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当下启示

2013-04-10崔亚飞

社科纵横 2013年2期
关键词:文艺工作者文艺群众

卫 东 崔亚飞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发表七十周年之际,重温《讲话》的重要精神,回溯《讲话》与文化发展进程七十年来的深刻联系,对于我们的文艺和文化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中,关于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关系的论述,在今天仍有经典的启示。

一、人民至上是中国先进文艺始终不渝的价值取向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他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P262)人民创造历史,为绝大多数服务的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史观。他曾急切地盼望创立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文学,鼓励思想进步的文艺青年,去走进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创造作品反映他们的生活,高度评价对“穷人和对受轻视的阶级”的“生活和命运,欢乐和痛苦”反映的文学作品。[1](P594)列宁结合本国文化建设实际和新的历史条件,提出了文艺属于人民的思想。他说:“文艺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感到人民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被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这些群众中间唤起文艺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2](P14-15)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3](P857),他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出发,提出:“在我们,文艺不是为上述种种人的,而是为人民的。”[3](P855)在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基础之上,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把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的愿望和代表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明确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重要的。”文艺为人民直接关系到文艺为谁立又为谁生的根本问题。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关系,这是我们文艺发展最深厚的源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以最广大群众为服务对象和表达主体,广大文化工作者,只有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提炼主题,汲取灵感,努力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共同心愿,尽力反映普通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体现出人民群众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创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园蓬勃热情和巨大凝聚力。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先进的魅力所在。否则我们的文艺离开了人民,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花,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因此,文艺以人民为本与我们时代的文艺宗旨和指向休戚相关。在拥有最广大群众基础上的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大众的文艺,这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艺的生命力之所在,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去了解人民,热爱人民,现实和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思想感情的群众化,人民文艺是不可能真正创造出来的。只有真诚热爱人民,真正了解人民,才能创造出深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作品。胡锦涛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投身亿万人民幸福生活和美好生活的实践”,“努力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吹响时代进步的号角”。一切进步文艺,都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以人民为本,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它不仅凝练的概括了我们社会主义文艺的性质,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目的和宗旨,切实符合文艺的创造规律,也是当今文艺繁荣兴旺的根本之路。

毛泽东文艺思想曾经是精神世界的一面旗帜,在《讲话》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即便在“十七年”间,广大作家,文艺家,深入工农兵群众的伟大生活中,去锻炼思想,转变感情,获取素材,从事创作,在参与并推动轰轰烈烈的群众文艺活动的同时,也获得了文艺创作的极大丰收。当时的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中,以“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保青山林”(《保卫延安》、《青春之歌》、《山乡巨变》、《林海雪原》)等为代表的经典性作品,主要集中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现实题材两大领域,原因主要在于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创造思想端正,前进方向明确,再加上多年深入生活,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对于革命战争的人民性,革命战争的英勇性,他们都有切身的体会,其中以杜鹏程最为突出,他在前线和战士们同甘共苦,出生入死,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再作典型概括与艺术提炼。还有一些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长期“泡”在群众之中,尤其是农民之中,他们目睹了农村的新变,了解农民的心理,如赵树理,柳青等。他们是有着农村背景的知识分子,写作农村题材,驾轻就熟,以写作的方式为新农村作画,为新农民代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文化环境和文化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化,产业化,传媒化,网络化,娱乐化的联袂而来和交织影响,使文学现状呈现出多而不精,繁而不荣的复杂状态,文艺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究起原因,文艺越来越与广大人民群众相脱离。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文艺又怎么能永葆青春呢?毛泽东同志在谈到文艺工作时曾经说过,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关注人民命运,歌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是我们先进文艺的优秀传统,必须始终坚持和发扬。文艺创作要贴近实际,就是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想到我国的国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领域发展很不平衡,我们应该花大量精力去研究文化生活比较缺乏的“老少边区”的文化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难题,促进该地区的文化繁荣发展。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在人民中间,劳动人民群众依然是我们社会的主体力量。在我们人口中,百分之八十是农民,他们在承受着工业化给他们带来的不平等的同时,还在为社会做出极大的贡献,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做出牺牲的成千上万的下岗职工,却被城市边缘化,没有充分享受到工业化惠及给他们的成果,社会上最需要服务的对象恰恰是他们。我们的文化工作已经落后于实际,落后于群众,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第一线,把目光和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的留给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普通老百姓,反映他们的生活,慰藉他们的心灵,歌颂他们的奋发精神,引导好社会舆论。

