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2013-06-11尹建平李迎真郝琳慧吴丽芳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3期
关键词:点穴俞穴亚健康

尹建平,李迎真,郝琳慧,吴丽芳



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疗效观察

尹建平,李迎真,郝琳慧,吴丽芳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深圳 518013)

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背俞穴配合点穴、药熨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艾司唑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变化并判断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93.3%,对照组分别为43.3%和7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0.01)。针刺背俞穴为主是一种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

针刺疗法;失眠症;电针;拔罐;药熨;点穴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失眠是亚健康人群最常见症状之一,失眠在亚健康状态中发生频数为73.4%[1]。亚健康状态失眠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入睡及再入睡困难、睡眠深度不够、多梦及早醒等状态。

西医针对失眠多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甚则运用抗精神类药物达到睡眠的生理要求,此类药物会引起患者日间困倦,并造成认知功能的损害。此外,这类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和依赖性等不良反应,从而造成肝、肾损害。

中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融会贯通了“治未病”的观点,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不同方法论治,针对性强,因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2]。为进一步探讨中医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笔者自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采用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失眠患者30例,并与口服药物治疗3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失眠患者均为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治未病中心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5年。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3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3]中有关非器质性失眠症的诊断标准拟定。即身体检查无明显疾病,但呈现出疲劳;活力、反应能力和适应力减退;创造能力较弱,自我有种种不适症状。失眠症状包括入睡难、保持睡眠难、早醒、醒后自感不适和白天困倦等,每星期至少发生3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亚(医学)临床状态。

1.2.2 中医辨证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相关标准。①心脾亏损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健忘,纳差倦怠,易汗出,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②心肾不交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遗精盗汗,舌质红,脉细数;③心胆虚怯表现为心悸多梦,善惊恐,多疑善虑,舌淡,脉弦细;④肝阳上扰表现为急躁易怒,头晕头痛,胸胁胀闷,舌红,脉弦;⑤脾胃不和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嗳腐吞酸,心烦口苦,苔厚腻,脉滑数。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失眠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初中或初中以上文化水平;④匹兹堡睡眠质量(PSQI)指数[5]评分>7分且≤15分;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合并有心血管、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性疾病者及受过严重精神刺激者;③年龄在18周岁以下者或60周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④已接受其他有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的效应指标观测者。

刊载于《新青年》第6卷第6号(1919年11月)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表达出鲁迅五四高潮之际对父子关系的思索,向来为人们所关注。实际上,鲁迅这方面的思考并不限于此篇杂文,从五四前后直至晚年,在其杂文、散文、散文诗、小说、诗歌、书信、日记及翻译作品里,都能看到他对这一问题的深邃思索与真情流露。本文对此试做梳理与分析。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患者取俯卧位,采用毛刺疗法,即均采用长25 mm毫针,直刺以上穴位,针刺深度为0.8~1分,毫针垂直立于皮肤表面即可,匆施手法,针刺后接G9805-C电针仪,留针20 min。针刺结束后,采用点穴疗法,即用大拇指点压以上各穴,每穴3~4 min,应使指力直透深层。点穴结束后,在上述穴位上拔罐,留罐10 min。取罐后采用药熨疗法,药熨处方为桂枝30 g,川芎20 g,艾叶30 g,大腹皮20 g,厚朴20 g,小茴香20 g,苍术20 g,制附子20 g,公丁香20 g,柴胡20 g,白芍20 g。将以上药物用布包好隔水蒸热后熨于穴位处,每次约20 min,以皮肤发红为准。

2.2 对照组

口服艾司唑仑2 mg,每日1次,睡前服用,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休息2 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PSQI评定睡眠质量。

3.2 疗效标准

依据1993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相关标准。

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

显效:睡眠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

有效:症状减轻,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

无效:治疗后失眠没有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治疗前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改善PSQI评分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3.4.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0.0%和93.3%,对照组分别为43.3%和76.7%,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0.01)。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2)<0.01

