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棫通转释义

2013-04-06陈鸿儒

关键词:古音顾炎武古韵

○陈鸿儒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吴棫通转释义

○陈鸿儒

(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

阐释吴棫通转的内涵,认为吴棫的通转说的不是古韵通转,而是今韵在古韵中的“通”和“转”;“通”包括“通”与“转声通”,吴棫所注“古通某”、“古转声通某”的韵与某韵在吴棫古韵中合为一部。

通转;吴棫古韵;古韵学

吴棫的古音著作,保留至今的只有《韵补》一书。《韵补》按四声分卷,平声又分上平声下平声,全书共五卷。每卷按《广韵》次序分韵。有些韵下收字,有些韵下无收字,无收字的韵下注明与收有韵字的某韵在古韵中的关系。比如一东收有韵书未载于东韵而吴棫认为古音应读东韵的字并列举音证;二冬注“古通东”,三钟注“古通东”,四江注“古通阳或转入东”,二冬三钟四江都无收字。“转入”又叫“转声入”、“转声通”,如上声三十五马注“古转声入哿”、去声四绛注“古通漾或转声通送”。吴棫的“通”与“转入”、 “转声入”、 “转声通”中的“转”,后人谓之通转。

通转是吴棫古韵学的核心。对这一概念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吴棫古韵学的认识和评判。《辞海·语言文字分册》“吴棫”条目下云:“所撰《韵补》,认为古人用韵较宽,有古韵通转之说。”[1]以吴棫的通转为古韵通转,是现代音韵学界的主流意见,也是批评吴棫古韵学的主要说辞。笔者认为,吴棫的通转说的不是古韵通转,而是今韵在古韵中的“通”和“转”。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的认识,请方家指正。

《韵补》二冬注“古通东”,三钟注“古通东”;顾炎武《唐韵正》二冬注“古与一东通为一韵”,三钟注“古与一东二冬通为一韵”。[2]226吴棫的“通”顾炎武也叫“通”,意思是今韵冬钟二韵在古韵中与东通用。

《韵补》四江注“古通阳或转入东”,《唐韵正》四江注:“古与一东二冬三钟通为一韵。宋吴棫《韵补》四江‘古通阳或转入东’,非。”[2]226《韵补正》在“古通阳或转入东”下注:“此韵古通东不入阳”。[3]241-537顾炎武《唐韵正》所言“非”,是对吴棫四江“古通阳或转入东”的批评,批评的不是吴棫的“通”或“转入”这一注语,批评的是吴棫谓四江古既通东又入阳的错误,认为四江古韵只通东而不入阳。

吴棫的“转入东”在顾炎武《韵补正》中易以“通东”,那么“转入东”的意思在顾炎武看来说的就是今韵江韵在古韵中与东通用。可见吴棫的“通”与“转声通”顾炎武认为都是“通”。非惟炎武,《韵补》上平声二十文二十二元二十三魂注“古转声通真”,二十一殷二十四痕注“古通真”,二十五寒二十六桓二十七删二十八山注“古转声通先”,《四库全书·韵补提要》谓“至于韵部之上平注文殷元魂痕通真,寒桓删山通先……”[4],同样把吴棫的“通”和“转声通”都叫“通”。

既然“通”与“转声通”都是“通”,那么顾炎武在《韵补正》和《唐韵正》中为什么不对注语“转声通”提出批评而只是把“转声通”换成了“通”?吴棫在“通”之上所加之“转声”又是什么意思?

顾炎武《唐韵正》开篇云:“凡韵中之字,今音与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並引经传之文以正之。”又, “……一韵皆误,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钟是也。”[2]223顾炎武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古韵标准·例言》:“古韵既无书,不得不借今韵离合以求古音。”[5]4古韵没有韵书,传统古韵学家只好观察今韵在古韵文中的分合来求得古音古韵并辅以文字谐声、古注声训、方言读音等材料证明。今韵东冬钟江在古韵文中相韵,那么今韵东冬钟江在古韵中就合为一部。在这一古韵部中,东冬钟三韵今音合,东冬钟三韵与江韵今音不合,经过考证,认定东冬钟三韵的今音同古音,江韵的今音不是古音,古音当读东韵。于是东冬钟三韵在古韵中即“不复注”,迳读今音;江韵在古韵中则“注云古音某”,改江韵的今音为东韵之音。顾氏二冬三钟四江古皆“通”东,是顾氏以今韵东冬钟江在古韵中合为一部。在这一古韵部中,二冬三钟整韵之今音皆同古音,所以二冬三钟之今音在古韵中“不复注”即通东;四江整韵之今音皆与古音不同,所以四江之今音在古韵中“注云古音某”才通东。

