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

2013-04-10丁小蕾

社科纵横 2013年2期
关键词:危机校园农村

王 媛 丁小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06)

一、自然灾害与校园危机管理

“校园危机”有时也被称为“校园突发事件”,是发生在校内或与学校的成员有关,已经爆发或潜伏尚未发作,对学校声誉、运作或部分学校成员造成严重影响的事件[1]。校园危机内容极为广泛,包含了心理健康、自然灾害、恐怖活动、接触危险材料、武器威胁、教师罢工、意外事故等。从有人类开始,人类社会就与危险相伴,而最影响人们生活以及最不能抗拒的危险就是自然灾害。

不同地理区域的学校可能发生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例如板块活动频繁的地区可能发生地震,位于山区和河谷则极易引发泥石流。而同一地域中的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相比,农村地区整体公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且更容易处在贴近自然的高危地区,如山地、洼地、临海,因而农村学校集合了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诸多不利因素。

“危机管理”最早见于处理国际政治和社会经济方面的意外事故所采取的政策和措施,近些年学者也将其用于学校管理领域。危机管理是一个由危机的预防、准备、回应与恢复四部分组成的循环:危机预防与准备意味着采取前瞻性的措施预先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与降低危机的可能危害;危机回应与恢复则指在危机爆发后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危机破坏力并减少损失。

学校是一个典型的公共领域,在风险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建立危机管理专门机构,负责信息收集、风险评估、预测、控制、处理和评价等工作。校园危机管理既可以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属于公共危机管理[2],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处理校园危机事件;也可以是独立组织,以学校为主进行相关工作。由于学校具有特殊社会地位和影响面,与外在社区的开放或半开放式的互动关系,涉及群体年龄偏低等特点,故而校园危机管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对象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

二、农村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现状

经调查发现,许多地区的农村学校没有相应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机制,无论在危机意识的普及、危机爆发前的防范、危机应对策略、危机爆发后的处理及善后工作等方面都存在着欠缺,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硬件安全设施建设有待提高

农村地区学校根据地域和经济的差异,多是平房或低层建筑为主,许多建筑因老旧未设防火通道或绿色通道,楼道相对狭窄,而且采用砖瓦和木质结构,防震防火功能较弱。这些都为灾难来临时给师生顺利逃生造成了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村地区的合校并点和布局调整,许多村庄的小学被撤销,中学和一些地区的小学被集中于市镇地区,由于离家较远,交通非常不便,绝大多数来自周围或近或远村庄的学生不得不居住在学校宿舍,或租住在周围村民家中,故而涌现出许多寄宿制学校。然而,许多学生宿舍楼存在危房、漏雨、潮湿等安全隐患。许多寄宿制学校对于宿舍的管理并不十分到位,有时为了“安全”,会给通道或大门上锁,倘若发生地震,学生没有钥匙无法逃出,将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二)突发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意识淡漠

大部分农村学校管理者针对社会治安、建筑安全、交通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危机意识,例如教学楼的改造和重建;加强学校门卫管理等,这些举措在各自领域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自然灾害作为一种更加具有破坏性和不可抗性的危机却未获得足够重视。“5·12”汶川地震时,大多四川地区的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学生只能盲目逃命,完全没有专业有效地防范意识。

经调查,汶川大地震后的某些灾区小学在经历伤痛后,理应高度重视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工作,然而事实却是,虽然大部分的学校管理者认为开展安全教育及培训很有必要,但是由于课程紧张、升学率压力而无暇顾及教学以外的其他活动;学校开校会的时候会强调安全问题,但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培训仍然没有具体的落实,开展的地震(火灾)等逃生演练活动也只是对上级交差;学生也渐渐从地震的恐惧中恢复过来,在防范意识和逃生能力上没有足够的自我积累。

(三)应急管理预案的缺失

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农村地区,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校园危机应急预案,遇到突发的自然灾害事件临时抱佛脚,致使学校危机管理漏洞百出。一般而言,学校危机管理制度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但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危机管理制度是缺失的,一部分具有相关管理制度的农村学校只是局限于口头教育、讲解,以及灾后的盲目恢复,忽略了危机后的自我总结以及完善学校的应对机制,科学性欠缺。经笔者在北方地区一些农村小学的调查发现,许多学校每年都会准备防汛或者防灾的文字材料,但是基本上每年内容没有任何变化,大多是改个年份继续用,这种为了应付检查而流于形式的应急方案在危机来临时恐怕难以发挥效果。

(四)缺乏生命教育

在升学率和就业率指挥棒的引导下,大多学校更加重视智育而忽视生命教育。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语数外等关乎未来升学的课程,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提高全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课程则没有登上课表。

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会造成三方面的影响:首先,危机意识薄弱。农村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自周围的村落,他们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使得没有对灾难来临的预期,加上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师授课并未及时有效地在相应方面提出警告,导致学生缺乏居安思危的观念。其次,侥幸心理较为严重。尽管在惨痛的“5·12”汶川地震及玉树地震发生后,仍然有学校认为灾难的发生不会那么频繁和集中,所以在灾后一段时间的积极响应后便不了了之。最后,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知识和技术缺乏,不懂得自我保护。没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自救教育,学生不知道地震来临时应如何躲避,不知如何迅速撤离危险现场,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三、农村学校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措施

