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我国省域旅行社优势度分析*

2013-04-08胡巧娟马耀峰高楠张岩君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3年1期
关键词:省域省市旅行社

胡巧娟,马耀峰,高楠,张岩君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19世纪中期英国人托马斯·库克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托马斯·库克旅行社,标志着世界近代旅游业的开端。旅行社是把旅游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方位有机结合的经济实体,是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关键。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行社研究成为众多学者和旅游经营者关注的重点。国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研究,David L.Butler等对非裔美国人的旅行代理商进行了研究[1];Bob Mckerche等研究了身心障碍者对具有促进或抑制作用旅行社的认知[2];Ing-Chung Huang等以台湾旅行社工资系统为例研究了代理理论观点[3];Fariba Alamdari研究了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区域发展关系[4];Terry Lam等以香港旅行社为例研究旅行社服务质量问题[5]。国内旅行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但真正作为经济行业发展起来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学者对其研究也较多,宋子千对旅行社产品同质化及其成因进行了探究[6];张辉,魏翔对我国旅行社业进行经济分析并给予定位[7];田喜洲等对旅行社产品市场效率及其博弈进行研究[8];张燕对中国及欧美旅行社产品开发进行了对比分析[9];沈向友对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10]。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旅行社产品与服务方面研究较多,而对于旅行社整体综合实力方面关注较少。文章借助熵值法对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旅行社优势度进行测量,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对31个省(市、自治区)的旅行社发展格局进行划分,以期为各省(市、自治区)旅行社发展提供建议。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优势度”是植物群落内某种植物种群处于何种优势或劣势状态的群落测定度。目前很多学者将优势度引入到区域交通[11]、产业发展[12]、平面设计[16]、资源开发[13]、旅游流[14]等领域。文章将优势度引入旅行社研究领域,提出“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概念,即某省(市、自治区)旅行社综合实力与同一时期其他地区相比所具有的领先优势,它是评估旅行社综合实力的专业性指标,是该地区旅游接待能力和旅游发展潜力的象征,数学模型为[15]:

式中,Di为第i个省市的旅行社优势度,λj为第j项指标所占权重,Zij为经过标准化和非负化双重转换后的指标数值,n为指标数。文章选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为“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模型中的λj赋值,并针对熵值法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合理改进。具体步骤如下:设Xij表示第i个省市的第j项指标的数值(i=1,2,…,n;j=1,2,…,m)。

2.一般X′ij的范围在-2到4之间,为了消除负值,可将坐标整体向右平移,令,经此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3.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方案指标值的比重: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Dj=1-Ej;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遴选

文章所用旅行社数据来源于2002、2005、2008、2011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并以各省市统计年鉴及相关政府统计局网站数据作为补充。借鉴国内外比较权威的旅行社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全面性、层次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预选指标进行筛选,最后得到反映旅行社总体发展水平的9项指标:旅行社总数(家)、外联入境旅游者人数(人)、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人)、组团国内旅游者人数(人)、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人)、营业收入(万元)、上缴税金(万元)、资产总额(万元)、从业人数(人)。

二、实证分析

(一)旅行社数量省域差异分析

从31个省(市、自治区)旅行社数量对比来看:2001—2010年鲁、苏、浙、辽、粤的旅行社平均数量位居前五,说明这些省份的旅行社接待能力和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冀、豫、沪、京、鄂、皖、川、闽、晋、赣、湘旅行社平均数量均超过了500家,除了川和赣,其他主要以东部和中部省市为主;黑、滇、陕、蒙、桂、吉、新、渝、甘、津、琼、黔和青的旅行社平均数量在100~500家之间,旅行社发展比较滞后,除了黑、吉、津和琼,其他均以西部省市为主;宁和藏的旅行社平均数量小于100家。从旅行社省域分布来看,旅行社数量位居前列的主要以东部省市为主,位居中间的主要以东部和中部省市为主,位居末位的主要以西部省市为主,反映出我国旅行社空间分布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经济导向规律。从2001年—2010年发展趋势来看,总体上31个省(市、自治区)旅行社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增长数量较多的为苏、浙、鲁、冀和粤,这5个省份均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说明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旅行社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由于基数差异,各地区旅行社数量增长幅度有所差异,31个省(市、自治区)中增幅位居前6的分别是蒙、吉、晋、鄂、甘和青,这些省份主要分布在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说明在旅行社数量增速方面中西部地区已经明显超越了东部地区。

(二)省域旅行社优势度对比分析

从时间序列上看:2001—2010年北京和广东2省市的旅行社优势度一直保持在4~6之间,发展势头强劲且比较稳定;鲁、浙、辽、湘、鄂、苏和沪7省市旅行社优势度呈现出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分别由2001年的2.025、2.415、1.833、1.620、1.795、2.761、2.958增长到2010年的2.841、3.267、2.409、2.120、2.102、3.123、3.315,增长速度分别为40.30%、35.29%、31.39%、30.86%、17.11%、13.11%、12.07%,其中鲁增长速度最快,可能是受到京旅行社发展的涓滴效应;蒙、渝和豫三省旅行社优势度也呈现递增趋势,但增长速度较慢,分别由2001年的1.458、1.822、1.816增长到2010年的1.527、1.903、1.836;其他省(市、自治区)旅行社优势度整体上呈现出递减的发展态势。

