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旅游价值实现路径研究——以四川博物院为例
2013-04-08田苗苗
田苗苗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 成都 610225)
1 博物馆及其旅游价值实现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博物馆作为收藏人类历史与记忆的机构,对人类的文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从收藏单位逐渐成为集收藏、教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性大众服务机构,承担着服务公众的职责,近年来更是有文化产业化的趋势。由于其特殊的属性,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充分利用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展旅游观光服务,一方面为世人了解文化提供了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又为保护、开发、利用文化资源提供了经济来源。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都是开发博物馆旅游服务的成功案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博物馆是具有旅游价值的。
但是,博物馆旅游价值的实现又具有特殊性,这由博物馆的性质所决定。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并对那些有科学性、历史性或者艺术价值的物品进行分类,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机构、建筑物、地点或者社会公共机构。[1]60-61博物馆的英文单词 museum 从词源上讲来自希腊语mouseion,意思是缪斯神殿,缪斯女神是希腊神话中智慧与美的女神。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把搜集和掠夺来的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稀有古物交给他的教师亚里士多德整理研究,亚里士多德曾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教学、传播知识。亚历山大去世后,他的部下托勒密·索托建立了新的王朝,继续南征北战,收集来更多的艺术品。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缪斯神庙”,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博物馆一词,也就由希腊文的“缪斯”演变而来。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博物馆不同,缪斯神庙其实是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里面设大厅研究室,陈列天文、医学和文化艺术藏品,学者们聚集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现当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产生于17~18世纪的欧洲社会,最初作为王室和教皇的收藏室,不对外开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公民教育水平需要提高,博物馆才逐渐向全社会开放。[1]110-111我国的博物馆事业起步于近代中国,从早期模仿西方博物馆建设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事业,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博物馆的几个基本职能——收藏、研究、教育、服务,可以看出其基本性质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这直接决定了在对博物馆进行旅游价值开发时必须考虑博物馆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且博物馆的各种职能都要有所兼顾。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博物馆大致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大类中的旅游景区或景点,是文化交流的窗口,随着城市旅游兴起,博物馆内的收藏特别是历史类与艺术类博物馆的藏品具有高度的罕见性和集中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方面的信息,能极大地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同时博物馆受季节影响极小,参观时间的受限不大。[2]67在具有优势的同时,我国博物馆在与旅游结合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博物馆旅游在国内也远不如西方国家开展得成功。主要原因在于博物馆的价值没有实现向旅游价值的转化,所谓旅游价值就是指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的效应,或者说是旅游客体对旅游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层次性、复杂性、普适性四个本质特征。每个博物馆的特色与价值不同,其转化为旅游价值的途径就多种多样,因此以下以四川博物院为例具体说明该馆旅游价值实现的途径。
2 四川博物院旅游价值开发概述
2.1 四川博物院概况