(一)制度能力: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手段是政府和学校在进行危机管理时的有力武器。我国虽然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和法规,如《安全生产法》、《防震减灾法》、《防洪法》、《戒严法》、《消防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2007年还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但我国尚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校园危机事件管理的法规,于是学校危机管理的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其危机管理的有效性、合法性容易受到质疑。因此只有把校园危机管理法制化,健全法律法规建设,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采取的措施才能有法可依。

(二)控制能力:加强农村学校管理的对策

危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中,并且根据不同学校可能面临危机的种类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认为,可以从危机突发性应对和长期日常预防两个方面进行控制。

1.建立可行的校园危机处置流程

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有很多共性的要素,可以通过标准化实现应对效能的提升[3],即建立科学的危机处置流程。制定处置流程图时应注意学校与危机的差异性。建立针对农村学校的应对自然灾害的危机处理流程,需要考察当地学校的地理位置、气候状况、建筑结构等,可以具体到应对不同自然灾害的不同的处理流程,并形成学校的规章制度。

2.加强日常培训、管理、监督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应对自然灾害的正确知识、态度和行为,才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向学生传授正确的安全知识。因此应开展对老师的安全教育技能培训,并且纳入到教职工岗前培训和日常学习中,形成常态化机制。同时,位于自然灾害发生率较高地区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到学校讲座,加强与相关地质学校的学术交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农村学校应该采取各种方式掌握各个季度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并提高日常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将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与学校的管理有机的结合。

(三)技术能力:建立生命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作为个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目的在于个人的成人、成才和成功,同时实现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许多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固然有许多客观和外在因素,但是生存教育的缺失造成许多本可以挽回的伤害。不会生存,哪有成才?没有成才,哪有成功?“生命教育”作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必然应得到足够重视。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个体的生命价值,掌握基本的生存知识与技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学会生存,必然包含珍惜呵护生命,拥有健全人格,在自然灾害以及突发事件中理性面对、应急避险,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在操作层面上,我们需要建构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的“应急求生”课程,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应急求生意识、知识和能力,并为学生的终身成长发展,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

作为应急逃生、避险的基本意识和技能的形成,光靠理论讲解和课堂灌输是很难达到效果,必须给师生实战训练、观摩的机会,运用情境性学习理论,通过参与、体验、操作获得真正的实践性尝试。在农村学校的危机意识和技能培训中,应该定期举行相关主题演习[4]。比如,“地震逃生”主题活动,在学生学习地震发生时的判断和地震自救方法,学习常用的地震躲避方法和有效地逃跑技能,观看宣传片、模拟地震逃生、实战演练(高层逃生、教室躲避等)。同时,演习过程中应结合农村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建筑形式。

(四)公众能力:构建多元参与合力

高效的组织协调工作对构建安全校园的意义重大,而组织协调机制本身又蕴含着广泛的、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广泛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是指在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基本制度的指导下,整合校内外力量共同参与校园安全工作的程序或方式,包括校内的广大师生、学生家长、校外的多部门和村落等多元主体,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防范体系,从而形成农村校园安全管理的整体合力。

1.鼓励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

广大师生是学校安全管理实施的主体,也是学校安全管理的目标所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安全管理有利于提高学校安全管理的质量和增强安全管理决策的可执行性。因为,一方面,有助于相关人员形成正确的安全观,进而安全预案、安全措施得以正确有效地执行;另一方面,有利于在灾害发生后减少恐慌,形成沉着应对、团结一致的有利局面。农村学校应尽量采取宣传教育、督促检查、整改提高等多种手段和措施,一方面营造“珍惜生命、关爱生活、关注安全”的氛围,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素质和责任意识;另一方面,集中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排查和整改隐患,增强师生主体意识,由“要我安全”转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

2.争取社会各界参与高校安全管理工作

在一个开放社会中,没有社会力量参与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是不可能真正做好的。社会力量的参与,既可以降低高校整治校园安全的成本,也可以缓解安全事件在广大师生中产生的副作用,起到稳定校园、恢复秩序的作用。学校应争取工商税务、公安消防、交通城管、医疗卫生、新闻媒体以及所在村落党支部的支持,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互通情况、交换意见(特别是当地农民自古以来总结的经验教训),研究制定安全措施。政府的各职能部门也要切实依法履行自身职责,利用各自的技术与信息优势,在自身范围内积极采取措施,关心、支持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推动安全教育进学校,建立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辖区有关部门群策群防工作的安全管理新机制,努力开创全社会重视安全教育、关注校园安全的良好局面。

四、结语

现阶段农村学校硬件上面临着资金、学校建设等方面的紧缺现象,软件上面临师资力量、思想观念、制度措施等方面的落后,使农村学校在应对自然灾害时“力不从心”。我们应积极深化教师培训,运用现代技术,建立科学的危机管理体系,为农村学校师生美好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

[1]李永贤.高校危机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6-80.

[2]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8):3-6.

[3]高小平,彭涛.学校应急管理:特点、机制和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2011(9):15.

[4]赵有军,张敏敏.构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校园危机管理体系[J].教学与管理.2010(2):16.

猜你喜欢

危机校园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