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途径探析

2013-04-10郭松江

社科纵横 2013年2期
关键词: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郭松江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态势和发展变化,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发挥重要作用的主阵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鉴于此,我们必须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新途径,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思想素质提升的目标。

一、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1.课堂教学突出理论对学生的主导力。党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05方案”对原有课程进行了科学整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辉煌历程的具体展示,其最鲜明的特征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塑造共产主义人生观的理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特色是理论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法律意识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促进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崇高的民族精神。因此,教学中要在学生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结合不同时期党的主要任务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突出理论对学生的主导力。这种主导力即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2.课堂教学突出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做到:“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按照中央精神,课堂教学应突出教师对学生的“三力”,即引导力、影响力和鼓舞力,充分发挥教师灵魂工程师的重要作用。“三力”的具体表现是:一是教师对所任课程的热爱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懈的追求,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用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理想观去激励学生的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二是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科基础和渊博的理论知识,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状况,教师要用真实的理论、生动的语言和广博的知识去教育学生和感染学生,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三是教师要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理论教学是严肃的,但在形式上可以进行大胆创新,积极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讨论辩论、学习征文、主题班会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对课堂的掌控作用,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3.课堂教学突出现实对学生的说服力。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矛盾、社会文化矛盾等种种表现,都不可避免地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校园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鉴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并着重指出:“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2]要突出现实对学生的说服力,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教学中必须具有世界视野,应积极运用当今国际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对大学生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引导学生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引申到对当代世界发展新特点的正确理解和全新认识上,这些都是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二是教学中必须具有中国意识,要不断运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来的新成果对大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较多,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不断凸现,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丰硕成果也显而易见,这些变化对当代大学生影响巨大,他们对国内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疑惑颇多,思想上有诸多不正确的模糊认识,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国内建设实际结合在一起,用社会主义思想观引领他们的思维方向。

二、第二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补充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思想教育活动。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必须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具体做法是:一是建立校园网络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公共宣传资源,发挥学校公共教育平台的巨大作用。设置在校园公共场所的广播电台、大型电视屏幕、大型宣传栏等都应该成为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课外阵地,公共教育平台的宣传力和作用力不可低估。通过课程与公共网络教育平台的结合,使学生运用网络媒介开展第二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网上获取科学文化和政治理论知识,直接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网络课堂开设中要注重方向的把握和内容的主导。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思想教育活动,运用多种形式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不断提升。如时事报告会、政治研讨会、校园文化会等方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认识,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进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有序延伸。三是组建学生课外学习活动小组,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经常性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配合课堂教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促进大学生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向纵深发展。

2.注重学生课余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央指出:“要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2]根据中央要求,要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学生课内和课外教育的衔接,这种衔接更重要的是从宏观角度去研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一是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践行做人的道理,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要求学生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坚定宏伟的理想目标,要求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要求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努力向上的拼搏精神,要求他们积极参加劳动,培养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等等。二是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要求学生加强课外学习。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认识上的闪光点去激发他们成长的信心和勇气。发现思想行为上存在不足的学生,教师要本着诚恳耐心的态度,通过多种方式加以正确引导,目的是要解决其思想和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认识中流露出的不正确思想要给予及时的帮助,并为其指明正确的方向。实践证明,注重课余时间对学生的教育并对他们生活等方面的积极关心,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好方法之一。

3.坚持行之有效的学生个别教育活动。个别教育可以及时帮助学生消除思想淤结,坚定他们的信心,磨练他们的意志和鼓舞他们的斗志,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学习和现实的生活。坚持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个体特点,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标性。这里特别需要做到的:一是强化工作责任感,要求教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有正确的态度,对学生提出寻求帮助的要求要给予积极的回应,要本着对学生的关爱给学生以最大的帮助。二是具体工作要细致。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利益,于细微之处关心他们的点滴变化。如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请心理专家用科学的手段和正确的方法去积极开展教育疏导工作,真正从思想和身心两个方面去关心和爱护学生。三是水平提高是关键。个别教育的过程是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一定的心理疏导知识。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尤其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及学习方面的表现,通过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使他们更好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长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三、社会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

1.社会实践突出课堂与社会的融合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3]根据中央要求,必须做到课堂与社会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关键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按照课程要求,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把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通过鲜活生动的现实感受到祖国的变化和发展,这也是联系社会的一个好方式。二是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把课堂和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家都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发展新态势,丰富多彩的社会成就对学生最有教育意义。因此要不定期的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去,实地参观和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丰硕成果,给他们上实践课,这些效果是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三是拓展学生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融合。课堂与社会的融合,第一是体现在理论与社会的融合,第二是体现在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坚定他们的信念和加深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正确认识。

2.社会实践突出理论与社会的融合性。党的十七大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4]十七大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另一层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的融合性问题,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坚持的正确方向。理论与社会的融合在实践上要形成独特的开展形式、在实际上要产生独特的重大效果。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的密切融合,必须把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经验、教训以及了解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进程,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中国建设所有的经验都必须提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中国建设所有的成果都必须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从社会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当中,昭显其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作用。同时还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其着力点是解决大学生思想上产生的各种疑惑和非理性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好地把自己与改革开放和小康社会的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

3.社会实践突出学生与人民的融合性。当代大学生对历史知之不多,思想上存在的疑惑较多,如近代中国反侵略的历史、党领导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等等。正确认识这些重大的历史问题及现实问题,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把学生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结合起来。也就是提高学生对广大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根本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认识,增进学生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具体要做到:一是拓展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的特色就是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的旗帜。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广泛与社会接触、与人民接触,在这个接触过程中,使学生更好的把自身与社会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提高政治修养水平。二是拓展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面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中的利益关系、阶层矛盾、就业问题都会给学生思想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挖掘和解决社会问题,解除学生思想上的疑惑,提高他们对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发生矛盾的认识,促进教学质量和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全面提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北京:新华社,2010-2-2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北京:新华社.2004-10-14.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5-2-7.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上的报告[Z].北京:新华社,2007-10-24.

猜你喜欢

理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