“通”与“转入”(“转声通”)都是“通”,吴棫二冬三钟古“通”东,四江古“转入”东,是今韵东冬钟江吴棫古韵合为一部。在这一古韵部中,只有东韵收字,二冬三钟四江都无收字。在《韵补》东韵所收字中,也没有冬钟二韵转为东韵的字①《韵补》东韵下收有壅字,音於容切。壅字《广韵》钟韵於容切和肿韵於陇切二读。这是众音定一音为古音的情况,并无转读。,江韵江杠床前横橦帐柱幢旛幢撞邦庬窓牎双降洚等则转为东韵之音收在东韵。为什么呢?因为在吴棫看来,冬钟二韵的今音就是古音,二冬三钟之今音在古韵中不转为东韵之音就能与东通,所以东韵无收冬钟二韵的字。不转为东韵之音就能与东通,吴棫注曰“通东”。四江的今音与古音不同,四江之今音在古韵中转为东韵之音才通东,所以江韵的字转为东韵之音收在东韵。转为东韵之音才通东,吴棫注曰“转入东”。

今音与古音有“同者”和“不同者”两类,那么今韵在古韵中的“通”也就有“不转声通”与“转声通”两类:今音同古音者不转声即“通”,今音异古音者转今音为古音才“通”。不转声即顾炎武的“不复注”,转声即顾炎武的“注云古音某”。吴棫注“通”的韵是不转声即通的韵,顾炎武“不注”则“通”;吴棫注“转声通”的韵是要转声才通的韵,顾炎武需“注云古音某”才“通”。可见吴棫的“转声 (转)”即顾炎武的“注云古音某”。《古韵标准·例言》:“宋吴棫才老始作《韵补》,蒐群书之韵异乎今者,别之为古音。”[5]3吴棫的“转声 (转)”江永名曰“别之为古音”。

吴棫的“通”即“不转声通”,“通”与“转声通”的区别不在于是否通而在于怎么通,在于今韵读音在古韵中的“不转”与“转”。冬钟二韵古“通”东,所以冬钟二韵的字《韵补》“不转”为东韵之音;江韵古“转声通 (转入)”东,所以江韵的字《韵补》“转”为东韵之音收在东韵。

顾炎武言江韵“通东”而不言“转声通东”,其“转声”体现为“注云古音某”。对照《唐韵正》“四江”中所收江韵字顾氏所注古音与《韵补》转音便一目了然:江杠,《广韵》古双切,顾古音工,吴转沽红切;厖,《广韵》莫江切,顾古音莫工反,吴转谟逢切;窻 (牎),《广韵》楚江切,顾古音葱,吴转麤丛切;邦,《广韵》博江切,顾古音博工反,吴转悲工切;降洚,《广韵》下江切,顾古音户工反,吴转胡公切;双,《广韵》所江切,顾古音所工反,吴转疎工切;幢撞橦,《广韵》宅江切,顾古音宅工反,吴转徒红切。可以看到,江韵字顾氏古音东,吴棫转声也读东。

《古韵标准·例言》:“三百篇者,古韵之丛,亦百世用韵之准。稽其入韵之字,凡千九百有奇,同今音者十七,异今音者十三。”[5]3江永亦分古音为“同今音者”与“异今音者”两类。在《古韵标准·平声第一部》下云:“韵目:一东二冬三钟四江”,是江永合今音东冬钟江为古韵一部。在这一韵部中,东韵下所收字皆注东韵之音,冬韵下所收字皆注冬韵之音,钟韵下所收字皆注钟韵之音;江韵下注“此韵古音相通,今音稍远,详为考证”,连同“补考”收有江韵字20个,这二十个字皆转为东韵之音:厖尨駹,莫工切;邦,卜工切;降缸洚,户工切;双,所工切;江釭杠,音工;窻,初工切;逢,薄工切;腔,苦工切;幢撞橦,宅工切;憃,丑工切;樁,株工切;淙,鉏工切。[5]14-15东冬钟三韵之字皆以今音为古音,东冬钟三韵即江永所谓古音“同今音者”;江韵之字皆不读今音而转为东韵之音,江韵即江永所谓古音“异今音者”。

