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尔·波特的禅诗英译心路历程

2013-04-08张优

关键词:寒山见闻禅宗

张优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语言琢玉】

比尔·波特的禅诗英译心路历程

张优

(河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作为一位被中国禅文化和隐士文化深深吸引的西方读者,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翻译家比尔·波特将自己后半生献给了修禅译禅,并通过中国禅诗佛经的翻译逐渐走入中国读者视野之中。与其他译者相比,比尔·波特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禅修不仅直接影响了他对生命的理解,这种生活经历和信仰取向也同时影响了其翻译之“道”,并最终实现了最佳的结合模式。

比尔·波特;禅诗;禅修;《寒山歌诗集》

1993年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以一本Road to Heaven:Encounters with Chinese Hermits(中文名《空谷幽兰》)为世界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现代隐士的文字之窗,时隔十五年之后,他历经两年完成的著作Zen Baggage:A Pilgrimage to China(中文名:禅的行囊)更加生动地讲述了一个西方人在中国的禅文化探索之旅,而这位东方文化的寻访者,其时早在距今30年前就凭借其在英语世界里第一个寒山诗全译本蜚声西方诗歌翻译界,The Collected Songs of Cold Mountain(《寒山诗歌集》)带给译者第一次真正走进中国禅诗的机会,整个翻译过程也即是译者亲身体会佛学禅理的修行之旅,因此,从修禅到译禅,再到悟禅,构成了比尔·波特一条独特的禅诗英译之路。

一、从修禅到译禅

20世纪70年代毕业于加州大学人类学系的比尔·波特,正处于美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风靡的年代,虽然他并没有被嬉皮士的风波所席卷,但也许是一种后知后觉的相遇,当时美国年轻人了解禅宗的一本最知名小册子《禅之道》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禅宗世界的门。“就在那时,我感觉自己最终找到了度过此生的方式。”[1]这是比尔·波特在1970年的某一天初读艾伦·瓦茨的《禅宗之道》时的感受,虽然这是他接触的第一本禅书,但理解上毫无障碍,一切都如同自己心底埋藏许久的话一般。这本书带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转变,之后的40年,他如痴如醉地沉浸在禅的世界里,体验着一个中国禅诗的译者、一个东方文化的寻访者的心灵宁静。40年后,他说:“这不是命运,是缘分。”[1]

虽然受到《禅宗之道》的感动而产生了学习中文的念头,但比尔·波特对于“佛教是什么”一无所知,也许是印证了佛教中“佛渡有缘人”的说法。一次,比尔·波特在纽约唐人街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的老和尚——寿治老和尚,第二天他便皈依并决定跟随修行,而且一发不可收,他的兴趣从人类学转移到了佛学,进而停止了博士学习,远渡重洋来到台湾相继跟随星云法师和悟明法师学禅,一住14年。虽然比尔·波特最终并没有接受悟明法师劝他出家的想法,但法师送给他的《寒山诗集》引发了他对中国禅诗的兴趣和翻译的渴望。回到美国后,比尔一直没有离开禅诗和佛经。他说:“我的翻译是为了我自己,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修行”。[1]由此可以看出,比尔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全交给了禅修,禅诗和佛经翻译是他悟道和修行的最直接途径。

在台湾的禅修期间,比尔·波特开始真正地接触和学习汉语,从佛经的诵读到《道德经》的研读。在《寒山歌诗集》自叙中他这样描述了当时的经历:“1974年首次结识寒山诗时自己不谙中文,仅通过华生(Watson)的英译版本初读诗文,考虑到自己的中文功底还需要更多提高,就产生了通过翻译寒山诗集以锻炼自己中文能力的想法。”[2]3同时他也表示:“我之所以也翻译寒山的诗集,也是出于对中国隐士文化的着迷啊。”[2]3应该说,比尔翻译寒山诗是受到好友诗人加里斯奈德最早的译本启发,整个全译本《寒山歌诗集》相比前人的英译本来看,不仅在首译时汇集了寒山307首诗作,2000年再版时,又另外加入了4首丰干诗和49首拾得诗作。在译者序中,比尔用了大量文字描述亲自来到浙江天台探寻寒山当地风土人情的游历见闻,足以显示他对寒山的顶礼膜拜和禅诗对他的巨大吸引力。

二、禅诗英译——《寒山歌诗集》

如果说艾伦·瓦茨的《禅宗之道》让比尔·波特初识禅意,台湾佛光山的中国古诗研习激发了他对禅诗尤其寒山诗的浓厚兴趣,那么,寒山禅诗的翻译历程则真正将比尔领入了中国禅文化的体验之旅。《寒山歌诗集》与其说是一个译本,更确切地说是译者在佛学禅理浩瀚海洋中的一次洗礼,一次参透佛学经典文化的思想提升过程。

