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2013-04-10

实事求是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论工作者共产党宣言宣言

张 国

(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山西太原03005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完成的《共产党宣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为广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大众化程度是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无法企及的。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作者本人及著作自身内容等方面的因素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在此,对这些因素加以深入的分析,对当前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言,其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界定

在探讨《共产党宣言》对当代中国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这一问题之前,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概念加以梳理。这是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在该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之后,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2]从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在当代中国,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广泛传播为根本目的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单独提出的,它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时代化是密切相关的,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离不开,体系紧密完整的有机的统一整体。

在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念提出的来龙去脉之后,就应当对此给出明确的界定了。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加以运用而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运用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它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又是一个实践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向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既是大众化的对象,又是大众化的主体。[3]可以说,在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伟大的实践,而广大群众的实践则极大地推动了这一科学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先后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还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更加富有成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内涵。

二、《共产党宣言》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共产党宣言》之所以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也是需要仔细探究的。在此,仅对其中所涉及到的有关作者、内容、传播媒体方面的原因加以粗浅的分析,希望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继续推进能够有所启示。具体而言,从分析中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启示:

1.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对社会现实问题高度关注。在研读《共产党宣言》时不难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仅是书斋中的学问,它的持久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度和解释力。在共同撰写《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积极地投身于当时的工人运动,并密切关注运动的进展情况。正是在全面地把握当时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他们才撰写出了这部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就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密切关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而不能一直呆在书斋中做学问。无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并不仅是文本方面的整理和考证工作,它更需要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和深入分析,并发挥出其独特的批判功能。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就只坐在书斋里埋头于文本的考订和解读工作,而应当多做些调查研究方面的工作,将文本和社会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便能够对社会现实给出符合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科学性解释。只有这样身体力行,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即真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鉴于这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它们就更容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从而在他们中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即真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意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私利,而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的解放事业。与此相对应的则是,资产阶级的走狗和御用文人为了个人私利而同他们展开了笔墨战,其丑恶的嘴脸是可憎和可悲的。而这给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启示就在于,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能因为蝇头小利而丧失自身的社会担当意识,他们应当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来剖析社会现实,而不是向资本献媚,乃至为资本代言。当前,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复苏乏力,同时又是债台高筑,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大有作为的好时机。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在全面剖析当今垄断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上发出自己应有的声音,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正确指导。

2.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理论探索上的与时俱进性。在《共产党宣言》出版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其中所阐述的理论并不是尽善尽美的,而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加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用了很多的笔墨来探讨理论的进一步完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见《法兰西内战。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宣言》德文版第19页,那里把这个思想发挥得更加完备)

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次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同样也很明显,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第四章)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因为政治形势已经完全改变,当时所列举的那些党派大部分已经被历史的发展彻底扫除了 。”[4](PP248~249)接着,在 1888 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引用了这段话来强调继续修订和进一步完善理论的重要性。

这就启示我们,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进程中,应当在理论探索的道路上孜孜不倦,与时俱进,不断地从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另一方面,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具有自我批判的精神,能够经常性地进行自我批判,全面而客观地去审视自己的理论探索,而且要敢于否定自己理论研究中的不足,而不是沉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之中。在实际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能仅仅坐在书斋中做学问,而应当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到企事业单位去做调查研究工作,以推动理论研究方面不断地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同时,在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也应当具有国际性的视野,应当密切地关注全球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最新动态,以便能够从中取得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有用的资料。

3.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应当直面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斗争。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三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当时的社会思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批判,并划清了共产党人同它们之间的界限。显然,这种批判并不是一味的全面否定,而是有所吸收和借鉴,从而使自身更具有生命力。无疑,这就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是在同其他理论和社会思潮进行斗争的过程中才逐渐确立起来的,而不是依靠别的外部力量所取得的。

这就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应当保持对社会思想潮流变化的敏锐性,而且要敢于应对这些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的诘难和挑战,在国内外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上要敢于表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而不是保持沉默或者很轻率地简单回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中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稳固和坚不可摧。当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社会思潮,主要是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普世价值。[5]就其阶级性质而言,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思潮,对当代青年的思想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自身首先必须认识到它们对整个世界的危害性,并旗帜鲜明地展开批判和剖析,使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中国的青年人能够明辨其中的是非曲直,在思想上远离这些社会思潮,并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度。

