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模式 增强发展活力 促进农旅互动
2013-04-08潘林虎邓崇德
潘林虎 邓崇德
(1.四川省长宁县农业局,四川 长宁 644300;2.四川省长宁县委宣传部,四川 长宁 644300)
四川省长宁县既是一个农业县,也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县。它位于云、贵、川、渝黄金旅游带的中心位置,县境内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生态良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长宁县有八大旅游景区,是四川省“新五大”精品旅游区之一蜀南竹海所在地。近年来,长宁县大力实施“旅游富县”发展战略,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方针,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功能和文化内涵,2012年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1 主要措施
1.1 科学编制规划,优化发展布局
长宁县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1]与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衔接,精心编制《长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纲要(2011—2015年)》《长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长宁县佛来山生态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及《江南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基地规划》,明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形象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发展重点、发展措施和重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同时,完成18个乡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为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1.2 完善扶持政策,增强发展动力
为促进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意见》,制订《长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激励办法》,在资金、土地、税收政策等方面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予以扶持和倾斜,重点支持旅游企业、农民群众参与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通过有效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促进了长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1.3 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
县委、县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列入重要工作日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结合自身的职能职责,加强对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统计、教育、培训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规范有序、有章可循。同时,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先后建立了长宁县旅游协会、水产养殖协会、水果营销协会、竹业协会、甜梨协会、竹笋协会等行业协会,并大力支持各个协会在信息收集发布、政策咨询、市场推荐、行业诚信建设、自我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1.4 规范行业管理,提升品牌形象
先后建立《长宁县梨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长宁县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长宁县枇杷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长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导游服务质量规范》等标准,对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区、农家乐实施规范化管理。同时,成立由旅游、工商、公安、质监、安监、卫生、环保、规建、农业、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组成的长宁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区、农家乐的指导和评定工作,进一步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农业、旅游等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技能。对培训合格人员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并每年进行年检登记。截至2011年底,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中,32%以上的人员通过了专业培训并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培训,有效增强了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了服务技能。
1.5 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发展环境
近3年来,长宁县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上累计已投入3 亿元,围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区域的水、电、交通、管网、电讯、标识、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城市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整体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力推进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环境建设。在道路交通建设上,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水泥路740km,连户路、专用观光道路285km;在游人接待咨询服务中心建设上,已建成了蜀南竹海及佛来山游人接待咨询服务中心、休息、咨询、投诉、导游线路图、安全、卫生、厕所、停车等,相关配套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家乐建设上,通过实施“一池三改”项目,维修整治农房235 户、建沼气池2 480 口、蓄水池704口,对680 户农户房屋进行了川南民居风格改造;在旅游标识标牌配置上,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用木材等环保生态材料制作了美观醒目的景区指路牌、说明牌和警示牌,景区主要道路、交叉路口处均设有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118 块。
1.6 狠抓结构调整,突出产业优势
坚持以“乡村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绿色为主题”的指导思想,树立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成新型产业的观念,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现了农业—产业与旅游服务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有效延伸农业产业链,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业资源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了“农业+旅游”效益的增长和农民增收。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原来单一的种养殖业转变为多样化的种养殖业。到2011年底,全县已发展以生态猪、鸡为主的畜牧规模养殖基地10 家,水产养殖基地30 处,发展竹地板、竹家具、竹生活用品、竹工艺品和竹食品五大系列1 000余个品种,形成了以七洞沟万亩原始森林体验区、佛来山万亩佛梨观光体验区、梅白碧浪湖万亩油菜花观光体验区、三元乡万亩枇杷观光体验区、下长镇万亩特色果蔬观光体验区、双河镇万亩花椒观光体验区、富兴乡万亩苦竹观光体验区、龙头镇珍稀鱼类和万亩特色水产观光体验区、万亩竹荪产业观光体验区等18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或园区,形成了双河葡萄井、佛来山西明禅寺、三元乡苦竹寺、梅白乡碧浪湖、洪谟故里、竹海镇七彩湖、长宁镇大坪生态园、硐底镇华凌生态园等1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覆盖了全县18个乡镇。
2 基本成效
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配合、市场运作,全县旅游发展成效显著,实现了以农兴旅、以旅助农,城乡互动,加快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全县道路交通运输业、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发展,增强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2.1 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248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7.3 亿元,其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游客为148 万人次,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10.6亿元。
2.2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2011年底,全县已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140家,其中二星级以上农家乐65 家,年均纯收入达2 万元以上,其中有10 家星级农家乐纯收入超过10 万元。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或基地15个,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加工企业30 余家,特色种养殖户21 000余户。2011年,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县农民人均获得收入2 767元。
2.3 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除需要直接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人员外,还需要更多间接的协作人员,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2011年,长宁县从事餐饮、服务、加工、特色种养殖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数达到9.6 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数达7.7 万多人,占82%。
2.4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环境的同时,也间接使农户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城市理念、城市文明和城市风尚。农民的文化素质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中得到了提高。
3 发展体会
3.1 坚持市场导向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前提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应遵循市场规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同时,要注意旅游产品的特色性,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格调,[2]以增强其吸引力。
3.2 整合资源力量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方面,要建立综合协调服务机制,整合各部门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技术指导等工作,保证其正常经营。另一方面,要坚持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重点项目建设、支农资金整合、城乡洁净工程等相结合,共同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3.3 突出产业支撑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重点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阻止传统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过程中,要充分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地方农副产品形象和附加值,使旅游业与农业发展相互补充,互动融合。
3.4 加强政策扶持是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助力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布局,制定加快乡村发展的优惠政策,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予以扶持和倾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购买、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兴办各种旅游开发企业和实体,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1]赵承辉,陈晓月,周艳波.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7-238.
[2]金仁宏.浅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09(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