1.再现禅学大师

在《寒山歌诗集》2000年全译本序言中,译者记载了两次亲自来到中国浙江探寻寒山的详细情况,详尽的沿途风景、人文习俗描写已经俨然一部诗人寒山的生活纪录片,再现了诗人在国清寺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生活片段。同时,译者比尔·波特在序言中还提供了大量关于寒山生平及家庭背景的历史考证和推理判断。诸如,根据记载禅宗历代传法机缘的著作《传灯录》(道原著,计27卷)所载寒山120岁的说法,译者推断出寒山大概出生于公元730年。根据寒山诗第28、47、19、20、39和48首,译者认为寒山生于邯郸,年少时举家迁至长安,并依据第21和101首诗中描述的在长安郊外狩猎的情境判断寒山家境殷实富足;根据第25、49、71、81、113、259和271首诗推断出寒山曾因骑马摔伤导致跛脚,身体残疾;对于寒山为何离开妻室隐居寒岩,译者根据当时诗人经历的历史时期——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以及诗人的家庭背景和离家时间(约公元760年),分析出除了诗人对禅、道的向往之外,也是为了免于受宫廷之争而遭连累的原因。译者如此耗费大量精力、文笔从诗作、历史文献中考证还原诗人的生活年代,不仅为读者描绘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诗人寒山的形象,也再次证明了译者对富有传奇色彩的寒山禅师满怀虔诚之心。

2.解说佛禅文化

寒山诗中体现佛禅思想的诗占了很大一部分。台湾学者黄永武指出:“唐人中以诗来写禅理,写得最多,写得境界最精湛的,应该是寒山。”[3]因而其诗歌的翻译对译者来说就面临着佛学和禅学诗意的解读和解释,在这方面,与其他翻译者所不同的是,比尔早年曾长时间跟随禅僧大师学习禅学经典,并通过自身的禅修经历,已经从内心上完全接受了禅学的思想,这可以从他的译文注释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译者在每首寒山诗的译文之后都配有相当数量内容详尽的注释,这也是这个译本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译文注释部分除了对原诗中有关宗教术语作了准确的解释,还补充了原诗所引用的佛经典籍的原文出处,体现了译者深厚的佛学知识和严谨的考证精神。例如:

例1.不行真正道,随邪号行婆。口惭神佛少,心怀嫉妒多。

译文:They don’t walk the Noble Path they say they believe as they go astray their tongues don't stop before buddhas their hearts overflow with envy

诗句中的“正道”一词出于佛家用语,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8种方法和途径,分别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译者凭借对佛经教义的深厚功底,在注释中准确地解释了Noble Path的内容,“The Buddha’s Eightfold Noble Path is meant:right views,right thought,right speech,right action,right livelihood,right devotion,right concentration,and right meditation.”[4]86

寒山诗中有一百多首是佛教劝诫诗,诗中充满了宗教色彩的佛教术语,如劝人出离三界轮回之苦的“世间何事最堪嗟,尽是三途造罪楂”,诗句中“三途”亦称“三恶道”,译者虽然在翻译中运用了归化法,将其译为西方文化中的“Hell”,意义上有部分共同之处,但完全丢失了佛教“轮回理论”的基本文化元素。因此,译者为了补偿这种遗失,在注释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In the second line,I have simplified san-t’u(three mires)to include only the lowest of the lower three rebirths,namely the denizens of Hell.The other two are beasts and hungry ghosts.The Three Realms of Existence are Desire,Form,and Formlessness representing the subjective,objective,and nonobjective states of being attainable on Earth,in Heaven,and beyond Heaven.”[4]164译者在这里全面解释了佛教将众生世间的生灭流转变化而划分的“六道”(三善道,三恶道)。诸如此类的佛教用语在整个译本中随处可见,译者都对其进行了准确的文化补偿,如“观自在”、“白拂”、“罗刹”、“三界”、“须弥”等等。

例2.乘兹朽木船,采彼妊婆子,

行至大海中,波涛复不止。

唯赍一宿粮,去岸三千里,

烦恼从何生,愁哉缘苦起。

诗中出现的“木船”、“妊婆子”、“大海”、“波涛”“岸”和“烦恼”、“苦”这些事物和概念虽然在语义上可以直接翻译为“the boat”、“the nimba tree”、“the sea”、“the wave”、“the shore”、“distress”和“bitter”,但这些概念在佛教中的隐喻和所指在译文中则无法体现。因此,译者为了使读者更准确把握诗人运用这些事物的背景,利用注释对直译的词汇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引用了具体佛教经文加以佐证。诗歌中的比、兴手法在寒山诗中被大量使用,如“白鹤衔苦花”中的“白鹤”和“苦花”;“两龟乘犊车”中的“犊车”;“唯有一般恶,不传无尽灯”中的“无尽灯”,等等,这些形象即使是中国读者,如果没有一定的佛文化背景知识,也是很难准确理解其背后的所指意义,更何况西方读者,因此,通过注释的方法可以为读者补充出这些暗含隐喻的语义指向。

寒山诗的翻译使比尔·波特充分体会了中国禅学文化的广博与浩瀚,也引起了他更大的兴趣,继《寒山诗歌集》后,他又出版了《石屋山居诗集》,而且开始从禅诗翻译步入佛学典籍的英译,完成了《心经》、《菩提达摩禅法》以及《楞伽经》等的翻译。有别于其他禅诗译者,比尔的翻译过程更加注重与原作诗人的心灵交流。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翻译感悟:“大部分译者在翻译的时候都像站在原作者的脚上跳舞,这样原作者会痛。我在翻译的时候就像和原作者一起跳舞。不同的是原作者能听见音乐,我听不见,所以我依赖他。诗歌在他的心里,我要找到心里面。这时候语言只是表面,我会找到他的精神,然后再翻译。”[5]

