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管理创新研究
2013-04-07魏骅周娟
魏骅 周娟
(安徽中医学院思政课教研部 安徽合肥 230038)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建设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期待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些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有些教师教学方法不够生动丰富,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1]。笔者认为,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思政课的教学过程由备课、课堂教学、课外交流辅导、社会实践、成绩评价等五个基本环节组成。思政课教学过程管理,就是按照思政课课程建设要求组织教学的过程,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的教学过程,建立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学生思想特点相契合、与专业背景相关联、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和总结等措施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本文在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学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探索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方法,寻找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途径。
1 思政课教学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对思政课管理理念滞后 虽然各高校将思政课作为必修课开设,但学校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学生出于个人实际效用的功利需求,并没有真正地对思政课给予应有重视。从学科认识角度看,个别领导和少数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是独立的学科,只是意识形态的说教,占用了大量的有效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从经费保障角度看,主管部门三令五申要求落实思政课教学专项经费,但仍有部分高校并未真正落实到位,思政课建设经费仍然紧缺;从机构设置角度看,主管部门要求设立直属学校党委领导的思政课二级机构,但仍有少数高校的思政课二级机构没有真正独立。
1.2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不相适应 这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截至2009年,全国专兼职思政课教师有6万多人,其中专任教师有4万多人,按1:400的思政课师生比下限计算,教师缺口仍然很大;二是教师专业素质亟待提高,高水平的教师流失严重。1998年以后,承担“两课”教学的部门纷纷开办新专业,成立教学学院;2008年以后,思政课从相关教学学院中分离出来,又成为独立机构。几经反复,使很多思政课教学骨干转变为专业课教师。部分从辅导员、管理干部等转岗成为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三是部分新进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新进教师学历高,科研能力强,但对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对教学投入的精力不足,对教学研究力度不够;四是部分专任教师对思政课认识存在误区。思政课专任教师数量不足,课时量较大,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教师教学工作量又往往与校内津贴挂钩,教学成为部分思政课教师谋生的职业而非为之奋斗的事业。
1.3 思政课课堂教学控制不严 整体性是05方案的特点,调整后的思政课各门课程和课程总体安排都具有整体性特点。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内容选取上对教材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2]。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和经济学专业背景的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内容选取上差异很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对修养、法学部分教学内容选取也与教师专业背景和研究领域有密切关系。少数高校以思政课社会实践学分的名义,大幅度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大幅度删减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思政课内容选取呈现个性化,甚至是随意性。
1.4 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待提高 从教学手段看,思政课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普遍不高,表现在:一是多以文字为主,二是编排不合理,三是色彩让学生看得吃力,四是音像资料清晰度不高等。多媒体仅仅是教学手段,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信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但如果制作水平一般,单一的背景、呆板的界面、简单的文字、不相关的图片,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内容看,思政课是理论性鲜明的课程,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以理服人”,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更易引起学生反感。从课堂气氛看,学生往往对思政课存在偏见,被动接受,如果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学语言缺乏感染力,都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思政课是必修课程,也是学位课程,教师普遍将考勤作为学生成绩考评的项目之一,学生为了不挂科而身在课堂,神在课外,存在被动学习的现象,甚至对课程产生一种轻视和莫名其妙的抵触情绪,课堂上看英语、玩手机、听音乐,甚至聊天等,不一而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很严重[3]。
1.5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化建设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思政课实践教学既属于又不同于统一谋划、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的大学生专业课实践教学、岗位见习实习、“三下乡”等“大实践”活动。它实际上是一种“小实践”,即把思政课社会实践安排在课程学时内,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区服务调查等形式实施,以学生社会实践小论文或调查报告为主要形式,确定学生成绩。“小实践”是思政课程社会实践的实现形式。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学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认识不足,投入不够;二是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并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模式。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各门课程自由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甚至由课任教师随堂布置,随意性大。实践教学往往成为减少思政课教学课程的理由或借口。
1.6 学业成绩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思政课考核方式单一,学业成绩评定主要采用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往往依据的是考试成绩。在评价方式上重考试成绩轻过程管理,形成“课上记笔记,课下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在内容上重认知轻情感、重书面知识轻分析能力,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不合理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造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获取信息单一、批判性思维不强等问题。
2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方法
2.1 实现教师队伍职业化 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管理的重点,建设一支专任教师为主的职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以专任教师为主体,部分高校领导、辅导员、管理干部等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也兼职承担思政课教学,有的因教学效果较差影响了思政课教师职业化形象。思政课教学因其政治性、学术性,更加强调专兼职教师的职业化。职业化的教师要以教学为中心,要加强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同时要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教师的交流要实现学术化[4]。
2.2 推进集体备课项目化 思想课教研室分别承担思政各门课程建设任务,因其与课程的对应关系,多名教师承担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具有集体备课的条件。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中,教研室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专题,通过对专题项目化管理,推进备课集体化。所谓专题项目化管理,就是通过教研室招标的方式确定专题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牵头完成备课(包括教案、讲稿和课件等)后,由教研室组织教师按照项目评标的方式,对专题提出修改意见。经过1~2次集体备课,能够统一课程教学,统一教学内容等,为课堂教学标准化奠定基础。集体备课项目化,统一教学内容,实现教研活动平台化,推动课程教学团队建设。
