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研究三题议
2013-04-10李成实
李成实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湖南怀化 418000)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面临如何开创新局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哲学研究要想有新的局面,关键是要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始终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研究的中心内容,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历史唯物主义。唯有如此,哲学研究才能破解难题,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一、哲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主旋律
1.哲学与时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自哲学诞生以来就是哲学界经常谈论的一个问题。目前,哲学界已经一致认为哲学与时代相辅相成、相互作用。
一方面,时代创造了哲学,哲学因时代而生。正如任何人没有能力超出他的皮肤一样能超出时代,任何哲学都有它自己的时代,都是自己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如果想认识一种哲学或理解一种哲学思潮,不能脱离时代,只有把它放在它所处的时代当中才能得到确切的认识和理解。换句话说,只有把它放在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社会背景之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事实上,哲学的主攻方向的转变就非常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古希腊时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的认识能力不足以解释整个世界,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人们自然关注世界从何而来,对世界本体的研究就成了这个时期哲学的主攻方向,从而产生了本体论哲学。文艺复兴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的理性力量得以高扬,这一时期哲学的主攻方向不再迷恋世界的本源,转而关注人的认识能力,关注人对世界的认识,从而实现了本体论哲学向认识论哲学的转变。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哲学思考的方向又发生了转变,侧重于主客体之间关系问题的哲学研究风光不再,人们纷纷转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这也是近年来人学兴起的关键原因所在,同时也体现了时代对哲学的呼唤。
另一方面,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哲学对时代具有超越性。首先,哲学并不与时代亦步亦趋,哲学的发展状况与同时代的经济、政治发展状况并不完全一致。德国和法国的历史事实表明,在经济、政治落后的国家,却有比较先进的哲学思想。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1](P249)其实这种现象并非西方独有,在中国也有类似的情况,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也产生了先进的哲学——毛泽东哲学。其次,哲学能推动时代的发展,为时代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从哲学的本质来看,哲学是从总体上把握时代的内涵,集中地反映时代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思想武器。比如,启蒙思想家和战斗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在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过程中,无不受到哲学思潮的影响,并把其转化改变世界的力量,从而推动了时代的发展。最后,哲学因其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能把握当下,并预设未来,从而具有超时代性。
2.哲学研究方式与时代主旋律。哲学是反思的学问。哲学研究自然应以人类自身的现实活动为对象进行思考,要以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研究方式来开展哲学研究,然而,当前的哲学研究方式却没有体现哲学这一特性。综合起来看,当前文本式、怀疑式、封闭式等几种哲学研究方式是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
文本式哲学研究在当前的哲学研究中大量存在。在这类研究者看来,哲学与生活无关,哲学只存在于前人的经典著作中,他们的使命不是对时代进行哲学思考,而是对前人的经典著作进行注释、演绎、圈点和放大。也许有人会说,不读历史,不知兴衰荣辱,不研究前人哲学,不知哲学理念更替。这话说的有一定道理,对于前人的哲学经典著作不学、不研究是不行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先前哲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今天哲学的产生。就拿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它并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空穴来风和主观妄想,也是在对前人哲学思想充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与继承的方式创立的,就连他最核心的观点——实践的观点也是在对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在否定形式中所肯定的传统哲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过去的哲学,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现代哲学的。其实,研究前人哲学无可厚非,研究文本也必不可少,但问题的实质在于完全用文本式研究方式去研究前人哲学著作和观点,难免会犯舍本逐末的毛病,过渡沉湎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从一种范式到另一种范式的阐述,这样只会让哲学研究越来越封闭,越来越狭隘,最终被人们所遗忘。
怀疑式哲学研究在当前也不乏其人。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要想在哲学领域有突破性贡献,必须要具有怀疑和批判精神,休谟应该算是怀疑论的典型代表。然而,在当前的哲学研究中,怀疑成风,否定成风的现象比比皆是。在他们看来,新观点、新见解就是对通行观点进行否定和批判,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条基本原理都要怀疑,对经典作家的每一句话都要推敲再三,最后推倒重来,以此证明自己的理论创新能力。事实上,理论创新并不是要否定传统,否定过去的理论,并不是要在驳倒一切的基础上重建,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充分吸收传统知识的基础上破旧立新,不管什么理论,它都成熟于旧胞胎理论当中。因此,否定一切、推倒一切的怀疑式哲学研究方式是不可取的,哲学研究必须要立足传统,在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对生活世界给予反思,从而为时代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封闭式的哲学研究方式在我国哲学研究当中也普遍存在。长期以来,许多从事哲学研究的人喜欢关起门来搞学问,以为只有如此,方可出成就。更有甚者,有些研究哲学的人完全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拷问,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研读哲学著作当中,从概念到概念对世界进行了无数次的演绎,有的哲学研究者甚至为了一个概念,从德文、英文、日文、中文等多种语言去进行理解,也许这种敬业的精神值得称赞,但是这种哲学研究方式并不可取,也不值得推广。这是因为在信息社会,各个学科之间不再像以前那么壁垒森严,各学科相互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身。
3.哲学研究内容与时代主旋律。哲学研究的内容是抽象的概念演绎还是现实的生活世界?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哲学研究的内容并非要亦步亦趋的紧跟现实,而是要在把握时代主旋律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为现实生活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那么,接见下来的问题是,哲学研究如果把现实的重大问题摆在首位是否会降低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这一问题在很多程度上对许多哲学工作者造成一定的困扰,在他们看来,哲学应该研究形而上的东西才显得有学术性,才显得高深,从而在实际研究工作中把哲学放回书房,给哲学研究提出一些纯粹抽象思辨的课题。对于此种做法,马克思曾明确地批判过德国旧哲学的致命弱点是脱离现实、陷入抽象思辨之中孤芳自赏,并要求青年黑格尔派柏林“自由人”的作品“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唱些高调,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2](P436)
哲学研究方式必须要与时代相契合的要求,决定了哲学研究的内容也必须要与时代主旋律相契合。实现中国梦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中国梦是中华儿女至死不渝的追求,如今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已经奏响,中国梦成为拨动人们心弦的豪迈宣示和汇聚发展共识的强大感召。哲学研究应顺应时代潮流,要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脚踏实地沿着筑就梦想的中国道路接力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兴百年梦想必将变为现实。
二、哲学研究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心
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的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这句话对于哲学研究来说,也同样适用。纵观整个哲学发展史我们发现,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发生过几次重大的转变。
