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缺位研究

2013-04-07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缺位现代汉语现象

马 敏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一 称谓语概念及范围

称谓语指在一定范围内被社会成员所共同使用,具有表述功能、起到指称作用,并且能体现人际关系的一种词汇系统。它还可以体现人在社会中所处地位和所扮演角色,并且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政治制度、婚姻生活、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

称呼语是用于面称并能体现交际双方关系的词语系统,它能反映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传统观念息息相关。

我们认为称谓语包括称呼语。两者都用于社会人际交往活动中,都能反映交际双方关系。但是称呼语使用范围要小于称谓语,仅限于当面称呼。因此,称呼语是称谓语一部分。

根据称谓语所表示的人际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亲属关系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用于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语被称为亲属称谓语,具有封闭性。汉语亲属称谓相较于西方而言,数量可谓十分庞大,内部结构复杂。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汉语称谓有长幼之分,如哥哥指年长于说话人的男性,弟弟为年幼于说话人的男性,而英语中brother一词涵盖了这两层意思既可指哥哥,也可指弟弟;二是汉语称谓词有内外之分,比如“姑”指的是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姨”指的是母亲的姐姐或妹妹,在英语里aunt是两者通称。

社会称谓语指的是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与人之间所使用称谓语,它以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在这里,社会关系主要包括人的职业、身份、地位等等。社会称谓语具有开放性,同亲属称谓词相比更具有选择的随意性。使用者即说话人的文化修养和主观认识是能影响其使用的重要因素。比如有时人们用亲属称谓去称呼一些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以示亲近,这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不无关系,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称为拟亲属称谓语或亲属称谓语泛化。

本文研究的是现代汉语称谓语缺位问题。

二 称谓语的缺位

虽然汉语称谓语系统数量庞大,结构严密,但是仍然存在着称谓语缺位现象。称谓语缺位指的是在汉语里缺乏专有名词来对某一关系进行准确描述。例如用于称呼老师配偶的称谓词,有称呼男性老师妻子的词语“师娘”,却没有适合称呼女性老师丈夫的词汇。再比如有表示叔叔与侄子关系的词语“叔侄”,却没有专门表示叔叔与侄女的词语“叔女”,而是将叔叔与侄女的关系通称为“叔侄”。

我们经过搜集语料后发现无论是亲属称谓语还是社会称谓语中都存在着这种缺位现象。在本文中,我们会从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个方面去研究称谓语缺位现象和原因。

(一)亲属称谓语

1.缺位现象分析

一般来说,称谓语应该是相互对称出现的。因为有男人就一定有女人,有年长的就一定有相对年幼的。但是,我们经过考察亲属称谓词后发现以上两种情况下都存在着称谓语缺位现象。亲属称谓语缺位现象主要是这两种:一是具有区别性的称谓缺位;另一种是老辈小辈的面称缺位。

(1)具有区别性的称谓缺位

男性称谓相较于女性称谓来说结构更为完整,区分度更高。以“伯、叔”为例,我们可以以此判断指称对象是爸爸的哥哥还是弟弟,但父亲的姐姐和妹妹则是称为“姑”,女性称谓区分度没有男性称谓高。不仅在同一系统中父系称谓如此,不同系统中母系称谓也存在着这种缺位现象:比如母亲的哥哥和弟弟一律称之为“舅”。

(2)老辈小辈面称缺位

面称和背称是亲属称谓语的两种表现形式。在粤语方言里,媳妇对于婆婆的称谓语为“奶奶”,并且“奶奶”既可以用于面称,也可以用于背称,这样就能区分所指对象是血缘关系上的母亲还是法律关系上的母亲。然而在现代汉语里只有“公公”、“婆婆”、“岳父”、“岳母”这样的背称,却没有同粤语中类似的面称,一般都是将配偶的父母称为“爸爸”和“妈妈”,或者从自己小孩角度称之为“爷爷”、“奶奶”,对于女方父母,北方称为“姥姥”、“姥爷”,南方称为“外公”、“外婆”。同样,现代汉语中有“孙子”、“孙女”、“儿媳”、“女婿”等小辈背称,却没有相应面称。长辈在称呼这些小辈时,通常是直呼其名。

2.缺位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因素影响

这些亲属称谓语缺陷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古代汉语中也存在着这些缺位现象,所以我们应该考虑传统文化因素。“中国传统社会是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的宗法制社会,其人际关系的深层结构是血缘亲族组织。”我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是以男性为主要交际对象的,主张“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女性在封建社会地位低下,基本是没有任何交际的。在嫁人之后,与娘家交往也几乎没有。因此,男性称谓语系统较女性称谓语系统要完整严密得多。虽然新中国成立之后,妇女地位得到很大提升,但是受这种传统文化影响,现代汉语中仍存在着这种区别性称谓语缺位现象。

(2)儒家文化影响

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讲究长幼有序,晚辈称呼长辈时一定有相应称谓语以示尊重,但是长辈对晚辈就没有那么多限制,因此造成了这种长辈对于小辈的面称缺位。另外,将配偶父母称为“爸爸”、“妈妈”,可以拉近彼此距离,表示亲近,符合中国人伦理观。