2.3 尝试课堂教学程式化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发挥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导作用的重要场所,课堂不能过于散漫。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规程,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如规定第一次课要QQ号、手机号码等联系方式留给学生,便于交流;每次课前放几分钟新闻或影像资料,将学生的注意力收回课堂;每节课至少要走下讲台3次,与学生交流沟通;每次课结束用一句话总结教学内容等。通过程式化的要求,迫使思政课教师立足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活跃课堂气氛,是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2.4 探索实践教学标准化 思政课社会实践立足“小实践”,立足课内,与其他社会实践协调一致,是增强思政课针对性实效性的拓展。思政课社会实践各门课要从整体性要求,力求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各门课程需要筹划灵活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既可在课堂内展开,也可在校内和校外不同场地开展。如在课堂进行专题讨论、时事评论、撰写专题小论文、辩论会、模拟法庭、影像资料观后分析等;在校内让学生调查食堂饭菜浪费情况、校园环境情况、新生环境适应情况、大学生恋爱问题等;在校外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在校外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5]。
2.5 拓展课外交流新媒体化 思政课必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课堂交流有限,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是课外利用新媒体的交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意义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学习的教学方式显得很狭隘。大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从互联网上获得大量的教育资源,进行交互学习。新的学习方式帮助大学生养成了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增长探索经验,自主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认识的局限,大学生看问题容易主观片面,批判力有余而鉴别力不足,心理易波动,急需思政课教师的课外有效引导。思政课教师利用新媒体能以普通一分子参加讨论,更能了解学生心声,捕捉大学生思想动态。大学生对新媒体的青睐促使思政课教师课外要贴近教育对象的活跃场所,新阵地的占领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地铺开,既要建设专门的思政课教育主题网站,也要借助现有的颇具影响力的综合网站进行隐性的思政课课外交流;既要有固定的网站阵地,也要有重大事件、节假日的QQ群、飞信传递。所有可利用的新媒体资源都要进行精心策划和布局,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课外交流途径。
2.6 学生成绩评价结构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学生成绩评价关系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度。传统的评价方式一张试卷定高低,重视对“知”的考察,忽视对“行”的检验,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6]。思政课有关学生成绩评定需要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评价来指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思政课形成性评价过程中,强调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不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指标,而以学生的发展、成长为目标,根据青年学子思想活跃、期盼参与、敢于接受新事物、勇于引领新潮流的特点,将整个教学过程作为考察对象,让学生作为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鲜活的事例和第一手资料,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变枯燥的理论说教为生动、富于启发性的引导和提示,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理想信念的内化[7]。
3 创新教学过程管理的途径
3.1 专题内容与招标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 教研室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单位,思政课各门课程均有独立的教研室,标准化教研室建设过程中,经过充分讨论,依据大纲、教材和课时数,结合办学特色和主要专业特点确定专题内容,统一教学口径。对专题通过招标形式选拔专题备课组负责人,发挥集体备课优势。使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了制度性保障。
3.2 课堂教学与课外交流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 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方面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实现因材施教。
3.3 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思政课更要注重知行统一。一方面要坚持思政课的学术性,提高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好思政课课内实践课程和课外活动课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社会实践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将思政课所学知识内化升华为积极的社会行为。
3.4 多样化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有利于提高发挥学生在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性 一方面,思政课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由终结评价到形成性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探索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模式,全面考察、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思想道德状况,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另一方面,思政课不仅对理论教学进行评价,而且对实践教学展开考核。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一个课程体系,应当建立系统恰当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理论教学的形成性评价与实践教学的体系化考核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思政课中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培养、教育学生。
3.5 教学过程管理程式化与教师教学个性化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思政课教学仅有课堂教学的程式化规定是不够的,课堂是属于教师的,教师的主体性发挥及个性是思政课的魅力所在。教学的程式化是原则性的要求,是传达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的最低要求,必须与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个性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6 教学环节独立性与过程管理整体性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思政课的人才培养质量 思政课教学过程管理,包括备课、课堂教学、课外交流辅导、社会实践、成绩形成评价等五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各具特点,通过独立性管理取得实效非常重要。同时,思政课教学也需要从过程的整体性方面抓管理,这也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的关键。
[1] 袁贵仁.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学生满意”的高素质教师队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2):6
[2] 王克峰.加强高校“两课”实效性的对策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0):25
[3] 王建英.浅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4):50
[4] 林冬妹.提高高职院校“两课”教师素质的对策探析[J].理论月刊,2005,(1):81
[5] 徐 萍.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实效性[J].学理论,2010,(33):297
[6] 张爱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冷思考[J].学理论,2010,(31):342
[7] 周 娟.形成性评价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