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印能源的竞争与合作
2013-04-07戴永红阮露洁
戴永红,阮露洁
(四川大学 南亚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经济均获得了显著的发展,2010年两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1.9%和8.6%,被称为继“四小龙”之后亚洲经济的“双引擎”。即使是在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令世人惊叹。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石油供应不足使得两国寻找石油的压力也越来越大。①Toufiq Siddiqi,“China and India:More Cooperation than Competition i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4,No.2,Spring/Summer 2011.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不安全问题,②由于石油是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从长远和全球观点来看,所谓能源问题,确切地说是“石油问题”。因此本文所说的能源问题主要是石油问题。中印两国采取了若干措施,实施了积极的能源外交,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世界能源“僧多粥少”的格局下,两国一度在能源领域陷于恶性竞争的泥潭,两国的能源合作非常有限。在过去,印度普遍认为中印间不能开展能源合作,③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年,第51 页。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增强,两国开始日益强调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看待能源供求的重要性,都意识到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并且两国已开始转变“零和博弈”的海外能源战略。事实上,中印两国已经展开了能源合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拟从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的角度,对中印间的能源竞争和合作进行探讨。
一、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家合作观
随着全球相互依赖的增强而兴起的新自由制度主义的一个最大亮点是它的合作理论。新自由制度主义者认为,虽然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但是国家是统一的理性主体,在理性的指导下,国际社会的成员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合作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因此他们会努力创设条件达成合作;新自由制度主义撇开了相对收益对合作的限制作用,认为在相互依存和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诸如金融危机、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国际反恐等问题使得人类“共同利益”(即绝对收益)的领域不断扩大,靠单个国家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国际合作才是国际关系的实质;另外新自由制度主义尤其重视制度在促进国家间合作方面的作用,认为制度的存在是为了增进共同利益,减少交易成本,使行为者通过协定合作获得各自收益。正如罗伯特·基欧汉(Robert Keohane)曾指出的,“国际制度赋予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能力,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得到共同利益。”①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Can Interdependence Work?”Foreign Policy,Spring 1998,p.82.尽管新自由制度主义也承认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制约国家间的合作,但是各国在“国际制度”的安排下,是可以实现合作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从各国利益的相互性、互惠战略和制度的意义等角度出发,论证了“即使在缺少中央权威的情况下,追求自身利益的个体(国家)行为也会导致合作局面的出现。②David Baldwin,Neorealism and Neoliberalism:The Contemporary Debat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85.国家之间的冲突是很可能的,但是如果双方认识到合作能使双方都得到实惠,并且在国际制度的协调下,国家之间的合作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稳定的。中印两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合作是这种国家合作观在国际关系实践中的现实体现。
二、中印两国的能源供求形势
(一)中国的能源供求形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也与日俱增。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从2000年到2005年五年的时间内,中国能源消费量增长了60%,是世界能源消费增长量的一半。③Suisheng Zhao.“China's Global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sia-Pacific”,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8,17 (55),May,p.209.随着中国国内汽车刚性需求的增长,中国国内能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2012年,中国原油生产量为2.07 亿吨,而进口量却达到2.71 亿吨。④金正纵横:《2012年中国原油生产及消费情况统计分析》,2013年2月20日,http://www.jzoilgas.com/jz/scxs/2013/0220/4670.html.中国政府估计,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6 亿吨原油,是国内原油预计产量的三倍。分析家预测,2010年中国国内原油需求的61%需要进口,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77%。⑤Suisheng Zhao.“China's Global Search for Energy Security: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Asia-Pacific”,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8,17 (55),May,p.209.
