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发展
2013-04-10辛万鹏赵世瑛
辛万鹏 赵世瑛
(兰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一、网络环境的形成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作为一种具有虚拟性和交互性等数字化特征的信息传播媒介,已经逐步进入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纵横贯通的“电子政府”正在逐步建成,公民也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从而形成相互联结的“网络社会”,使公民从日常生活到政治生活都处于一种与网络密切相关的环境中。网络空间既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处理和发送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信息本身的产生和存在方式,既拓展了人们交往的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1]网络成为公民表达意见的重要方式,对公民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网络政治参与也成为区别于传统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形式,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公民的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是公民自愿地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它反映公民在政治系统中政治活动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2]公民的政治参与主要依照各类政治活动的制度规定,一般通过政治投票、政治选举、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政治接触等方式参与社会管理活动和监督政治权力行使过程。在我国,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的政治参与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自治制度、社团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等。“政治民主的进程一方面是指国家政治结构和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民众的广泛社会动员和政治参与联系在一起的。”[3]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对于实现民意的表达和政治的监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和本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内在要求,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现代政治系统良性运作的必要条件。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学理与价值分析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概念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网民及虚拟团体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治决策过程的活动。[4]我国学者陈毓提出了“网络参政”的概念。他认为,网络参政有四种形式:1.公民通过网络直接向政府机关表达自己的利益要求。2.公民通过网络参与重大事项的讨论。3.公民通过网络表达一定的政治情感。4.公民通过网络监督政府机关的运行。[5]
(二)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
与传统的公民政治参与不同,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以下特征:
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通过网络这一平台,人们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并能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见解。正是因为获取信息和参与讨论的便利,人们被广泛地吸引到公共事务中来,使得参与主体更加广泛。
2.参与行为的隐匿性
由于网络政治参与是基于网络这一虚拟平台进行,公民的真实身份被掩盖,消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减少了现实社会中政治参与的不安全感,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
3.参与方式的直接性
传统政治参与由于受地理、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制约,大多数都是间接参与。而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从而更为直接和便捷地进行参政议政。
4.参与成本的低廉性
传统社会之所以出现“政治冷漠”,是因为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承担一定的成本。而在网络时代,公民可以便捷地获得信息,讨论问题,反映民意,监督政府,大大地节省了公民的参政成本。
5.参与过程的交互性
网络为公民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双向的信息沟通渠道,公民不再只是被动、单向地获取信息,还能够创制和发布信息,自由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政府与公民之间,政府通过网络搜集舆情民意,公民通过网络渠道“讨论”问题、向政府表达诉求、建言献策。
(三)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双重效应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对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网络的公开化、互动化、平等化,为公民提供了大规模和高强度的政治参与的机会,将政治决策的参与范围扩展到一切具有网络终端的民众,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和方式趋于多样化、便捷化、自由化,也使参与程度发生了质和量的改变,从而保证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理性。例如,通过BBS发表政务论谈,通过电子邮件与决策者进行沟通,通过“网络听证会”监督政府的施政活动等等。2003年的“孙志刚案”虽已过去将近十年,但在当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网络舆论浪潮,最终使得实施了二十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细则》被宣告废止,从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高效化。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尚处于较低水平,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网络法制建设不健全,非理性的无序参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也可能使公民的政治参与活动被误导,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成为制造社会混乱的工具。一些对现实不满的组织或者个人利用网络散布谣言,一些不法份子利用黑客技术窃取国家机密、破坏政府网站。近来发生的“人肉搜索”等网络事件中,部分网民非理性的偏激言论和违法的行为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网络在对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便捷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这一现代信息传播媒介,让公民广泛地进行政治参与,并获得其信任,争得其支持,接受其监督,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要克服网络的消极作用,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意义
1.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弥补现实政治参与渠道的不足
网络政治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信息获取的方式,通过网络政治参与可以有效提高政府与公民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公民可以通过网络对政府实行直接监督,扩大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2.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培养公民的现代政治理性,实现自身的政治社会化
网络政治参与使我国政治社会化更加贴近公民的日常生活实际,推动公民政治社会化的创新和发展。它不仅注重传播政治观念和政治知识,而且重视培养公民的政治能力,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使公民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民主政治生活。