从空间序列上看:2001—2010年粤(5.314)、京(4.702)和沪(3.241)旅行社优势度位居全国前三,这3省市是我国三大入境口岸地、经济发达且旅游资源丰富;苏(2.849)、浙(2.759)、鲁(2.350)和辽(2.010)旅行社优势度较高,这4个省市均为东部沿海地区;滇(1.969)、闽(1.955)、川(1.897)、鄂(1.881)、渝(1.812)、湘(1.810)、豫(1.772)、桂(1.767)、皖(1.722)和陕(1.707)旅行社优势度居中;黑(1.664)、冀(1.597)、琼(1.590)、晋(1.532)、津(1.517)、蒙(1.501)的旅行社优势度较低;赣(1.495)、新(1.468)、吉(1.465)、甘(1.411)、黔(1.359)、青(1.303)、藏(1.302)、宁(1.281)旅行社优势度很低,这些省份主要位于我国西部以及旅游业发展比较滞后的区域,由此看出:旅行社优势度具有经济、资源和区位导向性,即经济发达、旅游资源赋存较好、区位优越的省(市、自治区)旅行社优势度较高。

(三)优势度聚类分析

由表1可见,旅行社优势度聚类省域对比分析:京、沪和粤在2001年、2004年、2007年和2010年4个时间点旅行社优势度均位于Ⅰ类区域,优势度极其显著;苏和浙从前期Ⅱ类区域逐渐发展为后期Ⅰ类区域;鲁从2001年Ⅲ类区域迈向2004年Ⅱ类区域,并且一直保持在Ⅱ类区域,发展前景良好;辽除2004年在Ⅳ类区域,其他时间都在Ⅲ类区域;皖、闽、豫、鄂、渝、川和滇从前期Ⅲ类区域后退到后期Ⅳ类区域;湘一直保持在Ⅳ类区域;冀、黑、桂和陕从前期Ⅳ类区域后退为后期Ⅴ类区域;津、晋、蒙、吉和新只有2004年在Ⅳ类区域,其他时间都在Ⅴ类区域;赣、藏、甘、青和宁始终位于Ⅴ类区域。整体来看:经济发达及旅游发展超前的省市主要位于Ⅰ类区域、Ⅱ类区域和Ⅲ类区域,经济落后及旅游发展滞后的省市主要位于Ⅳ类区域和Ⅴ类区域。

表1 旅行社优势度与聚类分析

旅行社优势度聚类南北格局对比分析:京、津、蒙、新、冀、甘、宁、晋、陕、青、鲁、豫、辽、吉和黑属于北方区域;苏、浙、沪、鄂、湘、川、渝、黔、滇、桂、粤、闽、琼、赣、皖和藏属于南方区域。4个时间点南北区域在Ⅰ和Ⅱ两类区域中省(市、自治区)数量比分别为4∶1、4∶1、4∶2、4∶2,其中,南部区域的粤、沪、苏、浙和北部区域的京始终位于此两类区域,北部区域的鲁从2007年迈入Ⅱ类区域,表明此六省(市)已成长为南北区域旅行社发展的龙头,此六省(市)均位于中国三大经济中心区域:京和鲁位于环渤海区,沪、浙和苏位于长三角区,粤位于珠三角区,表明了省域旅行社优势度聚类具有显著的经济禀赋效应。4个时间点南北区域在Ⅲ类区域中省区的数量比分别为为7∶4、3∶1、0∶1、0∶1,其中,北部区域中辽除2004年,其在时间段均在此类区域,鲁则从前期Ⅲ类区域迈入Ⅱ类区域,其他省份均从此类区域后退至Ⅳ或Ⅴ类区域;南部区域中皖、闽、鄂、桂、滇、川和渝等省份均从此类区域后退至Ⅳ或Ⅴ类区域。4个时间点南北区域在Ⅳ和Ⅴ两类区域中省区的数量比分别为4∶11、8∶14、10∶13、12∶13,其中,南部区域的黔、琼、湘、赣和北部区域的津、冀、晋、蒙、吉、黑、甘、青、宁、西和新始终位于此类区域,表明南部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整体水平较高,但处于缓慢下降过程中,北部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整体水平较低,其落后状况有待改进。整体来看:南部区域占据Ⅰ类区域、Ⅱ类区域和Ⅲ类区域的份额略高于北部区域,北部区域占据Ⅳ类区域和Ⅴ类区域的份额显著高于南部区域;南部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北部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极化趋势相对显著。

