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基雅维里的宗教观及思想遗产研究评述

2013-04-10任军锋孙锦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马基雅学者政治

任军锋 孙锦泉

尼可洛·马基雅维里(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其著述和影响涉及诸多学科,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关于马基雅维里的宗教观念,尤其是他对于基督教的态度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学者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亵渎基督教的邪恶之师;有人又说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宗教观和思想遗产颇受争议。

一、马基雅维里的宗教观

对马基雅维里的宗教观持否定态度且情绪偏激者莫过于利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他看来马基雅维里藏有不可告人的阴谋,其目的在于破坏基督教和希腊哲学的思想以及道德遗产。因而,他将马基雅维里斥为“邪恶的导师”、“亵渎者”和传播“残忍和卑鄙”言论的人。[1]

但是,格米诺(Dante Germino)和格拉齐亚(Sebastian de Grazia)力图驳斥施特劳斯的这一说法。格米诺认为施特劳斯的说法有失偏颇,因为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中尽管有创新之处,但还是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思想遗产。马基雅维里临终前发表的《关于忏悔的布道》是一个真诚严肃的道白,体现了马基雅维里对上帝的信奉,足以表明马基雅维里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2]格拉齐亚认为“马基雅维里总是以传统的敬畏态度来谈论上帝,他从来没有质疑过善恶的存在”。[3]

卡里·尼德曼(Cary J. Nederman)同样驳斥了马基雅维里对上帝或者超自然的力量抱持一种嘲讽态度的说法。他认为马基雅维里的所有政治理论都是为了推动上帝的旨意而准备的。[4]

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基雅维里并非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是在利用基督教的影响和威力来治理国家或达到某种社会政治、军事目的,甚至将基督教作为一种工具加以利用,宗教应当无条件为国家服务。马尔西亚·柯里希(Marcia L. Colish)发现马基雅维里接受的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上帝,他的干预和天意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她总结道,“马基雅维里认为基督教如果能够恰当运用的话,是可以推动政治和军事意图的”。[5]

本内德托·丰塔纳(Benedetto Fontana)认为马基雅维里不仅仅将宗教视为一种信仰,统治和操控大众的政治工具,还预设了一种对道德信念的关注。尽管宗教不是至高无上的,但对于构建政治秩序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马基雅维里还驳斥了奥古斯丁对尘世之城的否定,祖国、人民和上帝不可避免的交织在了一起,……祖国本身变成了一种宗教献身。[6]

纳杰米认为马基雅维里不仅把宗教视为国家的一种工具,还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要素。马基雅维里倾向于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来探讨宗教,其目的是为了理解而不是削弱它。对于马基雅维里来说,宗教是一个诠释的问题,统治者应根据必要性适时地诠释宗教,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政治和军事效果。依据德行诠释的基督教可以取得和罗马异教相同的政治和军事成就。[7]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马基雅维里眼里,各种宗教都有它自身的缺陷,不能担负濡化公民和强国之责,需要设定一种相对完美的宗教来为新的国家和公民服务。也有的学者认为,马基雅维里压根就是精神无所寄托的无信仰者,他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唯物论的影响。

沙利文(Vickie B. Sullivan)认为马基雅维里并不是对既存的宗教都抱有信心,他对古代异教和自己时代的基督教同样持批判态度。马基雅维里想要建立一种新的充满美德的宗教,这种新的宗教会克服异教和基督教的缺陷,能为基督教世界提供强大的国家和公民,从而驳斥了胡林格的观点,即马基雅维里的意图是要恢复古代异教。[8]

最近“剑桥学派”的M·维罗里(Maurizio Viroli)提出了一种更新的观点。他认为马基雅维里的宗教是一种公民宗教,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同时也是一位献身于公共利益和自由的好公民,他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上帝在尘世的计划。上帝参与人类的历史,热爱共和国的自由,支持和奖赏那些统治公正的人。马基雅维里的目的是要改革基督教,实现意大利人的道德更新,为意大利人指出一条通向成为自由民族的道路。[9]

罗伯特·布莱克(Robert Black)认为维罗里引用的一些证据不足以支持他的观点。例如《关于忏悔的布道》只是马基雅维里受佛罗伦萨的兄弟会所托,并不能反映马基雅维里的真实信仰。马基雅维里对基督教抱持一种批判和讽刺的态度。虽然不能肯定马基雅维里的无信仰是否受到了卢克莱修原子唯物论的影响,但是马基雅维里必然会发现《物性论》中的观点和自己是意气相投的。马基雅维里的无信仰可能受到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布鲁尼、薄伽丘等人文主义前辈的熏陶,卢克莱修给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10]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得知,学术界特别是欧美学术界对马基雅维里的宗教观念已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学者们对马基雅维里宗教观念内涵的解读可谓形形色色,异常广泛,但有一点是基本认同的,那就是宗教在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了解学术界这方面的研究信息,将有助于我们对马基雅维里思想遗产的重新思考和定位。

