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360例
2013-04-07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综合管理部卫生保健分部西安710065
米 新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综合管理部卫生保健分部(西安710065)
肌性斜颈也称先天性斜颈,是一侧胸锁乳突肌纤维性挛缩导致头和颈的不对称畸形。以头倾向患侧、前倾、下颌旋向健侧和面部变形等为特点[1]。若失治或治疗不当,往往缠绵难愈,留下终生残疾[2]。笔者经30多年临床治疗与观察,认为采用手法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60例,男192例,女168 例。病程<1周20例,1周~1月144例,1~3月124例,3~6月40 例,6~12 月24 例,>1 年8 例;病位右侧188例(占52.22%),左侧172例(占47.77%);初诊年龄<1月32例,1~3月的144例,3~6月92例,6~12月68例,>1岁24例(其中8例术后复发,4例为11岁);分娩方式:顺产124例(占34.0%),臀位96例(占26.66%),产钳60例(占16.66%),剖宫产52例(占14.44%),胎头吸引24例(占6.66%),产程长4例(占1.11%),顺产与其它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产妇妊娠期接触X 线、汞、铅等有害物16例,经常坐、卧活动较少28例,分娩婴儿体重4000g以上8例,家族中有斜颈遗传史12例,伴有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6 例,临床分型:肿块型251 例(占69.72%),非肿块型109 例(占30.27%)。患肌肿块<10mm×5mm 较硬且有弹性或条索变硬弹性较差,头偏歪度<5度,颜面轻度不对称的为轻度共84例(占23.33%);肿块<15mm×10mm,坚硬或条索变硬弹性差,头偏歪度5~10度,颜面部畸形为中度共132例(占36.66%);肿块>20mm×15mm,坚硬如骨或条索坚硬无弹性,头偏歪度>10度,颜面部明显畸形或颅骨发育不对称为重度共144例(占40%)。所有数据均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拟定诊断与疗效标准。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松解粘连、软坚散结。常用手法:患儿仰卧位或被抱直立位推揉法:医者用食、中指推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处5min,重点在块状物或条索状处;拿捏法:医者用拇、食、中、无名指在患处顺时针方向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往返5min,然后按摩提拿斜方肌、头夹肌、颈阔肌,并以肿块处为重点;弹拨法:医者用拇指罗纹面对患侧胸锁乳突肌作上下往返的弹拨法,同样以肿块为重点,此法刺激力度较大,在弹拨的同时可辅以指揉法以缓解其疼痛反应。牵伸法:医者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顶,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逐渐拉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幅度由小渐大,在生理范围内反复进行20次。旋转法:固定患儿双肩,医者托住患儿头部以头倾健侧、下颌旋向患侧方向,在生理范围内旋转20次;托法:医者一手扶住健侧耳后上方,另一手托扶住患侧耳下方缓缓用力向上。
分型施治肿块型:以软坚散结消肿为主,用重泻法,治疗在常规操作基础上,重点以按揉提拿肿块为主,取穴人迎、水突、扶突、斜颈穴(肿块中央)。非肿块型:以舒筋解挛,牵伸患肌为主。治疗在常规操作基础上,着重按揉患侧胸锁乳突肌的起止点及加强被动牵伸患侧胸锁乳突肌,取穴大迎、天突、完骨、天柱。大于6月患儿要配合托法,以矫正可能存在的继发性颈胸椎脊椎侧凸;手法每日1次,每次20min,1个月为1个疗程。消斜膏(自拟)活血通络,消肿散结。方药:当归、赤芍、威灵仙、蒲黄、红花各15g,路路通、姜黄、大黄各10g,白芷、伸筋草、蒲公英、透骨草各30g。上药研成细末过筛,用高梁酒与开水和蜜糖调均成膏。每次取适量加温接近正常皮肤温度外敷于患肌部位并上盖纱布,然后在药的上方热敷30min。24h更换1次,10d为1疗程,注意避免烫伤。早教训练:要求家长在平时注意纠正患儿不正确的姿势,睡卧时可在头两侧各放置一个沙袋,以便纠正头部姿势;3月以上的斜颈患儿,采用俯卧位,在患儿胸部垫一小枕,用婴儿感兴趣的玩具吸引其做仰卧位抬头训练,并尽量使头部向健侧、下颌稍旋向患侧倾斜。