“通”包括“通”与“转声通”。吴棫所注“古通某”、“古转声通某”的韵与某韵在吴棫古韵中合为一部。《韵补》脂之微齐灰诸韵下注“古通支”,佳皆咍诸韵下注“古转声通支”;《唐韵正》平声十六咍下注“古与五支之半及六脂七之八微十二齐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通为一韵”;则吴棫顾炎武皆以为今韵脂之微齐灰佳皆咍在古韵中与支合为一部。《韵补》虞模二韵下注“古通鱼”,《唐韵正》下平声十九侯下注“古与九鱼十虞十一模通为一韵”,则吴棫以为今韵鱼虞模在古韵中合为一部,顾炎武却以为今韵鱼虞模侯在古韵中合为一部。

“转”即顾炎武的“注云古音某”,江永的“别之为古音”。今韵江韵在古韵中吴棫顾炎武江永都转读东。《韵补》脂之微齐灰“古通支”,佳皆咍“古转声通支”,吴棫认为脂之微齐灰诸韵的今音即古音所以不改读就“古通支”,而佳皆咍诸韵之今音不是古音而是古变音,因此佳皆咍诸韵需改今音为古音才“古通支”。如:佳韵之街佳转堅奚切,娃转涓畦切,釵转稱脂切,厓转魚羈切;皆韵之皆階喈偕转堅奚切,乖转公回切,排俳转蒲枚切,齋转真而切,儕转仕之切,淮懷转胡隈切,諧湝转弦雞切,霾埋转陵之切;咍韵之垓該陔转堅奚切,開转祛其切,皚转魚其切,臺转田黎切,災灾哉转牋西切,猜转千西切,才財材裁转前西切,哀埃转於希切,孩转弦雞切,胎转盈之切,來萊转陵之切。《唐韵正》十三佳“古与五支之半及六脂七之八微十二齐通为一韵”、十四皆“古与五支之半及六脂七之八微十二齐十三佳通为一韵”、十六咍“古与五支之半及六脂七之八微十二齐十三佳十四皆十五灰通为一韵”,并认为佳皆咍诸韵之今音即古音,因此佳皆咍诸韵悉读今音而不转 (不注云古音某)。所以顾炎武《韵补正》会在《韵补》十三佳“古转声通支”下注曰:“转声者,改此之声以就彼之韵,如才老所注佳为坚奚切,来为陵之切之类是也。古人韵缓,不必改字。”[3]241-538认为古韵宽缓,佳皆咍与支脂之微齐灰之今音在古韵中通达无碍,因此不必转佳为坚奚切,来为陵之切。可是《古韵标准》平声第二部所收佳皆咍诸韵之字却是吴棫而非炎武,悉数转今音为古音:佳韵之佳转古兮切,崖涯转鱼兮切;皆韵之階喈湝荄痎转居奚切,乖转姑回切,排转步迷切,齋 (齊)转侧其切,豺儕转士之切,淮转胡威切,懷转胡偎切,諧转胡奚切,霾埋转谟悲切;咍韵之該转古衣切,開转苦回切,災哉转将黎切,才转前棲切,財裁材转前栖切,哀转於希切,埃转乌衣切,菭駘转徒尼切,孩转户黎切,胎转他饴切,來萊转陵之切,臺转田饴切,偲转桑之切,能转奴怡切。

吴棫通转是中国传统古韵学的奠基之论。“同部内或通或转声通的区分,昭示了古韵今韵之间或同或不同的关系,为传统古韵学的研究打开了科学之门”[6]。围绕今韵哪些韵、哪些韵中的哪些字在古韵中“通”,以及在古韵中“通”的那些韵、那些字是否要“转”、转什么音等问题,后代的传统古韵学家作了精深的研究,见仁见智,后出转精。比较后人,吴棫的“通”和“转”都还失于粗疏。但是,我们在赞叹传统古韵学巨大成就的同时,不能忘记吴棫对中国古韵学的开拓之功。

赖江基《吴棫所分古韵考》曾批评王力、张世禄、董同龢、史存直等先生“根据《韵补》一书吴氏在《广韵》韵目下的注语,把注云‘古通某’的韵和‘古转声通某’的韵归为一类”的意见,认为“这是对吴氏《韵补》一书极大的误解”。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些,下面还得就赖氏对这一问题的两个误解说几句话。

