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中的就业问题研究——以通渭县为例
2013-07-08成随强刘养卉
成随强 刘养卉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易地扶贫搬迁”是将居住在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地方的贫困群众搬迁到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改变他们现在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条件,使他们能够融入现代社会,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得到更多信息,受到较好的教育,为他们彻底脱贫致富创造条件[1]。通渭县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地形陡峻崎岖,气候少雨干旱,有些地方不适宜于人类的居住,政府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因素考虑,把通渭县作为搬迁移民的重要地区。而在搬迁的移民中,大多数人处于绝对或者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一方面政府通过移民来帮助当地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并且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脱贫致富。但另一方面移民安置又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和约束,使移民搬迁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如何使农村移民在安置区“留得住、稳得住、能致富”是通渭县政府移民部门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搬迁的移民中,只有解决了他们生计中的就业问题,才能使得移民安置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一、当前移民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率低、收入低
本文选取常河镇、李店乡、华家岭乡为代表,是缘于这三个乡镇分别是通渭县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同时还考虑到这三个乡镇是易地搬迁项目中时间由长到短、搬迁规模由大到小的代表性乡镇。在调查中三个乡镇总共有361户2055人实现了搬迁,在这2055人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为1450(15岁-65岁)人,样表中抽取400人进行调查,总共发放了400份调查问卷,其中常河镇192份,李店乡134份,华家岭74份,有效问卷回收为3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问卷显示有高达48.98%的人从事农业生产。通渭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业收入非常低,要实现脱贫致富还有一定难度。例如,从表一中反映出的人均年收入中,第一产业的约为2700元,第二产业为12300元,第三产业为11000元左右,都普遍存在着收入低的现象,第一产业的人均年收入仅仅占了二三产业人均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还达不到一半,差距还相当大。
(二)就业结构不合理
从表一中的数据显示出,仍然有192人即高达48.98%的人从事于纯农业劳动,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比例过大,有95人比例为24.23%从事与第二产业相关的劳动,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才占到总就业人口比例的26.79%,略大于第二产业,这种就业人员比例跟产业所需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同时产业人员分布的不合理也严重制约着移民的增收问题。因此,移民之后如何降低第一产业人员比例,平衡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提高第三产业的人员比例成为当前解决移民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关键问题。
表一 就业产业分布
(三)就业渠道单一、就业信息不畅
移民在搬迁之后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居多,很多人因此不得不出外务工,对于就业信息和渠道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表二中我们看到有72.19%的人是通过亲戚、朋友或者其他人的介绍等形式外出就业;还有约10.71%的人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实现短期就业,典型的如政府组织的到新疆采摘棉花;自己找工作的约占14.03%,比例极小,显然很多人还是无法适应自己单独外出务工,因而他们只能依靠于别的力量。这些都说明了移民就业渠道的单一。当然移民就业信息的不畅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大多对互联网很陌生,也缺乏对就业信息寻找和运用的能力,只能通过简单的关系网介绍和自己寻找等很少的方式掌握就业信息,造成就业率低下。
表二 移民就业渠道的分布情况
二、移民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移民观念保守、外出就业积极性不高
就通渭县移民劳动力素质来看,整体偏低。一方面部分农民难以接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固守自己的传统务农思想,而且出外务工的积极性和动力严重不足,很多人在搬迁之后依然转移到自己的土地上,继续从事传统农业耕作。另一方面,新增的移民大多数只有初中或者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偏低,如表三反映出在移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所占比例达到了78.31%,正是自身综合素质的整体低下,让移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所以大多数移民需要接受更多的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改变这种传统保守的思想,提升他们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信心。
表三 移民接受文化教育的状况
(二)政府重搬迁、不重视安置之后发展的政策的影响
政府从搬迁的思路方面就存在着“重搬迁、不重视安置后如何发展”的现象,在搬迁之前,政府大力宣传,积极组织有关干部引导群众进行搬迁,在搬迁之中为移民提供了比较好的生活环境。例如在常河镇一处2008至2009年50户的搬迁工程中,改造中低产田390亩,建设水窖50眼,有线电视入户50户,沼气池50眼,养畜暖棚42座,以及建设了道路、卫生所等项目来改变移民的生活环境,这些条件为移民的顺利搬迁和安置生活提供了便捷。但是移民搬迁安置之后的就业和增收问题却没有很好的解决,目前政府只实行了部分的劳务输出,主要是一些短期的劳务输出,不能根本和有效解决移民就业和收入问题。
(三)移民专业技能的缺乏和培训资源的分配不均
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还是非常稀缺的一种教育资源,在表四所反映的数据中,只有五人接受了约50小时以上的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驾驶培训、电工及电焊等方面的培训,在所调查的392人中参加培训时间超过十小时只有41人,可见移民所接受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缺乏问题尤为突出,其中剩余的351人几乎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或者只是接受了少量且不足十小时的培训。而在如今专业技能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缺少一技之长的人就业会越来越困难。也正是专业技能的不足让他们缺乏参与市场就业竞争的信心和能力不足,更由于自身的知识、技能、城市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移民外出就业的层次不高,工作流动性很大。
