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经济转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2013-04-10

生产力研究 2013年5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差距发展

孟 杰

(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无论是在政治环境、经济水平还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面都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大量社会财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奠定了稳固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作用和影响。但是人们也需要注意到,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国民经济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涌现了相当多的问题,社会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以及社会利益冲突的加剧,使得我国国情变得更加难以掌控,严重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的和谐社会,指的是整个国家社会都处于一种活力四射、充满生机的状态,社会各个地方区域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了不断地改善和调节,社会财富大量累积,整个国家都十分的安定有序、蓬勃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在和谐社会的概念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社会公平,这种思想能够保证所有的人都能够享受同等的权利,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实现自我的发展。同时和谐社会会对于其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及人道主义公平。社会的发展本身就处于一个不稳定的循环反复状态,从一个相对和谐的状态发展到不和谐,然后再过渡到更高级别的和谐的辩证性过程。总的来说,和谐社会并不单纯是一种目标性的概念,还能够被当成是一种过程性的概念。社会在各个时期所具有的内涵是有所差异的,但是和谐社会所制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和自身的和谐。

人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的生存是基于自然的物质基础的,这一点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同时人又存在社会关系中,从某种意义上看,人类就是所有社会关系的综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的发展就需要跟整个设计的发展进步联系起来,社会关系并不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来对人类进行支配,而是通过社会关系的调节来帮助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到和谐的阶段。要使得所有的人都能够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需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财富大量积累,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够从过去资产阶级的视角中脱离出来,才能够真正地消除人和人之间所具有的利益冲突和矛盾。社会关系的和谐状态就是为所有人能够得到自由发展的环境,从而使得所有人能够得到充分全面自由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人,能够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便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举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分析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国家政府开始在农村地区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初阶段和契机。在农村地区推行的这一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仅仅在数年之后,我国便将困扰中国人民30余年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同时,很多农民开始走出居住的地区,摆脱了传统思想中土地对农民的束缚,向城市中转移富余劳动力,对于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们也应该认识到随着这种现象的发展,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农民失地甚至是无地。农村的改革推动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但是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必然会反过来影响原来的经济体制结构。

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要实现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80年代初,国家政府确定了将国有企业的改革工作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设为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国有企业得到了颠覆性的充足和设计,那些效益较低、产品难以销售的企业必须要进行优化和组合。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也进而提高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实力。虽然随着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导致出现了较多的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但是从长远的角度上看,我国的工人阶级在大量农民的加入下,呈现着持续状态的趋势,而且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设,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培养了一批有技术、有文化的相关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对于社会整体而言,经济转型所产生的影响是难以把握的,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我们党的群众基础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在广大群众和党及国家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部分,国家政府需要及时地更新改善社会的管理方式,才能够更好地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等等。人民是国家政府的基石,群众工作对于保障社会安定起着莫大的作用。

三、经济转型期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30多年间,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始终凭借着高投入、高产出以及高消耗作为基础来进行维持的,我国发展所花费的代价是非常高昂的,受到了资源条件、能源供给以及我国生态环境承受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我国虽然地域宽广、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天然气人均占有量仅仅是世界人均的1/25。在这种低人均占有量的情况下,我国对于资源的利用率却也同样处于较低的水平,面临着很严重的浪费现象,比如国内的大型钢铁企业,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能源的消耗要超出大约40%,而电力企业生产通常的电能能源消耗要超过国际水平1/3。而且,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造成了我国一些城市地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人们的生活环境在不断的恶化,人类和自然关系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调,处于非常不和谐的状态。

(二)国家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和谐

由于我国的先富政策,使得地区省份之间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的不和谐,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更为恶劣的是,落后区域同发达区域之间的差距还有变得更为严重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研究表明,在2011年,在全国的所有省(市、区)中,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这五个省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前五位,其中上海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位居榜首,大约为36 230元,而北京和浙江分别为32 903元和30 971元,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而甘肃地区和新疆地区则分别凭借人均可支配收入14 989元和15 514元位于全国三十一个省(市、区)的倒数第一名和倒数第二名。由此可以看出来,我国地区发展进度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人均收入差距过大,而且发展水平也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三)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和谐,投入和补偿不对等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推行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这使得我国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形势越来越严峻,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面对的一大难题。仅仅从城乡人均收入方面的层次上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比例从1985年的1.74∶1逐渐增大到1995年的2.47∶1,到了2005年这一差距更是扩大到3.22∶1。只是单纯的城乡收入比例,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各种福利政策和收入补贴,这种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能达到5∶1。在国际范围内,城乡的差距通常都不会高于2∶1。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是非常不正常的,需要将这个问题及时解决,不然将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脚步。

从城乡社会发展速度的失调现象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已经踏上了正轨,但是大量的农民也失去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土地,同时还没有得到相应的赔偿,生存又没有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就业难以得到安置,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会对社会的安定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农民阶级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奉献了卓越的热血与激情,但是在社会保障方面,就业、教育、医疗等都没有获取相应的利益,甚至成为了牺牲者,这种问题十分严重,社会的公平公正没有得到彰显,城乡的发展脚步不和谐是当前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四)社会各个阶层收入分配相差过大

