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途径

2013-04-10袁奋光李文君

社科纵横 2013年11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文化

袁奋光 李文君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1]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价值,即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特殊的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研究和开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具体表现

(一)先进文化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和价值取向。它不是单纯地传授信息和思想观念的活动,而是要求教育者在‘信息输入’时自觉按照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进行文化选择,过滤文化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良性运行相抵触的文化要素,同时输入积极的文化要素,以保证文化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2]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是其文化选择的价值标准。纵观人类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成果。一定的社会观念、思想、习惯、风俗等文化因子,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则会以自觉的态度加以吸收。反之,如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相违背,那就会自觉摒弃以此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文化的选择,是通过批判吸收的方式来实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古为今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立身的根本,其自身是对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文化必然会失掉其自身的价值,那么,要想获得螺旋式的上升和发展,就必须结合时代寻找这一文化发展的着眼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继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必须着眼于时代精神对其进行创造性的价值转化,以此使得优秀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并成为先进文化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对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达到“洋为中用”。当今世界发展变化万千,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盛行,已经影响和改变了一部分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一改变在新一代的青年人,即“80”后、“90”后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以及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任务的实践活动,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建设实际,建立一种既有科学理性精神,又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价值体系,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不变,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

(二)主流文化的传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存在于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思想传递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把经过实践检验和证明了的主流文化进行传播,来实现人的文化性的不断提升,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进步。这种传播包括两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政治文化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兼具“文化性”和“政治性”,但“政治性”较“文化性”相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据这一原则,要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传播政治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推进,培养更多的合格公民。同时,对于如今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人所创造的辉煌成就,进行正面的、客观的、真实的传播,让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增强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是伦理道德文化的传播。“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定意义上说伦理道德就是社会对人的一种规矩,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心态具有调节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伦理道德文化的传播,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不仅使个体完成了从“自然人”向“文化人”的转变,找到了自身价值认同的载体,而且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社会心态的形成。

(三)多样文化的整合

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这种多样性表现在文化领域里,就是在社会中充斥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即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的整合,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现文化的整体意义,对选择、过滤后的文化进行整理,使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在这种多样的文化形态中,要注意区分“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前者指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包含有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后者指的是社会主义文化总体中的一部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也是当前我国所倡导的主流文化。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一方面必须稳固主流文化的绝对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对非主流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选择性地吸收其他人类文明中的优秀文化陈果,兼容并蓄其他合理、科学的文化成分,使其与主流文化互不冲突,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有益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由于非主流文化自身的自发性所致,在非主流文化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所以要加强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引导,在充实社会主义文化的体系之外,还必须创造良好的文化交流,文化吸收和文化再生的环境。

(四)特色文化的创造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价值的体现在依照当前社会发展进程和面临的形势,对原有文化系统进行提炼和加工,推动理论创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勃勃生机。首先,更新既有文化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在对文化进行传播和整合的过程中,对既有的观念、习俗和道德进行了合理的提炼和加工,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与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和吸收传统文化中民族性、认同性程度较高的价值思想,为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内在动力。其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人既是文化的受益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在当今信息化不断加速的时代,对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人才的呼唤已经迫在眉睫,而这同样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得到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具有创新思维和精神的人才,在自身逐步加强文化修养与素质的同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各种文化进行创造。

上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表现各自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其中文化选择是文化传承和整合的基础,在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传承与整合加强核心文化观念的教育;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再进行文化创造,最终指向人的精神世界及价值选择,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表现形态是一种应然的存在,将应然转化为现实,还须经由可转化的途径。

(一)转变思维,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这一点在当前以及以后的时期里都不能动摇。它以其特有功能的发挥同各种观念上层建筑一起,共同为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服务,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这一内容不能变。但是,在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仍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转思维,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将更多的重心放在思想内容和道德内容上。在信息化,现代化不断加强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科技文化的冲击。科技文化以精神文化结构中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离、科技文化形成对人文文化的强势挤压为特征,科学主义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价值追求。现代社会对科学和科技的崇拜,致使人们痴迷科学文化贬斥人文文化,形成了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人文文化的排挤与消解态度,使人文文化的生存成为问题。这极易诱发人成为一种物化存在,单一地偏执一种选择,消解人的精神性和丰富性,使人丧失个性。此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应该为个体的成长提供精神支持,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研究人的精神需要与思想接受机制,说清一些基本观点、思潮的理论渊蔽、观念流转和是非曲直,让青年人从中有一种自觉的理性比较和价值取舍,而不是对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形态无所适从,进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政治诉求形成和谐关系。

(二)转变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和剧烈转型,使得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社会的思想主体状况有了显著差异,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变的必要性。面对这一形势,一方面,转变话语言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决不能仅凭强权话语优势压服学生,而应要采用对话的方式、分析批评的方式、叙述的方式,在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旋律的前提下,关注顺应人类文明的进步思想,博采众长,丰富和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题材和话语,使其具有现时代特色。另一方面,坚持学术话语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的统一。在教育的同时紧密联系实际,追求真知实学,提供社会、人生的正确理论思维,还必须去宣传和坚持正确的文化理念。这种学术的严肃性与宣传的普及性,往往会出现一种悖论,即强化了专业和学术的特殊性就弱化了教育作用的普适性和渗透力。所以,要在讲究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方法、逻辑、范式的特殊性、专业性、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在生活中提炼和汲取群众言说的话语方式,从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普泛性、群众性。

(三)转变方法,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的先进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主动转变方法,灵活多样的结合现代技术,创建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通过多种平台的协同作用来达到个体的文化自觉与自律。第一,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大体上可以文化形态、文化活动、文化产品的层次区分,即政治文化、艺术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青年文化等具体文化形态,课堂教学、音乐会、运动会、文娱活动等具体的文化活动,以及书籍、绘画、雕塑、音乐、戏剧、影视等具体文化产品都能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发展各层面的文化载体,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于各式文化形态之中,让各式文化产品都有机地负载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文化育德。第二,积极倡导社会服务活动。社会服务活动按内容划分有生活服务、生产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按方式划分有劳动服务、智力服务、咨询服务、个别服务、群体服务。如,中国大学广泛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志愿者行动和“三下乡”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服务活动使学生认识“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培养积极参与劳动,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第三,占领网络阵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思想政治教育亟需‘网络政工’,根据青年人的特点与性格,创建教育红色网站,营造红色网络文化氛围,以‘灌输、引导、监控’为主要方式,占领网络思想意识阵地,实现校园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1]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人民出版社,2005.

[3]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教育研究,2011(9).

[4]高鑫.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义探究[J].学习月刊,2009(7).

[5]胡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6(7).

[6]韩迎春,张蕾.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J].学术论坛,2011(3).

[7]马万宾.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J].理论导训,2012(5).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文化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年味里的“虎文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