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护理家庭出诊安全防范对策探讨
2013-04-09杨平
杨 平
(北京邮电大学医院护理组, 北京 100876)
社区护理是将护理学与公共卫生学理论相结合,应用公共卫生中的相关知识及技术,通过各种护理活动用以促进及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1]。随着我国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发展,社区卫生护理服务模式的逐步推广,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区护理家庭出诊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护士正承担着日益增多的家庭出诊任务,同时也在家庭出诊护理工作中存在着很大的压力和风险,如何将风险防患于未然,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如何确保家庭出诊服务对象的医疗安全以及自身的安全,避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发生就成为社区护士的重要责任。
1 出诊服务对象及内容
目前社区出诊服务对象主要针对行动不便及确有困难的患者,出诊服务内容主要常见于活血化瘀中药的静脉滴注,黄体酮、密钙息等的肌肉注射,外科换药,静脉采血,更换导尿管、插胃管、测量血压等。
2 社区护理家庭出诊的安全问题
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的护理过程中没有发生因医疗机构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过失,医疗设备问题,管理不善等单一或众多原因引起的护理缺陷,造成患者病情、身体、心理和精神不利影响或损害等后果[2]。
2.1 法律意识欠缺。
2.1.1 护理人员没能履行相关的告知义务。在护理操作前未能及时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护理治疗的目的,用药,方法,意义,操作相关注意事项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等,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2.1.2 另外因为社区护理出诊的特殊性,社区护士常常能接触到患者个人及家庭的隐私,或是被患者及家属当作倾诉对象,讲出自己的隐私并要求保密。因此,容易侵犯护理对象的隐私权而引起纠纷。
2.1.3 不重视病历的书写及相关签字:患者病历和相关的签字是具有法律效应的医患之间的凭证,若医护人员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没有按照正规的出诊流程履行相关签字手续,没有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及用药进行详细准确的记录,就为以后的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
2.2 出诊护士未遵守出诊流程。
2.2.1 患者信息不准确:出诊前没有准确记录病人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导致出诊护士不能及时找到位置而延误时间。未能理解病人的医疗诉求,未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约好出诊时间,有可能导致出诊不及时而延误病情,引发病人的不满。对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等)了解不充分,会增加护理操作后的相关危险的发生。家庭情况,人际关系了解不充分会导致护理操作时的沟通障碍,影响护理操作顺利进行。
2.2.2 出诊所需物品准备不全:有时护士出诊前未能仔细检查出诊所需物品是否充足,或是因为护士对护理操作流程不熟练而在准备用物有所遗漏,到患者家才发现问题,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往返而耽误治疗时间,还有可能造成出诊操作不规范,危害患者的健康延误患者的病情。
2.2.3 护理操做不规范:护理操作未严格按医嘱及相关规章制度执行,以致操作不成功,或用药时间、方法、剂量、途径等不准确。引起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2.2.4 医疗垃圾分类处理不当。家庭出诊的医疗垃圾未能及时回收处理,从而流入社会,造成安全隐患。
2.3 护士应对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相关理论知识及与患者沟通能力欠缺。具体表现在对待患者关心不够,出诊护士未重视上门礼仪,说话的语气和方式机械生硬,不能取得患者及家属的良好配合,使护理操作不能顺利完成。操作时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当,操作不成功,及不能准确的完成对患者和家属有关操作的注意事项和观察要点的宣教,在出诊结束后,因为无专职医护人员守护,一旦患者发现不良反应,常令家属措手不及,无法及时抢救,给患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2.4 护理人员自身安全意识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欠缺,从而造成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隐患。
3 安全防范对策探讨
3.1 加强护理制度保准化建设,增强护理团队的管理。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的各种相关权利,包括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要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增强危机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加强护士法律法规、《护士条例》的学习,组织对个案的分析讨论,在实践中学法、知法、守法,规范护理行为,从而有效地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3]。履行告知义务和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有效指导,使患者及家属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和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家庭出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了出诊的安全性。认真完成病历的书写,完善相关签字手续,减少医疗事故及护理纠纷的发生隐患。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操作相关流程,保证患者的医疗护理安全,促进患者的健康。
3.2 规范社区护士家庭出诊的流程,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接到出诊任务后,出诊护士应立即详细登记出诊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掌握患者基本情况,相关疾病和家庭信息,备齐相关治疗药物和操作所需物品。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告知上门时间和相关注意事项。出诊护士着装整齐,注意上门礼仪,做好操作前的告知工作,取得病人和家属良好配合。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严格各项护理相关操作规范制度。做好用药后观察,医疗废物分类回收等宣教。完善护理病例的书写及相关签字的制度。向病人家属嘱咐联系方式及注意事项。操作后观察15min,患者无异常方可离开。返回社区后对出诊患者在1-2h后电话随访。并按照《消毒管理办法》及《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安排专人及时上门回收医疗垃圾,统一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3.3 提高业务水平,培养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2007年3月,卫生部印发了《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详细制订了社区护士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提升在岗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参加出诊服务的护理人员应该参加北京市的社区护士培训并取得社区护士资格,还应该定期参加各种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加强护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护理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护理操作能力的水平。对于护理人员要加强急救等各项护理技能的技能培训,提高护士对病情的判断能力、预见能力、应变能力以及与病员、家属的沟通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3.4 增强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对于家庭出诊偏僻的地方,家庭是单独的异性,要求有陪同前往。对于情绪异常的服务对象,尽可能要求护理对象家属在场。护士无法控制可在提供急需护理后立刻离开。或在立即离开前报警。出诊前在工作单位留下访视家庭的名称、地址、访视目的、出发时间及预计返回时间并保持通讯畅通。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社区家庭出诊任务已经成为社区护理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出诊的安全则成为社区护理服务中重中之重的问题。为了保证患者及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将医疗事故和护患纠纷的发生防范于未然,促进患者的健康,只有社区护士不断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掌握工作技巧,遵守护理操作规范,执行社区出诊流程,掌握家庭出诊的常见问题的安全防范措施,才能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社区护士角色的重要作用。在实践中,作为护理人员只有增强责任心,加强全员安全教育,使护理安全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放心、满意的护理服务[5]。
[1]李小妹,等.社区护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
[2]杜雪平,等.实用社区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0.
[3]禹冬梅,涂文君,郭晓燕.社区家庭出诊的护理管理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0,12(9):108 -109.
[4]何路明,张爱红.社区护理[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11.
[5]杨翠琴,穆睿华,李慧芳.临床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5):464 -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