旅行社优势度聚类三大地带对比分析:东部地带包括京、津、冀、辽、鲁、沪、苏、浙、闽、粤和琼;中部地带包括晋、豫、吉、黑、皖、赣、鄂和湘;西部地带包括蒙、桂、渝、川、黔、滇、藏、陕、甘、宁、青和新。4个时间点Ⅰ和Ⅱ两类区域中的省市均位于东部地带(粤、沪、苏、浙、京、鲁),说明区位因素对旅行社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4个时间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在Ⅲ类区域中省区的数量比分别为3∶3∶5、2∶0∶2、1∶0∶0、1∶0∶0。4个时间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在Ⅳ和Ⅴ这两类区域中省区的数量比为2∶4∶8、5∶6∶10、5∶6∶12、5∶6∶13,这些省(市、自治区)以西部地带为主,东中部地带省区为辅,东部地带的津、冀、琼始终位于此类区域,暴露了此三省(市)入境旅游在东部地带的相对滞后性;中部地带的晋、黑、吉和湘始终位于此类区域;西部地带的蒙、赣、黔、宁、青、藏、甘和新始终位于此类区域,揭示了西部地带旅行社发展在全国居于劣势。整体来看:东部地带占据了Ⅰ类区域和Ⅱ类区域的绝大多数名额,西部地带占据了Ⅳ类区域和Ⅴ类区域的绝大多数名额;东部地带的优势度明显强于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中部地带优势度总体差异相对较小,西部地带优势度极化趋势相对显著。

三、结论与讨论

文章通过选取2001、2004、2007和2010年4个时间点对我国大陆31各省市(自治区)的旅行社优势度进行对比分析,呈现以下规律:

1.旅行社数量及优势度的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经济、资源和区位特征,即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省(市、自治区)旅行社数量和优势度均处于领先地位。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区位条件好的地区往往旅游业发展比较成熟,从而带动饭店、旅行社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2.旅行社优势度聚类空间格局特征:经济发达及旅游发展超前的省市主要位于Ⅰ类区域、Ⅱ类区域和Ⅲ类区域,经济落后及旅游发展滞后的省市主要位于Ⅳ类区域和Ⅴ类区域;南部区域占据Ⅰ类区域、Ⅱ类区域和Ⅲ类区域的份额略高于北部区域,北部区域占据Ⅳ类区域和Ⅴ类区域的份额显著高于南部区域,南部的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总体水平相对较高,北部的省域旅行社优势度极化趋势相对显著;东部地带的优势度明显强于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中部地带优势度总体差异相对较小,西部地带优势度极化趋势相对显著。

本研究存在不足之处:旅行社发展并不是均衡地发生在地域空间,将旅行社优势度的测量尺度置于省级层面的做法,忽略了省内空间的差异性,省内各个地区旅行社发展规模及速度差异很大,往往是省会城市优势度较大,而其他城市较小。在中小尺度上对旅行社优势度的进一步测度,是后期研究的重点。

[1]David L.Butler,Perry L.Carter,Stanley D.Brunn.African-American travel agents:Travails and Survival[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29(4):1022-1035.

[2]Bob Mckercher,Tanya Packer,Matthew K.Yau,Patrick Lam.Travel agents as facilitators or inhibitors of travel:perceptions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4):465-474.

[3]Ing-Chung Huang,Pei-Wen Huang,Yi-Jung Chen.A study of Taiwan’s travel agent salary system:an agency theory perspective[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4):483-490.

[4]Fariba Alamdari.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irlines and travel agent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2002,8(5):339-348.

[5]Terry Lam,Han Qin,Qiu Zhang.Service quality of travel agents:the case of travel agents in Hongkong[J].Tourism Management,1999,20(3):341-349.

[6]宋子千.旅行社产品同质化及其成因分析[J].旅游学刊,2005,20(6):58-64.

[7]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19(5):71-76.

[8]田喜洲,王渤.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J].旅游学刊,2003,18(6):57-60.

[9]张燕.中国和欧美旅行社产品类型及开发比较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2-18.

[10]沈向友.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1999,14(5):25-30.

[11]王成新,王格芳,刘瑞超,等.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J].人文地理,2010,25(1):73-76.

[12]田敏,田喜洲.基于产业关联度及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的中国重点发展产业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117-120.

[13]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关于江苏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优势度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4(11):52-54.

[14]杨海荣,崔文.“优势度”法在独院式住宅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27-29.

[15]李创新,马耀峰,张颖,等.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J].地理研究,2012,31(2):257-268.

猜你喜欢

省域省市旅行社
江西省初步建成教育省域网骨干网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市大报头版头条
省域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
近200家旅行社接入“清新福建”智慧旅行社云项目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
旅行社的选择
旅行社违约如何索赔
重庆市两家旅行社荣获全国百强旅行社称号全市旅行社实现质与量“双提升”
2013年1~12月中国花卉出口省市海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