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应性不良疾病”探讨航天、航海常见健康问题的中医学探讨※
2013-04-09吴凤芝韩晨霞
马 捷 李 峰 刘 晶 吴凤芝 韩晨霞
(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29)
对于进行特殊作业的人群,适应不良性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适应性不良疾病是机体为维持生存,对应激作最大变化适应,而在适应过程中所形成疾病。适应不良性疾病由各种刺激所引起,持续时间较长,不同患者表现也有差异,有以躯体症状为主,有以心理异常为主,也有以行为、躯体障碍为主,出现异常行为。与航天、航海相关适应不良性疾病的研究,探讨人体生命健康状态的稳定和调整,是保障人体特殊环境健康和军队战斗力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航空与海洋探索的深入以及军事战略的转变,在航天、航海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相关疑难疾病严重影响着其身心健康和军队战斗力。因此,探索这些特殊疾病的发病机制,寻求其防治技术与方法,保障机体特殊环境健康和军队战斗力,已成为航天、航海医学健康及军事战略的重大和特殊需求。兹就航天、航海适应不良性疾病相关健康问题的中医学探讨如下。
1 航天适应性不良疾病
1.1 微重力环境下健康问题 航空航天人员由于在微重力环境下,存在着大量由此诱发的健康问题。有研究表明,宇航员虽可适应微重力环境,并在微重力状态下生存及工作,但也易遭到微重力带来的健康危害,出现立位耐力不良、运动能力下降及血液系统异常等病症[1-2]。同时,长期太空工作会使航天员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其心理障碍会影响航天员的身体健康[3]。针对微重力环境对机体的影响研究,已经成为航空航天常见健康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微重力状态可对机体诸多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其中,心血管功能下降是航天员工作时的主要障碍之一。微重力环境可使航天员心血管系统发生紊乱,导致航天员不能很快适应太空的特殊环境,尤以出仓行走时较为明显,其主要症状为红细胞质量降低、红细胞容积降低、血浆容量减少等,即为“航天贫血症”[4]。同时,在航天器加速上升与减速返航2个特殊时间段,即从“超重—失重—超重”的状态,重力的起伏变化对航天员的耐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个过程将会不同程度使航天员体力下降,从而导致航天员到达陆地时,不能维持站立姿势,出现出汗、视觉模糊、头晕及心动过速等症状[5],即为“立位耐力下降”。
1.2 中医学探讨 部分中医学者将航天适应性不良疾病的发病病机归结为“经气厥逆”,认为重力有“镇潜”作用,在微重力状态下,全身气机升腾太过,充斥上焦清窍,进而阻滞经脉气血运行,瘀滞于内。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脑髓失于濡养,则出现眩晕、呕恶、头重脚轻,甚则昏仆等症状[6]。李晓云等[7]基于上述理论,观察研究中药水煎剂对模拟失重大鼠血液循环指标、骨骼及肌肉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中药复方对模拟失重导致的血循环状态紊乱、骨丢失及肌肉萎缩具有明显的防护作用。马永烈等[8]试图寻找提高航天员运动耐力的中药制剂,研究发现人参复方和丹黄合剂可以改善模拟失重条件下大鼠肌肉萎缩的程度。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专家王绵之教授为神舟七号宇航员研制的“太空养心方”为我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仓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健康支持。航天实践也证明神舟七号航天员由于在太空服用太空养心丸,其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在5 d的短期太空飞行后没有明显受到重力变化的影响,心血管调整控制能力明显优于经历过同等飞行条件的俄罗斯及欧洲航天员[9]。
2 航海适应性不良疾病
2.1 物理环境适应性不良疾病 物理环境的诱因主要包括电磁污染、高温、高湿、振动及噪声等[10]。如电滋污染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导致航海员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高温、高湿的环境易造成机体电解质平衡紊乱;噪声、振动可导致全身性疲劳、头晕、记忆力减退等[11];低频振动可诱发心血管、肺及胃肠道功能失常等症状。
2.2 空间环境适应性不良疾病 晕动病是航海中最为常见的空间环境适应性不良疾病。由于舰艇航行中出现纵横摇、垂荡及旋转等运动,导致机体前庭感受器、内脏感受器及运动器官受到直线加速度和角加速度连续或间断的作用而产生晕船,常表现为头晕、无力、冷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酸碱平衡失调。
2.3 心理环境适应性不良疾病 舰艇人员长期生活在较艰苦和舰艇封闭的环境中,并随时出海、下水,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和军事斗争准备,使官兵心理压力较大[12]。因此,部分船员会出现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等异常心理变化。
2.4 中医学探讨 目前,中医药在对抗适应不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峰教授团队对航海人员心理疲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肝、脾两脏与其心理疲劳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肝脏的功能主要为主疏泄与藏血,尤以其疏泄功能为重要。肝郁,则全身气机不畅,气郁则血滞,则心神被扰。同时,肝木亢盛,横犯脾土,则水谷难化,四肢失养,而周身疲乏。故而,木土不疏可导致心理疲劳。另外,特殊环境所引起的皮肤病在现代军事战争和训练中已成为影响战斗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对于特殊环境下的海军舰艇岛屿部队,天气炎热、空气潮湿、卫生条件差,常受风、湿、热、邪的侵袭。所以,中医学者从湿、热、毒、风4个核心的中医病因环节入手,同时兼顾脾虚、血燥,以祛湿、清热、疏风为主,辅以健脾、和血为针对性立法思路,辨证论治航海人员的相关疾病。如银参冲剂具有抗辐射、益气滋阴、健脾养阴之功效,能改善各种艰苦环境下(如射线、噪声、高温、振动、有害气体)作业人员和运动员等的疲劳综合征[13]。