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2013-04-10陈克娥

社科纵横 2013年2期
关键词:归因中学生心理

陈克娥

(湖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黄石 435002)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躁动不安、观念易变的时期,也是心理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十分好奇,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心理承受力差、辨别力很低,对事物的看法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他们希望了解未来、把握未来,遭遇挫折后需要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迷信往往成为他们自我安慰、自我减压的方法之一。

迷信往往是个体在无法把握未来事件发生的情况下产生的,这种不可把握性容易使人产生危机感,导致人的心理失衡,使个体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自己未来命运的载体,以安慰自己,达到心理平衡[1]。

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逐渐加重,难度也逐渐加大,兴趣范围扩大,除学习之外还有很多的事要处理等这与时间和能力有限的矛盾进一步,再加上中学生心理发展不平衡,可能对自己有不切合实际的高要求,这样就会使大部分中学生产生力不从心的感觉,慢慢地这种感觉就会加重中学生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心理,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为机遇、运气或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这些都可能是导致中学生外部因素在主宰和控制自己。

一、中学生容易产生迷信心理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迷信心理的形成与中学生的人格特质有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格的控制点。即内控型人格特质和外控型人格特质。内控型人格即是相信生活事件的结果都是由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决定的;而外控型人格即相信事情都是依靠运气、机会、命运以及由他人决定的,或者是由一些超于个人控制的力量决定的。不同控制型人格的人具有不同的归因方式,这种不同的归因方式进而影响着个体的情绪动机和行为。如内控者会更加努力,成就动机更高,但失败时会责备自己;而外控者可能会放弃努力,听天由命,会把失败的责任归于外部因素,因而很容易产生迷信心理。具有外控型人格的人在成功之后不能对自己的某种行为形成积极的预期,他们似乎总认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都是由那些外部的力量决定的,与他们自己的努力毫无关系,即相信事情都是依靠运气、机会、命运以及由他人决定的,或者是由一些超于个人控制的力量决定的。中学生很容易被披着科学外衣的现代迷信所迷惑。加上算命、占卜、星相、解梦之类的书遍布大小书店、书摊;周围的同学玩迷信游戏;一些父母,老师对迷信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有的父母本身也相信迷信等等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具有外控型人格的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所当然的去相信迷信,并且参加迷信活动。由于他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够成熟,对自己的未来处于渺茫和不可掌控之中,当遇到升学、家庭变故、亲人死亡等重大事件时,极易导致心理失衡,不得不求助于外界某些能“预测”自己未来命运的载体上,以安慰自己。

二、中学生迷信心理的危害性

迷信心理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等,严重的会导致精神阻碍。具体表现为:举止失常、精神恍惚、胡言乱语等等。同时还容易造成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比如心理不平衡、心理不适应、情绪不稳定等等,严重的会影响中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诱发人格障碍。

三、中学生迷信心理产生的原因

1.青少年心理品质发展不平衡

中学生正处于一个躁动不安、观念易变的时期,也是心理冲突最激烈的时期。一方面,他们十分好奇,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事物、新信息、新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心理承受力差、辨别力很低,对事物的看法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他们希望了解未来、把握未来,遭遇挫折后像成年人一样需要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迷信只是他们自我安慰、自我减压的方法之一。

2.从众心理作祟

从众能给个体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消除个体的孤单和恐惧等心理。参与迷信心理的中学生个体往往缺乏自信,自身的目标和期望比较模糊,自我意识比较弱,独立性较差,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中学生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判断是非的能力又较差,这使他们容易受他人影响。比如星座占卜广泛流传,很快成为中学生中的一种“文明时尚”,不少中学生课间的讨论都围绕着星座、风水等话题,班级里的“星级大师”很快就成为众人关注和崇拜的对象,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

3.错误的归因与不恰当的强化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与评价,其目的是维护自我形象。维纳的归因理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原因的看法。维纳认为个体把自己活动成败的原因主要归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外部和内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和不可控。中学生在迷信者在归因时,往往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2]。如果成功了,便是运气好、得到神明保佑;失败了,则是运气不好、或者没有得到意外的帮助。这种归因的结果,便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听之任之,放弃自己的努力,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和承担行为后果,甚至失去行为后果的能力,长此以往,容易逃避责任,丧失自我,形成消极的人生观。