(3)语言经济性影响

语言系统上有力求“趋简”倾向。以前对于称呼双亲兄弟姐妹的子女有“堂”、“表”之分。而随着计划生育实行,现代家庭成员不断减少,亲属称谓语也相应减少,内部结构不再繁琐复杂、不必再分“堂”、“表”,而是直接以“兄”、“弟”、“姐”、“妹”相称。

(二)社会称谓语

1.缺位现象分析

(1)社会通用称谓语缺位

纵观中国社会称谓语系统,我们可以发现:在汉语里没有哪个词可以如同英语里MR&MRS一样,能够长期担任社会通用称谓语。虽然有些词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成为社会通用称谓语:比如解放前的“先生”、“太太”、“小姐”,到解放后的“同志”、“师傅”、到现在的“帅哥”、“美女”。但是这些词都只是在一定时间内适用,并且使用范围也受到限制,比如“帅哥”、“美女”只适用于称呼年轻人,对于年长者,这样称呼会显得没有礼貌,不合时宜。从长远角度来看,可以说汉语系统里,社会通用称谓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

(2)女性社会泛称缺位以及女性配偶称谓缺位

在现代汉语中,男性社会泛称为“先生”,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地位男性。女性社会泛称则是处于缺位状态:“女士”显得过于正式;“小姐”因其义项为“对年轻女性的称谓”,范围较小,并且从感情意义上来说带有贬义,也不适合用于泛称;“美女”也只适用于称呼年轻女性。另外,女性配偶称谓也是缺失的。比如有“师娘”却没有“师父”,有“军嫂”却没有“军夫”。这种女性配偶称谓缺位常常使人们在当面交际时会因不知如何称呼对方而出现尴尬局面。

(3)社会专用称谓语缺位

社会专用称谓语是能表示指称对象所从事行业的专有词汇。比如“医生”、“司机”、“老师”、“记者”等。但并不是所有职业都有专用称谓语。最为明显的是各个专业领域的行政人员。比如,高校里的行政人员被称之为“老师”,医院里的行政人员被称为“医生”,然而这些人员却并不是“老师”和“医生”。除此之外,社会专用称谓语还具有性别不对称性:比如有“家庭主妇”却没有“家庭主夫”、有“阿姨”却没有“阿叔”。

(4)社会职衔称谓语缺位

在每一个政体、组织或者单位里,每个人都有其职位,但并不是所有职位都可以用来作为面称。比如可以称呼X局长、X处长、X经理等,但我们不会用X科员、X辅导员、X职工来作为称谓语。

2.缺位原因分析

(1)社会通称的词语被“过度使用”

比如“同志”一词,在解放以后因其反映了消除阶级、消灭等级差别、社会成员地位平等观念而备受推崇,迅速流传开来,泛化为社会通用称谓语。随着它的流行,人们广泛使用,以至于“同志”一词陷入“过度使用”境地。词语的“过度使用”将它与一些带有负面意义的团体联系起来,令其带有贬义,用来表示“同性恋”含义,使“同志”一词进入了语义降格阶段,最终被其他词取代,失去了汉语里社会通称地位。

(2)传统儒家文化思想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观念,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些观念的影响导致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女子无法担当重任,无法做成大事,只能成为男人附属品。正是受这种观念影响,导致称谓语系统中缺少女性配偶称谓。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越来越多女性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同男性一样投身工作,并且表现出色,担任重要职位,社会称谓语系统也没有随着这种情况发展完善,使得女性配偶称谓仍处于缺位状态。

(3)认知观念影响

语言是受认知影响的,它反映的是人类思维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被用于称谓的职业词汇都是符合人们认知中好的、体面的职业,比如“医生”、“律师”、“老师”这些词;同时由于这些工作属于脑力工作,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这反映出职业尊卑观念。

(4)人们交际讲究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消除了剥削阶级,消灭了等级差异。但是,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一直处在等级森严、讲究尊卑环境里,这些观念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可以说没有绝对的平等,平等都是相对的,而等差是绝对的。用职衔去指称对象时,一定是指称对象的职衔级别在该系统来说属于相对较高的,这样才符合中国人讲究尊卑贵贱,以高为尊伦理观念。而对于处在职位系统末端人员,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秉持着情感原则,顾忌对方情感和面子,不会以职衔来称呼对方,而是用“老X”、“小X”方式以姓名来称呼对方。

结 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社会发展,人的交际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交往对象不再只是亲属。人们走出家庭,与社会成员交往。家庭交往相较以往越来越少,社会交往则显著增多,因此亲属称谓语系统在慢慢变小,其缺位形式可以用其他形式来填补以完成表达;社会称谓语系统则在不断扩大,其缺位现象需要我们革新观念,寻找到更好的语言形式来完善它。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刘金玲.现代汉语称谓语及其社会动因[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与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2005(3).

[4]陈建民.现代汉语称谓的缺环与泛化问题[J].汉语学习,1990(1).

[5]郭熙.当代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J].语文建设,1997(9).

[6]肖倩.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缺环现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猜你喜欢

缺位现代汉语现象
保证学生睡眠,学校家庭社会都不能缺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监督“裸官”,监察法何时不再缺位?
打造新媒体产品,这些基本功不能缺位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