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固确立五大观念 努力建设美丽山西

2013-04-06王志坚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3年1期
关键词:淤地坝水土保持文明

王志坚

(山西省水土保持项目管理中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五位一体”战略构想,为水土保持事业开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牢牢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努力建设好美丽山西。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1年3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作了题为《关键在于落实》的重要讲话,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我省右玉坚持不懈植树治沙的事迹,对右玉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2012年9月28日,又一次对右玉精神做出重要批示,指出“右玉精神体现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是久久为功、利在长远。山西持续开展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抓得好,成效大。望你们再接再厉,结合迎接党的十八大和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继续学习弘扬右玉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在转型跨越和推进山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2012年10月13日,水利部在右玉县组织召开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专家评审会议,专家组一致认为:右玉县达到了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考评标准,建议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

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对“右玉精神”的肯定,为山西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以节约保护、综合治理、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快速度治理,大面积封禁,全方位保护,不失时机地把我省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水平。

通过学习使笔者认识到,搞好水土保持要牢固确立以下五大观念。

1 牢固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伙伴”观念,妥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的子系统,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处于绝对优势,有自己独特的功能结构和运动发展机制,能够通过社会生产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影响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尽管人类拥有复杂的技术手段,但仍然是生物链上的一环。离开了自然界,人类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的一切行为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恩格斯在19世纪就曾诚挚地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山穷则水尽,水尽则无从发展,已为无数客观事实所证明。

2 牢固确立保护优先的观念,推进水土流失防治由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的根本性转变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水土资源是生产生活的基本资源,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很大,有些甚至不可逆转。因此,必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管理,依法严格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扰动地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各类建设生产项目,必须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已由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于2010年12月25日通过,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因此,我们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科技和经济手段,加强对现有植被和治理成果的保护,抓好建设生产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决不能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子。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三点:一是根据新的《水土保持法》,修订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配套法律法规;二是按照省编办《关于规范市县水土保持监督机构的意见》,规范市、县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完成定性、定级、定编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保监督执法队伍;三是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各项规定要求,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工作,全面落实水土保持规划、预防、治理、监测和监督。

3 牢固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要改变仅凭单项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做法,统筹考虑千差万别的各种地形地貌和水土流失因素,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预防、保护、监督、治理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优化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因地制宜地推进不同地貌类型区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

要按照“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对水土流失严重、山老地区和人口密集、对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区域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当前要抓好四个区域:一是吕梁山区多沙粗沙区大流域水保生态示范园区建设。这一区域涉及沿黄55个县(市、区),集中了我省60%左右的贫困县和80%贫困人口。该区域是黄河中游泥沙的主要策源地,也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搞好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对改变黄土高原的自然景观,减少黄河水沙危害,提高黄河防洪与供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区域,要突出抓好13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大流域水保生态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广“永和模式”,大力实施坡改梯工程、坝滩联治工程,开展大区域治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二是以太行山为主的红色小流域建设。该区域涉及晋城、长治、阳泉市的32个县(市、区),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回报和重视。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期工程,建设红色小流域,切实改善革命老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实现我省转型跨越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晋北风沙源区与首都水资源区水保生态建设。涉及大同、朔州、忻州市的23个县(市、区),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治理等国家和省水保重点工程项目,结合各地城镇周边生态建设,统筹资金,推进这一地区的水保生态建设。这对增加首都供水水量,提高供水水质,改善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四是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搞好重要水源地保护,维护水质和保证饮水安全。这是缓解我省水资源紧缺、提高防洪能力、保证饮水安全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保护水源,净化水质,改善生态,保障饮水安全。当前,要突出抓好汾河上游水源保护区的治理,这一区域涉及忻州、吕梁、太原市的8个县(市、区)。启动实施汾河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三期工程,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保护省城水源地,改善水质,建设好省城后花园。

4 牢固确立生态修复的观念,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

生态修复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新世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的重大战略调整。生态修复不仅在雨水丰沛的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干旱少雨的地区也是可行的。近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生态修复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快好省,费省效宏。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切实加强封育保护与生态自然修复,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因此,我们要着力抓好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推广“小治理,大保护,以小促大”的治理模式。这是针对我省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大、治理任务繁重、治理资金不足的现实而提出的,是一条简单、快捷、有效恢复生态的途径。我们要在注重人工治理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珍视和巧用大自然的力量,采取封育保护和人工治理相结合的方法,以发展民生水保为突破口,在低山、近村、靠水源的地方,发展经济林果,沟道发展坝系,配套小水工程建设高产稳产田,解决农民的吃饭和花钱问题,以小面积的治理促进大面积的生态修复。各地要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生态修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5 牢固确立淤地坝“安全为天”的观念,把淤地坝的安全运行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淤地坝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六大兴水战略工程”之一,也是水利部的“三大亮点”工程之一。由于淤地坝工程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一旦出事,就会影响全局。安全决定一切,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万分之一和百分之百的关系,努力建好、管好淤地坝,确保淤地坝的安全运用。没有安全生产,就没有和谐发展。

目前,在全省已建成的淤地坝中,大中型淤地坝就有1890余座。据统计,这些淤地坝已拦蓄泥沙51亿t,淤成沟坝地11万hm2,为增加土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沟坝地又是高产稳产的基本粮田,占我省黄河流域粮田面积3%的沟坝地,粮食产量却占到全省黄河流域总产量的11.5%。通过淤地坝的调蓄和缓洪滞洪,每年可增加径流利用量2700万m3,补充地下水1.1亿m3,缓解50万人口和13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并可改善600余条沟道两岸村庄的交通状况。

“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这是群众对淤地坝作用的形象描述。基层干部把淤地坝称为流域下游的“保护神”,解决温饱的“粮食囤”,开发荒沟、改善生态环境的“奠基石”。实践证明,淤地坝在拦截泥沙、防洪减灾、淤地增产、减蚀固沟、人畜饮水、方便交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加大淤地坝建设力度、积极推行“坝滩联治”的同时,着力抓好淤地坝防汛和旧坝除险加固,确保淤地坝安全度汛。主要应抓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淤地坝防汛责任制,把工程安全度汛纳入当地防汛管理体系,逐坝明确防汛责任人,落实淤地坝防汛经费和岁修经费,积极做好旧坝除险加固。二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花大力气、投大精力抓安全。特别是工程下游有村庄、学校、工矿、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居民点的130座淤地坝,溃坝后可能影响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建立机动灵活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制定完善的撤、避方案与抢险措施,做到责任、措施、报警、队伍、物料、指挥六到位,确保把自然水患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由低向高、由广向深发展的最高体现。“生态文明”有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绝不是山清水绿的一个简单的自然保护区,而是在广袤的大地上,山清水秀,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安居乐业,人们由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转为自觉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社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晋大地在转型,三晋儿女在跨越。山清、水绿、民富的生态文明的新山西美景,将通过我们的努力奋斗而实现。

猜你喜欢

淤地坝水土保持文明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坝系工程除险加固防洪标准与洪水组合探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请文明演绎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漫说文明
水土保持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对不文明说“不”
水土保持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