四川博物院原名四川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3月,初位于皇城明远楼。1949年改名为“川西人民博物馆”,馆舍迁到人民公园内,1952年改名为“四川省博物馆”,1965年由人民公园迁到人民南路四段。2001年四川省博物馆被列入国家“十五”发展规划,决定在浣花风景名胜区建新馆。2002年~2007年进行了闭馆、搬迁文物、建设新馆等工作,2009年新馆更名为“四川博物院”并正式开放,位于成都市浣花南路251号。新建的四川博物院包括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以及四川博物馆学会等博物馆学术研究机构。
2.2 四川博物院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博物馆的旅游资源,主要是其藏品,而藏品价值的体现又依靠陈列设计及相关解说服务。总体上,四川省博物院藏品丰富,硬件设施齐全,面积广阔,接待能力较强,加之又推出了一系列博物馆文化主题活动,在市民中极具亲和力。来此参观游览的团队、个人也络绎不绝。但是,笔者认为四川省博物院运作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旅游价值的实现不尽人意。下面主要从陈列设计布局出发进行分析研究。
博物馆主体建筑一共有3层,包括9个基本陈列厅、2个临时展示以及公共服务区,室内采用暖色系装修风格、屋顶采光,建筑内部光线明亮。展厅均采用人工采光方式,根据陈列性质而选择了不同风格的灯光效果。公共服务区内功能齐全,能够满足参观者的基本需求。
2楼包括陶瓷馆、青铜器馆、张大千书画厅、书画馆。陶瓷馆以展示陶器与瓷器为主,将文物分类排列在展柜之中,精品文物以单独展柜处理。本厅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布展的逻辑顺序上,是同时按具有代表性的时代、按窑址不同、按类型和制作工艺等划分的,这几条路线相互纠缠在一起。还有明秦王墓、唐代驸马墓等墓葬出土陶器的单独陈列,很容易造成参观遗漏。由于陈列手法缺乏创意,又加之展览文物众多,导致了文物密集型摆放,游客对于四川制瓷历史全貌、工艺技法仅存在点的认识,缺乏线性的、较完整的了解。另外,游客多对厅内关于3种陶窑形式的模型感兴趣,但解说词写得模棱两可,建议能加入一些剖面图或动态展示。
其次是青铜器馆,四川博物院的馆藏不乏精品并充满四川特色。展厅按照时间与地域特色分为竹瓦烟云、马家王气、百花流芳、涪陵遗韵、羊子余晖5个单元,通过展示特定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出土器物和介绍其出土地点、沿革,来呈现蜀地青铜文化乃至蜀文化的萌芽、发展与楚文化的交流以及最终与中原文化融合的历史过程,使游客清晰感受时代变迁、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仍然缺乏对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挖掘与研究。
再次是张大千书画厅,第一部分是大千先生的敦煌临摹画作展,四川博物院大千先生临摹敦煌壁画的作品收藏十分丰富,信息量丰富就是这部份陈列的优点。在展览大千先生作品的同时也有对其生平、艺术思想、轶事的介绍,游客能对其人、其画有较全面的了解。但是,在参观中游客产生的疑问却无法得到很好的解答,展厅里也没有相关的文字说明或多媒体资料库。第二部分着重展示大千先生早年的写意画作,另有文字引导游客深入了解大千先生的小故事。本厅基本上达到了博物馆启发游客与市民探索知识、深入学习的作用。
位于3楼的4个展厅分别是民族文物馆、工艺美术馆、万佛寺石刻馆、藏传佛教文物馆,它们与楼下展厅运用了相同的陈列方式。
民族文物馆按照彝、羌、藏、苗四个川内主要民族来进行分类陈列。每一部分均展示了服饰、生产工具、工艺品、房屋建筑、传统习俗等,逻辑顺序清晰。全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声、光、电效果的彝族民居四季之景的展示,游客能够通过此展项了解蜀地彝族特殊的生活方式。此外的展示都大多通过展柜里的器物展现,游客很难通过观看展览形成对四川民族特色的感性或理性的认知。虽然普遍性是知识传播的重要内容,但四川博物院作为四川省内代表性博物馆,展示区域文化内涵的陈列内容显得较少。
万佛寺石刻馆专门展示石像艺术,以五代造像风格与唐代造像风格为主,将精品作了分门别类的陈列。此厅的主要问题在参观路线上,若按厅内设计的路线行走,观众很容易迷失方向,其一容易遗漏参观内容,其二是走重复的路线,给参观带来了困惑。
万佛寺石刻馆与藏传佛教文物馆虽位于同一楼层,但展示了不同风格的佛教艺术。在设计思路上,万佛寺石刻馆关注文物本身,而藏传佛教文物馆则利用文物向大众全方位介绍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展厅还注重场景的再现,未去过藏区的游客能够拥有具象的认识,也能唤起去藏区游览过的游客的记忆。本厅的陈列设计体现了藏传佛教装饰艺术,但对于绘画及典籍的介绍过于简略。
3楼的最后一个厅是工艺美术馆,主要展示蜀地传统工艺及作品,展览上还是以器物陈列为主,缺乏说明。比如皮影的展示,用了特写皮影人物头像的走马灯及皮影戏典型人物谱,但博物馆缺乏对皮影人物作详细的说明,游客很难体会到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另外,此单元也可宣传一下设立在成都的中国皮影博物馆。
位于1楼的是“5.12”震后文物保护成果展与汉代陶石艺术一馆、二馆。汉代陶石艺术馆包括了近几年陆续发掘的崖墓石刻、石棺等。震后文物保护成果展则反映了博物馆运行紧跟时代步伐的理念,通过参观可了解当前文物保护、修复的先进技术与成果。其中有一项很新颖的活动,即邀请游客修复文物,当然是利用多媒体触摸屏技术对破碎器物进行拼接的小游戏,完成后屏幕变得透明,实物就出现在观众眼前,有趣且操作简单。展厅的最后部分,有号召群众搜集地震文物的书面说明,也对专门的地震博物馆进行了宣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四川博物院的展出文物虽不乏精品,但对其丰富的文物资源的利用不够深入,很多文物的价值何在无从体现。首先,陈列设计尚未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整齐固然重要,但是博物馆作为公众服务、教育机构,首要考虑的是运用陈列语言向观众传递信息,激发观众的求知欲,让观众在参观中获得知识和快乐。完全统一的陈列方式能否适应不同类型的展品,在设计时显然没有经过周密的论证。虽然每个展厅的装修方式都各具特色,但毕竟是表面工作,展品特殊性的诠释明显不足。如个别展厅的展览逻辑顺序混乱,造成参观路线的不明确、遗漏参观内容、忘记主题等问题,更导致观众在长时间参观后失去兴趣,感到疲惫。