能源短缺状况威胁着中国的能源安全。另外中国能源的供应链也暴露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中,能源运输管道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中国原油进口过于依赖中东,对这一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高达50%。⑥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第48 页。这使得海上运输线路也极为单一,85%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一线,而这条线极易遭到封锁。⑦戴永红、秦永红:《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 期。
(二)印度的能源供求形势
印度是个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除了煤炭储量相对丰富外,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战略能源油气的储量则非常低,⑧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第83 页。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更是严重匮乏。2008年印度国内的石油探明储量仅有80亿吨,只占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0.5%,最多还能开采21年。⑨时宏远:《试论印度实施能源外交的条件》,《南亚研究》2010年第1 期。印度国内只有两个比较大的油气储备基地,但是近来印度石油生产能力有所停滞,国内原油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据印度石油和天然气部的数据统计显示,2007—2008年度,印度石油产量为3411.7 万吨,而消费量却达到了1.561 亿吨,供需缺口高达1.2167 亿吨。目前印度是世界第五大能源消费大国,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在未来20年,印度的能源需求将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长,这将使印度在2025年之前超过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三大能源进口国。印度国内的能源机构预测,到2025年印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超过90%。(10)Matthew Hulbert,“Chindia:Asia's Energy Challenge,”Public Policy Research,September-November 2010.目前石油已经成为影响印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正如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所说,“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仅次于粮食安全的严重问题”。①Ma Jiali,“China,India Stoke Energy Bond”,China Daily,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10-02/02/content_ 9411882.htm
另外印度的能源运输管道形势也不容乐观。印度计划的天然气管道建设的“三线计划”中有两条必须经过巴基斯坦,由于两国的关系,该天然气管道已被搁置了十多年。和中国一样,印度的石油进口渠道也比较单一,进口石油的65%都来自海湾国家。②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第48 页。
可以看出,中印两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形势。为了缓解能源紧缺,两国都进行了积极的能源外交,在向世界各地寻油的过程中,中印两国既有竞争也有合作的可能性。
三、中印两国的能源竞争和合作
(一)中印两国的能源竞争
国际社会是无政府状态的,为追求自身利益,民族国家间发生冲突是很可能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承认国家间的冲突在国际社会中是常态。随着中印两国近年来对能源需求的日益激增,两国都强调能源安全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为本国的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据彭博社(Bloomberg)报道,印度总理曼莫汗·辛格在新德里举行的2005年石油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表示,印度政府将对国有的石油公司进行重组,从而使它们可以在国际市场上更好地与中国公司竞争。③胡庆亮:《“能源三角地区”与中印能源竞争和合作》,《国际论坛》2005年第5 期。为确保能源来源多元化,印度除了加强与其石油主要来源国——海湾国家的能源关系外,还强化在安哥拉、苏丹、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投资,这些地区也是中国石油公司开展合作的重点,据西方学者说,中国寻找石油储备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④Hulbert,“Chindia:Asia's Energy Challenge,”pp.152-157.由于油源地的趋同,随着近年来两国寻油活动的展开,中印两国在能源领域的竞争也屡被报道。
首先是对海外上市公司的竞购。突出表现在2005年中印两国对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争夺。2005年中国最大的石油集团出价32 亿美元竞购中亚石油生产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也投标竞购该石油公司,最后是印度石油公司输给中国石油公司。
其次是中印两国在寻求海外能源开采权上的竞争。突出表现是在西非安哥拉和厄瓜多尔石油开采权上,中印两国的石油公司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⑤陈继东、周任:《中国和印度在石油供给新来源上的竞争》,《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第3 期。2011年9月中印两国再次卷入南海石油问题争端。尽管中国一再警告印度国有石油公司ONGC,该公司与越南的联合勘探计划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动,但是印度态度强硬,声称印度将继续它在南中国海的油气勘探。⑥Jayanth Jacob,“Assertive India Firm on Its South China Sea Stand,Hindustan Times,”November 2011,http:∥www.hindustantimes.com/world-news/RestOfAsia/Assertive-India-firm-on-its-South-China-Sea-stand/Article1-771123.aspx
第三是经济、政治外交手段的运用。中印两国在寻求海外能源的过程中竞争是异常激烈的,两国充分运用了各自的经济、政治外交手段。中国利用其经济优势,不断加大与能源大国的经贸关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巨额贷款,甚至可以考虑以油气易货的方式,来保证中国油气来源的多元化。典型的例子是,在中印两国竞争缅甸的天然气开发中,中国利用中缅友好关系的政治优势,并向缅甸提供8400 万美元援助,使得中国成功进军缅甸的天然气市场。同样印度也充分利用与能源三角地区的地缘优势,加强其与这些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同时从2007年起,印度也加大了向非洲国家的进军力度,大力发展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关系,提高在非洲国家的投资力度。截止2009年3月,印度对非洲国家的投资将近23 亿美元。同时,印度还承诺对非洲34 个国家实行免关税计划。⑦Fantu Cheru and Cyril Obi,“Chinese and India Engagement in Africa:Competitive or Mutually Reinforcing Strategie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4,No.2,Spring ∕Summer 2011,p.99.