赖文说:“按张王董史等先生的做法,并‘古通某’的韵和‘古转声通某’的韵为一类,四声所得的结果是不一致的。”[7]

这一毛病不是“张王董史等先生的做法”所致,而皆出自吴棫的错误。比如去声比平声上声的9部多出翰祃2部,我们拿翰部做个简单的分析。《韵补》翰韵下收有18字 (不计2个异体字):串雁赝彦媛慢缦巽晏宴怨婉患宦豢县环澜。这些字为什么收在翰韵下呢?因为它们与翰韵 (包括“古通翰”的韵)字相押。比如,雁与汉相押,赝与贯相押,晏与判乱相押,豢与汉相押;汉贯判乱,翰韵 (换“古通翰”),所以雁赝晏豢也读翰韵了。雁赝晏豢,谏韵字。《韵补》谏韵注:“古转声通霰”,也就是说雁赝晏豢等字的古音读霰韵,这些字《韵补》也已经“转声”在霰韵了。不拿雁赝晏豢等字的古音来证明汉贯判乱等字古音读霰韵,却拿汉贯判乱等字的今音来证明雁赝晏豢等字也读翰韵,错误地把既定的古音反过来证成了今音。串与焕相押,彦与赞叹相押,媛与汉相押,慢与算相押,缦与烂旦相押,宴与观相押,怨与换汉相押,婉与玩相押,宦与玩相押,县与汉相押,环与馆相押,澜与翰玩相押;焕赞叹汉算烂旦观换玩馆翰等字《韵补》皆收在霰韵,串彦媛慢缦宴怨婉宦县环澜等字与霰韵字相押为何不读霰韵而读翰韵?患与慢相押,慢谏韵字,谏“古转声通霰”;巽,《释名》训散,散字《韵补》收在霰韵;患巽二字又为何不读霰韵而读翰韵?原来,这些收在翰韵的字都是吴棫用今音韵类把它们错误地证到翰韵的。翰韵下所收字都应该改收在霰韵之下,翰韵下也应当如寒韵注“古转声通先”、旱韵注“古转声通铣”那样注上“古转声通霰”。实际上,翰韵的幹看岸骭旦叹炭弹难讚赞粲散案汉翰汗烂等字《韵补》已经“转声”在霰韵。

赖文又说:《韵补》中注明转声入东的只有江韵,但实际上转声入东部的除江韵字之外,还有阳唐送肿用绛遇文萧魂耕蒸登侵咸诸韵的字。这话想告诉人们:如果“古通某”的韵和“古转声通某”的韵归为一类的话,那么古韵东部除今韵东冬钟江外,还应包括今韵阳唐送肿用绛遇文萧魂耕蒸登侵咸诸韵。反过来,古韵东部不可能包括今韵东冬钟江阳唐送肿用绛遇文萧魂耕蒸登侵咸诸韵,所以“古通某”的韵和“古转声通某”的韵归为一类就是错误的。

首先要澄清的是概念。阳唐送肿用绛遇文萧魂耕蒸登侵咸诸韵的字“转声”读东与“根据《韵补》一书吴氏在《广韵》韵目下的注语,把注云‘古通某’的韵和‘古转声通某’的韵归为一类”中的“古转声通某”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吴棫根据实际语言材料推出的读音,是“考证”;后者是吴棫对“考证”结果作出的判断,是“立说”。王力、张世禄、董同龢、史存直等先生“根据《韵补》一书吴氏在《广韵》韵目下的注语,把注云‘古通某’的韵和‘古转声通某’的韵归为一类”是站在吴棫“立说”的层面所得的结论。赖江基认为王力等先生的结论“是对吴氏《韵补》一书极大的误解”乃不明《韵补》体例混淆“考证”与“立说”两个层面所引发的误解。