其次,展览说明过于简略,手段过于单一,大多数说明牌仅仅注明文物名称、时代、出土地,信息缺失造成传播知识受限,以致博物馆功能减损。详实的说明资料应包含展厅简介,还应附有展厅特色展品与技术的介绍,观众取阅之后参观的目的和重点也明确,也有一定的收集价值。第三,整体上的弊病,即博物馆的陈列缺乏一个逻辑联系,一个中心思想。11个陈列厅之间几乎没有联系,更存在内容相似的展厅安排紧密的问题(张大千书画厅和书画馆)。四川博物院作为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展出的虽多是四川出土文物,但缺乏一个具有四川地域特色的陈列思路将它们串联在一起。同时展览性质定位更偏重于古代艺术品陈列,对历史、科学关注度很低,不具备综合性。第四,展览综合性不够,体现在展览涉及面的较窄,如四川历史方面的展览,以前的百年四川展也由于各种原因消失了,笔者认为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陶瓷、青铜器、民俗文物等重新组合做一个四川历史展览。此外,其展览还缺乏对社会全貌的陈列,民俗、工艺、近代工业等极具四川特色的方面都未包括。四川博物院应该担任起传播知识与宣传的角色,讲述知识的同时对川内其他专门博物馆进行宣传,它所讲述的知识不一定十分详细而深入,但必须全面而博远,意在通过川博激发人们了解四川的欲望。如工艺技术展示中,某位观众对井盐制作特别有兴趣,且其陈列中添加了自贡井盐博物馆的地址与网站,这位观众就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方式去扩充自己的兴趣点。在蜀地民俗工艺的展览中,还可以利用馆内现有的条件,开展观众体验活动,动手感受蜀绣的魅力。这也是博物馆与观众交流、博物馆与博物馆交流的一种方式,也有助于川内博物馆交流平台的形成。当然,这涉及本地市民、外地游客、旅游公司路线安排、博物馆与旅游等众多关系的协调。
2.3 四川博物院旅游价值开发建议
笔者认为四川博物院旅游价值实现的关键在于其职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上,首先是陈列展示的加强,实现对博物馆藏品的历史、科学、美学价值较为详细的说明。
其次是对博物馆教育、休闲、娱乐价值的实现。博物馆为观众带来知识文化与休闲娱乐享受主要通过陈列展览、开办活动、出售特色纪念品等完成。四川博物院在开展活动上是非常出色的,流动博物馆就是十分成功的范例,川博进革命老区、进地震灾区、进校园、进敬老院等,通过流动博物馆得到了实现,扩大了川博的服务范围,丰富了博物馆的形式。还有“三国”主题活动系列,以三国文化为载体举办的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大众既能娱乐又能增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有面向社会的专题讲座、馆长与市民的座谈会、小小讲解员选拔、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多样的活动都一改博物馆往日的库房形象,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人们在川博中学习知识、教育后代、娱乐身心,实在非常享受。建议打造品牌活动、设计主题月,“小小讲解员”“流动博物馆”就是现成的品牌活动,可以参考金沙遗址博物馆打造“太阳节”的方式。设计活动主题月可以从四川特色出发,最好能与馆藏文物的类型呼应,以便主题月活动中能够充分利用藏品。如“藏区宗教文化主题月”“四川民俗工艺主题月”“四川书画主题月”等等。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实现传播知识的职能,博物馆要主动“走出去”,加强与本地乃至其他地区博物馆的交流,多引进展览、专题讲座、培训等。
博物馆旅游商品的开发还要更新,所见商品目前主要有出版的文物考古相关图书,唐卡复制品,皮影、蜀绣等工艺品,制作精美但价格较高。许多游客感兴趣却因为标价而却步,因此需要推出成本较低的商品,比如图书是否可以考虑以电子书的形式出售,唐卡能否制作成一套明信片,制作皮影书签、印花环保口袋等都是很好的思路。
第三,实现四川博物院旅游价值的过程中,还要有一种大环境的眼光,即四川博物院与浣花风景名胜区的协调发展。该风景区有杜甫草堂、青羊宫、文化公园、浣花溪公园、隋唐窑址、百花潭古河渠、十二桥商周古建筑群等,均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同时又以优美的生态环境给游客与市民绿色的享受。突出各文化景观的特殊性,又使其成为有机统一体,在该景区的规划中十分重要。四川博物院是景区内的专业博物馆机构,应该发挥传播四川历史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作用。除了发挥藏品的历史、美学、教育价值外,还应与景区内的其他文化景观形成联系,共同发挥、提升价值。这种联系可以通过陈列中的相互宣传建立,也可以通过特色旅游路线设计来建立,比如将青羊宫、隋唐窑址、百花潭古河渠遗址与四川博物院串联成一条路线,以“探秘蜀地制瓷工艺之旅”为主题。
以上只是笔者对四川博物院旅游价值的实现路径的初步探讨,进一步的、更加详细的方案还需要更加深入地对博物院各方面展开分析,包括博物馆SWOT分析、博物馆旅游市场分析等等。笔者认为,对博物馆旅游价值实现路径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博物馆旅游价值实现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博物馆保持非营利机构的属性与参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与各个利益体之间的关系。当然,这也是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过程,需要深入的市场调查与论证,既能够保护、传承博物馆内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够最终得到有效利用开发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曹兵武.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调查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