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2013-04-07王浩
王 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国共两党握手言和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全民族的抗战如火如茶地开展起来。尽管如此,腐败这股风并没有在中国大地上止息。国民党统治区内“前方吃紧,后方紧吃”贪赃枉法的现象也部分蔓延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清醒地看到,尽管根据地的腐败在性质上、程度上与蒋、汪政权不能同日而语,但腐败行为的进一步扩散必然削弱本来就很薄弱的抗战经济物质力量,损坏的是抗日军民的抗战热情。如果不清除,将危害极大。在党中央领导下,根据地实施了一系列预防和打击腐败现象的措施,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抗战环境,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行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受到了广泛赞誉。
一、坚持党的领导并始终保障人民利益是廉政建设的最终归宿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也是加强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核心内容。要践行这一宗旨,就要时时处处关心群众,坚定不移的依靠群众,倾听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要。这一点同时也是政权建设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人民服务决定了政权性质必然是人民政权。人民政权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切实实为人民谋利益。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理论、路线和策略,也就必须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这根党的生命线。毛泽东曾多次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为谁掌权、为谁执政,是决定干部廉洁奉公还是以权谋私的根本问题。一个干部,如果能够真正做到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一定能够远离腐败。基于这样的认识,党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生动地并卓有成效的为人民服务的教育。1944年9月8日,为了纪念普通士兵张思德,中直机关1000多人参加了他的追悼会。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联“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并发表了著名的讲话《为人民服务》。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教育是廉政建设的思想保证
在任何时期,党员干部都是贯彻落实党的决策的中心力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那样复杂困难的斗争环境下,党员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为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保证党的战斗力,政权廉政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在抗日根据地,各种干部培训班以及各级党校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提升了党员干部防腐拒变能力。另外,各种报刊杂志的正面积极地宣传也对干部队伍思想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因腐败迅速失败的深刻历史教训,毛泽东看后,要求全体党员人手一份,认真学习,“叫同志们引以为戒”[1]。1942年,根据地在党内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对全党进行了一次普遍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整风运动使各级党员干部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更加自觉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次整风也使全党更加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优良作风,有力地加强了党的建设。在农村,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号召干部争当贫下中农的好“长工”,广泛开展了“长工”教育。通过深入的为人民服务教育和公仆教育,边区的干部面貌焕然一新。林伯渠在第二届参议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一些不知疲倦的人民的忠仆,他们念念不忘的,只是抗战和人民的整个利益。因为他们有全体人民作后盾,他们在一切困难面前都有着充分的信心与勇气,也有着高度的工作热忱。”受到服务意识教育的这些公仆,为了减轻人民的负担,过着不如工人农民的极其贫寒的生活。他们把勤俭节约、廉洁奉公当成自己本能的行为。
三、健全的体制机制是廉政建设的制度保证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政权普遍采取“三三制”的形式。尽管党员在政权中所占比例只有三分之一,但是依然确保了党对各级政府的领导。“三三制”政权是在民主人士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的倡导下建立的。这样的政权结构有利于团结一切抗日的力量加入到党领导下的政权建设中来。他们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既加强了团结,化解了矛盾,更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政府工作。在这样的工作原则指导下,政府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显著减少,大大减轻了政府和根据地人民的负担,促进了团结,有利于党不断开辟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根据地重视加强廉政法律制度建设,使防治腐败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从1937年边区政府刚刚成立的时候就立即提出了法律范畴内的廉政问题,因为抗战时期的中国,缺乏民主和缺少法制相伴相行,一些官员抱着“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观念,肆意用权。掌权者既可掌权为民,也可以权谋私。抗日根据地政府本着简约、管用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惩治腐败、规范干部行为的法律制度。例如,陕甘宁边区政府颁行的《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条例法规,详细规定了边区政府的公职人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公务人员“要在品行道德上成为模范,为民表率。不滥用职权,不假公济私……不贪污,不受贿,不赌博,不腐化,不堕落。”[2]《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也指出:“各级政府人员违反人民决议,或玩忽职守,应受到人民代表会议斥责或罢免,乡村则由人民直接罢免。”根据这些法律条文,边区法院受理并查处多起贪污受贿事件。维护了党的良好形象,为日后的政权民主建设做了有益的探索。事实上,对于防治腐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法律制度落到实处,使它真正成为打击腐败的有力武器。在党中央集中部署和领导下,各根据地各级党政机关和司法部门,严格执行法律纪律。仅抗战开始前三年间,边区司法机关就依法判处了180起贪污腐化案件。其中有盐池县县长曹某,因贪污赌博罚款159元,被撤职法办;安塞县第四、第六区区长,因贪污没收的烟土,分别被判处2年、3年徒刑;华池县第五区区委书记崔某,因贪污100元,也被送上法庭。这些举措都有力地震慑了腐败分子。