看到如此纷繁的收字现象,我们应该追问的是:为什么东韵下收有江阳唐送肿用绛遇文萧魂耕蒸登侵咸诸韵的字,注云“古转入东”的却只有江韵?吴棫虽然没有说明,但后人已经替他作了回答。顾炎武《唐韵正》于侵韵下说:“韵中禽字旧音巨今反,与琴同,本无可疑。而夫子传易三用此字,並入东韵……则并深字而入之东韵矣……又并心字而入之东韵矣……或疑侵韵在古可入东者”。接着在证明谌读为戎,深读为舂,谗读为叢,音阴读为雍,临林读为隆,沈湛读为蟲等后说:“此盖出于土俗之殊,要不得以为正音耳”。[2]325顾氏根据实际语言材料考证侵韵字有读东者,但立说时侵是侵、东是东,並认为侵韵字读东是“出于土俗之殊,要不得以为正音”。我们不能因为顾炎武侵韵有转声读东韵者,便说顾炎武的第一部除了东冬钟江诸韵外还包括侵韵。江永在《古韵标准》平声第一部总论中说:“此部东冬钟三韵本分明,而方言唇吻稍转则音随而变……吾徽郡六邑有呼东韵似阳唐者,有呼东冬钟似真蒸侵者,皆水土风气使然,《诗》韵固已有之。”[5]15江氏根据实际语言材料认为东韵有似阳唐真蒸侵者,但他的古韵东部不杂阳唐真蒸侵,並认为东韵似阳唐真蒸侵是“水土风气使然”,是方言的变音。吴棫东韵下收有江阳唐送肿用绛遇文萧魂耕蒸登侵咸诸韵的字,是这些字有与东韵相押的实例;只有江韵注云“古转入东”,又何尝不是认为江韵“古转入东”是“正音”,阳唐送肿用绛遇文萧魂耕蒸登侵咸诸韵的字与东韵相押,是“土俗之殊”,是“水土风气使然”的方音?《诗·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继序其皇之。无競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於乎前王不忘。”朱熹注:“此篇以公疆两韵相叶,未祥当从何读,意亦可互用也。”[8]朱熹说:公疆不是一个韵,此诗公疆相押,不清楚是公韵“方言唇吻稍转”读作疆韵了呢还是疆韵“方言唇吻稍转”读作了公韵,大概公韵“方言唇吻稍转”可读作疆韵,疆韵“方言唇吻稍转”也可读作公韵。朱熹深谙吴棫古韵学说。当东阳两韵韵字相押时,吴棫正是这样处理的:或东韵字转声读阳韵,或阳韵字转声读东韵。所以《韵补》东韵下收有阳韵字,阳韵下收有东韵字。但这东韵下所收的阳韵字和阳韵下所收的东韵字吴棫都认定是“方言唇吻稍转”的变音。吴棫对不同韵部的字相押的这种处理方法是《韵补》收字纷繁的主要原因之一。王力先生《诗经韵读》于《烈文》皇字下注:“东阳合韵”,于刑字下注:“真文耕合韵”,于忘字下注:“无韵”。[9]只说“合韵”而不言该作何读,自然省去了许多麻烦。若吴棫朱熹也能有“合韵”一说,他们就不会作出这般无奈的处理了。

除了《吴棫所分古韵考》之外,赖江基还有《〈韵补〉释例》和《吴棫的古音观》两文。赖文研究的失误,笔者将另文详细辨正。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语言文字分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2]顾炎武.音学五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顾炎武.韵补正 [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纪 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5]江 永.古韵标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陈鸿儒.朱熹《诗》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赖江基.吴棫所分古韵考[J].暨南学报,1986,(3).

[8]朱 熹.诗集传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王 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 龚桂明】

Interpretation of Wuyu’Phonetic Alternation

CHEN Hong-ru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Development,Huaqiao Univ.,Xiamen,361021,China)

The paper is written for the purpose of interpret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Wuyu Tongzhuan,which comes from Wuyu.When using the concept of Zhuan Sheng Tong he meaned that the rhyme has changed its pronunciation from past to present.If we want to restore its archaic rhyme we must chang its current pronunciation.But the thyme marked with Tong has no change.It’s not Guyun Tongzhuan as we all used now.Tong and Zhuan Sheng Tong are both included in the concept of Tong.The rhymes marked with Tong or Zhuan Sheng Tong are in common in ancient Chinese and are classified into the same category with the neighbour one.

phonetic alternation;Wuyu’s archaic phonology;archaic phonology

H11

A

1006-1398(2013)02-0116-06

2013-04-28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12BYY066);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011A023)

陈鸿儒 (1950-),男,福建莆田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和语言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古音顾炎武古韵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古韵今和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從上古文獻看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構擬
談白一平—沙加爾上古音体系的幾個問題