(二)中印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1.两国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面临日益紧张的能源需求,中印两国在能源领域开展竞争在所难免,但是在一个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国与国之间完全竞争的“零和博弈”规则显然是无法维持的,新自由制度主义指导下的国家理性的选择是进行合作。尤其是在能源这一特殊领域。“你死我活”的竞争是不符合两国利益的。事实上,中印两国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两国恶性的能源竞争给双方带来了高昂的经济代价,这是中印两国能源合作的最根本原因。确保能源安全的策略之一就是获得海外的能源资产。以前,中印两国石油公司的竞争,无论最终哪一方竞标胜利,最终虽然中印两国付出了高昂的经济成本,但获益的却总是卖家。例如,在中印竞购安哥拉油田上,中国最终以20 亿美元的高价才从印度手中夺得安哥拉油田。①Siddiqi,“China and India:More Cooperation than Competition in Energy and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64,No.2,Spring/Summer 2011.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对两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亚洲溢价”的存在也使两国加强能源合作成为现实选择。近年来,进口石油的激增以及国际油价的猛涨,消耗了印度大量宝贵的外汇资产,给印度外贸平衡造成了沉重负担。据亚洲发展银行统计,油价短暂上升到每桶50 美元,印度的GDP 将下降1.1%,贸易平衡(占GDP 比率)将下降0.1%。②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Impact of High Oil Price on Indian Economy,”2005,pp.25-27.转引自柳树:《国际油价上涨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当代亚太》2007年第9 期。对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国际著名的金融顾问公司摩根斯坦利的研究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 美元∕桶,中国的GDP 将损失0.06%。③张芃:《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国是论衡》2005年第1 期。并且长期以来,在能源领域存在着“亚洲溢价”,亚洲国家石油进口价格要远远高于欧美国家的石油进口价格,这给两国带来了经济损失。如果两国进行能源合作,或许会如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一研究亚洲能源的学者Wenran Jiang 所说,“如果这些亚洲国家联合起来影响阿拉伯国家的能源政策,那么这将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新的能源集团”。如此,或许会如印度石油部长艾亚尔所说“中国、印度、韩国和日本通过联合可以更好地与石油输出国组织议价”。④Manjeet Kripalani,“India and China:Oil-Patch partner?”International Outlook,February 7,2005,p.53.
再次,中印两国联手进行能源合作可以减轻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油源地相近使两国都很重视发展同“能源三角地区”⑤“能源三角地区”是指海湾、里海和西西伯利亚地区,这一地区又被称为“能源椭圆形地区”,是世界能源供应的心脏地带,其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占到了世界的70%。的外交关系。两国与中东、里海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进行了积极地互动,在拓宽能源来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由于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中印两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在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方面等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如果两国在能源三角地区联手,则可以增加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的筹码。
最后是两国的能源战略也要求两国加强合作。目前印度为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构建了以下四条管道路线: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孟加拉国—印度;俄罗斯—中国—印度。前三个方案虽然和中国没有直接关系,却与中国有着间接的联系。三个方案被搁置多年,除了美国的牵制因素外,还与印巴、印孟之间的互不信任有关。而中国与巴、缅、孟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都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在规划这些路线时印度不能不考虑中国的因素。而对中国来说,陆上能源通道计划中的“西线”和“西南线”⑥所谓“西线”即中哈输油管道,涉及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的阿富汗、土库曼斯坦等国家;“西南线”即通过印度洋,从缅甸进入云南,涉及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的缅甸等国。参见戴永红、秦永红:《中国与南亚能源合作中的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 期。均涉及南亚国家,可以说南亚在中国能源外交版图中是一颗重要的棋子。作为南亚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印度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非同一般。一方面,美国在马六甲海峡东口的要冲新加坡建有军事基地,日本也有意进一步进入海峡东边的南海领域,海峡东端的境况对我国显然是不利的,而与印度加强合作虽不足以从根本上摆脱“马六甲困境”,但至少可以使海峡西端的境况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外媒所宣称的所谓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已引起了印度的关注和警惕,中国必须要消除印度的猜忌心理,加强与印度的能源合作,从而为中国的印度洋航道创设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可以说,印度在陆路上依靠中国,而中国在海陆上有求于印度,因此从这方面来说,中印两国在能源领域可以打破权力政治规则而以一种新的方式进行合作。①Kripalani,“India and China:Oil-Patch Partners?”International Outlook,February 7,2005,p.53.
