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2013-04-10邬巧飞
邬巧飞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北京 10009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的必然要求,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成为我党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主导了文化多元化格局。文化多元化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了解三种文化形态的特点、关系、定位,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一、文化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推动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并存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正确认识三种文化形态的内涵、关系,并对其进行科学定位。
1.对三种文化形态的认识。所谓主流文化,一般指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倡导的、起主要作用的文化,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P19)主流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有助于团结人民、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精英文化是指由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精英文化中的知识分子是“经典”的解释者和宣传者,肩负着引导主流价值观、传承人文精神、弘扬社会正义的职责。知识分子服膺于党的思想,创造了指引大众的人文文化话语。
大众文化是“指利用工业化生产手段批量复制的,通过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借助大众媒体传播的,适合都市大众消费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2](P22)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大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生存空间。大众文化依托大众传媒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常表现为通俗化、平民化、娱乐化的特点。
2.三种文化形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碰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文化形态并存构成了当今中国文化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三种文化形态具有各自的衍生逻辑和特点,在传播过程中免不了互相冲突。
首先是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大众文化借助高科技和现代传媒的力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挤占了其他的文化阵地,与主流文化发生矛盾与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文化的权威性造成消极影响。这种矛盾与冲突,主要是价值取向不同。主流文化主要在于教化民众,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宣传主流价值观,关注文化领域与其他各个社会领域的和谐发展,往往具有权威性;大众文化属于商业文化,往往较功利化、娱乐化、多样化,主要在于给大众提供满足感官刺激、享乐的文化消费品,具有通俗性,易接受性的特点。
其次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一是文化功能的不同。精英文化有较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知识分子把他们的人文情怀投身到艺术的创作与传播中,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大众文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商业文化,会根据大众不同的需求而制造多样的文化产品,往往缺失了人文关怀。二是审美取向的不同。精英文化往往通过高雅的艺术形式体现人文主题,对审美的要求较高。大众文化则通过通俗化、平民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众文化更契合大众的需要,更受大众喜欢,精英文化在文化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3.对三种文化形态关系的合理定位。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但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交融、和谐共存的关系。
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共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中,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化场域。因此,有必要科学认识三种文化形态的关系,并合理定位,发挥三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优点,相互借鉴,取其所长。
主流文化总体上为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提供价值导向,体现国家的根本意志。精英文化一方面承担着解释和传播主流文化的使命,输送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指明方向。大众文化为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提供传播方式和运作方式上的借鉴。大众文化是离人们日常生活最近的,其文化产品往往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要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减少阻力,必须合理吸收大众文化中的有利因素,通过大众易认可和接受的方式渗透其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二、文化多元化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在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并存的文化多元化发展视野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尤其需要把握三种文化形态之间的互动关系,发挥三种文化形态各自的优点,相互借鉴,取其所长,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解释力、亲和力。
1.弘扬主流文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召力。首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解释力度。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肩负着积极引导其他文化形态的重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是随着社会实践而不断发展完善的。宏扬主流文化,最重要的是正确诠释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巩固我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P20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智慧结晶。
其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团结各民族人民的精神桥梁,是加强民族自信心的助推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社会凝聚力,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创建健康、积极、和谐的社会氛围。并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媒体宣传中,运用大众乐意接受的形式,积极传播先进文化。
2.依靠精英文化,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力。首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使命就是向大众灌输现代科学与理性精神,使之觉悟起来,使人性获得解放,从而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4](P81)对人文精神的维护体现了知识份子对公共领域的文化价值问题的关注,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支配性压迫保持难能可贵的批判精神。这种批判精神对于克服世俗化、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与能力。
其次,借鉴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形式。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的传播主体,具备检验自己和检视社会的超越品质,能够独立思考、定出与传统规范和习俗不同的标准,对知识、对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甚至以他们自己定出的标准来批判现实社会。虽然改革开放、体制转换、社会转型为精英文化在文化市场中的传播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遭受着大众文化的冲击。精英文化中的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扮演解释者和宣传者的角色。这就需要知识分子摒弃对大众文化的成见,批判性地运用大众文化产品,发挥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比如运用“百家讲坛”、“人文讲座”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深刻的道理。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把哲学与群众结合起来,为人民大众写哲学著作,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哲学因此在大众之中迅速传播。
3.利用大众文化,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亲和力。首先,内容上要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马克思主义能否被大众所接受,在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真真正正地走近大众,从他们的现实需要出发,关注正当的利益诉求。唯有此,才能实现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远离大众日常生活的晦涩理论,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其核心思想。马克思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利益诉求与生存方式。所以,让大众接受并认同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要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策略上要体现层次性与针对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人民利益日趋多元化。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在开展大众化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理论水平、现实需要而采取多样化的途径和方法。
其次,语言上要更加口语化、民族化、时代化。从学术层面说,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往往给人的感觉较严肃,缺乏亲和力。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需要实现语言风格上的转换,使之口语化、民族化、时代化。传统文化中语言简明、易记的特点值得借鉴。要用通俗的语言讲清深刻的道理。邓小平曾说过这样的话:“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我读的书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6](P382)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很玄奥的脱离大众日常生活的复杂理论,也不是教条、本本。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文化媒介更加多样化。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因特网等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只有摒弃呆板的语言风格,实现媒介语言的平民化、时代化,才能有效地拉近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距离。
再次,传播方式上要更加多样化、趣味化、个性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载体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报纸、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各种形式的大众传媒,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借助于这些大众媒体,有助于更加直观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形象化、生动化、艺术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阵地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大众文化从本质上来讲,更加具有娱乐性,更贴合大众的较低层次的精神需求。在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造成冲击的背景下,尤其需要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形式,利用各种媒介宣传主流价值观。
[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陈立旭.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