表四 移民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
由于培训资源都掌握在政府手中,造成了移民培训难以向专业化、市场化发展,培训市场上仍然很混乱,且职业培训向城市倾斜,造成就业培训城乡不平等,移民被排除在城市就业培训范围之外的现象等[2]。因而移民所能够接受的培训不足,或者不够完善、时间不够都是阻碍移民再就业重要影响因素。
(四)就业信息不完善、保障体系不健全
移民作为特殊的群体,在心理和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受益者,也是政策成功与否的检验者。解决他们的就业首先要提供及时、畅通的就业信息,移民由于自身掌握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他们往往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对于移民就业的重视程度的不够,移民的就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劳务输出作为当前政府引导移民就业的主要形式,缺乏长期的、系统的移民就业解决方案和相关政策。
三、对通渭县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的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宣传,积极引导移民就业
大多数移民由于搬迁之后离原居住地比较远,所以不得不逐渐减少甚至放弃农业种植,但这要经历一个阶段,大多数移民在搬迁之初还是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但这严重影响着移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改善。因此要加强对移民的引导性培训,对其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增加其走出农田外出就业的信心和动力[3],并对搬迁之后丧失经营土地条件的移民要积极引导,加大宣传力度,鼓励他们就业,让他们成为就业最早的一批人,以便对他人就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转变政府思路,“重搬迁、更重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家庭和劳动者个人来说,劳动就业的作用表现得更加直接而具体,劳动不但是劳动者及其家庭维持生计的基本手段,而且是他们能否融入社会、获得人生尊严的必要前提。
政府在积极组织移民进行搬迁和安置的同时,更应该拿出和重视搬迁一样的思路和理念来帮助移民就业,就业虽然是搬迁之后的工作,但其是搬迁之后移民政策是否成功的直接体现,移民就业不解决,移民政策扶贫示范效应将得不到体现。虽然政府有能力帮助移民进行搬迁,还应改帮助移民就业。
(三)加强移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移民就业竞争力
目前劳务输出由无序状态开始走向有序。在劳务输出的竞争中,除组织管理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素质[4]。通渭县移民接受职业培训的时间在十小时及以下的约87.75%,这也是制约移民就业的关键,对于通渭县移民就业能力差的这个现状,急需对他们进行短期和长期结合的技能培训,建立通渭县移民的就业和技能培训信息跟踪制度。从短期来看,进行简单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中很快找到一份简单工作;从长期来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使他们在找工作中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为此政府部门应为他们制定一个就业培训计划,一边搬迁的同时,一边进行培训,制定出符合移民需求的计划,使得专业的设置和培养的目标尽量达成一致,使移民真正体会到接受培训的好处,从而提高其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进而为移民参与市场就业提供有力的竞争力。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培训原则,据实安排培训项日,科学优化培训课程,合理安排培训时间,认真挑选培训师资,适当提高培训补贴标准,分期分批开展送技能培训活动[5]。目前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县城,培训科目也较为简单,因此在移民培训时更要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水平和质量。
(四)提供良好的就业咨询和服务,保障移民的权益
政府在搬迁之初为移民建立一个关于移民短期和长期就业的详细计划,以帮助解决他们进行产业的转移和搬迁之后的生计问题。政府在计划中就移民的基本能力、就业意向、教育水平等方面做出统计,以便能够熟悉和了解目前移民个人素质的现状,从而在移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时更有针对性。通渭县针对自己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就业现状,应该建立劳务培训、劳务技能储备、劳务输出一条龙的市场服务和管理体制,完善劳务输出机制[6]。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信息系统和劳务信息网络平台,这也是促进移民就业工作的基础性环节。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扩大就业确定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的重新阐释,是对就业工作重要性做出的一种必要的“放大”。推动移民就业是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建立移民就业双重保险机制,推动农村移民就业社会化。
总之,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惠及全县移民的战略性工程,不仅只是对移民进行地域性的搬迁,更重要的是搬迁之后的安置和发展,而移民的就业是安置和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事关移民的根本性利益,扶贫工程的成功关键,同时也直接影响着部分农民的非农化转变,也直接影响着整个迁入地的稳定,所以可以通过就业进而实现真正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1]甘肃扶贫网.永靖县2010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纪实[EB].http://www.fupin.gansu.gov.cn/zwzx/1295402436d29618.htm l,2011(1).
[2]曹洁,张学英,杨文达.劳动力移民转移培训问题研究—基于政府视角[J].劳动保障世界,2011(5).
[3]冯继红.农民工返乡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启示—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11(7).
[4]王恩涌.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就业问题的几点看法[J].地理学报,1996(3).
[5]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召开移民安置对口帮扶工作座谈会[J].人才资源开发,2010(7).
[6]张燕.三峡库区劳动力转移和移民就业的对策与措施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