权衡利弊后,中印两国开始意识到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是很有必要的。2006年1月,印度石油天然气部长艾亚尔率领印度主要石油公司负责人对中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根据该备忘录,两国将鼓励双方企业联合进行勘探与生产、参与开发第三国油气资源、参与对方现有油气田的生产。2006年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期间,高度强调两国在能源领域要积极地开展合作,双方同意要更好地贯彻执行2006年1月签订的备忘录。②P.R.Kumaraswamy,“India's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China:The Slippery Side,”China Report,Vol.43,No.3,2007,p.349.政府间的支持为中印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两国能源合作的方式
目前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联合竞购和联合开发。目前中印两国在一些石油联合竞购方面已经取得了实质进展。两国的国有石油公司都把向海外投资看做是确保本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式,两国越来越多地对同一国家进行投资,而对这些国家上游的投资风险较大,因此通过联合竞购获得股份对两国都有吸引力。③Bhupendra Kumar Singh,“Energy Security and India-China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ergy Economics,”First Quarter,2010,p.18.印度的石油部长高度强调两国联合竞购海外能源的重要性,“我们两国都是石油进口国,我们必须联合竞购以便节约金钱”。④Kumaraswamy,“India's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China:The Slippery Side,”p.350.中印合作的首个例子是两国在2004年12月联合中标,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与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联手以5.73 亿美元的价格购得加拿大石油公司在叙利亚阿富拉特油田(al-furat oil)37%的股份,这意味着中印两国每天可以获得7000 桶石油,相当于叙利亚每日石油产量的一半;中印于2006年8月再度联手以8 亿多美元买下哥伦比亚一油田50%的股份。
联合开发方面,第一个例子是两国在苏丹石油领域的合作。西方石油公司撤退后,苏丹达尔富尔陷入内乱,这给中印两国联合在这一地区开发石油资源提供了机遇。由于中印两国联手,最终中国国有石油公司(CNPC)获得了尼尔石油项目(Nile Oil Project)40%的股份,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获得了25%股份;在伊朗亚达瓦兰油田(Yadavaran oil)开发方面,中印两国于2004年10月达成一个初步协定,根据协定,中石化获得该油田的51%的股份,而印度国企石油天然气公司最终拥有20%的股份;2010年2月,维德什和印度天然气管理局宣布向中缅天然气管道投资1.68 亿美元和8388 万美元,从而拥有了该管道8.35%和4.17%的股份,中石油占该项目50.9%的股份;在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方面,中、俄、印三国开展了切实的合作。⑤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第92 页。
其次是中印两国谋求在更大范围的能源框架下进行合作。由于过去亚洲能源合作程度很低,中东地区在同一时间出口到亚洲国家的原油要普遍高于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价格。这给亚洲国家购买原油带来了一定压力。近年来,亚洲国家开始寻求在更大范围内的能源合作框架下开展合作以消除“亚洲溢价”对本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例如,2004年11月,印度邀请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代表在新德里参加会议,希望集体与中东石油供应商谈判,以便降低油价。2005年初,印度举办首届亚洲石油经济合作部长圆桌会议,邀请亚洲较大的能源消费国如中国、日本、韩国和马来西亚参加,希望制定一项能源战略以减轻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幻莫测给本国造成的影响。2006年12月16日,中、美、日、韩、印五个能源消费大国的能源部长在北京开会,共同探讨如何维护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能源安全问题。①陈利君等:《孟中印缅能源合作与中国能源安全》,第92 页。虽然这都是在亚洲范围内举行的会议,但它却是印度与中国进行能源合作战略的明显信号。②Kumaraswamy,“India's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China:The Slippery Side,”p.350.在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印两国与巴西、南非四个发展中国家共同致力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试图打破西方国家在能源领域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格局。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7月5日,上合组织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那峰会上接纳了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为观察员国,扩大后的上合组织是世界能源供应的心脏地带。而且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建立的区域能源合作机制提出了新的能源合作议题,例如,协调体系内各成员国的能源政策与投资方向;构建区域内能源信息沟通的平台;共同推动油气网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在南盟框架内,中国于2006年成为南盟观察员国,这将会推动中印两国之间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与交流。