二、马基雅维里的思想遗产

马基雅维里作为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奠基者,其政治思想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西方各国学者在这一领域里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比较重大的研究成果。维多利亚·卡恩(Victoria Kahn)概述了16至18世纪西欧各国思想家是如何程度不同地接受马基雅维里的精神遗产问题。[11]杰里米·巴塔斯(Jeremie Barthas)延续卡恩的研究,简略地论述了从法国大革命时期至当代的马基雅维里研究状况,为后辈学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指南。[12]值得注意的是,上面两位学者的研究虽然主要面对初学者,对于其他研究者仍有借鉴意义。

关于马基雅维里共和思想的影响,学者们必须要借鉴约翰·波考克(John Pocock)的《马基雅维里的关键时刻》斯金纳(Q. Skinner)的《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和维罗里(M. Viroli)的《马基雅维里的上帝》。波考克探究了马基雅维里的公民美德、财富和腐败等核心概念对17、18世纪的英美两国思想家的影响。斯金纳主要分析了马基雅维里的共和自由思想对17世纪英格兰内战时期西德尼、尼德汉姆等思想家的影响。维罗里著作的最后一章“马基雅维里的宗教和道德改革”,专门论述了马基雅维里的公民宗教传统对近代意大利思想家的影响,其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13]

美国学者马洛伊(J. S. Maloy)考察了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如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平民的判断力优于精英的智慧等对17世纪的英格兰和北美殖民地政治生活的影响,为研究者呈现了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马基雅维里时刻”。[14]沙利文(V.K. Sullivan)探讨了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对17、18世纪的英国政治思想家,如尼德汉姆、哈林顿等思想家的影响,这些思想家对马基雅维里的共和主义和霍布斯的自由主义思想兼收并蓄,促进了英国自由共和主义的形成和发展。[15]沙利文的研究有助于学者们了解马基雅维里的共和思想在英国的影响,她的研究至少证明了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是可以调和的,其学术价值不可低估。

2007年由美国学者保尔·拉赫(Paul A. Rahe)牵头,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美国政治家和史学家出版了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集,题名为《马基雅维里的自由共和主义遗产》。这部论文集探讨了马基雅维里对尼德汉姆、哈林顿、华盛顿、汉密尔顿、孟德斯鸠等14位思想家的影响。其主要观点就是:马基雅维里虽然不是一位自由主义者,但是他为英国自由共和主义的形成铺平了道路。对于商业社会的支持者来说,他不仅为一种共和意识形态的节制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创建美利坚共和国的政治家们影响极大。[16]

弗里德里克·惠兰(Frederic G. Whelan)发现休谟和马基雅维里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譬如,研究政治科学的方法;相似的现实主义;对历史观点的运用和研究历史的整体方式;对共和主义的共同偏爱;倡导宪政和法治思想;擅长于阶级冲突的分析。但是他们之间也存在重要差别:只有马基雅维里相信社会地位较低的大众有时能够从他们内部产生出有才华的领袖。惠兰的研究主旨不仅仅局限于论证马基雅维里和休谟理论的相似性。更重要的是,他要把自己的比较成果置于宏大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背景下,以此论证“马基雅维里的新路径最终为自由主义和其他近代的政治哲学模式开辟了道路”。[17]

近来还有一部分学者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与马基雅维里同时代的,甚至东方的思想家。西班牙学者何塞·冈扎罗(Jose Carlos del Ama Gonzalo)比较了马基雅维里和伊拉斯谟的政治学说,并且探究了两位学者获得不同命运的根源。冈扎罗认为两位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思想家,都深受古代世界的影响。两位思想家都认为君主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君主必须顺乎民意,采用公众所认可的伦理道德标准。两位思想家获得不同的命运的根源不在于他们的思想,而在于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虽然两位思想家都在为君主提供治国之术,但是伊拉斯谟不断地反思伦理道德的真谛,而马基雅维里却完全忽视了社会和道德价值观念,只关注君主应如何处理政务。[18]

土耳其学者奥斯曼·埃尔马勒(Osman Elmali)将伊斯兰学者伊本·郝勒敦(1332-1406,中世纪著名的穆斯林史学家)和马基雅维里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进行了对比,他认为两位思想家在国家权力学说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国家的建立、维系和维护等等。两位思想家对于政治的思考都局限于现实主义的理论范畴,都是从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国家权力的。[19]印度学者索纳坦·保罗(Sonatan Paul)进行了类似的研究。他对古代印度政治思想家考底利耶*考底利耶(公元前317-293),印度孔雀王国的宰相,著有《政事论》一书,被称为“印度的马基雅维里”。(Kautilya)和马基雅维里关于国家和政治的学说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虽然两位思想家生活的时代和环境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他们的思想还是有相同之处的:比如两位思想家对人性都持比较悲观的看法。两位思想家都从现实的角度向统治者提供了维系国家权力,防止突发事件的方法。他们都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两位思想家认为君主要维系自己的权力要冷酷无情,不择手段地镇压内部的分裂和抵御外敌的入侵。[20]

