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高

2013-04-07王晓一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效能工作教育

王晓一

(河北联合大学心理学院 河北唐山 063000)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于1977年提出来的概念,是指教师相信自己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自我感知能力。教师教学质量与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自身所处的教学状态和职业价值观念等直接与学生的未来和祖国的教育事业相联系。教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与自我价值观念的关键因素。教师自我效能高,就能够充分肯定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能力,积极地投身到教育事业之中,以热情饱满的姿态进行教学并与学生互动,努力克服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树立远大的教学目标,制定积极的人生规划,并通过不断地提升教学质量,反作用于教师的自我效能,提升自身素养,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缺乏自信心,自我信念动摇,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失衡,降低自我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否定自我,怀疑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内在潜能得不到深度的挖掘与利用,造成自我内心的恐慌与不安,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间接地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因此,充分地发挥与调动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积极作用,培养并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对于完善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整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绩效水平,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存在的有关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而言,在培养和提高我国教师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中,应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着手。

1 物质层面的满足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随着其生理需求满足的不断强化而逐渐形成和改变的,没有生理需求愿望的实现,自我效能感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规范、调整和完善教师的物质层面的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性的现实性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1 提升与教师相关的物质性激励机制水平 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处理教学问题,由于学校对教学的质量要求很高,加上我国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学生个体多样性的差异带来的压力,教师比其他人承受着更大的负担与责任,整个人每天处于一种紧张、焦虑、重复作业的环境之中。有些教师一旦出现教学问题,就会长期处于压抑之中,否定自己,无法发泄自己的消极情绪。因此,必须对老师给予相应的物质性的援助与支持,诸如完善教育体制管理中的有关教师的激励机制,对薪酬管理制度作进一步的细致规划的整理,通过提高物质性的收入来增加教师改善自身生活质量和工作环境的能力,使其有经济实力能够从事一些提高健康水平的事情,让生活和工作变得多姿多彩,形成对周围的环境充满期待,从而激发与维持教师对于自己对于岗位的满意度。

1.2 制定积极的培训制度,强化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现自我效能感低的现象,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工作努力程度产生不利的影响[1],不仅降低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行为,其自身也得不到积极的学习与提高,甚至会影响到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部分教师也进行过积极地探索,但终因方法不得当不得不中止,高校自身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机构对教师系统化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积极地参与培训活动,通过一系列正规性的积极训练,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能够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与认识[2]。

1.3 更新学校的硬件设施,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 古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随着我国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的教学任务越来越重,教学的容量逐渐增加,其内容越来越深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要求的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学校有相应的先进的硬件设施能够适应和满足教师的需求,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利用硬件设施的优势动力作用,间接地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硬件储备作为基础,纵然有再高的本领,教师也不能把知识及时的传授给学生,使其产生一种有心无力的失败感,助长消极情绪,影响教学成果的同时,将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3]。

2 精神领域的满足

2.1 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 职业测评显示,个体倾向于选择最能满足个人需要的、实现职业满意的职业环境。学校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开发出一种积极的工作环境,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促进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培养积极的工作态度,增强教师的努力程度,同时通过彼此间的观察、学习、交流与沟通,营造教师间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有助于活跃教学氛围,开发教师创新性思维,增强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强化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目标,避免产生自卑感、无助感。

2.2 恰当处理师生关系,实现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 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两个最重要的教学关系主体,缺一不可,能够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是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根源。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地搭建师生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与讨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在课堂中,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课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来的疑问要进行积极的反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能够给予无私的爱与帮助,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教师通过解决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问题,完成了教师的任务,体现了教师的自身价值,从而变相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实现师生共赢。

2.3 娱乐身心,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教学工作的完成能够体现教师的自我价值,但如果长期从事高负荷量的工作,不但不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价值的体现,反而影响教师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使教师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对自己不利的一面,甚至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地参加一些娱乐身心的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能够在教师的岗位上发现更多的乐趣,找到从事教育工作的兴奋点,培养和激活教师自主工作的内部驱动力[4],增强自己的成就动机,保持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1] 陈朝新.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25(4):81

[2] 罗 玲.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905

[3] 张 葵.如何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4):179

[4] 庞丽娟,洪秀敏.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43

猜你喜欢

效能工作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题解教育『三问』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不工作,爽飞了?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