3.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公民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广泛的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网络政治参与是在网络环境中建立在主体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实现政治参与的一种新型模式,[6]将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
四、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与未来
(一)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蓬勃兴起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兴起的,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随着网民人数在短时间内的迅速增加,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迅速发展起来。早期,网络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人际联系、休闲、交友的虚拟空间。而后,人们通过网络论坛关注社会公共事务,进而关注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及发展,获取一些最新的政治消息。现今,网络政治参与已经实现了各种力量积极地对话和互动,逐渐被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力量展现在公众面前。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兴起的内因是公民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外因是公民的政治参与渠道不畅,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网络政治参与蓬勃兴起,从客观上弥补了传统政治参与的不足,推动了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进程。
(二)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1.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
我国互联网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所造成的“数字鸿沟”,导致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均衡状态。所谓数字鸿沟,是指由于性别、阶层、收入、年龄、学历和区域以及个人兴趣的差异,人们在接受和使用信息等机会上产生的差异,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社会分化。由于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平衡,使得网络民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
网络开放性为公民自由表达观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网络匿名性以及虚拟空间性与现实社会相对分离使公民弱化了自我约束的观念。在网络上不遵守法律、政策及网络运行规则等规范,言论与行为脱离了理性思考,表现为一种不负责任的情绪宣泄,对政治稳定的实现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
3.网络政治参与的非制度化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现有网络管理制度的供给不足,无法满足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需求,造成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管理十分困难。不仅出现非理性参与现象,而且导致了网络非规范性参与的出现,特别是网络非法参与的扩大。因此,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问题在民主政治发展中十分重要,应当被重视。
(三)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治理对策
1.建设网络电子政务,增强网络政府职能
积极推进“电子政府”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发布准确、详细的信息,更好地抑制了虚假信息的泛滥和影响,确保了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为公民获取信息和服务提供方便,为其有序地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实现政治体系与社会各界的信息共享,使网络成为政府与公民沟通的桥梁。
2.完善网络管理制度,确保网络健康发展
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和无边界性,网络的信息发布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控制。一些恶意虚假信息在网络中肆意泛滥,因此要对网络进行适度控制和管理,净化网络信息,从而有效地遏制我国互联网上不良和非法信息的传播和蔓延,稳定社会局势和民众情绪,确保网络的有序运作。
3.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建立网络法治秩序
网络的发展给公民提供了直接参政的可能,国家通过立法将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权利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规范,使网络政治参与步入法制化轨道。
4.提升网民政治素质,优化网络参政环境
由于网民的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其在网络中道德认知和选择的冲突。政府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公民的网络知识普及和网络政治参与法规的教育,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建立网络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提升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
(四)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景展望
十八大召开之前,各大新闻网站都相继开辟了十八大专题栏目,广大民众高度关切这一盛会,纷纷发帖留言,表达愿望,诉说期待,成为十八大盛会的一道“风景线”,我们也切实感觉到一股舆论热潮在涌动。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以及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也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并正在开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时代。
互联网正在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平台”,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又在传统社会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网络社会”,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个“平台”,发挥其便捷性、公开性和广泛性的优势,将传统社会中的制度构架移植到“网络社会”中,降低民主的成本,提高民主的透明度,增加民主的广泛性,是一个值得重大关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另外,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促进民主政治的高效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是我们当下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新课题。一方面,要研究其他国家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具体做法和经验教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积极、稳妥、规范地推进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高涨热情,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加以必要的制度规范,“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参与领域的广泛化、参与渠道的层次化、参与行为的理性化和参与过程的法治化”。[7]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进程。
[1]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商务印书馆,2002:4.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485.
[3]孙关宏,胡雨春,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357.
[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9.
[5]陈毓.政治生活新现象:网络参政[J].中国国情国力,2000(7).
[6]王青松.理解网络政治参与:内涵、特征与影响因素[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杨小冬.论新形势下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和着力重点[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