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阅读过程的窗口——误读分析模式评介

2013-04-10闫秋燕王俊菊

山东外语教学 2013年6期
关键词:语言学外语阅读教学

闫秋燕,王俊菊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1.0引言

早在19世纪末,认知心理学家就开始了对阅读过程的研究(Cattell,1886)。自20世纪中期以来,受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建构主义等学科发展和新兴理论的影响,不同的阅读过程理论逐渐形成。研究方法也由传统的“眼动研究”等实验心理学方法逐步过渡到“有声思维”和“误读分析”等社会心理语言学方法。

误读分析模式最早为K.Goodman所创立,其指导理论被称为阅读界“哥白尼式的革命”(Goodman,1994)。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诵读时的各种表现及深入分析诵读误读,对书面信息在人脑中的处理过程做出推断,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策略和干预措施(Goodman,1996)。经过多年的发展,误读分析模式已成为研究阅读过程本质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国外备受推崇(Flurkey et al.,2008)。然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且鲜见对这种方法的推介和使用(闫秋燕、王俊菊,2010)。鉴于此,本文拟从误读分析对阅读过程研究的意义出发,对Goodman的误读分析模式进行评介。首先分析误读的内涵及这一模式形成与发展,然后综述该模式在阅读教学和研究中的应用及影响,最后对其在国内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2.0误读及误读分析模式的内涵

误读是指诵读过程中所出现的与原文不一致的现象,包括语音、词语、句子等层面的差异。该现象在20世纪上半叶被称为诵读错误(oral reading error),是诵读错误分析研究的对象,后被 Goodman (1969)改称为诵读误读(oral reading m iscue)以消除内含的负面意义,并沿用至今。Goodman的误读分析模式是用以研究该现象的工具,研究者通过分析诵读误读来描述、解释并评估读者对阅读过程的掌控能力,被誉为“透视阅读过程的窗口”(Ram ig,1975)。

Goodman的误读分析模式与早期的诵读错误分析都着重研究诵读过程中出现的与原文不一致的现象,但二者因其指导性阅读理念不同而有质的差异。诵读错误分析早在20世纪初就被用于阅读教学测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当时的错误分析着眼于量化分析,强调通过练习消除错误,阅读者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能否准确识别词汇是判断阅读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Leu,1982)。Goodman(1967,1969)通过对儿童阅读进行长期观察和研究,发现诵读误读是构建意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每处误读对意义的影响不尽相同,它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因此,以量化分析结果来确定阅读水平会导致学生倾向于阅读过于简单的文本,对阅读教学极为不利。Goodman(1996,2008)还认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实验心理学方法多采用孤立的词句或人为编写的非真实语篇,不能反映真实的阅读过程。同时,实验室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阅读环境相去甚远,无法反映学生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情况。虽然默读最接近真实阅读,但学生的心理活动无法进行直接观察。与此相对照,误读分析方法采用真实语料让学生进行诵读,更便于观察学生的阅读过程。通过分析诵读误读,研究者可以推断学生对语言线索信息及认知策略的掌控能力,从而深入了解学生阅读能力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采取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和干预措施。

3.0误读分析模式的形成与演变

事实上,Goodman的误读分析模式是其本人及他的合作者们在其阅读过程理论基础上提出并加以发展而来的。

上世纪50、60年代,随着行为主义的失势和乔姆斯基在语言学界引发的革命的影响,研究者开始把目光转向不可观察的心智活动,并开始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语言习得。阅读能力的习得过程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摆脱了行为主义思想束缚的研究者们也重新开启了阅读过程研究。在当时的学术背景下,Goodman意识到阅读过程本质研究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寻求探测阅读心理活动的有效方法。60年代初,Goodman开始借助描述语言学理论来理解语言系统在阅读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语言线索系统对阅读理解具有促进作用(Goodman,1965)。后来受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启发,Goodman认识到阅读的重点不在于每个字词的准确辨识,而在于获取文本的深层结构意义。在以上认知的基础上,Goodman自1963年始通过观察学生课堂中诵读行为及分析诵读过程中的误读来获得对阅读过程的认识,并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制定了诵读误读分类标准(Goodman,1969)。至此,误读分析模式初具雏形。

70年代,认知心理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使Goodman受到皮亚杰、维果斯基等学者观点的影响,对语言学习的社会性和学习者的主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Goodman 60年代后期即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强调阅读者不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意义的积极构建者。基于对阅读过程认识的更新,Goodman(1970,1973)提出并更新了阅读过程模式。他的妻子Y.Goodman及其他合作者一起以误读分析标准为基础开发了误读分析量表。(Y.Goodman&Burke,1972)该量表明晰了误读分析的具体操作,方便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使用,被后人视为Goodman的误读分析模式形成的标志。

