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蛋鸡养殖效益的措施
2013-04-07曹红
曹红
(重庆市丰都县畜牧技术推广站,重庆丰都 408200)
蛋鸡养殖作为畜牧养殖业中的短、平、快项目,在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助农增收上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已成为许多养殖业主青睐的行业。因此,如何提高蛋鸡养殖效益是广大养殖业主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对本辖区养鸡场调查和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蛋鸡的品种选择、饲养管理、疾病防控三方面就提高蛋鸡养殖效益做出简要阐述。
一、合适的良种蛋鸡是基础
近年来,随着蛋鸡品系的不断更新换代,目前在国内受养鸡户欢迎的良种蛋鸡品系较多。在选购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合适的品种:一是根据所在地的市场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生产,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二是根据自己实际的饲养情况选择适合本地饲养的优良品种;三是必须从正规的、管理良好的种鸡场购买鸡苗,不可贪求便宜。
二、加强饲养管理是关键
(一)过好育雏关,培育优质的雏鸡近年来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证明,雏鸡的体重与产蛋期的各主要性能指标呈很强的正相关,此期间一定要供给优质的全价饲料,把握好温度和光照以及其他饲养条件,过好育雏关。温度:1~2日龄33℃;3~4日龄32℃;5~7日龄30℃;8~14日龄28℃;以后每周降3℃,直到21℃。光照:1~2日龄24 h;3~ 4日龄 22 h;5~ 7日龄 20 h;8~ 10日 龄 18 h;11~ 14日 龄16 h;15~ 21日龄15 h;21 日龄后,逐步保持8~12 h的恒定光照或自然光照。
(二)抓好育成期管理,提高鸡群均匀度研究证实,16周龄的均匀度与产蛋的持久性及成活率呈正相关。育成期间重点是供给优质饲料,将体重控制在饲养标准的范围内,及时淘汰鸡群中的病残鸡,并不断分群饲养以提高鸡群的均匀度。
(三)加强产蛋期的“三快”管理,提高产蛋率进入产蛋期,鸡在生理上有很大的变化,在生产中出现了“三快”,即蛋重增长快,产蛋率增长快,体重增长快,因此在产蛋期对蛋鸡的管理必须围绕这“三快”进行。
1.合理调整饲料,满足产蛋鸡的生长和产蛋。进入预产期后,要注意饲料的过渡,换料过早和适口性差的高钙饲料,使鸡采食量下降,减缓鸡生长及生殖系统发育;换料过晚,会使鸡体内的钙流失,造成软骨病,蛋壳质量差。因此换料过程要逐渐进行,最终达到产蛋期饲料的标准为止,切不可突然换料。
2.创造一个适宜蛋鸡的生长和产蛋环境。从育成期到产蛋期,鸡在生理上有很大的变化,常常会使鸡体出现“负平衡”,使得整个鸡群出现体质差,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低,很多鸡在开产后容易得病。针对这一情况,应根据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给蛋鸡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稳定的环境,防止各种应激反应发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蛋鸡的最大生产潜力。
(四)选用优质饲料,减少饲料浪费,降低饲料成本养鸡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饲料,饲料的费用支出约占整个养鸡费用的70%以上。若饲养管理不当,必然会造成饲料的大量浪费。据笔者调查得知饲料浪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浪费,另一种是因饲料转化率低造成的间接浪费。直接浪费主要有饲料添加过多;饲槽设计安装不科学,鸡采食流失;饲料保管不当引起的浪费。间接浪费主要原因是营养不平衡造成的饲料转换率低。减少直接浪费措施较为简单,根据产蛋鸡的不同周龄和笼养密度对饲料槽的安装高度、深度、长度进行调换,做到少喂勤添。降低间接浪费的主要方法是根据不同日龄、不同季节进行科学配方,提高饲料报酬。
三、疫病防控是重点
蛋鸡生产因其具有饲养周期长的特点,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传染病。因此蛋鸡生产的疫病防控,要坚持“一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一个原则就是防重于治;三个环节,即控制传染源、切割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动物免疫力。其中控制传染源是最积极主动、最经济简便、代价最小的防病措施。然而目前蛋鸡生产中,对待传染病的预防往往是注重蛋鸡免疫和抗生素的使用,而忽视控制传染源,其结果是病原微生物与环境和易感动物之间不断产生新的相互适应,出现新的变异毒株和血清型,导致越防越多,难度越来越大。
因此蛋鸡养殖必须坚持“一个原则”,把握“三个环节”,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合理选择场址,周期性地清除鸡舍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无害化处理病死家禽和粪便、污物,不准陌生人进入鸡舍,鸡舍周围要做好灭鼠和防鸟工作,从根源上控制传染源;科学制定免疫程序,根据不同鸡的日龄,分别注射各种疫苗,并开展免疫监测,提高易感动物机体免疫力;同时对鸡舍、用具采取定期药物消毒,及时清除舍内粪便,切断传播途径。减少死鸡和杜绝疫情发生以确保蛋鸡场安全经营。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