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
2013-04-08黄婷敏
黄婷敏,钱 宏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00)
胫骨平台骨折时由于患者受到强大的内翻或外翻应力合并轴向载荷的结果,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膝关节内骨折,常合并内外侧副韧带、半月板、交叉韧带损伤。治疗不积极或功能锻炼不当,可致膝关节疼痛、僵硬、不稳定和功能障碍。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的41例单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2年8月我院入院治疗的41例胫骨平台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45.1岁,其中车祸27例,高处坠落9例,砸伤5例;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3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术后未发生感染及并发症。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患肢予抬高位,以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较多时报告医师予以处理。若切口内放置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防止引流管脱落,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状。观察患肢的末梢血供情况、足背动脉搏动及足趾感觉,以便于了解局部血管及神经功能情况。
2.2 情志护理:《内经》描述情志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而且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精神活动与五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机体健全脏腑功能活动正常精气充盛,是保持精神情志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1]。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情志太过或不及均可伤及相应脏腑。患者由于担心疾病预后、卧床不便等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向病人耐心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康复病例,多巡视病房,从细节上关心病人,安慰、疏导、鼓励病人,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3 饮食护理:骨折早期,伤后1~2周,伤肢肿痛,气滞血瘀,失水、失盐严重,情志不畅,胃肠功能减退,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此期饮食宜清淡,忌生冷、辛辣、油腻、煎炸食物,以防热毒壅盛不利伤口愈合或加重便秘[2]。骨折中期,伤后3~6周,给予营养丰富的膳食,待脾胃健运后,以血肉食品为宜,如骨头汤、黄豆排骨汤等。骨折后期,伤后7~8周,以养气血、补肝肾为主。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骨的生长、修复均依赖肾精滋养和肾阳推动,故以补肾精的食物为主,用枸杞、核桃、肉桂等煮粥、炖鳖[3]。
2.4 用药护理:我科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胫骨平台骨折三期辨证,分别用药。
2.4.1 气滞血瘀证,症候:骨折初期,局部肿胀瘀斑,触痛明显,患肢功能障碍,伴全身发热、烦躁、纳差、腹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涩。治法:活血逐瘀,接骨续筋,消肿止痛。主方:消瘀定痛汤加减。用药:当归9g、桃仁9g、淮牛膝9g、丹参9g、苏木9g、地鳖虫9g、红花5g、川芎5g、制乳没6g、陈皮6g、枳壳6g。
2.4.2 气血不足证,症候:骨折中期,局部肿胀瘀斑基本消退,疼痛明显减轻,由于气血损耗过多,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出汗少寐,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治法:补气益血,和营续筋。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用药:黄芪30g、党参15g、升麻 9g、葛根 9g、蔓荆子 9g、黄柏 9g、白术 9g、茯苓 9g、当归9g、白芍 9g、川芎 9g、熟地 9g、炙甘草 3g。
2.4.3 肝肾亏虚型,症候:骨折后期,病久耗伤肝肾之气,导致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此时疼痛消退,已有骨痂生长,可见肌肉萎缩,舌质暗淡,苔薄白,脉弦细。治法:滋补肝肾,强壮筋骨。主方:温补肝肾汤加减。用药:熟地9g、当归 9g、鹿角 9g、杜仲 9g、白芍 6g、骨脂 6g、川芎 5g、肉苁蓉10g、干年健 10g、橘皮络 6g。
2.5 功能锻炼的护理: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对膝关节的稳定性极其重要。崔新刚等[4]认为在术后当日即开始足趾主动运动及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第二天起在CPM机上行被动锻炼,起始角度 10°,终止角度为 30°,每天两次,20 ~30min/次,逐日增加角度5°~10°,循序渐进。术后2周内屈膝超过90°,术后2~3个月开始负重,由轻到重,由少到多,以防关节黏连和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
3 体会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患者的情志调护,通过药疗、食疗有机结合,按三期辩证,因人施护,合理膳食,同时注意早期功能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
[1]钱会南.《内经》精神病理论特色浅析[J].中国中医药学刊,2001,19(6):546.
[2]王萍,杨庆玲.现代化医院护理文化建设的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08,3(3):2.
[3]孙小琼.骨折术后恢复期的中医护理[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2):499.
[4]崔新刚,高元国.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综合康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1:425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