疗效标准 治愈:头颈歪斜已纠正,肿块消失,挛缩解除,颈项活动正常;好转:头颈歪斜较前有所改善,肿块变软、缩小,挛缩有所缓解,颈项活动受限;无效:歪头症状无改善,胸锁乳突肌的挛缩及肿块继续存在。
治疗结果 本组360例均通过6月~3年门诊随访,结果痊愈332例,好转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88%。
讨 论 病因病机根据国内外的文献总结主要有宫内和宫外两大学说。此外还有炎症学说、血肿学说等[5]。宫内学说认为胎儿在宫内受到异常因素或压迫,头颈部歪向一侧,使该侧胸锁乳突肌局部受压,长期的缺血和短缩,导致挛缩。宫外学说认为是由于产伤造成,在分娩过程中,一侧胸锁乳突肌受到过度牵拉、挤压、损伤出血形成血肿,血肿机化而挛缩,或由于产程过长胸锁乳突的某段血管受阻,引起肌肉部分缺血,进而纤维化造成挛缩。中医学认为,本病系由小儿颈部经筋受损,气血逆乱,瘀血停滞,筋脉失养所致。根据临床观察笔者认为,肌性斜颈发病因素除了胎位不正、产伤、感染因素外,与胸锁乳突肌发育和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肌肉的血液循环障碍为直接的发病原因,但不排除先天性致病因素,因此提倡优生优育,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分娩婴儿时尽量避免产道,产钳等损伤,以防止肌性斜颈的发生。
鉴别诊断 肌性斜颈可经B 超检查患侧胸锁乳突肌,可显示患肌增粗、增厚,或可探及肌性肿块,回声增高或减低,肌纹理增粗、紊乱等及临床表现可确诊,但还要与其他斜颈相鉴别。颈椎骨先天性畸形:颈部短而粗,活动度减小,X 线片示颈椎半椎体、颈椎融合等畸形;颈椎结核:颈项活动使疼痛加剧,X 线片示椎体骨性破坏和椎前脓肿;颈椎半脱位:有咽部或颈部软组织感染病史,突然出现头颈部偏斜,活动受限,项肌紧张。X 线片示环枢椎半脱位;眼性斜颈:患儿由于一侧近视,另一侧远视,可出现头颈部向一侧倾斜。但胸锁乳突肌无挛缩,头颈部旋转无受限。鉴别时可遮盖一眼,只用另一只眼视物,遮盖半小时后如果原先异常头位改善,甚至消失了,说明是眼性斜颈;耳性斜颈:多由一侧耳听力障碍,患者在注意倾听时常表现为斜颈姿势,X 线片颈椎骨无异常,亦无胸锁乳突肌挛缩;还应特别强调的问题是斜颈患儿,应注意检查是否伴有颈部肿瘤、脑瘫性斜颈、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
注意事项对小儿肌性斜颈识别和治疗越早越好。一旦年龄增长可导致头面部畸形严重,不仅影响美容而且对小儿及家属心理上负担加重[6]。采用手法分型治疗小儿肌性斜颈有其明显的优越性,通过手法推拿的良性刺激,可使病变局部产生热能,以促使肌肉组织的炎症吸收;配合外用中药“消斜膏”热敷,能充分利用夜间休息时间进行治疗,达到消肿止痛,软坚散结和纠正斜颈目的;早教训练能巩固手法的疗效,患儿易接收。在操作时应在患处擦适量滑石粉,以勉损伤患儿肌肤。治疗中注意手法不宜太猛,宜轻而不浮,沉而不滞刚柔合一。幅度不宜太大,循序渐进地进行手法治疗。观察发现,3个月以内的患儿痛觉不太敏感,在治疗时多半处于睡眠状态,颈部及肌肉都处在松弛状态,是治疗的最佳时期。本组360例,3个月以内患儿疗效满意,3个月至6个月疗效次之,1岁以后疗效不理想。此外还有4例无效,多因治疗不及时,年龄偏大,或中断治疗等因素,影响了疗效。对1岁以上患儿,头颈及面部畸形明显,患侧胸锁乳突肌条索纤维化明显则不宜用本法治疗。
[1] 许 丽,褚海椿,余慧华,等.揉捏牵转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98 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2):156-157.
[2] 段振宇,杜智丹.推拿手法治疗小儿肌性斜颈的疗效观察[J].求医问药,2012,10(1)25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75.
[4]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08.
[5] 王帅印,唐盛平.先天性肌性斜颈病因与病理变化的研究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2011,10(5)383-384.
[6] 余文兴.大龄肌性斜颈患儿的手术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