二、生活为根是中国先进文艺长盛不衰的唯一源泉

文艺创作要贴近生活,就是坚持“生活为根”。“文学来源于生活”,并且坚持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毛泽东概括古往今来的文艺现象后得出的科学结论,包含了颠簸不破的客观真理。当时从国统区来到延安的大批知识分子,不乏做事的热情,但是对边区的人民群众,对工农兵的生活和斗争,对于新的人物,新的世界,甚至对于人民群众的语言,“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是存在的。[3](P850)所以在《讲话》中毛泽东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3](P860-861),熟悉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文学艺术的原始材料,在思想感情上与工农兵打成一片,同呼吸,共命运。这样,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七十多年过去了,《讲话》仍然具有无可置疑的正确性。要求广大作家艺术家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以此来获得创作的源泉,灵感,却依然是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艺所不可缺少的。一个作家,如果对今天的生活不加重视,就意味着他逐渐的脱离了人民,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际,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单纯的去迎合市场,为“娱乐”而“娱乐”,闭门造车,粗制滥造,完全忘记了对大众精神和灵魂的熏陶,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的文化权益放在一边,那文艺家的作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又何在呢?当他们的创造一旦离开了现实的生活,就是无水之鱼,艺术的生命又怎能不枯竭呢?如果对于奋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前线的人民群众“缺乏了解,缺少热爱,缺点责任”,那他就不可能很好的抒写他们的生活,只有当作家自己对人民的生活环境有了透彻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自己的情感和人民的命运相融合,才能创造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所以,我们的先进文艺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救治之道,它必须负起对现实生活有担当和引领的重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面对现实生活,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到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去,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感悟人生,激活灵感,从现实生活中挖掘鲜活事例,汲取新鲜营养,通过提供具体生动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展示美好前景,激励人民群众同心协力,振奋精神,奋发图强,进而促进人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毛泽东《讲话》中为人民大众的思想,指明了先进文艺的来源,创作目的和价值取向,道出了一切先进文艺的本质特征。这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实际,正确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文艺进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意见和正确的主张。

文艺创作要贴近群众。“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马克思指出:“有识之士往往通过无形的纽带同人民的机体联系在一起”。[4](P178)鲁迅对作家和人民的关系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是弹琴人么,别人心上也须有琴弦,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也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这就要求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多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文艺作品更加亲切可信,真正从感情上切近人民群众,准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创作出拨动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弦,引起千百万群众共鸣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问世,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紧扣时代的脉搏,用特有的敏感关注人民的悲欢离合,有责任的表达人民的疾苦,洞察生活中的希望之光,预示美好的前途和光明的未来,从而增强人们为崇高的事业而斗争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只有这样,他们的作品才有魅力,感染力,亲和力,才能在人民群众中重新赢得吸引力和感召力。如何深刻的面对,把握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艺术的再现现实生活,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所不可推诿的一项光荣的战斗任务。今年中国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对所有真诚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群众的文艺工作者的最大的鼓舞和激励。

《讲话》认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做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么,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3](P864)江泽民也指出,“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东西,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5](P148)这就迫切要求加强文艺工作者的自身建设。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树立起以民为本,以生活为根的思想,而且要身体力行。在改造自己的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广大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建造好自己的灵魂,如果自己的灵魂卑下,又怎能培育出高尚的人格?时下,从事文艺工作一些人中,放松自我修养,出现了道德滑坡,行为低俗,低级趣味的现象。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负有引领群众,建造民族灵魂的重负,一定要真诚的反思自己,解剖自己,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端正好创作方向,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深入到群众中去,从活生生的生活中发现问题,从人民的需求中寻找课题,创作紧紧依靠坚持“生活”和“人民”理念不动摇,通过接地气和近民心的行之有效的举措,来增强自信,迎接挑战。

文艺属于人民,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文艺为人民的基本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立言,是文艺被赋予的神圣使命。胡锦涛强调,“关注人民命运,歌颂人民奋斗,激励人民前进,是我国进步文艺的优良传统,必须始终坚持和大力发扬。”历史将不断证明,我们何时重视了这一点,而且切实做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会何时获得健康的发展。实践也终将证明,坚持文艺的人民性必定会给我们的文艺带来更大的繁荣。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2]蔡特金.回忆列宁[J].人民出版社,1957.

[3]毛泽选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江泽民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03.

猜你喜欢

文艺工作者文艺群众
1942,文艺之春
多让群众咧嘴笑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文艺范
新时期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路径研究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