我国当前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在不断的扩大,显现出了分配制度的不公。基尼系数通常是用来描述国家的贫富差距情况。在2000年左右,根据基尼系数的调查分析,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状态的基尼系数就已经达到了0.4,这已经是国际警戒线的标准,并且在之后该系数没有下降反而仍然在持续性的增长。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同我国相当的其他国家地区作比较,贫富差距也是相当的突出。贫富差距现象的恶化还只是一方面,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发展,腐败现象以及非法致富的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严重冲击了我国分配制度的公正性,影响了广大民众的心理和思想,使得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摩擦。

四、经济转型期中构建和谐社会的举措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实现和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倾向于物质财富的增大,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在那种机制下,政府扮演了所有者、管理者以及生产组织者的角色,将经济作为最根本的绩效审核标准,这进一步的加强了“以物为本”的观念。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改善进步,尽管仍然存在有很多问题。在这种转型期中,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构建完善的全民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可持续发展话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绕不开的话题,人们必须要正视环境问题,节约资源,真正地解决改善我国人均资源短缺的现状,抑制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从根本上提升资源的利用率。在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政府应该努力更新经济发展的结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能效、低污染以及低排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通过对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改革,真正地实现将我国的经济增大落实到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数量上,加强资源利用率,大力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二)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协调区域发展

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和谐状态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地区收入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发展程度也有着严重的失调现象。要彻底地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家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鼓励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能够相互协调,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互动经济政策行为来实现地区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首先,政府应该平衡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问题。在目前我国很多地区都存在较为严重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问题,这种现象浪费了大量的资金资源,效益产出却很低下。政府部门应该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区域联合,通过共同开发的形式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社会的投入,还能够最大化地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率和社会效益。在基础设施的管理工作上,各个区域能够通过沟通协调来共同管理,尽量地减少设施管理的成本,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其次,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最先富裕的一块。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政府应该对于我国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推行一定的优惠政策,既包括货币方面,也包含财政等方面,对于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政府的转移支付工作,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西部地区落后的现状,缓解他们所面临的财政资金问题。同时政府还应该向中西部地区提供更为优厚的投资政策,将更多的资金引入到中西部地区,加强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更好地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进步。

国家还能够建立一个系统化的全国大市场,将过去存在于各个地区之间的市场界限打破,市场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培育新型的市场经济,扩大已有的市场规模,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了实现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鼓励市场中介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制定相应的市场制度来规范市场的行为和运作,加强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通过协调来提高整个市场的服务水平。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法规建设,来保证整个市场的正常运营。

(三)实现城乡制度改革,扩大就业政策,统筹城乡规划

城乡发展的失衡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城镇和乡村人民收入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失调。在政策方面,国家政府应该尽量地维护劳动者所应该获取的报酬,改变传统的通过降低劳动者成本来吸引资金投入的模式。政府还应该改革一些限制劳动力的相关制度,比如户籍制度,政府部门能够对于户籍制度以及土地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通过改革创新来解决目前面对的三农问题,使得城乡关系能够更好地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工业反哺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大重要举措,能够帮助农村实现自身经济的发展繁荣。

就业政策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应该为人们提供更为丰富公平的就业机会,保证人们平等就业的权利,要尽量地避免由于就业选择的倾向问题而使得收入差距扩大。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劳动力的自由性质是保证竞争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还能够逐渐地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随着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产业之间、不同企业之间的流动,会使得工资水平逐渐变得相对平均,进一步地缩小存在的工资差异。要扩大我国的就业,要从其他发展中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吸取经验,按照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我国应该集中力量来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种产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劳动力,能够降低社会的失业率,还能够避免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同时服务业的发展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生育劳动力被基本吸收的情况下,它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凭借对劳动需求的提高来推进制造产业收入的提升,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工资差距越来越小。

(四)调整分配制度,构建设备保障体系,实现社会各个阶层的和谐

要保证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实现稳定的发展进步,需要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首先,国家政府应该要保证基本的社会公平,对于初次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将分配秩序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采用有效的措施来调节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大力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在初次分配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该保证所有的居民都能够拥有平等的获取合理收入的机会,将导致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制度进行废除改善。在再分配的时候,应该要在多个方面,比如税收、社会保障、财政、工资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来调节各个阶层的收入差距,使得所有的民众都能够直接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其次,国家政府应该对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不断地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现暴富的可能性。

五、总结

所谓的经济转型,其本质就是社会利益的调整和分配问题。我国是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实现的经济转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体制的传承性和稳定性,但是同样也带来了很多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国家政府应该要采用多种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和谐,城乡区域发展的和谐和区域发展的和谐。

[1]夏文斌.公平原则与和谐社会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李建斌,李寒.转型期我国城市社区自治的参与不足:困境与突破[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3]杨清涛.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余长火.转型发展新阶段中国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

[5]刘媛媛.从社会主体角度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D].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寻广新.统筹城乡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7.

[7]梁旭辉.经济社会与人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9).

[8]赵晋泰.转型期城市低收入群体问题探讨[D].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差距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