80年代以来,功能语言学对语言使用及其社会功能的强调,使Goodman重新审视阅读者对语言系统的运用,而当时兴起的读者反应论也更新了Goodman对阅读过程本质的认识。受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影响,Goodman认为词语和句法不可分割,强调语言的整体性,认为阅读教学应在有意义的环境中进行,需要是提高阅读兴趣的主要因素。同时,Goodman还指出阅读是通过语言积极构建意义的选择性过程,是与文本沟通的过程,可以改变阅读者的知识图式(Goodman,1996),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常借助音形、句法、语义、语用等线索并结合背景知识来理解文本,因此需要使用预测、证实、推断、纠正等策略。因此,诵读误读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读者对文本信息的处理和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应置于文本和社会文化语境之中(Marek,1999)。

Goodman阅读过程模式和理论框架指导下的误读分析方法在美国也逐渐得以推广,为众多研究者和教师所采用,其具体操作也逐步改进和完善。至90年代中期,Goodman通过汲取其他学科发展的营养,进一步完善了他的阅读理论,并称之为交易性社会心理语言学阅读观(Goodman,1994)。该阅读观把阅读视为通过研究思维过程、语言及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求意义的过程,阅读者和语篇都会由此有所改变。Y.Goodman,Watson&Burke (2005)的误读分析模式为最新版本,吸收了多年误读分析研究成果,阐释了误读分析的理论基础、具体步骤及其在阅读评估及教学中的作用。

4.0误读分析模式的应用与影响

误读分析为了解阅读过程中的语言线索信息及认知策略的使用打开了一扇窗,成为探测阅读过程的主要方法之一(Brown et al.,1996;Farrington,2007)。几十年来,误读分析及其研究从美国逐渐推广至其他国家,从英语阅读研究扩展至其他语言的阅读研究,从母语阅读研究延伸至二语及外语阅读研究,从正常儿童的阅读过程研究过渡到有阅读障碍者的阅读过程研究,在教学和研究领域得以广泛应用(Goodman et al.,2008)。

Goodman的误读分析模式在阅读教学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阅读测试、师资培训和教材选编等方面。Goodman的阅读理论在教学领域的深远影响由全语言教学理念的兴起和发展可见一斑。在上世纪80年代,强调意义整体性的全语言教育理念开始冲击以字母拼读法为主的阅读教学,并一度据主导地位(Goodman,1986)。误读分析作为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工具成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误读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观,对学生处理文本的策略加以推断,并由此确定学生阅读中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个体特点和问题实行必要的干预。教师还可通过误读分析加深对阅读及阅读过程的认识,可以获知标准化测试所难以揭示的阅读兴趣、阅读态度以及家庭阅读环境等信息。此外,误读分析对阅读材料评估和教材编写也颇有启发,有助于判断语篇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内容能否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等(Goodman et al.,2005:4)。

Goodman的误读分析模式及其分析方法在研究领域同样得以广泛应用,从最初的正常儿童母语阅读研究,逐渐推广成人的阅读过程乃至有阅读障碍者的阅读研究,并从母语阅读研究延伸至二语以及外语的阅读研究,全面揭示了阅读过程的本质,并为阅读教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相关研究表明,正常儿童的阅读是建构意义的过程;尽管存在个体差异,但基本阅读过程是大致相当的;学生通过结合背景知识,参照音形、句法、语义等语言线索,运用推断、纠正等认知策略来解读书面信息(Beebe,1980; Brown et al.,1996;Francis,2004;Goodman,1996)。除英语外,误读分析还被用于研究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等语种的阅读过程(Al-Fahid&Goodman,2008;高霞,2006;O’Neill,1988;闫秋燕、王俊菊,2011)。这些研究不同程度地验证了Goodman关于阅读“普遍过程”的假设,同时表明基于特定语言系统的阅读过程存在差异。

误读分析对有阅读障碍者的研究促进了阅读障碍的诊断和干预。譬如,误读分析量表可用于诊断阅读水平较差或有阅读障碍学生的问题,为阅读专家提供诊断信息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Ram ig,1975;Laing,2002)。相对于标准化阅读测试而言,误读分析能更好地检测个体阅读者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提出针对性补救方案(Brown et al.,1996;Martens,1998;Warde,2005)。此外,通过诵读误读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有阅读障碍者不同于正常阅读者的问题,还可以对失语症患者的阅读过程加以研究,以此了解不同的失语类型并加以诊治。