1.哲学研究实现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在西方哲学中,对本体论问题进行解构的实践发生于近代。从那时起,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反映在哲学上便是自然主义的观点逐渐取代了早期的宗教主义观点,哲学本体论据以解释自然的范畴逐渐从早期希腊的本质、实体、质料和形式等向近代哲学的时间、空间、能量和质量转变。这一时期,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代表性的人物。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作为早期的自然哲学家,虽然对知性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摆脱本体论的局限,还仍然局限于本体论范围内讨论知性问题。康德在他们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为了调和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矛盾,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先天的经验对象”这一命题。在他看来,经验论和唯理论两派都是独断论,都不能充分地说明知识具有普遍必然性。因此,他提出了“先天的经验对象”这一命题,试图站在更深刻的立场上考察知识问题。“一方面康德认识到任何认识的确都始于经验;一方面康德看到自伽利略以来,科学家普遍采用主动的实验、假说、理论向自然提问。康德惊异于科学家的科学实验活动的形式和程序的威力。这启发他把知识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来源直接归于科学认识的形式和程序,从而提出他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的中心原则。”[3]正是由于这一原则的确立,使得康德功成名就,也使哲学研究的中心从本体论问题系统地转变为认识论问题。但是,在康德那里,认识的形式与内容、方法与材料是明显割裂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完善,尽管是客观唯心主义式的完成,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马克思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从而使哲学达到真正从整体上实现从认识论提问并得到科学的有论证的解答。
2.哲学研究实现了从认识论向方法论的转变。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般性的认识论问题已经不能再激起哲学家们的兴趣。特别是马克思发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振聋发聩的呐喊,让哲学家们把哲学研究的中心工作转移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上。于是,蕴藏于现代科学技术哲学中的方法论问题成了哲学家们的新宠。可以说,整个20世纪以来哲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方法论,尤其是以正确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的方法论。然而,在很大程度上,这种转向并没有像第一次哲学研究中心内容发生转向那样那么干脆彻底,特别是许多擅长于认识论研究的哲学家并没有很好地转入方法论研究队伍,究其原因,我们发现这次转向由于时间上相对来说比较仓促,并没有让大家有一个充分适应的过程,加上认识论和方法论之间天然固有的一些差别又常常迷惑人们,使人们并不能轻易地看清这一次哲学转变。但不管怎么说,如今我们已经处于一个以方法论为哲学研究中心的哲学时代。
3.我国哲学研究实现了从社会历史哲学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哲学的转变。建国以后,中国的主流哲学是社会历史哲学,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是唯物史观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然而然学界研究的重点也就放到了社会历史哲学领域。从建国伊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段时间,党和政府以苏联哲学教科书为蓝本,对全国人民进行了唯物史观的教育,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等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的出版为社会历史哲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规定了社会历史哲学发展的基本方向。当然对这段时间的哲学研究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总的来说,这种研究取向对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起到了重要的积极意义,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段时期也产生了一些“左”的思想,在政治上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发展出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为斗争哲学,使我国哲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正是出于对斗争哲学的不满,广大人民群众和哲学理论工作者开始了深刻反思,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围绕实践标准问题展开了全国性的大讨论。这次大讨论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证。二是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少人把哲学研究的重点开始放到了人的问题上,开展了关于人、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并引发了一场人学热。学术界高度评价了这次讨论,认为这次讨论“已经对中国文化心理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人们思维的自主性,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化。它的意义势必超出思想理论领域,而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4](P435)三是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基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定,经过30多年的努力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三、哲学研究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社会主义能在中国由理想变成现实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5](P796)同样,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唯有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才会有新的出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今天依然风采依旧,重在于其能与时俱进,回应着时代的新课题。只要我们分析中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历程及理论上的新成果,就可以得出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情况。
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出于救国的愿望,开始在中国传播历史唯物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把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也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其创新的观点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倡导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二是发展了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创立了阶级分析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性质,为中国革命斗争取得胜利提供了保障。三是创立了群众观点和提出了群众路线,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从真理标准大讨论开创了唯物史观发展的新路子,在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新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重新恢复了党的思想路线,夯实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二是把解放思想写入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为我国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保证。三是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思想。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研究自然离不开对时代进行反思。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理论界的众多学者紧密结合时代特征,拓展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开辟了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新领域,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2.哲学研究要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为己任。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所取的创新成就和积累的经验,笔者认为,开展哲学研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以开放的视野开展哲学研究,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由于世情、国情日新月异,这一切变化都需要从哲学上进行反思,特别是需要坚持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明辨是非。二是要以创新的精神推动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在推进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古今中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丰富历史唯物主义。三是哲学研究者要以积极的姿态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要以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己任。开展哲学研究,不是单纯地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要为生活于社会实践中的大众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为.论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04).
[4]杨春贵.中国哲学四十年[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