美国学者M·费雪(M. Fischer)将商鞅、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三位思想家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他认为商鞅、马基雅维里以及霍布斯是政治现实主义的三位杰出代表,他们的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如他们都注重实际,不尚空谈,劝谏统治者要顺应时代潮流。他们都认为人性是自私的,人性的自私经过恰当的引导可以形成有利于政治秩序的良好习俗。社会秩序的维系要依靠严酷的法律,如商鞅的“连坐法”和马基雅维里的“十杀一”刑律。三位思想家都设想了一个永恒而完美的政府,商鞅和马基雅维里认为要维持一个永恒而完美政府是非常困难的,相比之下霍布斯要乐观的多,他认为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性和勤奋思考实现这个理想。[21]

埃尔玛勒、保罗等三位学者的比较研究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虽然马基雅维里和其他东方的思想家存在着文化和地域上的差异,但是在一些重大的政治问题看法上他们是相通的。

从上述研究信息的评述中可以看出,学者们主要从共和思想、公民宗教、国家的创建与维系、国家权力的有效运作、法律的实施、治国之术等多重视角对马基雅维里的思想遗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并没有停留在纯粹的学术讨论层面上,而是试图在马基雅维里的思想中寻觅解决当代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方案。从地缘上来看,学者们开始突破传统的欧美文化学术圈,逐渐向亚洲等其他地区扩展,出现了跨文化,跨地区的研究趋势,这是马基雅维里研究值得注意的新动向,这些关于马基雅维里研究的新信息的汇集,新动向的介绍,对国内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基雅维里将有所裨益。

[1] Leo Strauss.Thoughts on Machiavelli[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58, p9、p49-50、 p294

[2] Dante Germino.Second Thoughts on Leo Strauss's Machiavelli[J].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 Vol.28, 1966, p794-817;Germino .Blasphemy and Leo Strauss's Machiavelli[J]. The Review of Politics , Vol.53, No.1, 1991, pp146-156

[3] Sebastian de Grazia.Machiavelli in Hell[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9, p59、p71、p378-379

[4] Cary J. Nederman.Amazing Grace: Fortune, God, and Free Will in Machiavelli's Thought[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60, No.4, 1999, p617-638

[5] Marcia L. Colish.Republicanism, Religion, and Machiavelli's Savonarolan Moment[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60, No.4, 1999, p8

[6] Benedetto Fontana.Love of Country and Love of God: The Political Uses of Religion in Machiavelli[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60, No.4, 1999, p639-658

[7] John M. Najemy.Papirius and the Chickens, or Machiavelli on the Necessity of Interpreting Religion[J].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60, No.4, 1999, p659-681

[8] Vickie B. Sullivan.Neither Christian nor Pagan: Machiavelli's Treatment of Religion in the 'Discourses'[J]. Polity, Vol.26, No.2, 1993, p259-280; Machiavelli's Three Romes: Religion, Human Liberty, and Politics Reformed[M].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96

[9] Maurizio Viroli.Machiavelli's God[M].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0, p2、 p11

[10] Robert Black.Machiavelli: Some Recent Biographies and Studies[J].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2012, 127(524), p123-124

[11] Victoria Kahn.Machiavelli's Afterlife and Reputation to The Eighteenth Century, in John M. Najemy, 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chiavelli[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239-255;Keith David Howard.Fadrique Furio Cerio's Machiavelli vocabulary of contingency[J].Renaissance Studies, Vol.26, No.5, 2011, p641-657

[12] Jeremie Barthas.Machiavelli i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Age of Revolutions to The Present,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achiavelli[M]. p256-273

[13] John Pocock.The Machiavellian Moment: Florentine Political Thought and the Atlantic Republican Tradition[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p333-552;Q. Skinner, Liberty Before Liberalis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Maurizio Viroli. Machiavelli's God[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0,p208-294

[14] J. S. Maloy.The First Machiavellian Moment in America[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55, No.2, 2011, p450-462

[15] V.K. Sullivan. Machiavelli, Hobbes and the Formation of a Liberal Republicanism in England[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259

[16] Paul A. Rahe. Machiavelli's Liberal Republican Legacy[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7] Frederic G. Whelan. Hume and Machiavelli: Political Realism and Liberal Thought[M]. Lanham:Lexington Books, 2004, p289

[18] Jose Carlos del Ama Gonzalo.Machiavelli and Erasmus: The divergent fate of two names. An inquiry into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thinking, reputation and posterity[J].Logoi Revista de Filosofia, Vol.10, 2006, p9-28

[19] Osman Elmali.Realistic Political Theory in Ibn Haldun and Machiavelli[J].Ekev Academic Review, Vol.7, No.15, 2003, p133-142

[20] Sonatan Paul.Kautilya and Machiavelli Views on State and Politics: A Comparative analysis[J].Indian Streams Research Journal, Vol.2, No.11, 2012, p1-4

[21]M. Fischer.The Book of Lord Shang Compared with Machiavelli and Hobbes[J]. Dao, Vol.11, No.2, 2012, p201-221

猜你喜欢

马基雅学者政治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权力艺术:马基雅维利评传》
学者介绍
“旧制度”与“大革命”:马基雅维利的中国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