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青睐使用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将误读分析应用于二语或外语学习者的阅读研究(Flurkey et al.,2008)。例如,有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处理书面信息的策略与操本族语者基本一致(参见Tatlongharl,1984),而文化图式在阅读理解和策略使用中至关重要(Malik,1990)。这些研究表明,误读分析还可用来研究与语言和文化差异相关的阅读过程特征,这有助于改进不同层面的阅读教学和完善阅读过程理论。

5.0误读分析模式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国内的英语阅读研究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阅读研究类文章的增多,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层面的拓展。单就阅读过程而言,除了传统的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外,有声思维以及启动、反应时等心理语言学方法都被应用于英语阅读的实证研究,但鲜见运用误读分析方法的研究,相关文献资料也少之又少(闫秋燕、王俊菊,2010)。

笔者认为,为了促进国内阅读的教学与研究,发现中国外语学习者的阅读问题,有必要引介并推广误读分析方法。首先,误读分析方法的信度和效度已基本得到证实(Murphy,1999;Sadoski et al.,1999)。通过误读分析,研究者可以收集书面信息加工中产生的误读数据来推断心理加工活动,从而深入了解阅读过程的本质。其次,误读分析方法有突出的生态效度。与对变量进行严格控制的实验研究相比,误读分析所采用的语料是真实完整的语篇,收集的数据更接近真实的阅读过程,其环境更为自然真实,被认为更能反映真实阅读过程。第三,作为研究方法,误读分析可以与实验研究进行相互印证。传统的实验心理学方法、有声思维和误读分析都从不同侧面揭示阅读现象背后的本质,都是研究者了解阅读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误读分析方法在中国外语研究领域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内阅读研究在方法上的单一性,值得加以引介并推广使用,从而全面揭示中国学习者使用外语进行阅读的过程及其本质,促进外语阅读理论的发展。

此外,误读分析还可以作为一种阅读能力的检测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众所周知,现行的标准化测试只能揭示学生阅读某方面有困难,却不能反映造成困难的根源,而误读分析恰恰可以弥补标准化测试的不足。作为测试工具,误读分析可与传统的阅读测试方法互为补充。教师通过分析误读数据,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推断学生的优势与不足,以此针对个体阅读特点实行适当的干预并通过不同手段提高其阅读积极性。这样的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用于常规的阅读测试,还可以用作教学过程中的评估手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潜力加以诊断估测,将分析结果反馈于阅读教学,从而克服常规测试方法的缺陷,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可以预见,通过误读分析对阅读过程的研究将会在国内逐步展开。首先,在汉语和外语阅读教学研究中,教师在自然课堂环境下收集不同学生诵读同一文本或同一学生诵读不同文本时的误读并制作文件袋,可对特定语篇的难易度及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其次,同一年级学生多年误读对比分析或不同年级学生的诵读误读对比分析,可揭示学生母语或外语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最后,母语和外语误读对比分析可揭示母语和外语阅读过程的异同,从理论层面深化人们对阅读过程本质的理解,为母语和外语阅读教学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误读分析,教师将对诵读中出现的误读有全新的认识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更深入地认识,而学生也将改变诵读中普遍存在的“重精确度而轻意义”的现象。简言之,误读分析在国内汉语和外语领域的开展将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丰富阅读教学和研究。

6.0结语

可以看出,误读分析模式萌芽于60年代初Goodman对阅读过程的研究,并随着认识的深化及阅读过程模式和理论的完善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该方法着眼于相对自然的阅读过程研究,通过分析诵读误读推断阅读过程中语言信息线索和认知策略的使用,对阅读教学和测试方法的改进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同时,误读分析对揭示阅读过程的本质也有颇多洞见,其有效性已在实证研究和实际教学中得到证实。几十年来,误读分析方法在实践中得以不断改进和演变,在阅读教学和研究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

然而,该方法也并非无懈可击。首先,误读分析只适于小范围收集数据,不能大规模展开。无论是研究还是教学中的误读分析都颇为费时费力,教师或研究者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观,分析每一个误读现象,这就决定了短时间内收集并分析众多学生误读数据的难度。因此,误读分析作为测试工具在人数众多的大型考试中难以开展,适合于课堂小范围内的阅读测试。其次,误读分析的理论假设在学术界尚存争议。误读分析对阅读过程本质的反映是建立在默读和诵读过程本质相同这一假设基础上的。而默读和诵读过程究竟是否一致,目前学者们对此仍意见不一。诚然,任何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误读分析模式也不例外,研究者要做的不是对其批判并加以否定,相反应该在批判中使用并对此加以改进,使之更能反映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误读分析模式的不足之处并不能抹杀其在教学和研究中的贡献,相反,它应该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和印证在阅读教学和研究中加以运用。

[1]Al-Fahid,J.M.&K.S.Goodman.The reading process in Arabic:Making sense of Arabic print[A].In A.Flurkey,E.J.Paulson&K.S.Goodman(eds.).Scientific Realism in Studies of Reading[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155-168.