4 讨论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失眠治疗多有阐述,虽论述不一,但多从心论治。笔者在“治未病”工作中翻阅大量文献古籍、总结临床经验发现,失眠究其病因,不越外感、内伤两端,外感者,常为各种热证中的一种症状;内伤者多涉及心、肝、肾、脾、胃等功能状态。但不论外感、内伤,病势犹浅,尚未深入。《素问·皮部论》:“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也,必先于皮毛。”《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益其虚也。”而毛刺法作用于皮部,就是要充分发挥卫气的作用,故治以毛刺、点穴等法作用于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既可除外感之热,又可激发皮部经气影响经络功能,从而起到疏通经气、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肝俞、肾俞、脾俞、胃俞为脏腑之气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能够调畅气机,泻肝胆之火,调理脾胃之气,滋补肝肾,养心安神。《灵枢·本神》中提出“心藏神、肝藏魂,肾藏志、脾藏意”,又膀胱经循行“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故毛刺、点穴等法刺激心、肝、胆、肾俞可以养肝补肾,濡养筋骨,健脑安神,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素问·逆调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证治准绳》:“补肾不如补脾,以脾上交于心,下交于肾故也。”由此可以看出脾胃升降协调,为全身气机升降和心肾交通之枢纽。故毛刺、点穴等法刺激脾俞、胃俞可以健脾补胃,脾胃气血充足,得以上奉心血,则心火不亢而能下潜以温肾,肾精得后天之精补助而有所藏,则肾水足以上承以济心而安神,心神得安,则失眠得治。这为我们肝肾、脾胃养护疗法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张颖清教授发明的生物全息反射理论指出,在脊柱的两侧,膀胱经内侧的边缘上,分别同时存在两条全息反射区,其中第4、5胸椎为肝、胆全息反射区;第6 胸椎为胃全息反射区;第7、8胸椎为十二指肠、脾全息反射区;第9、10、11胸椎为肾-腰全息反射。这亦是肝肾、脾胃养护的理论依据之一。内脏功能的调节主要和植物神经有关,而膀胱经背部背俞穴的分布规律与脊神经节段性分布特点大致吻合[6],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就诊者,其背部的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局部肌肉僵硬,触之有条索状物或硬结。针刺、点按等对背俞穴体表的各种良性刺激不仅可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组织代谢、解除神经血管的受压、消除或减轻躯体因素对内脏神经的影响,而且通过刺激背俞穴还可影响交感神经末梢多种化学递质的释放,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从而调节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综上所述,失眠涉及多个脏腑及气血阴阳失调,通过刺激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腧穴,以有效调节五脏六腑的气机功能,振奋人体的阳气,恢复机体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改善亚健康状态失眠的效果[7-10]。然而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并未对PSQI各成分评分作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对失眠患者抑郁、焦虑等伴随症状未做具体深入研究,亦未对次要疗效指标,如临床医生总体印象(CGI)、生活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等进行疗效评定,所以,此不足之处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之一。

[1] 谢雁鸣,刘保延,朴海垠,等.基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亚健康人群一般特征的探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7):612-616.

[2] Feng Z, Pang Y, Ye FW. TCM non-medicinal therapy for regul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08, 6(6):376-380.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1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187.

[5] Buysse DJ, Reynolds CF 3rd, Monk TH,.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a new instrument for psychiatric practice and research[J]. Psychiatry Res, 1989,28(2):193-213.

[6] 吴新贵,何源浩.背俞穴的主治作用及其机制[J].中国临床康复, 2006,10(43):170-182.

[7] 黄琳娜,安军明,董虹凌,等.头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9):596-597.

[8] 孙远征,夏昆鹏.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中风后失眠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6):363-365.

[9] 管小丹.督脉和心包经刮痧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4):231-232.

[10] 夏粉仙,甘莉,叶红明.内关穴埋线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4):233-235.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n the Treatment of Subhealthy Insomnia Majorly with Acupuncture at Back-shu Points

-,-,-,-.

,,,518013,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needling Back-shu points majorly in treating subhealthy insomnia.Sixty patients with subhealthy insomnia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30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needling Back-shu points plus acupoint pressure and hot application of medicin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Estazolam. The changes of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clinical efficacy was evaluated.After treatment, both groups had significant changes in PSQI score (<0.05). PSQI scor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0.05). The recovery and markedly effective rate and total effective rate were respectively 70.0% and 9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43.3% and 76.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0.01).Needling Back-shu points as the major treatment method is an effective way in treating subhealthy insomnia.

Acupuncture therapy; Insomnia; Electroacupuncture; Cupping therapy; Hot application of medicine; Acupoint pressure

1005-0957(2013)03-0180-03

R246.6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3.180

2012-10-28

广东省中医药科研课题(2010316)

尹建平(1957 - ),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李迎真(1980 - ),女,住院医师,E-mail:526247039@qq.com

猜你喜欢

点穴俞穴亚健康
宋氏扁针点穴拔罐验案举隅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阴吹验案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葵花点穴手
全新经络点穴 教你长远赚钱
猪群亚健康
耳尖结合背俞穴针刺放血治疗粉刺肺经风热证32例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