4.高科技迷信的泛滥与形式欺骗性的增强,使迷信更有隐蔽性

首先,星座占卜等高科技迷信来自西方,背后有一套星座理论做支持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做铺垫,还有许多设计十分精美华丽的“副产品”,比如手机挂饰、文具、项链等在市面上大量流传,特别容易吸引青少年。再加上网络和许多青少年刊物的推波助澜,使高科技迷信在中学生中大有泛滥之势。再则,星座、占卜网站或书籍上的一些“预测箴言”利用大多数人的气质和个性都是混合体的特征,归拿出某些共同点,措辞模棱两可,有些中学生看到其中的预测与自己的某些特点相符,就认为书上说得很准,于是对星座占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5.周围文化的渗透与观察学习的交互作用

许多迷信观念和行为都是人们在观察、模仿别人的过程中学习得来的。比如有些中学生看到班上有同学因为烧香拜佛而取得好成绩,自己也加入了信徒的队伍。由于这种观察学习的普遍存在,再加上周围不良文化的影响和熏陶,特别容易促使中学生形成迷信观念。周围不良文化的渗透主要包括:(1)父母亲友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影响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正所谓父母念经,孩子拜佛。比如许多父母常在考试前给孩子吃一根油条、两个鸡蛋。(2)大众媒体的误导。大众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电影、电视、广播、书刊杂志等。由于现行的学校教育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加之家庭教育手段缺乏,中学生们很少得到真正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由此开始转向书刊、网络、影视音乐等媒体。因此,媒体成为中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许多改头换面的迷信书刊、网络充斥在社会各个角落,常常以学校附近为生存依托,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而一些影视音乐作品为了吸引消费者,也有迷信内容出现,误导青少年消费群体。

四、中学生迷信心理的改变与引导

基于以上认识,改变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将它向科学、积极的方向引导是势在必行的,这种改变和引导需要“内外兼修”、长期努力才能达到。

1.改变迷信理念,进行自我认知矫正。

中学生应该逐渐改变自己的不合理观念,特别是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的倾向和理念。要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是不完美的,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任何企图借助外力追求绝对完美的想法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迷信虽然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理想完美的世界,但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改变了迷信理念,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自我认知矫正是一种有效改变不合理理念的认知模式重建方案。其实质是通过处理内在对话,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方式的程序。进行自我认知矫正的主要步骤是:检查自己不合理的迷信认知理念一对迷信理念进行不合理性分析,找出认知错误一用事实、常理予以驳斥,并对迷信理念进行危害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

2.家长、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沟通

家长、教师应该与中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倾诉;不压制他们的好奇心,巧妙营造适合培养中学生科学兴趣的环境,使他们的注意力从迷信上转移开,将他们的求知欲引向正确的轨道,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帮他们触摸可能的世界。比如家长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活动,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培养兴趣和业余爱好,积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

3.让中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方式

中学生迷信者的归因方式往往是外部归因(即倾向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他们认为决定事情成败的原因是运气和命运,而非个人的能力和努力,他们通常不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而是倾向于以无助的、被动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因此,教育者首先要引导他们改变自己的归因方式,学会从自身和外部两个维度认识、分析自己的行为结果,并能客观对待自己的成败,获得经验。家长和教师对中学生归因要进行及时强化或矫正:当他们做出积极归因时,要及时加以肯定,给予强化;当他们做出消极归因时,要帮助他们及时加以矫正。

4.重视利用外部环境的积极影响

首先,社会应该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加大反迷信伪科学的宣传力度。从迷信的源头抓起,净化青少年报纸、杂志、网络的内容乃至整个文化市场风气和社会环境。其次,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比如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普活动和系列讲座,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报刊、标语等形式,发挥传播功能,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水平。再次,家庭环境也是改变中学生迷信心理的重要阵地,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参加迷信活动。同时还要帮助、鼓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用客观的、发展的、辨证的思想看问题,不断地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综上所述,中学生迷信心理的破除和改变迫在眉睫,这需要全社会各个群体的共同努力。中学时代是人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了中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纯洁的心灵空间,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1]姜涛.中学生迷信心理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雒焕国.迷信的学习心理机制探析——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迷信的形成[J].甘肃高校师报,2001(4).

[3]杨颖.中学生的迷信心理及教育辅导[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8).

猜你喜欢

归因中学生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心理感受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