4.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对外传播工作。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撰写的《共产党宣言》是一篇供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的纲领,其定位就是国际性的,而不是局限在一国的范围之内。在现实中,自《共产党宣言》出版以来,全世界有101种不同语言的版本被公开发行,相关的75种不同语言出版的《共产党宣言》的原创画像以及各国不同版本的宣传画像约500件得以收集整理。[6]正是在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的基础上,《共产党宣言》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有力地指导了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发展。

这就启示我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不仅需要在本国范围内传播与应用,而且需要通过语言转化的过程实现向外的扩散与传播,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被世界人民所共知、共享、共使。[7]既然是对外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涉及到对体现这些理论成果的一系列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应当努力提升自身的外语翻译水平,并要加强同国内翻译界专业人士、国际同行中众多专家学者的合作与交流,以便向外国读者提供符合他们语言文字规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高质量的译著。对国内的出版机构而言,则应当加强对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译著的审校工作,争取出精品,而不是仅仅注重出版的数量。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利用网络平台来对外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将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译著传到网络上,以方便国外读者的日常学习和查阅。

5.继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通俗化工作。在马克思的文本序列中,《共产党宣言》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又是具体的政治组织的纲领。因此,它较之《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等大部头的巨著,较之《博士论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哲学作品更易于流传,更容易为普通民众特别是劳动者所接受。[8]

这就启示我们,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应当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通俗化工作。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专家学者可以通过研读学理性非常强的文本来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而社会大众基本上是通过阅读语言通俗的著作或者是对著作进行解释的通俗读物来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具体而言,全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应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身理论研究的开拓创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另一方面,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很显然,这两个方面是必须兼顾的,而不能有所偏废。

但是,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实际工作一般是侧重于前一个方面,以构建新的理论体系作为衡量自身工作成绩的主要标准。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他们应当认识到后一个方面工作的重要性所在,毕竟只有为群众所接受和掌握的科学性的理论才能够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还应当继续以艾思奇、萧前等老一辈马克思理论传播大家为榜样,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通俗化,力争创作出一批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风格和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通俗性的经典作品。当然,这也需要我们党从制度和机制方面来促进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多出成果,而且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6.积极利用各种媒体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拉斯韦尔所说的传播渠道,特指传播媒介,即传播过程赖以实现的中介,是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而这种传播媒介在传播学中更加关注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新兴的互联网媒体。[9]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共产党宣言》主要是通过报纸和期刊的途径来加以传播的。

而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可以利用更多的媒体,尤其是新兴的互联网媒体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网络传播话语权为西方世界所把持的情况下,我们就更不能忽视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加强对其传播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办好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品牌网站,及时传播理论前沿成果,并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潮流给予透彻的分析和全面深入的批驳,使人民群众认清其危害性,从而少受其影响和毒害。

如果将问题细化,具体到在高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方面自然是责无旁贷的。一方面,他们必须在课堂上做好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工作,使青年学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把握,进而真正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课堂之外,他们应当利用好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来解除青年学子在思想信仰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困惑,并同这些青年学生交流在学习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并介绍学科前沿方面的一些具体情况。这样,师生在相互之间的交流中就取得了新的收获和进步。

[1]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报告[EB/OL].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4/205814157378.shtml/2012-10-31.

[2]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全文)(2)[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news/2009/09-18/1874806.shtml/2012-11-30.

[3]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课题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历史经验及其当代实践路径[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靳辉明.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6]大村泉.《共产党宣言》的传播◦翻译史概观[J].经济学动态,2008(06).

[7]郭燕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式新探——基于《共产党宣言》早期传播特点的历史启示[J].理论月刊,2010(08).

[8]聂锦芳.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J].学术研究,2004(12).

[9]唐建阳.从“五 W”模式看《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传播的特点[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猜你喜欢

理论工作者共产党宣言宣言
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理论大众化视域下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旨趣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基层理论工作者要当好“三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