。依托学校组织部门、心理咨询机构等成立一个教职工党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教职工党员心理健康建设的指导工作。

二是建立必要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把心理疏导工作经费列入学校党建工作年度预算,用于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专家咨询、普查建档、设备添置等。选派党务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心理咨询事业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参加心理咨询培训,关心支持他们的工作,保障他们的待遇,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的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作用。

(二)构建教职工党员的心理健康帮扶机制

一是建立教职工党员心理健康档案,为适时开展心理咨询提供依据。定期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使党员自觉掌握心理健康状况,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树立切合实际的生活理想和目标。

二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及时对党员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构建学校、基层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机构,基层党委(党总支)配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兼)职人员,党支部设立心理委员。高校要发挥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疏导中的专业优势,通过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为学校党员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心理服务,使心理咨询中心成为教职工党员心理疏导的主要场所。

三是建立基层组织书记谈心谈话制度。建立基层组织书记谈心谈话制度,这是关心爱护普通党员的具体体现,也是沟通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重要渠道。可以实行每月不定期的谈话,坚持做到“四个必谈”,即言行有异常必谈、思想有波动必谈、生活有困难必谈、工作有滑坡必谈。同时,通过谈心谈话活动,化解心里的疙瘩,引导党员端正心态、正确定位,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四是搭建心理沟通平台。创建合适的空间和载体,了解教职工党员的实际需求和状况,对教职工党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以通过设立“心理热线”电话、“心里话”信箱、网上咨询平台、QQ、微博、网上论坛和手机报等形式,千方百计为党员提供敞开心扉的渠道和条件。

(三)构建教职工党员心理疏导学习教育机制

把心理教育纳入教职工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生活和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心理教育、组织讨论、专题讲座等形式,切实增强党员应对困难、战胜挑战、超越自我的心理素质。制定针对如何提高党员心理素质,防范心理危机的长期工作计划,并贯穿于整个党员教育活动中。加强党员心理健康的日常宣传,利用党组织生活开展心理健康以及各种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广播、校报、宣传栏、网络等舆论导向作用,通过组织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竞赛以及咨询实践活动,为教职工党员营造一种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四)构建教职工党员心理疏导环境支持机制

一是创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是一个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主体的各系统要素协调运作的校园,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追求学生发展、教职工发展、学校发展的整体效应,以师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终点。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校园环境,可以愉悦身心,净化心灵,为教职工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提供了健康安定的场所,能使大家心情舒畅地工作,有效防止心理疾患的产生。而不良校园环境必然污染教职工党员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导致不和谐心理的产生,甚至引发价值取向畸变。因此,高校要加强和谐人际文化氛围的营造。

二是积极关注教职工党员的多方面的感受和需要。高校教职工党员如同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除物质需求外,还有政治需求、文化需求等;除安全感外,还有满足感、自豪感和成就感等。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教职工党员主体感受上是否满意、是否赞成、是否高兴的情绪反应,充分关注每一个教职工党员的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选择发挥聪明才智和潜能。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针对教职工党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好收入分配、评先评优、晋职升迁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和完善对保障高校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尽可能地降低教职工党员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减少教职工党员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教职工党员心理失衡、失调的外部诱因,为培育他们的心理和谐提供社会环境支持。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5-36.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2.

[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教职工关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用先进文化引领教职工思政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