三、从译禅到悟禅

在翻译寒山诗歌过程中,比尔·波特对禅诗中透露的禅宗思想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这不仅体现在他以禅修之心来理解诗境,而且禅的思想也已经深深扎根于他的生活体验,开启了他对生命、对心性的全新探索体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翻译就是我的‘道’”。[6]

作为一种宗教体验,禅宗在审美修养上侧重“悟”——心智的觉悟,即注重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铃木大拙说过:禅宗的“‘悟’是直透存在底蕴的”,是“一种新生”。这种‘悟’“常常是人生的转折点”,“那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满足、平和与喜悦的境界”。这种体验在比尔的禅诗和佛经翻译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地满足:“翻译是一门艺术,就像和古人跳舞。”“翻译韦应物的诗,就像和他在跳华尔兹。李白的诗比较飞扬,翻译他就像在对练拳脚。翻译佛经则是和祖师坐在一起。”

因此,比尔从一开始接触禅诗,到翻译禅诗,再到慕名来到大陆探寻寒山之地乃至深入终南山访寻中国隐士,每个阶段都是他以禅的手段体验心智的提升和生命的感悟。比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很自然而且准确地阐释了他对禅的理解,“禅的精神比外在的形式重要得多。怎样在日常生活里实践禅,是禅的根本。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修行。禅关心的是我们此刻的想法,而不是仪式或戒律。”“禅的关键在于内心的修炼,佛心并不随外境变化,所以修行之道也不会发生变化。每个人理解的禅不一样,有的人从书里学禅,我不在经卷里悟他们,我觉得每天的生活都是禅。”[7]

比尔的这种感受非常吻合禅宗大师黄檗山断际禅师描述“禅悟”和“明心见性”的精神:

“但于见闻觉知处认本心。然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但莫于见闻觉者上起见解,亦莫于见闻觉知上动念,亦莫离见闻觉知觅心,亦莫舍见闻觉知取法,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纵横自在,无非道场。”[8]380禅宗大师认为“悟”是源于日常事物中的见闻感知,又超越这些见闻感知,同时这种超越优势在见闻感知中的超越,是“不即不离,不住不著”的。正在这一点上,译者比尔翻译禅诗的过程已经超越了翻译本身,而是一种精神的超升和净化过程,对自心自性的自我关照。

四、结语

作为一位对中国禅宗文化和隐士文化着迷的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通过禅诗翻译向西方呈现了一部更加完整的寒山诗作。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读者从译作中仿佛能看到一位谙熟佛学禅理的译者,一位将禅诗翻译视作与祖师一起谈经论道的修行者。禅诗的翻译对于译者来说已经超越了翻译工作的范畴,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传递东方文化的作用,而是一种心灵修行的过程,一次生命本相的探索之旅。

[1]苏娅.对话比尔波特[N].第一财经日报,2010-10-08(C03).

[2]Pine Red.“Translator’s Preface”,The Collected Songs of Cold Mountain[M].Port Townsand,Copper Canyon Press,2000.

[3]黄永武.寒山诗的巅峰境界[J].台湾幼师月刊,1973,47(5).

[4]Pine Red.The Collected Songs of Cold Mountain[M]. Port Townsand,Copper Canyon Press,2000.

[5]蒋蓝.比尔·波特:一个美国人的唐诗秘境[N].成都日报,2010-11-08(13).

[6]钱恋水.富起来的中国人想探寻心灵宁静[EB/OL].(2012-04-20)[2013-07-28].http://www. dfdaily.com/html/150/2012/4/20/779768.shtml.

[7]佚名.禅宗修行者:比尔·波特[EB/OL].(2011-04-26)[2013-07-28].http://news.163.com/11/0426/18/72J9L1UV00014AE D.html.

[8]裴休.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M]//《大正藏》诸宗部:第48卷.

Bill Porter’s Pilgrimage of Zen Poetry Translation

ZHANG Yo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 471003,China)

Greatly obsessed by Chinese Zen art and hermit culture,Bill Porter,a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and translator,devotes the latter half of his life in translating Zen doctrine and practicing Zen,and became gradually well-known in translation of Zen scriptures by Chinese readers.Compared with the other translators,Zen practice of his transla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life by life experience and individual belief,and on the“way”of Bill's translation,and finally achieved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Bill Porter;Zen poetry;Zen practice;The Collected Songs of Cold Mountain

J046

:A

:1672-3910(2013)06-0072-04

2013-09-04

2013年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B225)

张优(1974-),男,河南鹤壁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寒山见闻禅宗
禅宗软件
骑鹅见闻
寒山化育一身诗
Poet’s Peak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当代美国文学中的寒山与寒山诗
书法作品欣赏
西游见闻
假期见闻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