[2]Beebe,M.J.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ubstitution miscues on reading[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0,15(3):324-336.

[3]Brown,J.,K.S.Goodman&A.M.Marek.Studies in Miscue Analysis: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M].Newark: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96.

[4]Cattell,J.M.The time it takes to see and name objects[J].Mind,1886,11:63-65.

[5]Farrington,P.A window into the mind:Using miscue analysis[J].Literacy Today,2007,52:10-11.

[6]Francis,N.Nonlinear processing as a comprehension strategy:A proposed typology for the study of bilingual children’s self-corrections of oral reading miscues[J].Language Awareness,2004,13(1):17-33.

[7]Flurkey,A.D.,E.J.Paulson&K.S.Goodman (eds.).Scientific Realism in Studiesof Reading[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

[8]Goodman,K.S.A linguistic study of cues and miscues in reading[J].Elementary English,1965,42:639-643.

[9]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The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6: 126-135.

[10]Goodman,K.S.Analysis of oral reading miscues: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69,5(1):9-30.

[11]Goodman,K.S.(1970).Behind the eye:What happens in reading[A].In A.Flurkey&J.Xu(eds.).On the Revolution of Reading: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enneth S.Goodman[C].Portsmouth,NH:Heinemann,2003.59-86.

[12]Goodman,K.S.Miscues:Windows on the reading process[A].In Goodman,K.S.(ed.).Miscue analysis:Applications to Reading Instruction[C].Urbana,Illi-nois:ERIC.1973.3-14.

[13]Goodman,K.S.What’sWhole in Whole Language[M].Richmond Hill,Ontario:Scholastic,1986.

[14]Goodman,K.S.(1994)Reading,writing,and written texts:A transactional sociopsycholinguistic view[A].In A.Flurkey&J.Xu(eds.).On the Revolution of Reading:The Selected Writings of K.S.Goodman[C].Portsmouth,NH:Heinemann,2003.3-45.

[15]Goodman,K.S.On Reading[M].Ontario:Scholastic Canada Ltd.,1996.

[16]Goodman,K.S.Miscue analysis as scientific realism[A].In A.Flurkey,E.J.Paulson&K.S.Goodman (eds.).Scientific Realism in Studies of Reading[C].New York: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8.7-21.

[17]Goodman,Y.M.&C.L.Burke.Reading Miscue Inventory[M].New York:Macmillan,1972.

[18]Goodman,Y.M.,Watson,D.J.&C.L.Burke.Reading Miscue Inventory:From Evaluation to Instruction[M].Katonah,NY:Richard C.Owen Publishers,2005.

[19]Laing,S.P.Miscue analysis in school-age children[J].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02,11:407-416.

[20]Leu,D.J.Oral reading error analysis:A critical review of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2,17(3):420-437.

[21]Malik,A.A.A psycholinguistic analysis of the reading behavior of EFL-proficient readers using culturally familiar and culturally non-familiar expository text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1990,27(1):205-223.

[22]Marek,A.M.Making sense of Kenneth Goodman[A].In A.M.Marek&C.Edelsky(eds.).Reflections and Connections[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1999.27-49.

[23]Martens,P.Using retrospective miscue analysis to inquire:Learning from Michael[J].The Reading Teacher,1998,52(2):176-180.

[24]Murphy,S.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miscue analysis[A].In A.M.Marek&C.Edelsky(eds.).Reflections and Connections[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1999.95-122.

[25]O’Neill,I.J.The production of comprehensible reading texts in Spanish.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at Columbia University,1988.

[26]Ramig,C.J.The readingmiscue inventory:A promising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the reading-disabled[J].Clinical Pediatrics,1975,14(4):326-334.

[27]Sadoski,M.,R.F.Carey&W.D.Page.Empiricalevidence for the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miscue analysis as a measure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A].In A.M.Marek&C.Edelsky(eds.).Reflections and Connections[C].Cresskill,NJ:Hampton Press,1999.123-130.

[28]Tatlongharl,M.Miscue analysis in an ESL context[J].RELC Journal,1984,15(2):44-60.

[29]Warde,B.A.Reading miscues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J].Journal of College Reading and Learning,2005,36(1):21-36.

[30]高霞.中国英语学习者诵读错误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6):54-58.

[31]闫秋燕,王俊菊.阅读过程研究方法评述——回顾与展望[J].中国外语,2010,35(3):82-88.

[32]闫秋燕,王俊菊.误读观照下的英语学习者诵读过程:一项个案研究[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1,34(2):62 -82.

猜你喜欢

语言学外语阅读教学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