速效抗晕胶囊系由中、西药组成的复方抗晕动病药物,主要含有硫酸右旋苯丙胺、茶苯海明和干姜粉等,本品有强烈的抗晕作用,主要用于预防晕船、晕车和晕机等[14]。莫烽锋等[15]对远洋航海人员进行了中医体质调查,分析其与晕动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出航前145名远洋航海人员体质类型主要以平和质为主,占50.3%,其他体质类型分布为湿热质14.5%、气郁质10.3%、气虚质6.2%、阳虚质 7.6%、阴虚质 6.2%、血瘀质4.1%、特禀质0.7%及无痰湿质0.1%。经过176 d远洋航行后,145名远洋航海人员返航时的体质分布情况有所改变,其中平和质33.8%,湿热质13.8%,气郁质13.1%,气虚质 11.0%,阳虚质 6.9%,阴虚质 9.7%,血瘀质4.1%,特禀质0.7%,痰湿质6.9%。航行中远洋航海人员晕动病发生率为69.7%,不同体质的远洋航海人员晕动病发生率存在差异,湿热质远洋航海人员的晕动病发生率明显高于平和质远洋航海人员。
3 讨论
随着航天、航海医学的发展和分化,中医学也形成了更多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渗入其中。“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中医学的重要指导思想,航天、航海中医药学是以上述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人类在航海特殊环境下身心变化和常见疾病的防治为研究对象,指导航天、航海相关疾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为研究目的的一门学科。航天、航海中医药学属于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传统医学及多领域研发紧密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针对特殊疾病的中医药诊疗和预防保健体系的研究完善,是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与发展。其理论、方法与技术可用于航天、航海相关生理、病理、心理、药理以及临床和公共卫生等各个方面。建立航天、航海适应性不良疾病的中医学研究主体,对相关的中医学思维特征与现代科学设计的研究思路有机整合,以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疾病防治中的优势。本领域的研究重点将主要表现在:①应用中医经典理论与传承经验,为航天、航海相关疾病的中医机制阐释与中医相关特色疗法的开发提供基础,丰富中西医有关航天、航海相关疾病的发病理论,提供现代科学依据;②筛选对特殊环境敏感的动物模型,并筛选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扩大治疗手段,进一步探讨适应性不良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并在开展处方筛选及中药药理、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寻找有效处方,开发研制中药新剂型;④以中西医联合治疗为基础,适应东西方医学与文化的优势互补大趋势,从而利于国内、国际间交流沟通。
[1] 姜世忠,蒋昌林,李建军,等.加压套带对抗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生理影响的作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11(3):211-214.
[2] 郑军,张立藩,张荣,等.重力应激下自发性压力感受器-心率反射反应性的评定[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8,11(5):347-351.
[3] 袁明,姜世忠.中国航天医学进展[J].空间科学学报,2005,25(4):273-279.
[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航天重力生理学与医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87-221.
[5] 李勇枝.中医药在载人航天中的应用[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08,21(3):198-205.
[6] 谢力勤.中医辨证在航天医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分析[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5,8(4):290-294.
[7] 李晓云,吴伟康,沈羡云,等.中药水煎剂对模拟失重大鼠血循环指标、骨骼及肌肉组织的保护特点[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43-46.
[8] 马永烈,孙亚志,杨鸿慧.人参复方和丹黄合剂对悬吊大鼠肌肉萎缩的防护效应[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1999,12(4):281-283.
[9] Townsend LW.Implications of the space radiation environment for human exploration in deep space[J].Radiat Prot Dosimetry,2005,115(1-4):44-50.
[10] 龚锦涵.潜水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5:97-115.
[11] 唐志文,梁振福,黄锋.船舶次声环境对海员和动物听觉功能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4,11(3):152-154.
[12] 高福,杨平,闵锐,等.航行期间船员患病率与心理疲劳的关系[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2000,7(3):180-182.
[13] 吕家本,陈国银.“银参冲剂”对核潜艇远航艇员保健效能的评价[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8,5(4):241-244.
[14] 范正平,苏福强,曾坤荣.速效抗晕胶囊的毒理与药效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02,23(4):291-293.
[15] 莫烽锋,郑国银,吴良能,等.145名远洋航海人员中医体质类型与晕动病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4):390-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