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春色
2013-04-09Article
文 Article_宋 璨
故道的春天似一位赴约的少女,姗姗来迟,像故意考验人似的。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格外晚些,快要到惊蛰了,天气乍暖还寒。可是在料峭的春风里,我们已经听到她轻柔的脚步。
我的家乡民权位于黄河故道,西与兰考交界,东与山东的菏泽毗邻,这一带留下了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流而形成的痕迹。故道的地貌最典型的特征就是荒滩、湿地、盐碱和沙丘。过去我们这一带很穷,“冬季白茫茫,秋季水汪汪”是昔日家乡的真实写照。经过父老乡亲几十年的防风固沙,土壤改良,荒滩上都栽上了树,种上了庄稼,昔日的千里沙荒地变成了今日的天然粮仓,变成了水果之乡和河蟹之乡。
黄河故道容易干旱,但不缺水,因为黄河近在咫尺。1958年,人们在兰考三义寨修建了引黄灌溉工程,把黄河水引到下游,拦河筑坝,灌溉农田,仅民权境内就形成了任庄、林七、吴屯三个水库,三个水库连为一体,长达20余公里,碧水长年不断,成为豫东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的老家双塔村东边有一条茅草河,是引黄灌溉的一条支流。我童年的大部分时光是伴随着这条茅草河度过的。在我的记忆里,茅草河两岸曾是大片大片的荒滩,遍地的茅草。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爷爷一起到茅草河东沿的沙荒岭子上看杨树林子,爷爷当时是大队的护林员。那时候地里还有野兔、野鸭、鹌鹑等飞禽走兽不时在草丛里出没。当杨树抽出古铜色柔嫩的叶片时,地上的茅草也开始萌动。茅草多长在河边和荒滩上,不怕沙荒盐碱,生命力极强。白居易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对茅草的赞歌。一入春,茅草那又小又尖的叶子就像千百支利箭一样从土里钻出来,遍布整个河滩,一场雨过后便蓬蓬勃勃地疯长蔓延。茅草的根系十分发达,能扎到地下几尺之深,可以很好地保持水土不流失。茅草根可食,《本草纲目》上说它有“止血定痛,清热利尿”的功能。蒂茅燕儿却是童年的一大乐趣。茅燕儿就是茅草的花絮,幼嫩的茅燕儿可以吃。饱满的茅燕儿头光光的,腰圆鼓鼓的,啖之如棉,清爽甘口。 在家乡印象较深的植物中,还有一种叫“沙打旺”的草,十分耐干旱、耐贫瘠,不怕风沙,极适合在荒滩土丘上生长,像勤劳朴实的家乡人。
家乡的风沙特别大,尤其是在冬春交替之时,那肆虐的风裹着黄沙漫天飞舞,遮天蔽日,像有人在空中抖动灰色的布幔,常常一刮就是好几天。风过之后,太阳明艳地照在河滩上,形成高高低低连绵起伏的土岗子,细细的黄沙被自然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和花纹。这时小孩们会情不自禁地脱了鞋子,光着脚丫跳进松软的沙土窝里嬉戏玩耍,感觉特别舒坦。
故道的春天是一幅画,是一幅散发着花香充满着诗意的画。数百里的黄河故道,昔日高低起伏的道道沙梁,凸凹不平的沙丘沙窝,而今却成为盛产粮食和水果的风水宝地。沿河两岸的果园很多,这里种植的果木以杏树、桃树、梨树和葡萄为主,种植面积很大。每年春天一到,果园里田野里的各种花就轰轰烈烈地开起来,绵延不断,蔚为壮观。宋叶绍翁有诗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最先粉墨登场的是杏花,像一位唇红齿白乖巧玲珑的小姑娘,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接着是桃花竞相绽放,千树万树,争奇斗艳,像无数舞女起舞蹁跹,红红的裙子映得天空红彤彤的一片,纯红、粉红的云彩更替着,变幻着,令人仿佛置身仙境一般。“杏花败、桃花开,梨花出来叫奶奶。”清明时节,是梨花盛开的时候。顷刻间映入眼帘的是洁白的雪的山,雪的海,每当风起之时,万枝涌动,真可谓白浪滔天了。这时油菜花也在下面凑起了热闹,一块块开得黄澄澄的,与碧绿的麦田错落相间,整整齐齐,远远看去像用刀切的一样。麦田里间种着泡桐,每当暮春之时,喇叭形的泡桐花盛开了,满天里都是紫红的云彩。这时村头院落的洋槐花也盛开了,天空中雪白雪白一片,如棉花堆积起来,层层叠叠,带着一股股香甜芬芳的气息……
可是故道的春色正在一点点褪去。如今,偏僻的家乡渐渐走向现代化。去年听表弟说,高速公路也修到了家门口,十多亩耕田一下赔偿了几十万元,他去外地打工了。村里招商引资办企业,一下开办了几个工厂。麦田没了,果园没了。故乡的春天,还是原来的模样吗?我怀念那故道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