再次是在能源运输和能源上、中、下游市场也有了合作的迹象。其一,在管道建设方面,印度开始意识到中国对印度的管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印度天然气建设的“三线计划”中,其中有两条必须经过巴基斯坦。而印巴对峙致使印度与伊朗筹划的天然气管道已被搁置了十多年。近年来印度开始希望中国加入该管道的建设中,并提出了将天然气管道修至中国的建议。由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天候关系,印度认为中国的加入将会为管道建设增加安全系数。而对此中国也表现得比较积极。直至2008年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还公开宣布中国的立场,“中国正在认真研究巴基斯坦关于伊—巴—印能源管道建设计划的提议”。③Stephen Blank,“Will China join the Iran-Pakistan-India Pipeline,”China Brief,Vol.10,No.5,March 5,2010.不管这愿望能否实现,它至少表明印度已经开始把中国拉入其管道建设的计划中。其二,在能源上、中、下游市场方面,印度石油燃气公司同中国石油燃气集团公司于2006年签署了一份包括勘探和生产的谅解备忘录;印度斯坦石油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将在国际贸易、开发与生产、精炼与石油化学制品以及顾问服务等方面签署了一份协定;另外2007年初,印度天然气管理局与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联手在百慕大注册成立了分别持股50%的合资公司“中印能源公司”。该公司主要致力于压缩天然气业务,如在中国或印度市场承接建设城市天然气供应网络;采购、进口或销售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和压缩天然气以及其他有关的燃料;新公司也有意进一步开拓中国天然气下游市场的商机;此外,中印能源公司还计划涉足勘探、开采和生产项目,比如在中国、印度或其他国家投资煤层甲烷生产项目。④张立:《浅论中印能源合作》,《国际问题研究》2008年第1 期,第27 页,转引自石宏远:《竞争、合作、独立发展——基于中印能源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1年第4 期。
四、中印能源合作面临的制约因素
新自由制度主义虽然认为合作是国际关系的实质,但新自由制度主义关于合作的理论框架是有前提条件的,“其核心部分是利益趋同,即国际关系中国家利益趋同的情形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⑤罗伯特·O·基欧汉:《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 页。目前新自由制度主义指导下的中印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相当有限的,这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中印两国政治互信程度不高。这是制约两国能源合作的深层次因素。历来具有浓厚大国思想和追求与中国平起平坐思想的印度在心理上视中国的崛起为最大威胁。⑥蔡定昆、骆华松:《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世界地理研究》2006年第6 期。新自由制度主义认为,欺骗是阻碍理性的国家间进行合作的最大障碍,国际制度虽然有助于克服这一障碍,但是中印间的机制化建设还不够完善,两国的双边高层的战略性磋商并未真正形成一种固定的机制。⑦张力:《中印战略对话:探索中印战略互动机制及其制约》,《南亚研究季刊》2009年第3 期。在美国、俄罗斯有意拉拢印度制衡中国的背景下,中印之间的战略对话是不足以阻止中印在能源领域进行竞争的。而且两国的核心利益也存在差异,印度联合其他国家开发南中国海油气,而中国把南中国海看做是自己的核心利益,开发南中国海涉及中国的领土领海问题。对南中国海的不同认识也制约着中印两国在南中国海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
其次是美国等外部因素的制约。美国把印度看作是对己威胁较少的国家,而一直以来就把中国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进行制衡和防范。在伊—巴—印能源管道建设上,美国对印度施压,阻止印度加入该能源管道。同时也发展与印度的民用核合作,阻止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如西方所说,中国与印度的能源合作不会如印度领导人所希望的那样,而是会深受美国因素的影响。①Kumaraswamy,“India's Energy Cooperation with China:The Slippery Side,”pp.349-352.
最后是安全问题和运输成本因素。例如,2005年印度计划把伊—巴—印输气管道通到中国,该项目预计耗资41 亿美元,中国对此建议给予了积极的响应,但是从运输安全和运输成本来看,却存在着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首先,该输气管道经过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该省恐怖主义活动泛滥,这一点使得印度很是担心该管道的安全性。②Blank,“Will China Join the Iran-Pakistan-India Pipeline,”China Brief,Vol.10,No.5,March 5,2010.其次,在运输成本上,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市场多位于东南沿海,而该运输管道从中东经南亚进入云南后,距离中国的能源消费市场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有专家称,铺设这样的管道要比海上运输的成本还要高出许多。因此从这两方面来说,目前该项目很难取得进展。
五、结语
上述理论和实践表明,中印能源领域的竞争和合作符合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虽然中印之间的能源合作仍有一些制约因素,但是中印两国意识到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社会中,开展能源合作是大势所趋,国家必须致力于能源领域的双赢。而事实上,中印两国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缓解两国的能源短缺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两国长期的能源战略极为有利。中印两国不仅要加强上游领域的开发和开采,也要加强下游诸如原油精炼、石油化学产品、石油产品的销售以及城市天然气的运输方面的合作。③Singh,“Energy Security and India-China Cooperation,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nergy Economics,”pp.17-19.在合作的过程中,中国一方面要借鉴印度的做法,如召开亚洲能源部长圆桌会议等,积极提出自己的倡议和议题,为建立亚洲能源合作机制建言献策,争取在严峻的能源形势下实现本国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印度的政治互信,减轻印度的猜疑,避免印度联合美国、日本等国家来防范中国而使得中国与南亚、海湾国家的能源管道建设受到外界因素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