四、有力的监督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是党内监督。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党风好坏直接影响边区甚至整个全国各根据地的机关和干部作风。因此,为了保证党内的民主监督,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党内民主制度化,确保每位党员都必须按照党的章程办事,并且参加党的民主生活会,加强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育。这样的党内监督制度教育了党内同志,使每位党员始终牢固的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是党外民主人士的监督。毛泽东在边区参议会演讲中诚恳的说:“共产党是真心实意想把国事办好的。但是我们的毛病还很多。……我们还要经过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来清除这些毛病。这样的内外夹攻,才能把我们的毛病治好,才能把国事真正办好起来。”[3]
边区的“三三制”政权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也就决定了组成政权的人员结构的多样性,但也保证了充分的民主性。大量的民主人士和爱国人士及群众加入到政权建设当中来。据统计,1941年全边区共有3500多名党外人士担任县、科、乡长等行政职务。这些党外人员的加入既发展了统一战线,更促进了民主监督。民主人士参加政府,使来自社会各阶级的批评及意见迅速聚集并上达,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的监督,对廉洁作风的培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是各级参议员的民主监督。在边区,建立的是类似于今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参议会。根据《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参议会有广泛的监督权,由参议会选出的常驻议员有权监督同级政府,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和向政府提出询问。参议会实际上就是代表人民实行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各级政府由参议会选出对它负责。另外,参议员要对干部中的贪污现象,非法行为以及把持包办一切的行为作出检查。这些做法有力促进了政府的廉洁建设。
四是人民群众的监督。《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人民则有用无论何种方式,控告任何公务人员非法行为之权利”的规定大力倡导人民对党和政府监督。也只有把对党和政府的监督至于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政府才不敢懈怠。这是新的人民政权区别于一切旧的政权的根本点。另外,良好的社会民主环境也有利于人民群众展开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时任中共中央主席的毛泽东和边区政府主体的林伯渠亲自接见从几百里外步行赶来争取自身权利的人们。人民群众采取的直接监督的方式有个人检举、集体告发和游行控诉等。1944年陕甘宁边区子长县东一区一乡乡长汤洪栋,指导员史志才两人的案件就是一起集体告发的典型案例,二人因违法失职,以权谋私压迫群众引起群众不满。同月召开乡民大会一致提出将他们罢免,经县政府同意撤销了他们的职务[4]。事实上,落实人民群众的监督也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只有人民才是反腐败的决定力量。
五、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国民党当局改变了对付共产党的策略,开始推行所谓的“融共”政策,特别是1939年1月以后,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反共的中心议题,之后便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他们对共产党的高级干部采取拉拢、吹捧甚至采用美色金钱、高官厚禄威逼利诱。不仅停发了八路军的军饷,甚至调动几十万大军封锁边区,试图隔断边区与外界的联系,将根据地困死饿死,让原本不景气的边区经济更加雪上加霜。他们的这种做法确实达到了一些效果。中共党内的一些人缺乏思想准备,因此在政治上放松了警惕,产生了“右倾”思想。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张闻天在多个场合数次发表讲话,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保持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困难,打破经济封锁以持续抗战,中央领导人带头节约。在延安窑洞昏黄的小油灯下,毛泽东写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鸿篇巨著,他经常在思考问题时把灯芯捏小以节省油灯。大生产运动中,亲手开荒种地。周恩来、任弼时参加中央直属机关纺线比赛中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总司令除领导整个部队的大生产运动外,还亲自参加八路军总部的开荒种菜。可以说,这样感人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时被传为佳话,与那些投降投敌的可耻叛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六、结束语
抗战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廉政建设工作丰富多彩,成效巨大,影响深远。其多方面的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创造出来的,也是被逼出来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8年抗战期间,正是全党上下众志成城,无私奉献,才培育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延安精神”,并且不断激励着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继承好、发扬好这种精神,就能不断开拓未来科学发展的新境界。
[1]李忠全.试论陕甘宁边区倡廉防腐的历史经验.倡廉防腐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130.
[2]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134.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810、793.
[4]张乡民大会罢免坏乡长[N].解放日报,1944-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