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配合温针治疗背肌筋膜炎68例
2013-04-07高瑞红
高瑞红
水针配合温针治疗背肌筋膜炎68例
高瑞红
(河北省滦平县中医院,承德 068250)
针灸疗法;水针;温针疗法;筋膜炎
背肌筋膜炎是以腰背部疼痛、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久坐久睡或劳累后疼痛加重的病症。笔者采用水针配合温针治疗背肌筋膜炎6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8例背肌筋膜炎患者均为2010年至2012年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6岁,平均37岁;病程最短1 d,最长0.6年;寒证20例,湿证25例,瘀血证23例;抗“O”和血沉升高者16例;单侧致病39例,双侧29例;可触及局限性硬结26例;感觉有麻木症状者46例。所有患者均可触及压痛点。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诊断标准[1]。即患者有胸背部疼痛、牵涉痛或触及索状改变而有压痛。影像学诊断未发现胸椎及肺心病变。排除因肋软骨或其他慢性损伤性炎症引起的疼痛及肿瘤、结核等器质性病变及有关的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肩背痛。
2 治疗方法
2.1 水针治疗
取背部压痛点,即阿是穴。采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将祖师麻注射液2 mL,当归注射液2 mL,利多卡因注射液1 mL混合。常规消毒后进针,在得气后针尖稍后退,无回血后穴位注射药液1~2 mL,每次选取2~3个穴位。隔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温针治疗
取患侧T1-5夹脊穴。寒证加肾俞,湿证加足三里,瘀血证加血海。患者取俯卧位,采用0.35 mm×50 mm毫针进行针刺,得气后留针,取艾段点燃后套于针柄,调整艾段距皮肤位置,以患者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为宜。待艾段自行熄灭后取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
治愈: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随访1年后无复发。
有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每遇天气变化偶有不适。
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68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42例,有效2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2%。
4 讨论
背肌筋膜炎是筋膜、肌腱、腱鞘、韧带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背部肌肉的急性扭伤未能及时适当的治疗或由于长期单一姿势弯腰负重的体力劳动等引起。腰背痛、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本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多因劳损、肝肾亏虚或外邪侵犯而致脉络、经筋受损,气血壅滞,经脉不通所致。T1-5夹脊穴解剖部位可涉及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等多块肌肉。通过温针治疗可疏通五脏六腑之经气,祛除体表之病邪,达到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活血化瘀的作用,选取这些穴位则可直接作用于疼痛、麻木部位,可达到有效作用量。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足三里可健运脾胃而化湿;肾俞可振奋阳气而驱散寒邪。祖师麻注射液可祛风除湿、活血止痛,可用于肢体关节肿胀、冷痛或刺痛,活动屈伸不利,阴雨天加重等病症;当归注射液可补血生血、活血止痛,可治疗因络行不畅所致之诸痛,如局部闪、扭、挫伤疼痛等;利多卡因则可起到麻醉止痛的效果。3种药物混合既可达到快速止痛作用,又可使作用持久。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2012-08-31
高瑞红(1977 - ),女,主管护师
1005-0957(2013)03-0217-01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